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朝为田舍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事实真相究竟是什么,并不重要。事情是善是恶,也不重要。安禄山是不是做过劫杀张九龄全家的事,更不重要。
帝王眼里并没有太多是非观,虽说整天把正义和道德挂在嘴上,整天说着“天命”“仁义”,然而事实是,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哪位帝王没干过不可告人的坏事?宫闱秘事,朝堂争斗,一桩桩摊开来说,谁都是一屁股的屎,擦都擦不干净。
所以李隆基对安禄山是否干过杀人全家的事并不是很在意,李隆基是天子,安禄山是手握兵权的大将,都属于金字塔顶层的人物,大家的道德底线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都是低得不能再低了。
在朝堂权力中枢,顾青所任的官职并不重要,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左卫长史,离权力中枢还很遥远。但李隆基渐渐发觉,顾青这个人很重要。
首先,顾青的父母当年无意中在长安积攒了一定的人脉,左卫左郎将李光弼,鸿胪寺卿张九章,包括张九章的弟弟如今的广州刺史张九皋,在长安民间素有影响力的李十二娘,这还只是表面上的,当年顾青的父母认识的人脉绝不止这几个,只是如今知道顾青身份的人不多,暂时聚拢起来的只有这几个。
当年无意中结交的人脉,如今却恰可为顾青所用,稍待时日,当年的故人纷纷出来,恐怕是一股不小的朝堂势力。
其次,顾青这个人有才华也有本事,十八岁的少年郎不骄不躁,做事沉稳,李隆基甚至怀疑顾青两次蹲大牢究竟是不是有意示弱露拙,让人对他产生粗鲁冲动的印象,从此不再提防他,如果是的话,这个少年的城府未免太可怕了。
宫里杨贵妃对顾青视同亲弟弟,外面杨国忠与顾青合作搞那个八卦报,李隆基正要打压李林甫的相权,这个少年马上得罪了李林甫,非常明确地表达了“政治正确”的态度。
如今李隆基知道了当年张九龄和安禄山的那桩旧案,以李隆基的帝王心术来说,天下并没有能够完全信任的人,将来安禄山若权柄过大,李隆基终究也是要对他玩弄一下制衡的,毕竟这是李隆基玩了一辈子的手段。
偏偏那么巧,老天爷把顾青送来了,顾青恰好与安禄山有不共戴天的杀父母之仇,简直是天赐的制衡安禄山的对象。
不想不觉得,一想起顾青的种种,李隆基顿时觉得这位少年简直是老天送给他巩固江山的福星。
最重要的是,顾青是官场新人,无党无派,充其量只有几个他父母当年的故交。这样的人用起来放心,未来杨国忠要代替李林甫掌相权,按照帝王心术的惯例,在朝堂上也需要一股势力制衡杨国忠,东宫或可制衡,但杨国忠此人不学无术做事不够稳妥,倒下去的可能性很大,那么杨国忠之后,是不是还需要一个候补的制衡对象呢?
到了那个时候,顾青应该成长起来了,若没有成长起来,他便是一颗弃子,舍了又何妨。
李隆基越想越有道理,候补队员嘛,要从娃娃抓起。
垂头看了看手上顾青作的那首诗,李隆基忽然意味深长地笑了。
“东宫最近有何动静?”
高力士小心地道:“自从陛下革了万年县令,又升了顾青的官后,李相的病越来越重了,有意思的是,攀附李相的三省六部共计十余位朝臣纷纷请调地方或是致仕归乡,李相的势力大为削弱,东宫的幕宾们如今正忙着造声势,朝中已有不少摇摆不定的朝臣暗中投到东宫麾下,原本朝堂上相权压住了东宫,如今正是此消彼长。”
李隆基讥诮地笑了笑:“朕的这位太子啊,心急了些,皇位迟早是他的,步子走得太急反而容易摔着。”
高力士陪笑,唯唯不敢吱声。
事涉最敏感的东宫话题,高力士饶是极得李隆基宠信,也不敢胡乱插嘴,一不小心便是人头落地,对这位开创出开元盛世的帝王,高力士比任何人都清楚他究竟有多无情。
沉吟片刻,李隆基又道:“东宫难道最近未拉拢过顾青?”
