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成化十四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伴随着李子龙的死,他的手下也大都落网,白莲教彻底土崩瓦解。
纵然还有少数漏网之鱼流亡在外,但那些人孤掌难鸣,也对朝廷谈不上什么威胁了。
白莲教准备装箱抬走的银子被拦截下来,后来锦衣卫又从李子龙的尸身上搜出不少银票。
这些银票全都是他几年来利用做生意之便分存在几个钱庄里的,狡兔三窟,这样做可以保证他自己无论身在何处,都有钱财可以随时取用,也正因为如此,李子龙才总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与朝廷作对。
除此之外,徐家与方家也都因为勾结白莲教被抄了个干净,方家人这才发现,他们精明能干,引以为傲的家主,竟然是白莲教二龙头。
真正的方慧学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被李子龙杀死了,后者不仅装扮成方慧学,接收了方慧学的一切,还顺带替方慧学完成了他这个方家子孙都完成不了的事情——振兴方家。
借着方慧学的身份,李子龙在吉安府混得风生水起,他一方面利用这层掩护暗中开矿铸钱,另一方面则捐钱修桥铺路,为自己赢得好名声的同时,也是为了让自己暗中进行的事情更加顺利。
有了金钱的支持,方家的家业自然越来越大,白莲教的造反大业也得以继续下去,可谓一举两得。
虽然唐泛几次坏了白莲教的好事,也揭穿李子龙的几层身份,使得白莲教视他如眼中钉,但实际上,李子龙心思缜密,又诡计百出,十分难对付,否则以锦衣卫之力,也不可能跟对方周旋了这么多年,还屡屡失手。
假如没有汲敏的临时反悔,此刻唐泛早就死透了,李子龙也早已从容脱身,而等隋州赶到时,估计只能给唐泛收尸了。
唐泛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在他的努力下,汲敏以在任殉职盖棺定论,朝廷赠其奉议大夫,修正庶尹,其母封五品宜人,赐匾赠金,以慰天年。
徐家那边,由于徐方两家生意上千丝万缕的牵扯,使得徐家被扣上了乱党罪名,同样岌岌可危,徐彬虽然远在京城,反应却十分敏锐,他见势不妙,立马主动将家财悉数捐献出来,通过万党直接进献给皇帝,也因此抱住了一条性命。
当然,以徐彬的狡猾,捐献出来的到底是不是他全部的家财,就不得而知了。
白莲教的事情暂且不提,院试舞弊案水落石出,徐遂与沈思二人分别杖责五十与三十,且终生不得参加科举,这还是看在他们老子一个破财一个丢官的份上——因其举报有功,且有唐泛上疏求情之故,沈坤修被削职为民——对他而言,儿子能够保住性命,已经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无论如何,这一切总算告一段落。
方家也好,徐家也罢,他们终究成为历史。
花开又花落,秋去又春来,两三载时光匆匆而过,转眼就到了成化二十二年秋天。
白莲教不再兴风作浪,天下仿佛也太平了许多,至少对于唐泛和隋州来说的确如此。
回京之后,两人总算过上了不需要再疲于奔命的平静日子。
不过平静也是仅仅相对而言罢了。
天下无大事,却不意味着朝堂是平静的。
恰恰相反,这两年,皇帝的身体每况愈下,究其根底,说来话长。
在如今这位太子殿下正名之前,贵妃万氏因为自己无所出,所以对后宫子嗣同样严格控制。
