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修士日常生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清楚。
他的学生多是读书人,显然比起别人的讲解,更喜欢杨蕴秋的课程。
等到偶尔杨蕴秋给他们讲个故事,顺带着教一点儿所谓的厚黑学,带着他们画画写生,又弹琴怡情,便心中更是欢喜,连日日不得歇的课业,也不觉得苦累。
不看别人,只看小皇帝一天到晚被招得想来学校,三五天因为忙来不了,就要浑身不自在,便可知道,杨蕴秋教书的本事,已经足够上中央新闻。
当然,书院里的诸般好处,也只是内部流传一下,外人并不知道。
至少四大学院,还不把眼下这个不知所谓的新书院放在眼里,尤其是马上面临的书院通考,那成绩是选官考核也要看的,大家都把心思放在老牌子书院上,估算自家学生们有多少能考到前面去,又估算有多少等到出师之后,第一次选官考核就能顺利通过,拿到推荐,进入学堂。
四大书院为什么如此超然,还不就是因为朝堂上好些官员,都是他们书院出身?
身为同窗,那就是天然的同盟军,就算某些自家同窗有可能因为政见不合,家族矛盾,大闹起来,但对书院,对山长,那绝对是要客客气气。
尊师重道都不能保证,哪里还能在朝堂里混下去?
杨蕴秋忽然发现,他开办书院,貌似赚钱不多,反而有点儿贴补进去的意思。
收费当然不少,学杂费,住宿费,伙食费之类,杨蕴秋都小赚了一笔,反正那些伙食之类,花不了多少钱,只是烹饪手法够好罢了,但那些预科班的学生都是赊欠的学费,全用打工抵债。
不止如此,杨蕴秋这人无论做什么,都有点儿精益求精的意思在,给这帮学生准备的,光是书籍,就有三大屋子,差不多市面上能够买到的书,都能找得到。
而且还在不间断地更新中。
最近一段儿时间那些大儒名士的著作,只要出来,他就购买。
买书可是大开销,开了书院,杨蕴秋到觉得自己的钱更不够用,颇有些哭笑不得——似乎和他的初衷有点儿背道而驰。
幸好小皇帝吴宓很给力,他看了书院的藏书。直接偷偷摸摸把自家皇宫翰林院的藏书分批调拨出来,让学生们自己抄录。
虽说翰林院的藏书不能随便送人,可有皇帝开后门,偷渡出来。抄好了再偷渡回去。显然没多大问题。
最大的这项开销被解决了,杨蕴秋总算稍微不那么别扭。
时间一日日过去。
距离通考。还有半年,整个书院的气氛也渐渐不同于过去。
“不知道这次书院通考,咱们书院的学生能不能取得好成绩……”
絮絮叨叨的,不是杨蕴秋。而是小皇帝和书院里另外俩先生。
杨蕴秋自己无所谓,他也看过其他书院的考生做的文章,论功底,自家书院的学生们可能还差一点儿,但论思维灵活,这些考生们肯定有所不及,至少是一大部分是比不上的。
他一派悠闲。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到像是丝毫不把所谓的通考放在心上,比起他,人家小皇帝反而更像书院的山长。
这段时间。吴宓几乎有空儿就泡在书院里。
大臣们以为他爱玩,虽说偶尔也说两句,表达一下自己忠君爱国的思想,但其实还是挺支持的。
爱玩好啊,爱玩说明还没长大,自己执掌权柄的时间就能再长一点儿。
权力这种东西,一旦拿到手,肯放弃的人就很少见了,无论是聪明人还是庸人,一旦得到让人陶醉的权力,就都不乐意再失去。
小皇帝年纪渐长,势必要取回他该得到的权柄。
这毕竟还是个封建社会,不是什么民主社会,连民主的概念都不会有,这时候有人冒出来说,老百姓们该获得权力,他们说谁上位,谁才能上位,估计立时会被当个妖孽烧死了事。
哪怕是世家大族出身的大臣们,也得承认,这个国家是小皇帝的,他才是真正该当家做主的人。
但小皇帝掌权的时间再迟一点儿,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安排安排家里的情况,给子孙后代谋求更高的权势利益,又有什么不好?
很多大臣,尤其是现在的顾命大臣,还是挺愿意哄着小皇帝四处玩玩,更孩子心性一点儿才好,至于他去书院,会不会招揽新的臣子,那其实无所谓。
一来,只是个小书院,统共也没几人,又不是四大书院,二来,那些书院的年轻学生,想要成长到能给小皇帝当臂膀,还不知要花费几年,何必杞人忧天?
