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鸳鸯蝴蝶梦:民国名媛往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电视剧仕兵突击》许三多说:“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许多许多有意义的事儿。”按这个标准来评判,张允和在做家庭主妇的这几十年间,确实有意义,也确实是在好好活。
虽然人到中年,可她那种见义勇为、敢想敢做的脾气还是一点都没改变。解放后,由于元和等几位姐弟旅居国外,与他们联系有“里通外国”之嫌。张允和便告知家人:在国内她是最年长的,和国外的联系由她一人负责,有什么事由她承担。从“反右”到“文革”,有不少老朋友被打成“右派”、“反革命”,没人敢与他们接近,她就敢把人请到自己家里吃饭!这样的魄力,在那样的年代,就是大老爷们儿也不一定能够展现得出来!
张允和在步人中老年后所做的有意义的事儿,主要有两大件。
其一,是对昆曲的研究。
说起昆曲,这应该算是张允和的专长了,要知道小的时候,张冀牖重点培养她大姐元和的就是昆曲。张元和因昆曲与丈夫结缘,又因为丈夫而将自己的一生与昆曲紧密相连,而张允和则因为坎坷的人生经历,将昆曲丢了很长时间。重拾起昆曲,还是经受了“三反五反”浩劫之后的事。下岗初期,张允和返回上海,先往苏州弟弟处小住,排解忧伤,不久心情美好如初。回上海后,便开始研究昆曲,她聘请姚传芗、金彩凤来家教授身段,整理“断桥”、“琴桃”、“思凡”、“春香闹学”、“游园”、“佳期”等诸出的身段谱。她视昆曲如生命,在昆曲中重新获得了新生。在1956年,她参加了俞平伯先生的昆曲研习所,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先是任联络组长,到了1979年,又荣升为社长。在任社长期间,她广泛联系海内外昆曲大家,并从1992年到1999年的8年间,共做了82个曲谜。这些曲谜,深受社友欢迎,不仅充分显示了她那深厚的文史底子和戏曲知识,也展现了她的才思敏捷。
而张允和对昆曲的研究,主要还得力于她那数十本《昆曲日记》。出于对昆曲的热爱,张允和很早就开始以细腻、生动的文笔,记载自1956年到1985年(中间因“文革”中断了15年)京华昆曲界的点点滴滴,由于这些日记大部分以昆曲为内容,故名馄曲日洒。这些日记,为张允和以后对昆曲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历史参考资料,后来,她又续写《昆曲日记》,研究昆曲的唱腔、音韵、吐字、行腔,著有几十万字,历时几十年,为我国昆曲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其二,是续办停刊了58年的家庭杂志《水》。前面提到过,1937年,因战乱的影响,全家人离散各地,《水》也就被迫停刊了。而时隔几十年,这本杂志怎么又起死回生,办起来了呢?这事儿的发起者不是别人,正是张允和。
其实追本溯源,复刊的直接起因是一台打字机。在周有光83岁的时候,日本一家公司送给他一部中英文电脑打字机。后来,儿子又给他买了一部新的,功能更强一些,那部旧的就被闲置起来了。1995年2月21日,张允和说那天“是一个好日子”,因为她突然想试试那部打字机好不好玩,想用它写写信。尽管时年86岁的张允和是平生第一次接触电脑打字机,不会任何输入方法,但是眼前有一位现成的老师—一周有光。每当出现问题,听到她慢悠悠的一声喊,90岁的周先生就会从自己的小书房里颠颠地跑过去,耐心地帮她处理。不久以后,她居然可以慢慢地打出连贯的文字了,尤其是在掌握了使用词组输入的方法以后,速度明显加快了。
她最先使用的是“亲爱的”这个词。1995年10月28日,她给所有的姐弟们发出了一封约稿信:“亲爱的!70年前,我们姐妹兄弟办了一个叫《水》的小刊物,今天我建议继续办下去……”《水》就是这样在停刊58年之后复刊了。
这本史上绝无仅有的杂志有16开大小,二十来页,形式不拘一格,内容也充满了灵性,有诗词、随笔、日记、书信、乐谱、书法、绘画甚至蜡染等,除了部分是原始材料复印,大多数都是电脑打印出来的。《水》从不收订阅费,每期都是由张允和自费去邮局寄出,《水》还秉承当年她父亲办学的精神,不接受来自任何团体、个人的资助,也不向外发行。后来这个刊物被僻肓》的记者叶稚珊女士发现,并向外界作了报道,于是全国三十多家报刊对此作了报道,有人要求订购,有人愿意出资相助,但张允和坚守初衷,都婉言拒绝了。因而可以说,它只是张允和自娱自乐的一个精神家园,也只是张允和与兄弟姐妹维系亲情的一根纽带。
在这个精神家园里,张允和自己封自己为主编,同时兼撰稿、打印、校对、发行等职务,事实上,这几乎是她一个人的杂志。尽管这本杂志很薄,但对一个早已过了知天命年龄的老人来说,办起来还是很吃力的。不过,她对它赋予了很高的热情,并没有因为辛苦而有所懈怠,相反,更加勤练电脑打字,因为这样可以提高效率。有时,还是半夜时分,她就起床在键盘上敲敲打打。为了不影响老伴的睡眠,她就用衣服遮着灯光。
张允和的努力没有白费,复刊后的《水》办得更加有声有色,虽然印数很少,但它的读者越来越多,传阅范围已经穿越了国界,远及欧美。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也是它的忠实读者之一,每期必看,甚至在自己的住址有变化的时候还及时打电话通知“编辑部”,以免收不到。大出版家范用先生把它誉为:“本世纪一大奇事”(《浪花集》前言)。
自己的心血能够得到如此的肯定,张允和当然十分高兴,她笑称《水》是“世上最小的杂志”,而自己则是“最老的主编”。
电视剧仕兵突击》许三多说:“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许多许多有意义的事儿。”按这个标准来评判,张允和在做家庭主妇的这几十年间,确实有意义,也确实是在好好活。
虽然人到中年,可她那种见义勇为、敢想敢做的脾气还是一点都没改变。解放后,由于元和等几位姐弟旅居国外,与他们联系有“里通外国”之嫌。张允和便告知家人:在国内她是最年长的,和国外的联系由她一人负责,有什么事由她承担。从“反右”到“文革”,有不少老朋友被打成“右派”、“反革命”,没人敢与他们接近,她就敢把人请到自己家里吃饭!这样的魄力,在那样的年代,就是大老爷们儿也不一定能够展现得出来!