譬如柏贤妃所出的朱祐极,也就是当今太子的哥哥,在两岁时即被封为皇太子,可受封太子之后还未过两月,这位小太子就离奇暴病而亡,当时宫闱内外传出许多流言,其中被大多数人认同的,莫过于小太子遭了万贵妃的毒手。
就连现在的太子朱佑樘,在未经册封之前,同样吃了不少苦头,幼年在宫中几经颠沛流离,差点就没能存活下来,等到与皇帝相认时,已经五岁,过了最脆弱最容易夭折的年龄,而在那之后,万贵妃仿佛也破罐子破摔,不再禁止后宫女子诞下子嗣。
于是在太子朱佑樘之后,后宫子嗣接二连三地诞生,到如今,皇帝膝下已经有了数十位皇子皇女,这其中还不包括尚在嫔妃腹中未出生的,可见在万贵妃解禁之后,成化帝有多么努力。
眼下后宫子息繁盛,开枝散叶,再也不复成化初年冷冷清清的模样了。
但努力过度的后果必然是,皇帝精元亏损过度,病倒了。
他身体本来就不算强壮,偏又不加节制,连太医也束手无策。
结果皇帝眼看医术无法彻底治愈自己,就开始将希望放在虚无缥缈的仙术上,对李孜省、继晓等人越发信任,几乎到了偏听偏信的地步,对国事政务的关心日益减少,到如今已经到了几乎完全不过问的地步。
唯一庆幸的是,皇帝虽然不肯干活,但内阁还在干活,内阁里虽然未必人人齐心协力,但有赖于老祖宗立下的制度,帝国总算能够维持日常的运转。
不过这也不意味着就当真太平无事了,起码唐泛在内阁,每天就过得精彩跌宕,堪称刺激。
两年前,因苏州案、舞弊案,以及剿灭白莲教等,回京后,唐泛便因功累,从都察院调到刑部,正式任刑部左侍郎,且因当时的刑部尚书出缺,他便顺便代行刑部尚书之职,虽然还未正名,但已经是实际上的刑部尚书了。
按照唐泛的年纪来说,这种升迁速度已经十分惊人了,以刚过而立之年就以三品侍郎掌二品尚书职务,放眼大明朝估计也没有几个,对比官场上其他四五十岁还在知府或知州位置上挣扎的人来说,简直可以称得上平步青云,年轻有为了。
其时,内阁形势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原先被朝臣私下戏称为“纸糊三阁老”的万安、刘珝、刘吉三个人,实际上已经剩下了万安和刘吉两个。早在几年前,刘珝就被万安和刘吉合谋排挤走了。
刘珝走后,万安又接连推荐了彭华、尹直等人入阁,刘吉势单力薄,渐渐落了下风,便又推荐了刘健、徐溥、丘濬等人入阁,以此跟万安抗衡。
那个时候,唐泛还未回京,入阁这件事原本跟他也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但是丘濬入阁的事情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因为丘老头为人刚直,遇事宁折不弯,刘吉推荐他入阁,也不是因为喜欢他,而只是想用他来对付万安罢了,万安当然不会同意给自己找这么一个麻烦,两边就僵持不下。
正好这时候唐泛了结了吉安的事情回到京城,又暂代刑部尚书一职,刘吉就退一步,说不如让丘濬的学生唐泛入阁,唐泛人如其名,性格活泛圆滑,远比其师来得合适。
自内阁建立以来,因其制度所限,纵然是首辅,权力也不如唐宋宰相,所以就算万安作为首辅,同样不可能一手遮天,这从上回苏州案之后尚铭的下台就可以看出来了,所谓略占上风,也不过是源于皇帝的宠信罢了。
对刘吉而言,他推荐刘健和唐泛等人,也不是因为赏识刘健唐泛,实有不得已的苦衷。
先前已经说过,朝野上下,被御史言官弹劾次数最多的,不是首辅万安,而是刘吉刘阁老,因为皮厚心黑不怕弹,刘吉甚至被冠上“刘棉花”的“美誉”。
可刘吉脸皮再厚,面对前仆后继源源不断的弹劾奏疏,内心也是惆怅忧伤的,身为人臣,谁不希望自己有个好名声呢?