于是,吴宓在书院里呆的时间,快要赶上在宫里的时间了,居然没什么人过于反对。
学生们上课,他也老老实实地上课,不喊苦,也不喊累。
一起吃饭,一起谈笑,不像君王和平民,和正经的同窗,同学,也无甚不同。
吴宓才是真正认认真真和这些学生们接触过的,一点点看着他们从一块块儿顽石,被雕琢,被开光,变得光彩夺目,比珠玉还要出色。
对于这座书院,吴宓也从一开始的利用心理,变得有些归属感。
就如现代人对母校的感觉。
他可以自己说自己的母校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哪里都不行,但从别人口中说出这等话,他便要不舒服一阵子。
如果母校能取得什么荣誉,能发展的更好,他也会与有荣焉。
小皇帝的心态很好猜测,杨蕴秋便放任了些,也不多管,他不会在这个位面呆的时间太长,必然是要走的。
但既然留下了一座书院,他就想善始善终,给他的学生们创造一个好的开始。
之后,他们究竟能够走多远,便不是杨蕴秋能够去管的事情。
通考,算得上是这个位面相当重要,比高考和中国古代的科举差一点儿有限的重要考试,如果只是对书院来说,那真是堪比高考了。
书院的两个先生是打定主意要一心一意为书院奋斗,对此事自是放了十分的心思。
最后还剩半年,杨蕴秋几乎被身边的人吵得耳朵发麻,终于决定上点心,省得到时候成绩不好,把小皇帝给气死。
他到没做别的,只是笑眯眯说了一句话:“如果谁的成绩比其他书院的学生低,那自己抄写所有课本一百遍,放心,也不算多,就当练字了。”
一群学生:!?
据说,一连数日,好些学生都把自己练习骑射的箭靶,换成了四大书院的名字。
很显然,他们这帮学生心气也挺高的,直接就将所谓的四大书院当成目标,对别的大书院,根本就不放在眼中。
也不知那些已经经营了几十年的书院知道,会不会一气之下,放把火把这群熊孩子全给灭掉!
杨蕴秋都没再多提,学校四十五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顿时比以往更高涨十倍,连以前最享受的用餐时间也无限度缩短到最低的程度。
半夜挑灯夜战,更成了家常便饭。
杨蕴秋就发现有十几个学生,尤其是预科班的学生,因为学习进度比不上正式的学生们,个个给自己加压,练习大字,练习到手腕都肿了起来。
他也没反对这种学习气氛,只是不动声色地让厨房给准备了一些营养餐,宵夜方面,也增加了一些,总不能让学生们饿着肚子读书。
还有各种缓解身体疲劳的药膏,比那小皇帝吴宓从自家皇宫的药房偷渡出来的,效果还要好上一些,一群学生哪里知道,这些药膏全是千金难求的好东西! [本章结束]
清楚。
他的学生多是读书人,显然比起别人的讲解,更喜欢杨蕴秋的课程。
等到偶尔杨蕴秋给他们讲个故事,顺带着教一点儿所谓的厚黑学,带着他们画画写生,又弹琴怡情,便心中更是欢喜,连日日不得歇的课业,也不觉得苦累。
不看别人,只看小皇帝一天到晚被招得想来学校,三五天因为忙来不了,就要浑身不自在,便可知道,杨蕴秋教书的本事,已经足够上中央新闻。
当然,书院里的诸般好处,也只是内部流传一下,外人并不知道。
至少四大学院,还不把眼下这个不知所谓的新书院放在眼里,尤其是马上面临的书院通考,那成绩是选官考核也要看的,大家都把心思放在老牌子书院上,估算自家学生们有多少能考到前面去,又估算有多少等到出师之后,第一次选官考核就能顺利通过,拿到推荐,进入学堂。
四大书院为什么如此超然,还不就是因为朝堂上好些官员,都是他们书院出身?
身为同窗,那就是天然的同盟军,就算某些自家同窗有可能因为政见不合,家族矛盾,大闹起来,但对书院,对山长,那绝对是要客客气气。
尊师重道都不能保证,哪里还能在朝堂里混下去?