张允和在步人中老年后所做的有意义的事儿,主要有两大件。
其一,是对昆曲的研究。
说起昆曲,这应该算是张允和的专长了,要知道小的时候,张冀牖重点培养她大姐元和的就是昆曲。张元和因昆曲与丈夫结缘,又因为丈夫而将自己的一生与昆曲紧密相连,而张允和则因为坎坷的人生经历,将昆曲丢了很长时间。重拾起昆曲,还是经受了“三反五反”浩劫之后的事。下岗初期,张允和返回上海,先往苏州弟弟处小住,排解忧伤,不久心情美好如初。回上海后,便开始研究昆曲,她聘请姚传芗、金彩凤来家教授身段,整理“断桥”、“琴桃”、“思凡”、“春香闹学”、“游园”、“佳期”等诸出的身段谱。她视昆曲如生命,在昆曲中重新获得了新生。在1956年,她参加了俞平伯先生的昆曲研习所,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先是任联络组长,到了1979年,又荣升为社长。在任社长期间,她广泛联系海内外昆曲大家,并从1992年到1999年的8年间,共做了82个曲谜。这些曲谜,深受社友欢迎,不仅充分显示了她那深厚的文史底子和戏曲知识,也展现了她的才思敏捷。
而张允和对昆曲的研究,主要还得力于她那数十本《昆曲日记》。出于对昆曲的热爱,张允和很早就开始以细腻、生动的文笔,记载自1956年到1985年(中间因“文革”中断了15年)京华昆曲界的点点滴滴,由于这些日记大部分以昆曲为内容,故名馄曲日洒。这些日记,为张允和以后对昆曲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历史参考资料,后来,她又续写《昆曲日记》,研究昆曲的唱腔、音韵、吐字、行腔,著有几十万字,历时几十年,为我国昆曲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其二,是续办停刊了58年的家庭杂志《水》。前面提到过,1937年,因战乱的影响,全家人离散各地,《水》也就被迫停刊了。而时隔几十年,这本杂志怎么又起死回生,办起来了呢?这事儿的发起者不是别人,正是张允和。
其实追本溯源,复刊的直接起因是一台打字机。在周有光83岁的时候,日本一家公司送给他一部中英文电脑打字机。后来,儿子又给他买了一部新的,功能更强一些,那部旧的就被闲置起来了。1995年2月21日,张允和说那天“是一个好日子”,因为她突然想试试那部打字机好不好玩,想用它写写信。尽管时年86岁的张允和是平生第一次接触电脑打字机,不会任何输入方法,但是眼前有一位现成的老师—一周有光。每当出现问题,听到她慢悠悠的一声喊,90岁的周先生就会从自己的小书房里颠颠地跑过去,耐心地帮她处理。不久以后,她居然可以慢慢地打出连贯的文字了,尤其是在掌握了使用词组输入的方法以后,速度明显加快了。
她最先使用的是“亲爱的”这个词。1995年10月28日,她给所有的姐弟们发出了一封约稿信:“亲爱的!70年前,我们姐妹兄弟办了一个叫《水》的小刊物,今天我建议继续办下去……”《水》就是这样在停刊58年之后复刊了。
这本史上绝无仅有的杂志有16开大小,二十来页,形式不拘一格,内容也充满了灵性,有诗词、随笔、日记、书信、乐谱、书法、绘画甚至蜡染等,除了部分是原始材料复印,大多数都是电脑打印出来的。《水》从不收订阅费,每期都是由张允和自费去邮局寄出,《水》还秉承当年她父亲办学的精神,不接受来自任何团体、个人的资助,也不向外发行。后来这个刊物被僻肓》的记者叶稚珊女士发现,并向外界作了报道,于是全国三十多家报刊对此作了报道,有人要求订购,有人愿意出资相助,但张允和坚守初衷,都婉言拒绝了。因而可以说,它只是张允和自娱自乐的一个精神家园,也只是张允和与兄弟姐妹维系亲情的一根纽带。
在这个精神家园里,张允和自己封自己为主编,同时兼撰稿、打印、校对、发行等职务,事实上,这几乎是她一个人的杂志。尽管这本杂志很薄,但对一个早已过了知天命年龄的老人来说,办起来还是很吃力的。不过,她对它赋予了很高的热情,并没有因为辛苦而有所懈怠,相反,更加勤练电脑打字,因为这样可以提高效率。有时,还是半夜时分,她就起床在键盘上敲敲打打。为了不影响老伴的睡眠,她就用衣服遮着灯光。
张允和的努力没有白费,复刊后的《水》办得更加有声有色,虽然印数很少,但它的读者越来越多,传阅范围已经穿越了国界,远及欧美。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也是它的忠实读者之一,每期必看,甚至在自己的住址有变化的时候还及时打电话通知“编辑部”,以免收不到。大出版家范用先生把它誉为:“本世纪一大奇事”(《浪花集》前言)。
自己的心血能够得到如此的肯定,张允和当然十分高兴,她笑称《水》是“世上最小的杂志”,而自己则是“最老的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