所以这次他举荐刘健等人入阁,其实也是因为刘健徐溥唐泛他们官声清正,众望所归。
刘吉举荐了贤能,自然也可以顺便洗刷一下自己那并不太光彩的名声。
为免两败俱伤,万安最终还是同意刘吉的提议,于是经过廷推之后,唐泛也入了阁。
不过他的排名尚在刘健,徐溥之后。
也就是说,在内阁里,唐泛属于垫底的老幺。
但老幺总比不入阁好。
作为大明帝国的权力核心,内阁向来是所有臣子的最终追求。
甭管内阁里面如何论资排辈,在外人看来,能够入阁就意味着成为大明宰辅,从此外人称呼唐泛,便得用“唐阁老”才更显得尊敬,像唐泛这样,年方而立的内阁宰辅,也是绝无仅有的。
此时距离他当初在刑部担任一个小小的主事,也仅仅过了五六年的光景。
唐泛升迁速度之快,着实令人瞠目结舌,大明朝能有这般际遇的,似乎仅此一份。
然而旁人只要仔细想想唐泛做过的那些事情,似乎又不觉得惊奇了。
一个人想要走到什么样的位置,就得要有相应的能力来匹配。
否则就算他气运冲天,也终究有不灵光的时候。
在内阁那样的龙潭虎穴,庸才就只能沦为刀俎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了。
被同僚羡慕嫉妒的唐阁老,在内阁过得其实并没有外人想象的那么滋润。
没进内阁的时候,大家仰望此处,难免带上一份因不了解而产生的神秘感,等真正置身在其间,才会发现,这日子和个中滋味,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
在皇帝不管事的情况下,内阁每日需要处理来自全国各地的重要文件并作出相应的决策和指示,大明疆域广阔,这也就意味着每天都会有刻不容缓需要紧急处理的奏疏如雪片般堆在阁老们的案头上。
有时候东边河水泛滥淹没农田,往往西边某府的百姓却正处于旱灾蝗虫的肆虐下,地方官府叫苦连天声泪俱下,内阁宰辅们又不可能亲自去视察,所以不管哪份奏疏看起来都是那样可怜,那样需要援助,然而国库的钱粮又是有限的,先拨款赈济哪边,哪边可以先放一放,这些都需要内阁来判断,有时候如果判断发生错误,那么就意味着会有成千上万条人命因他们的错误而消逝。
在唐泛等人入阁之后,内阁人手相应增加,每人分摊一部分工作,照理说工作量已经尽量缩减了,不过每个人依旧每日天不亮就入值,一直到下午各衙门散值之后,内阁成员大多数时候还要留在这里讨论公事,批阅奏疏,其中辛苦非一言两语所能道尽。
虽然被诸多诟病,作为首辅的万安,也并不是像常人想象的那样,每天只要奉承一下皇帝,然后什么事也不干,就能坐稳首辅的位置了。
在阁臣们商议政事的时候,首辅需要主持会议,更需要对大家议而不决,意见不一的事情进行汇总并作出最后决策;一些重大事情上,即使已经由其它阁臣批阅好,首辅依旧需要重新审核一遍,以便确认意见可行以及不出纰漏。
由于皇帝现在将重心放在了修仙而非朝政上,内阁的责任和工作量无形中就增加了许多,很多决策实施之后,朝臣一旦有所不满,都会认为责任在内阁身上,此时身为首辅,万安就必... -->>
伴随着李子龙的死,他的手下也大都落网,白莲教彻底土崩瓦解。
纵然还有少数漏网之鱼流亡在外,但那些人孤掌难鸣,也对朝廷谈不上什么威胁了。
白莲教准备装箱抬走的银子被拦截下来,后来锦衣卫又从李子龙的尸身上搜出不少银票。
这些银票全都是他几年来利用做生意之便分存在几个钱庄里的,狡兔三窟,这样做可以保证他自己无论身在何处,都有钱财可以随时取用,也正因为如此,李子龙才总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与朝廷作对。
除此之外,徐家与方家也都因为勾结白莲教被抄了个干净,方家人这才发现,他们精明能干,引以为傲的家主,竟然是白莲教二龙头。
真正的方慧学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被李子龙杀死了,后者不仅装扮成方慧学,接收了方慧学的一切,还顺带替方慧学完成了他这个方家子孙都完成不了的事情——振兴方家。
借着方慧学的身份,李子龙在吉安府混得风生水起,他一方面利用这层掩护暗中开矿铸钱,另一方面则捐钱修桥铺路,为自己赢得好名声的同时,也是为了让自己暗中进行的事情更加顺利。
有了金钱的支持,方家的家业自然越来越大,白莲教的造反大业也得以继续下去,可谓一举两得。
虽然唐泛几次坏了白莲教的好事,也揭穿李子龙的几层身份,使得白莲教视他如眼中钉,但实际上,李子龙心思缜密,又诡计百出,十分难对付,否则以锦衣卫之力,也不可能跟对方周旋了这么多年,还屡屡失手。
假如没有汲敏的临时反悔,此刻唐泛早就死透了,李子龙也早已从容脱身,而等隋州赶到时,估计只能给唐泛收尸了。
唐泛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在他的努力下,汲敏以在任殉职盖棺定论,朝廷赠其奉议大夫,修正庶尹,其母封五品宜人,赐匾赠金,以慰天年。