“回陛下,并未拉拢顾青。”
李隆基看着手上的这首诗,笑道:“以前或许不曾想过拉拢区区一个左卫长史,但顾青作了这首诗后,东宫应该会注意到他了,不出三日,东宫必有动作。”
高力士小心地道:“左卫长史……有那么重要吗?”
“左卫长史不重要,但顾青重要。”李隆基顿了顿,道:“你能查出顾青的底细,东宫也能查得出,顾青此人有才华有本事,还有父母留下的人脉,更与朕的娘子亲若姐弟,与杨国忠又合办八卦报,而且他与东宫还有共同的敌人,李林甫……你看看,此少年来长安不到半年,便打下了这般局面,后生可畏,了不得呀,若东宫三日内不主动拉拢顾青,朕可就对他更失望了……”
…………
金秋九月,长安城平添了几分秋色,银杏树叶开始发黄,微凉的秋风吹拂,落下满地的金黄。笔直的朱雀大道上仿佛铺上了一条琥珀玉带。
大早上刚准备去左卫应卯,许管家却送来了三封信。
一封来自益州节度使府,是鲜于仲通寄的,鲜于仲通似乎在长安有眼线,对顾青在长安做的所有事都了如指掌,首先在信里恭喜顾青升官,其次叮嘱他与杨贵妃和杨国忠打好关系,不宜与人结怨,在天子面前尤其要小心谨慎,切莫说错了话。
最后鲜于仲通在信里随便提了几句,关于宋根生举孝廉之事。鲜于仲通轻描淡写的说只是一桩小事,正好由于年初平南诏国之乱,剑南道各州县的官员变动比较大,有些州县当初被南诏国叛军占领,叛军入城后往往杀官杀民,许多官员都死在战乱里,平乱之后剑南道各地州县的官员奇缺,吏部调派了一批赴任,鲜于仲通手里也有一些名额,所以他将原青城县令魏渡调到姚州刺史府任别驾,算是官升三级了。
好消息就是,因为魏渡被调走,青城县令一职空缺,宋根生这位主簿便由鲜于仲通以“举孝廉”的名义直接任命为县令了。
大唐的官员升调都是有着严格的规矩的,一个县的首官必须是科考的进士方能充任,但... -->>
事实真相究竟是什么,并不重要。事情是善是恶,也不重要。安禄山是不是做过劫杀张九龄全家的事,更不重要。
帝王眼里并没有太多是非观,虽说整天把正义和道德挂在嘴上,整天说着“天命”“仁义”,然而事实是,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哪位帝王没干过不可告人的坏事?宫闱秘事,朝堂争斗,一桩桩摊开来说,谁都是一屁股的屎,擦都擦不干净。
所以李隆基对安禄山是否干过杀人全家的事并不是很在意,李隆基是天子,安禄山是手握兵权的大将,都属于金字塔顶层的人物,大家的道德底线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都是低得不能再低了。
在朝堂权力中枢,顾青所任的官职并不重要,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左卫长史,离权力中枢还很遥远。但李隆基渐渐发觉,顾青这个人很重要。
首先,顾青的父母当年无意中在长安积攒了一定的人脉,左卫左郎将李光弼,鸿胪寺卿张九章,包括张九章的弟弟如今的广州刺史张九皋,在长安民间素有影响力的李十二娘,这还只是表面上的,当年顾青的父母认识的人脉绝不止这几个,只是如今知道顾青身份的人不多,暂时聚拢起来的只有这几个。
当年无意中结交的人脉,如今却恰可为顾青所用,稍待时日,当年的故人纷纷出来,恐怕是一股不小的朝堂势力。
其次,顾青这个人有才华也有本事,十八岁的少年郎不骄不躁,做事沉稳,李隆基甚至怀疑顾青两次蹲大牢究竟是不是有意示弱露拙,让人对他产生粗鲁冲动的印象,从此不再提防他,如果是的话,这个少年的城府未免太可怕了。
宫里杨贵妃对顾青视同亲弟弟,外面杨国忠与顾青合作搞那个八卦报,李隆基正要打压李林甫的相权,这个少年马上得罪了李林甫,非常明确地表达了“政治正确”的态度。
如今李隆基知道了当年张九龄和安禄山的那桩旧案,以李隆基的帝王心术来说,天下并没有能够完全信任的人,将来安禄山若权柄过大,李隆基终究也是要对他玩弄一下制衡的,毕竟这是李隆基玩了一辈子的手段。
偏偏那么巧,老天爷把顾青送来了,顾青恰好与安禄山有不共戴天的杀父母之仇,简直是天赐的制衡安禄山的对象。
不想不觉得,一想起顾青的种种,李隆基顿时觉得这位少年简直是老天送给他巩固江山的福星。
最重要的是,顾青是官场新人,无党无派,充其量只有几个他父母当年的故交。这样的人用起来放心,未来杨国忠要代替李林甫掌相权,按照帝王心术的惯例,在朝堂上也需要一股势力制衡杨国忠,东宫或可制衡,但杨国忠此人不学无术做事不够稳妥,倒下去的可能性很大,那么杨国忠之后,是不是还需要一个候补的制衡对象呢?
