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陈孝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广东省雷州市的西面,有一条村子叫房参村。这条村子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村落,村子里有一个喜庆堂。
雷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很多古风俗。这里,除夕那天都要沐浴更衣,大年初一要吃素,守年,行年。这一天,很多人都要到寺里去祈福或还愿。
我初一没有去寺庙,初二行年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喜庆堂来,那是我小时候放牛时,常在田野里望见的一座小建筑。它孤零零地在房参村的前面,是一座不同于周围的民居、庙宇建筑样式的建筑物,那建筑样式至今是我从来都未见过同样式的建筑。谈起这个建筑物的时候时,大人们总是讳莫如深,充満了神秘感。我只记得那时候,大人这样对我说,那建筑物是一个寺观,并且常被告戒:小孩子别靠近那里。这些话让我油然生出几分害怕来。小时候,我望着那个小建筑,甚至还有点儿害怕。
现在,我想是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的时候了。我于是快步向那里走去。
童年的记忆,还是那么清晰,到了那个位置,我却找不到那个建筑,几至怀疑被拆掉了。我不是什么文化名人,我不敢公然去采访。我在童年记忆里的那个建筑物位置团团转,也不知如何问路,因为我并不确切它叫什么名字,直至找到了,我才知道叫喜庆堂。原来,现在村里人口多了,土地不足,喜庆堂的周围都建了房屋,喜庆堂被遮住了。我知道以前的大人们说得并不确切,严格地说,这不是寺观,而是自梳女聚集的地方,叫做堂。
喜庆堂实际上是房参村的自梳女聚居的地方。喜庆堂建于何时,已经没有人能说清了,但还可确认它建于清代末期。什么叫自梳女?旧社会姑娘出嫁就梳起头纂,用发髻结好,表示已出嫁了。这样,别的男青年也就别想再打她的主意了,再者,这个标志也方便于众人对出嫁女妇道的监督。自已梳起来,那就表示自己要终身不嫁了。
不嫁了,这就叫喜庆?这“喜庆”两字,几乎念得人流泪。
我悄然走进喜庆堂,院子里种满了菜,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我看见有两个自梳女,后来知道她们都姓王。其中一个八十二岁,在吃中午饭,粗茶淡话,只有两样素菜,另一个八十五岁了,在扫地,见我来,头也不抬,继续扫地。八十二岁的王婆十一岁自梳出家,家里的生活不错,解放前家里还被划为地主,因此上过几年学,又聪明伶俐,识字不少。八十五岁的王婆婆没上过学堂,不识字,八岁就吃斋自梳。我就和八十二岁的王婆婆攀谈起来。
“为什么不想出嫁呢?”我问。
八十二岁的王婆婆答道:“那时出嫁苦。不但丈夫打,家翁家婆也常常打,生儿育女未完毕还不知道有没人命活到老呢!”
“那你们为什么要选择吃斋念佛呢?”
“不这样,人家会放过你吗?逼着你出嫁。”
“你们那么小就出家?能悟道了吗?”
“早的五六岁的出家了,那时主要是不想嫁。后来才慢慢懂了一点佛道。”
“最多人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有多少人?”
“解放前。四十多人。”
“全是女的吗?它们现在都去了哪?”
“解放前全是女的,解放初有过两个男的僧人加入,他们认得字多,能晓佛经,当主持。那些人大多数死了,有一段时间几乎是一年就死几个。解放后,妇女的地位提高了,那时共产党有政策宣传还... -->>
在广东省雷州市的西面,有一条村子叫房参村。这条村子是一条历史悠久的村落,村子里有一个喜庆堂。
雷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很多古风俗。这里,除夕那天都要沐浴更衣,大年初一要吃素,守年,行年。这一天,很多人都要到寺里去祈福或还愿。
我初一没有去寺庙,初二行年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喜庆堂来,那是我小时候放牛时,常在田野里望见的一座小建筑。它孤零零地在房参村的前面,是一座不同于周围的民居、庙宇建筑样式的建筑物,那建筑样式至今是我从来都未见过同样式的建筑。谈起这个建筑物的时候时,大人们总是讳莫如深,充満了神秘感。我只记得那时候,大人这样对我说,那建筑物是一个寺观,并且常被告戒:小孩子别靠近那里。这些话让我油然生出几分害怕来。小时候,我望着那个小建筑,甚至还有点儿害怕。
现在,我想是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的时候了。我于是快步向那里走去。
童年的记忆,还是那么清晰,到了那个位置,我却找不到那个建筑,几至怀疑被拆掉了。我不是什么文化名人,我不敢公然去采访。我在童年记忆里的那个建筑物位置团团转,也不知如何问路,因为我并不确切它叫什么名字,直至找到了,我才知道叫喜庆堂。原来,现在村里人口多了,土地不足,喜庆堂的周围都建了房屋,喜庆堂被遮住了。我知道以前的大人们说得并不确切,严格地说,这不是寺观,而是自梳女聚集的地方,叫做堂。
喜庆堂实际上是房参村的自梳女聚居的地方。喜庆堂建于何时,已经没有人能说清了,但还可确认它建于清代末期。什么叫自梳女?旧社会姑娘出嫁就梳起头纂,用发髻结好,表示已出嫁了。这样,别的男青年也就别想再打她的主意了,再者,这个标志也方便于众人对出嫁女妇道的监督。自已梳起来,那就表示自己要终身不嫁了。
不嫁了,这就叫喜庆?这“喜庆”两字,几乎念得人流泪。
我悄然走进喜庆堂,院子里种满了菜,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我看见有两个自梳女,后来知道她们都姓王。其中一个八十二岁,在吃中午饭,粗茶淡话,只有两样素菜,另一个八十五岁了,在扫地,见我来,头也不抬,继续扫地。八十二岁的王婆十一岁自梳出家,家里的生活不错,解放前家里还被划为地主,因此上过几年学,又聪明伶俐,识字不少。八十五岁的王婆婆没上过学堂,不识字,八岁就吃斋自梳。我就和八十二岁的王婆婆攀谈起来。
“为什么不想出嫁呢?”我问。
八十二岁的王婆婆答道:“那时出嫁苦。不但丈夫打,家翁家婆也常常打,生儿育女未完毕还不知道有没人命活到老呢!”
“那你们为什么要选择吃斋念佛呢?”
“不这样,人家会放过你吗?逼着你出嫁。”
“你们那么小就出家?能悟道了吗?”
“早的五六岁的出家了,那时主要是不想嫁。后来才慢慢懂了一点佛道。”
“最多人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有多少人?”
“解放前。四十多人。”
“全是女的吗?它们现在都去了哪?”
“解放前全是女的,解放初有过两个男的僧人加入,他们认得字多,能晓佛经,当主持。那些人大多数死了,有一段时间几乎是一年就死几个。解放后,妇女的地位提高了,那时共产党有政策宣传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