美女中文网 qqxsw.mx,汉魏文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荐人才,然后如同毛玠所说,国家再来最后定评好了——“然选部何以评之?勋以为当严其考法。”通过严格考试来作最后的评定。
毛玠一撇嘴:“此亦旧制耳!”
考试制度其实秦、汉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不要以为通过察举制推荐上来的孝廉也好、茂才也罢,或者什么贤良方正、勇猛知兵法,就都由推荐人说了算了,朝廷不需要考试。只是过去的考试制度非常粗疏,并且除了孝廉、茂才两科常设外,也大多都是临时性的举措。
所以是勋告诉毛玠,我要怎么“严其考法”:“孝廉方正,德也,如孝先所云。无从查考;茂才异等。才也。乃可考试。吾意设明经、明法、明算、治剧、知兵五科,地方荐举,一岁或三岁一考。县举,乃由郡试,合式者吏部可使为县吏;不愿为吏者,可郡举,乃由选部试,合式者吏部可使为郡及各府之吏。三岁一评。卓异者乃可为主官也。”
众人闻言,都不禁瞠目结舌,尤其陈群,就觉得——你是宏辅说得是有道理啊,可是……这跟我的九品官人法完全走两条道路呀,那我再设中正官典地方选举,还有什么意义?
是勋及时给解释:“要在孝廉方正,以德为先,则无可试,可直举为郎。侍君主左右,由君主自评。”
你们世家选出来的人。估计要么号称品德高尚,那就走传统孝廉的道路,跟任子、蒙荫一样,直接为郎呗;要么走明经,照样可以通过考试入仕啊。你想和稀泥,我也和稀泥,只是更偏向一点儿寒门,给他们打开更大的通道,你有什么不满意的?
终究有任子、蒙荫制度摆在这儿,谁也拦不住官员子弟的上升通道比别人都广——两千年后仍然如此——所以我不可能出台绝对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也算是向现实低一低头吧。
荀攸提出异议:“我朝从儒治天下,明经自当与别科不同……”不成,我得给世家再多争取点儿利益!
是勋微微而笑:“吏部以德化、选部以经取、礼部知礼仪、文部通文艺,此皆明经可任者也。”我把最关键的吏部、选部,还有礼部、文部都给你们,成不成?
论起经学和文艺,世家是绝对有自信的,因为他们资源丰富——东汉的世家都是经学世家,累世为官,藏书无数,寒门根本就比不了。虽然是勋利用印刷术和重开各地郡校,使得很多寒门庶族也能接触到更多的资源了,终究时日尚短,还不足以彻底打破世家对高端知识的垄断地位。所以世家真心不怕经义考试,怕的是跟庶族摆同一起跑线上去考评实务能力。
终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十来年跟书斋里研究大而无当的经义了,还有多少时间去考究实务?你当家家都跟荀氏似的出荀彧、荀谌、荀攸等兄弟叔侄啊?或者象司马家似的出“八达”啊?就光说荀氏上一代的“八龙”吧,有几个真是治世能臣?
要打破门阀世家对官场的垄断,科举制这是一个大杀器,可是是勋一开始就愣没想起来。一则是害怕受到太大的阻力,另方面,他也觉得以现而今世家的资源占有程度,即便真让他们跟庶族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参加考试,他们也仍然能够占据优势。
所以他才对陈群提出的九品官人法那么头大。要是延续两汉的察举制,必然造成世家继续坐大,可是若按陈群所说的办,估计这一趋势也延缓不了多少。问题陈群提出制度来了,是勋根本就拦不住,一旦通过,短期内就不可能再更改啦。他必须拿出自己的合适的方案来,才能把陈群给压下去。
那么直接出台科举制吗?一方面有拔苗助长之忧,另方面……考四书五经啥的,以这年月的知识普及程度来看,肯定还是世家占据上风啊!
直到管巳跟他讨论选拔军吏的问题,是勋才始恍然大悟,我的担心根本就没必要嘛。世家既然不怕考试,考试制度出台就未必会引发太大的阻力,大不了我再多让点儿利出去好了。因为“唯才是举”乃是曹操的既定政策,我循着这个政策走,要求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别人也不敢真往死里顶啊。再者说了,我可以多设点儿科目,多考考实务,谁说科举制就一定要考四书五经的?以进士科为其上品,那也是科举制成熟到开始走下坡路的表征啊!
所以他今天才大着胆子,先说服了曹操,继而以弥补缺失为名,提出了一条跟陈群所想全然不同的人才选拔方案出来。陈群果然无话可说,就连荀攸之流也不好彻底反对,只能跟是勋讨价还价。
可是才把世家糊弄过去,代表寒门利益的毛玠又不干了:“若无此试,或中正所举,亦有下品浊流也,有此试,彼等不举,奈何?”若被世家掌握住了选举大权,他们真能干得出来这种事儿!