徐家那边,由于徐方两家生意上千丝万缕的牵扯,使得徐家被扣上了乱党罪名,同样岌岌可危,徐彬虽然远在京城,反应却十分敏锐,他见势不妙,立马主动将家财悉数捐献出来,通过万党直接进献给皇帝,也因此抱住了一条性命。
当然,以徐彬的狡猾,捐献出来的到底是不是他全部的家财,就不得而知了。
白莲教的事情暂且不提,院试舞弊案水落石出,徐遂与沈思二人分别杖责五十与三十,且终生不得参加科举,这还是看在他们老子一个破财一个丢官的份上——因其举报有功,且有唐泛上疏求情之故,沈坤修被削职为民——对他而言,儿子能够保住性命,已经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无论如何,这一切总算告一段落。
方家也好,徐家也罢,他们终究成为历史。
花开又花落,秋去又春来,两三载时光匆匆而过,转眼就到了成化二十二年秋天。
白莲教不再兴风作浪,天下仿佛也太平了许多,至少对于唐泛和隋州来说的确如此。
回京之后,两人总算过上了不需要再疲于奔命的平静日子。
不过平静也是仅仅相对而言罢了。
天下无大事,却不意味着朝堂是平静的。
恰恰相反,这两年,皇帝的身体每况愈下,究其根底,说来话长。
在如今这位太子殿下正名之前,贵妃万氏因为自己无所出,所以对后宫子嗣同样严格控制。
譬如柏贤妃所出的朱祐极,也就是当今太子的哥哥,在两岁时即被封为皇太子,可受封太子之后还未过两月,这位小太子就离奇暴病而亡,当时宫闱内外传出许多流言,其中被大多数人认同的,莫过于小太子遭了万贵妃的毒手。
就连现在的太子朱佑樘,在未经册封之前,同样吃了不少苦头,幼年在宫中几经颠沛流离,差点就没能存活下来,等到与皇帝相认时,已经五岁,过了最脆弱最容易夭折的年龄,而在那之后,万贵妃仿佛也破罐子破摔,不再禁止后宫女子诞下子嗣。
于是在太子朱佑樘之后,后宫子嗣接二连三地诞生,到如今,皇帝膝下已经有了数十位皇子皇女,这其中还不包括尚在嫔妃腹中未出生的,可见在万贵妃解禁之后,成化帝有多么努力。
眼下后宫子息繁盛,开枝散叶,再也不复成化初年冷冷清清的模样了。
但努力过度的后果必然是,皇帝精元亏损过度,病倒了。
他身体本来就不算强壮,偏又不加节制,连太医也束手无策。
结果皇帝眼看医术无法彻底治愈自己,就开始将希望放在虚无缥缈的仙术上,对李孜省、继晓等人越发信任,几乎到了偏听偏信的地步,对国事政务的关心日益减少,到如今已经到了几乎完全不过问的地步。
唯一庆幸的是,皇帝虽然不肯干活,但内阁还在干活,内阁里虽然未必人人齐心协力,但有赖于老祖宗立下的制度,帝国总算能够维持日常的运转。
不过这也不意味着就当真太平无事了,起码唐泛在内阁,每天就过得精彩跌宕,堪称刺激。
两年前,因苏州案、舞弊案,以及剿灭白莲教等,回京后,唐泛便因功累,从都察院调到刑部,正式任刑部左侍郎,且因当时的刑部尚书出缺,他便顺便代行刑部尚书之职,虽然还未正名,但已经是实际上的刑部尚书了。
按照唐泛的年纪来说,这种升迁速度已经十分惊人了,以刚过而立之年就以三品侍郎掌二品尚书职务,放眼大明朝估计也没有几个,对比官场上其他四五十岁还在知府或知州位置上挣扎的人来说,简直可以称得上平步青云,年轻有为了。
其时,内阁形势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原先被朝臣私下戏称为“纸糊三阁老”的万安、刘珝、刘吉三个人,实际上已经剩下了万安和刘吉两个。早在几年前,刘珝就被万安和刘吉合谋排挤走了。
刘珝走后,万安又接连推荐了彭华、尹直等人入阁,刘吉势单力薄,渐渐落了下风,便又推荐了刘健、徐溥、丘濬等人入阁,以此跟万安抗衡。
那个时候,唐泛还未回京,入阁这件事原本跟他也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但是丘濬入阁的事情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因为丘老头为人刚直,遇事宁折不弯,刘吉推荐他入阁,也不是因为喜欢他,而只是想用他来对付万安罢了,万安当然不会同意给自己找这么一个麻烦,两边就僵持不下。
正好这时候唐泛了结了吉安的事情回到京城,又暂代刑部尚书一职,刘吉就退一步,说不如让丘濬的学生唐泛入阁,唐泛人如其名,性格活泛圆滑,远比其师来得合适。
自内阁建立以来,因其制度所限,纵然是首辅,权力也不如唐宋宰相,所以就算万安作为首辅,同样不可能一手遮天,这从上回苏州案之后尚铭的下台就可以看出来了,所谓略占上风,也不过是源于皇帝的宠信罢了。
对刘吉而言,他推荐刘健和唐泛等人,也不是因为赏识刘健唐泛,实有不得已的苦衷。
先前已经说过,朝野上下,被御史言官弹劾次数最多的,不是首辅万安,而是刘吉刘阁老,因为皮厚心黑不怕弹,刘吉甚至被冠上“刘棉花”的“美誉”。
可刘吉脸皮再厚,面对前仆后继源源不断的弹劾奏疏,内心也是惆怅忧伤的,身为人臣,谁不希望自己有个好名声呢?