到了那个时候,顾青应该成长起来了,若没有成长起来,他便是一颗弃子,舍了又何妨。
李隆基越想越有道理,候补队员嘛,要从娃娃抓起。
垂头看了看手上顾青作的那首诗,李隆基忽然意味深长地笑了。
“东宫最近有何动静?”
高力士小心地道:“自从陛下革了万年县令,又升了顾青的官后,李相的病越来越重了,有意思的是,攀附李相的三省六部共计十余位朝臣纷纷请调地方或是致仕归乡,李相的势力大为削弱,东宫的幕宾们如今正忙着造声势,朝中已有不少摇摆不定的朝臣暗中投到东宫麾下,原本朝堂上相权压住了东宫,如今正是此消彼长。”
李隆基讥诮地笑了笑:“朕的这位太子啊,心急了些,皇位迟早是他的,步子走得太急反而容易摔着。”
高力士陪笑,唯唯不敢吱声。
事涉最敏感的东宫话题,高力士饶是极得李隆基宠信,也不敢胡乱插嘴,一不小心便是人头落地,对这位开创出开元盛世的帝王,高力士比任何人都清楚他究竟有多无情。
沉吟片刻,李隆基又道:“东宫难道最近未拉拢过顾青?”
“回陛下,并未拉拢顾青。”
李隆基看着手上的这首诗,笑道:“以前或许不曾想过拉拢区区一个左卫长史,但顾青作了这首诗后,东宫应该会注意到他了,不出三日,东宫必有动作。”
高力士小心地道:“左卫长史……有那么重要吗?”
“左卫长史不重要,但顾青重要。”李隆基顿了顿,道:“你能查出顾青的底细,东宫也能查得出,顾青此人有才华有本事,还有父母留下的人脉,更与朕的娘子亲若姐弟,与杨国忠又合办八卦报,而且他与东宫还有共同的敌人,李林甫……你看看,此少年来长安不到半年,便打下了这般局面,后生可畏,了不得呀,若东宫三日内不主动拉拢顾青,朕可就对他更失望了……”
…………
金秋九月,长安城平添了几分秋色,银杏树叶开始发黄,微凉的秋风吹拂,落下满地的金黄。笔直的朱雀大道上仿佛铺上了一条琥珀玉带。
大早上刚准备去左卫应卯,许管家却送来了三封信。
一封来自益州节度使府,是鲜于仲通寄的,鲜于仲通似乎在长安有眼线,对顾青在长安做的所有事都了如指掌,首先在信里恭喜顾青升官,其次叮嘱他与杨贵妃和杨国忠打好关系,不宜与人结怨,在天子面前尤其要小心谨慎,切莫说错了话。
最后鲜于仲通在信里随便提了几句,关于宋根生举孝廉之事。鲜于仲通轻描淡写的说只是一桩小事,正好由于年初平南诏国之乱,剑南道各州县的官员变动比较大,有些州县当初被南诏国叛军占领,叛军入城后往往杀官杀民,许多官员都死在战乱里,平乱之后剑南道各地州县的官员奇缺,吏部调派了一批赴任,鲜于仲通手里也有一些名额,所以他将原青城县令魏渡调到姚州刺史府任别驾,算是官升三级了。
好消息就是,因为魏渡被调走,青城县令一职空缺,宋根生这位主簿便由鲜于仲通以“举孝廉”的名义直接任命为县令了。
大唐的官员升调都是有着严格的规矩的,一个县的首官必须是科考的进士方能充任,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