是勋“嘿嘿”一笑:“此亦易为尔,可使投刺自荐也。”(未完待续……)
荐人才,然后如同毛玠所说,国家再来最后定评好了——“然选部何以评之?勋以为当严其考法。”通过严格考试来作最后的评定。
毛玠一撇嘴:“此亦旧制耳!”
考试制度其实秦、汉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不要以为通过察举制推荐上来的孝廉也好、茂才也罢,或者什么贤良方正、勇猛知兵法,就都由推荐人说了算了,朝廷不需要考试。只是过去的考试制度非常粗疏,并且除了孝廉、茂才两科常设外,也大多都是临时性的举措。
所以是勋告诉毛玠,我要怎么“严其考法”:“孝廉方正,德也,如孝先所云。无从查考;茂才异等。才也。乃可考试。吾意设明经、明法、明算、治剧、知兵五科,地方荐举,一岁或三岁一考。县举,乃由郡试,合式者吏部可使为县吏;不愿为吏者,可郡举,乃由选部试,合式者吏部可使为郡及各府之吏。三岁一评。卓异者乃可为主官也。”
众人闻言,都不禁瞠目结舌,尤其陈群,就觉得——你是宏辅说得是有道理啊,可是……这跟我的九品官人法完全走两条道路呀,那我再设中正官典地方选举,还有什么意义?
是勋及时给解释:“要在孝廉方正,以德为先,则无可试,可直举为郎。侍君主左右,由君主自评。”
你们世家选出来的人。估计要么号称品德高尚,那就走传统孝廉的道路,跟任子、蒙荫一样,直接为郎呗;要么走明经,照样可以通过考试入仕啊。你想和稀泥,我也和稀泥,只是更偏向一点儿寒门,给他们打开更大的通道,你有什么不满意的?
终究有任子、蒙荫制度摆在这儿,谁也拦不住官员子弟的上升通道比别人都广——两千年后仍然如此——所以我不可能出台绝对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也算是向现实低一低头吧。
荀攸提出异议:“我朝从儒治天下,明经自当与别科不同……”不成,我得给世家再多争取点儿利益!
是勋微微而笑:“吏部以德化、选部以经取、礼部知礼仪、文部通文艺,此皆明经可任者也。”我把最关键的吏部、选部,还有礼部、文部都给你们,成不成?
论起经学和文艺,世家是绝对有自信的,因为他们资源丰富——东汉的世家都是经学世家,累世为官,藏书无数,寒门根本就比不了。虽然是勋利用印刷术和重开各地郡校,使得很多寒门庶族也能接触到更多的资源了,终究时日尚短,还不足以彻底打破世家对高端知识的垄断地位。所以世家真心不怕经义考试,怕的是跟庶族摆同一起跑线上去考评实务能力。
终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十来年跟书斋里研究大而无当的经义了,还有多少时间去考究实务?你当家家都跟荀氏似的出荀彧、荀谌、荀攸等兄弟叔侄啊?或者象司马家似的出“八达”啊?就光说荀氏上一代的“八龙”吧,有几个真是治世能臣?
要打破门阀世家对官场的垄断,科举制这是一个大杀器,可是是勋一开始就愣没想起来。一则是害怕受到太大的阻力,另方面,他也觉得以现而今世家的资源占有程度,即便真让他们跟庶族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参加考试,他们也仍然能够占据优势。
所以他才对陈群提出的九品官人法那么头大。要是延续两汉的察举制,必然造成世家继续坐大,可是若按陈群所说的办,估计这一趋势也延缓不了多少。问题陈群提出制度来了,是勋根本就拦不住,一旦通过,短期内就不可能再更改啦。他必须拿出自己的合适的方案来,才能把陈群给压下去。
那么直接出台科举制吗?一方面有拔苗助长之忧,另方面……考四书五经啥的,以这年月的知识普及程度来看,肯定还是世家占据上风啊!
直到管巳跟他讨论选拔军吏的问题,是勋才始恍然大悟,我的担心根本就没必要嘛。世家既然不怕考试,考试制度出台就未必会引发太大的阻力,大不了我再多让点儿利出去好了。因为“唯才是举”乃是曹操的既定政策,我循着这个政策走,要求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别人也不敢真往死里顶啊。再者说了,我可以多设点儿科目,多考考实务,谁说科举制就一定要考四书五经的?以进士科为其上品,那也是科举制成熟到开始走下坡路的表征啊!
所以他今天才大着胆子,先说服了曹操,继而以弥补缺失为名,提出了一条跟陈群所想全然不同的人才选拔方案出来。陈群果然无话可说,就连荀攸之流也不好彻底反对,只能跟是勋讨价还价。
可是才把世家糊弄过去,代表寒门利益的毛玠又不干了:“若无此试,或中正所举,亦有下品浊流也,有此试,彼等不举,奈何?”若被世家掌握住了选举大权,他们真能干得出来这种事儿!
是勋“嘿嘿”一笑:“此亦易为尔,可使投刺自荐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