所以这次他举荐刘健等人入阁,其实也是因为刘健徐溥唐泛他们官声清正,众望所归。
刘吉举荐了贤能,自然也可以顺便洗刷一下自己那并不太光彩的名声。
为免两败俱伤,万安最终还是同意刘吉的提议,于是经过廷推之后,唐泛也入了阁。
不过他的排名尚在刘健,徐溥之后。
也就是说,在内阁里,唐泛属于垫底的老幺。
但老幺总比不入阁好。
作为大明帝国的权力核心,内阁向来是所有臣子的最终追求。
甭管内阁里面如何论资排辈,在外人看来,能够入阁就意味着成为大明宰辅,从此外人称呼唐泛,便得用“唐阁老”才更显得尊敬,像唐泛这样,年方而立的内阁宰辅,也是绝无仅有的。
此时距离他当初在刑部担任一个小小的主事,也仅仅过了五六年的光景。
唐泛升迁速度之快,着实令人瞠目结舌,大明朝能有这般际遇的,似乎仅此一份。
然而旁人只要仔细想想唐泛做过的那些事情,似乎又不觉得惊奇了。
一个人想要走到什么样的位置,就得要有相应的能力来匹配。
否则就算他气运冲天,也终究有不灵光的时候。
在内阁那样的龙潭虎穴,庸才就只能沦为刀俎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了。
被同僚羡慕嫉妒的唐阁老,在内阁过得其实并没有外人想象的那么滋润。
没进内阁的时候,大家仰望此处,难免带上一份因不了解而产生的神秘感,等真正置身在其间,才会发现,这日子和个中滋味,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
在皇帝不管事的情况下,内阁每日需要处理来自全国各地的重要文件并作出相应的决策和指示,大明疆域广阔,这也就意味着每天都会有刻不容缓需要紧急处理的奏疏如雪片般堆在阁老们的案头上。
有时候东边河水泛滥淹没农田,往往西边某府的百姓却正处于旱灾蝗虫的肆虐下,地方官府叫苦连天声泪俱下,内阁宰辅们又不可能亲自去视察,所以不管哪份奏疏看起来都是那样可怜,那样需要援助,然而国库的钱粮又是有限的,先拨款赈济哪边,哪边可以先放一放,这些都需要内阁来判断,有时候如果判断发生错误,那么就意味着会有成千上万条人命因他们的错误而消逝。
在唐泛等人入阁之后,内阁人手相应增加,每人分摊一部分工作,照理说工作量已经尽量缩减了,不过每个人依旧每日天不亮就入值,一直到下午各衙门散值之后,内阁成员大多数时候还要留在这里讨论公事,批阅奏疏,其中辛苦非一言两语所能道尽。
虽然被诸多诟病,作为首辅的万安,也并不是像常人想象的那样,每天只要奉承一下皇帝,然后什么事也不干,就能坐稳首辅的位置了。
在阁臣们商议政事的时候,首辅需要主持会议,更需要对大家议而不决,意见不一的事情进行汇总并作出最后决策;一些重大事情上,即使已经由其它阁臣批阅好,首辅依旧需要重新审核一遍,以便确认意见可行以及不出纰漏。
由于皇帝现在将重心放在了修仙而非朝政上,内阁的责任和工作量无形中就增加了许多,很多决策实施之后,朝臣一旦有所不满,都会认为责任在内阁身上,此时身为首辅,万安就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