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文网 qqxsw.mx,汉魏文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阳仪向韩耀问计,韩耀侃侃而谈,阳公量不敢自专,先安顿韩耀在自家暂歇,然后赶紧跑去禀报公孙康。
这时候公孙度虽然未死,也已在弥留状态啦,根本不可能视事,辽东真正的首领乃是嗣子公孙康。不过公孙康秉承传统的孝道,得在父亲榻前伺候,所以对于抵御幽州军的问题,只是定下了一个总的方针而已,具体细务,全都委任给了阳仪。
换言之,若要改变原本拒大辽水而守的既定方略,终究还得公孙康点头才成。
可是阳仪把韩耀的计策向公孙康一说,公孙康也含糊。这位公孙宗赐公子,论军事能力远在阳公量之上,可是一方面也被那“十万”的虚言给吓着了,另方面他这些天衣不解带,侍奉其父,可惜老爹总吊着一口气就是不死,导致自己长期睡眠不足,脑袋昏昏沉沉的,一时间也想不明白利钝得失。无奈之下,只好——“且召百僚商议。”
把公孙家的主要谋士、武将全都招呼到一起,阳仪先通报了一番前线形势,然后复述韩耀所言。他没提是谁给出的主意,估计真要说了,直接就有一半人举手表示反对——一介寒儒,≧▼,也敢言事?不管正确与否,若是听了他的,定然有损我等豪强、老吏的脸面啊!
韩耀的建议,是干脆放弃大辽水防线,全面收缩,固守襄平城与首山,呈犄角呼应之势,并且尽迁大辽水东岸的百姓。焚毁存粮。坚壁清野。幽州军远来。运道漫长,多深入辽东一里,损耗就要大过一分,到时候前有坚城,后无粮秣,兵马越多,则退得越快。
这条计策,其实有点儿象原本历史上郑度劝刘璋坚壁清野以破刘备。当时刘备才刚攻陷雒城。前锋直指成都,刘璋大惊失色,郑度趁机就说:“今刘备虽攻城夺地,然兵不甚多,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不如尽驱巴西梓潼民,过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尽皆烧除,深沟高垒。静以待之。彼至请战,勿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彼兵自走。我乘虚击之,备可擒也。”
据说刘备听说了此事,“恶之”,非常憎恶郑度的献计,言下之意,他觉得刘璋真要是听了郑度的话,自己就危险啦。还好法正安慰他:“终不能用,无可忧也。”你放心吧,刘季玉不会听的啦。
可是倘若这两次献计发生在同一条时间线上,后人得以对比,立刻就能瞧出差别来了。首先,郑度请刘璋坚壁清野的前提是刘备“兵不甚多,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一方面刘备只带了一万荆州兵入川,其余兵马都是在白水关所挟持的蜀军,还不可能彻底为其所用,另方面刘备是从北往南打,没有稳固的后方根据地,所以军需粮草要被迫临时从地方上征调。总而言之,刘备瞧着是个庞然大物,其实后劲儿不足,很容易把他耗死。
如今的是勋则不同,粮道虽然漫长,终究是有后方基地的,即便幽州的粮食吃光了,他还能想办法从青、登甚至从冀、瀛去调,哪儿那么容易消耗干净啊?而且是勋所部全是幽州兵,没多少本地挟裹之众,跟后来的刘备也无可相比。
坚壁清野只是弱敌的手段,想要彻底击垮敌人,还得靠最后打一仗,这正是郑度所言“我乘虚击之,备可擒也”。因为刘备没有稳固的后方基地,如同袋中之鼠,倘若粮尽一退,蜀军从后追杀,便可轻松将其擒获。只要刘备被拿下了,那从东方杀来的诸葛亮、赵云、张飞等部,还用得着担心吗?