杨蕴秋忽然发现,他开办书院,貌似赚钱不多,反而有点儿贴补进去的意思。
收费当然不少,学杂费,住宿费,伙食费之类,杨蕴秋都小赚了一笔,反正那些伙食之类,花不了多少钱,只是烹饪手法够好罢了,但那些预科班的学生都是赊欠的学费,全用打工抵债。
不止如此,杨蕴秋这人无论做什么,都有点儿精益求精的意思在,给这帮学生准备的,光是书籍,就有三大屋子,差不多市面上能够买到的书,都能找得到。
而且还在不间断地更新中。
最近一段儿时间那些大儒名士的著作,只要出来,他就购买。
买书可是大开销,开了书院,杨蕴秋到觉得自己的钱更不够用,颇有些哭笑不得——似乎和他的初衷有点儿背道而驰。
幸好小皇帝吴宓很给力,他看了书院的藏书。直接偷偷摸摸把自家皇宫翰林院的藏书分批调拨出来,让学生们自己抄录。
虽说翰林院的藏书不能随便送人,可有皇帝开后门,偷渡出来。抄好了再偷渡回去。显然没多大问题。
最大的这项开销被解决了,杨蕴秋总算稍微不那么别扭。
时间一日日过去。
距离通考。还有半年,整个书院的气氛也渐渐不同于过去。
“不知道这次书院通考,咱们书院的学生能不能取得好成绩……”
絮絮叨叨的,不是杨蕴秋。而是小皇帝和书院里另外俩先生。
杨蕴秋自己无所谓,他也看过其他书院的考生做的文章,论功底,自家书院的学生们可能还差一点儿,但论思维灵活,这些考生们肯定有所不及,至少是一大部分是比不上的。
他一派悠闲。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到像是丝毫不把所谓的通考放在心上,比起他,人家小皇帝反而更像书院的山长。
这段时间。吴宓几乎有空儿就泡在书院里。
大臣们以为他爱玩,虽说偶尔也说两句,表达一下自己忠君爱国的思想,但其实还是挺支持的。
爱玩好啊,爱玩说明还没长大,自己执掌权柄的时间就能再长一点儿。
权力这种东西,一旦拿到手,肯放弃的人就很少见了,无论是聪明人还是庸人,一旦得到让人陶醉的权力,就都不乐意再失去。
小皇帝年纪渐长,势必要取回他该得到的权柄。
这毕竟还是个封建社会,不是什么民主社会,连民主的概念都不会有,这时候有人冒出来说,老百姓们该获得权力,他们说谁上位,谁才能上位,估计立时会被当个妖孽烧死了事。
哪怕是世家大族出身的大臣们,也得承认,这个国家是小皇帝的,他才是真正该当家做主的人。
但小皇帝掌权的时间再迟一点儿,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安排安排家里的情况,给子孙后代谋求更高的权势利益,又有什么不好?
很多大臣,尤其是现在的顾命大臣,还是挺愿意哄着小皇帝四处玩玩,更孩子心性一点儿才好,至于他去书院,会不会招揽新的臣子,那其实无所谓。
一来,只是个小书院,统共也没几人,又不是四大书院,二来,那些书院的年轻学生,想要成长到能给小皇帝当臂膀,还不知要花费几年,何必杞人忧天?
于是,吴宓在书院里呆的时间,快要赶上在宫里的时间了,居然没什么人过于反对。
学生们上课,他也老老实实地上课,不喊苦,也不喊累。
一起吃饭,一起谈笑,不像君王和平民,和正经的同窗,同学,也无甚不同。
吴宓才是真正认认真真和这些学生们接触过的,一点点看着他们从一块块儿顽石,被雕琢,被开光,变得光彩夺目,比珠玉还要出色。
对于这座书院,吴宓也从一开始的利用心理,变得有些归属感。
就如现代人对母校的感觉。
他可以自己说自己的母校这里不好,那里不好,哪里都不行,但从别人口中说出这等话,他便要不舒服一阵子。
如果母校能取得什么荣誉,能发展的更好,他也会与有荣焉。
小皇帝的心态很好猜测,杨蕴秋便放任了些,也不多管,他不会在这个位面呆的时间太长,必然是要走的。
但既然留下了一座书院,他就想善始善终,给他的学生们创造一个好的开始。
之后,他们究竟能够走多远,便不是杨蕴秋能够去管的事情。
通考,算得上是这个位面相当重要,比高考和中国古代的科举差一点儿有限的重要考试,如果只是对书院来说,那真是堪比高考了。
书院的两个先生是打定主意要一心一意为书院奋斗,对此事自是放了十分的心思。
最后还剩半年,杨蕴秋几乎被身边的人吵得耳朵发麻,终于决定上点心,省得到时候成绩不好,把小皇帝给气死。
他到没做别的,只是笑眯眯说了一句话:“如果谁的成绩比其他书院的学生低,那自己抄写所有课本一百遍,放心,也不算多,就当练字了。”
一群学生:!?
据说,一连数日,好些学生都把自己练习骑射的箭靶,换成了四大书院的名字。
很显然,他们这帮学生心气也挺高的,直接就将所谓的四大书院当成目标,对别的大书院,根本就不放在眼中。
也不知那些已经经营了几十年的书院知道,会不会一气之下,放把火把这群熊孩子全给灭掉!
杨蕴秋都没再多提,学校四十五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顿时比以往更高涨十倍,连以前最享受的用餐时间也无限度缩短到最低的程度。
半夜挑灯夜战,更成了家常便饭。
杨蕴秋就发现有十几个学生,尤其是预科班的学生,因为学习进度比不上正式的学生们,个个给自己加压,练习大字,练习到手腕都肿了起来。
他也没反对这种学习气氛,只是不动声色地让厨房给准备了一些营养餐,宵夜方面,也增加了一些,总不能让学生们饿着肚子读书。
还有各种缓解身体疲劳的药膏,比那小皇帝吴宓从自家皇宫的药房偷渡出来的,效果还要好上一些,一群学生哪里知道,这些药膏全是千金难求的好东西! [本章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