而是勋呢?他即便吃了败仗,也大可以一路逃回幽州去,辽东军没有实力直接追杀到去他的老家。况且,即便擒获了是勋,或许可以暂时消解眼前的危机,但跟曹家的仇就结大了呀,曹操迟早还得派兵来打。
这么一比较,二策之高下立判。
当然啦,韩耀要是就这几句话,那是无法取信于阳仪的,他必须在细节上再多多描画,显得这条计策对辽东绝对有利。韩耀说啦,敌军众,我军寡,大辽水畔又无险要,分兵而守,很容易被各个击破。收缩以后就不同了,把主力凝聚成襄平和首山两个拳头,可以凭藉城池和天险,相互策应,幽州军就没那么容易取胜啦。然后辽东军再可派出小队去抄掠敌军的粮道——你后方基地再稳固,粮秣再充足,合着不可能空运过来吧,只要运路一断,是勋必退无疑。
纸面上这么一谋划,听上去就比较靠谱了。只是也只能哄哄完全不通军事的阳仪,和头脑昏沉的公孙康而已,根本瞒不过与会的某些人——比方说逄纪。
逄元图心说这是谁给出的馊主意啊?你以为坚壁清野是好... -->>
阳仪向韩耀问计,韩耀侃侃而谈,阳公量不敢自专,先安顿韩耀在自家暂歇,然后赶紧跑去禀报公孙康。
这时候公孙度虽然未死,也已在弥留状态啦,根本不可能视事,辽东真正的首领乃是嗣子公孙康。不过公孙康秉承传统的孝道,得在父亲榻前伺候,所以对于抵御幽州军的问题,只是定下了一个总的方针而已,具体细务,全都委任给了阳仪。
换言之,若要改变原本拒大辽水而守的既定方略,终究还得公孙康点头才成。
可是阳仪把韩耀的计策向公孙康一说,公孙康也含糊。这位公孙宗赐公子,论军事能力远在阳公量之上,可是一方面也被那“十万”的虚言给吓着了,另方面他这些天衣不解带,侍奉其父,可惜老爹总吊着一口气就是不死,导致自己长期睡眠不足,脑袋昏昏沉沉的,一时间也想不明白利钝得失。无奈之下,只好——“且召百僚商议。”
把公孙家的主要谋士、武将全都招呼到一起,阳仪先通报了一番前线形势,然后复述韩耀所言。他没提是谁给出的主意,估计真要说了,直接就有一半人举手表示反对——一介寒儒,≧▼,也敢言事?不管正确与否,若是听了他的,定然有损我等豪强、老吏的脸面啊!
韩耀的建议,是干脆放弃大辽水防线,全面收缩,固守襄平城与首山,呈犄角呼应之势,并且尽迁大辽水东岸的百姓。焚毁存粮。坚壁清野。幽州军远来。运道漫长,多深入辽东一里,损耗就要大过一分,到时候前有坚城,后无粮秣,兵马越多,则退得越快。
这条计策,其实有点儿象原本历史上郑度劝刘璋坚壁清野以破刘备。当时刘备才刚攻陷雒城。前锋直指成都,刘璋大惊失色,郑度趁机就说:“今刘备虽攻城夺地,然兵不甚多,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不如尽驱巴西梓潼民,过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尽皆烧除,深沟高垒。静以待之。彼至请战,勿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彼兵自走。我乘虚击之,备可擒也。”
据说刘备听说了此事,“恶之”,非常憎恶郑度的献计,言下之意,他觉得刘璋真要是听了郑度的话,自己就危险啦。还好法正安慰他:“终不能用,无可忧也。”你放心吧,刘季玉不会听的啦。
可是倘若这两次献计发生在同一条时间线上,后人得以对比,立刻就能瞧出差别来了。首先,郑度请刘璋坚壁清野的前提是刘备“兵不甚多,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一方面刘备只带了一万荆州兵入川,其余兵马都是在白水关所挟持的蜀军,还不可能彻底为其所用,另方面刘备是从北往南打,没有稳固的后方根据地,所以军需粮草要被迫临时从地方上征调。总而言之,刘备瞧着是个庞然大物,其实后劲儿不足,很容易把他耗死。
如今的是勋则不同,粮道虽然漫长,终究是有后方基地的,即便幽州的粮食吃光了,他还能想办法从青、登甚至从冀、瀛去调,哪儿那么容易消耗干净啊?而且是勋所部全是幽州兵,没多少本地挟裹之众,跟后来的刘备也无可相比。
坚壁清野只是弱敌的手段,想要彻底击垮敌人,还得靠最后打一仗,这正是郑度所言“我乘虚击之,备可擒也”。因为刘备没有稳固的后方基地,如同袋中之鼠,倘若粮尽一退,蜀军从后追杀,便可轻松将其擒获。只要刘备被拿下了,那从东方杀来的诸葛亮、赵云、张飞等部,还用得着担心吗?
而是勋呢?他即便吃了败仗,也大可以一路逃回幽州去,辽东军没有实力直接追杀到去他的老家。况且,即便擒获了是勋,或许可以暂时消解眼前的危机,但跟曹家的仇就结大了呀,曹操迟早还得派兵来打。
这么一比较,二策之高下立判。
当然啦,韩耀要是就这几句话,那是无法取信于阳仪的,他必须在细节上再多多描画,显得这条计策对辽东绝对有利。韩耀说啦,敌军众,我军寡,大辽水畔又无险要,分兵而守,很容易被各个击破。收缩以后就不同了,把主力凝聚成襄平和首山两个拳头,可以凭藉城池和天险,相互策应,幽州军就没那么容易取胜啦。然后辽东军再可派出小队去抄掠敌军的粮道——你后方基地再稳固,粮秣再充足,合着不可能空运过来吧,只要运路一断,是勋必退无疑。
纸面上这么一谋划,听上去就比较靠谱了。只是也只能哄哄完全不通军事的阳仪,和头脑昏沉的公孙康而已,根本瞒不过与会的某些人——比方说逄纪。
逄元图心说这是谁给出的馊主意啊?你以为坚壁清野是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