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舂风棠棣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口。”“十年九旱”、“颗粒无收”、“背井离乡”这是初访者从林州历史中提炼出的最干涩的字眼。
元明以来,林州曾开凿了天平渠、谢公渠等数十条山泉渠,然而山上有雨,水流淙淙;大旱袭来,水存无几,历史上的林州,宛如一片偌大的火龙岗。直至解放初期,林州缺水的历史仍在延续。全县550个行政村中,有307个村人畜饮水困难,在林州盘石峪村,社员年终分红时曾用火柴盒分粮食。在那段年景,每年因担水误工达480万个,占农业总投入的30%多,老一辈林州人说,水,是另一座太行山。
见证了林州缺水的历史,再登红旗渠,自然别有一番感受。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构筑在林虑山的峭壁上,给人以“雄者愈雄,险者愈险”视觉震撼。远眺太行群山,此时已渲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金黄,倍显氤蕴祥静。红旗渠像一条蜿蜒的长蛇,盘绕在崇山峻岭之间。清凉的浊漳河水,带着秋的气息,含着太行山的雄浑,在脚下汩汩奔流而过,整座山似乎都被滋润了,继而感到山上的草木,都愈发显得精神。
林州人修渠,从60年开始,69年竣工,历经5年劈山,10年修凿乃成。立项之年,正是新中国经济困难时期,物质极端匮乏,能够吃饱穿暖,在当时来讲已是奢谈,更何况投资两亿元建设工程?拍拍当时林州的钱袋子,只不过2000万的存款,480万斤粮食,仅仅能够支付工程半年的挑费!在那个饥馑的岁月里,条件与建设、奉献与索取,许多今天看来规律性的计算方法,在当时不成正比,甚至是反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颜——从决策者到建设者,这是何等气魄的壮举。火热的年代,艰苦的条件与众志成城的革命豪情搅拦在一起,产生了原子裂变的巨大能量。十万大军战太行,抛家舍业、披风戴雪、吃糠咽菜、前仆后继,林州人家园上演了一出轰轰烈烈的“愚公移山”大戏。期间削平山头1250个,架设渡槽152座,凿通隧道211条,修建各类设施12408座,挖彻土石方1515万立方米。光数据就足以令每一名参观者震撼了,这就是“人定胜天”吧。“蓝天白云是棉被,大地荒草做绒毡,高山为咱站高哨,漳河流水催我眠。”峭壁上的一首首农民工诗抄,更让我们读出了那个火红年代中最为火红的东西。
老虎嘴、在飞鹰崖、青年洞,我们一处处地仔细端祥,试图找出图片中当年的痕迹。眼前逐渐模糊了,一幅幅劈山导河的壮丽画面愈发清晰:耸入云端的悬崖上,一条条空中运输线在运输送石料;险竣的半山腰上,一盘盘铁匠炉炉火通红;在鸟雀筑巢立足之处,青年突击队爬崖攀壁,凌空飞荡;渠线建设场地上,垒砌工舞弄着锤、撬、泥刀挥汗如雨,渠基刀刻般牢固清晰。繁忙的工地上,一座座石灰窖播云吐雾,男女工匠叮当作响的锻料,运输队担水送沙,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人声、车声、炮声、锻石声在峡谷河滩边回旋,久久不能散去
县委书记杨贵出现在工地上,年轻的领导人神情凝重,衣着简朴,正认真地同工程师讨论工程进展问题,疲倦爬满了脸庞,料峭寒风灌进衣领,但运畴帷幄的热情早以早已在他胸中雄雄燃起。不远处,除爆英雄任羊成身系纤绳,手持扒钩,正在石壁间飞荡,一块块松动的石块被他从山崭上扒下,滚落到山脚,在他排过险的地方,那骑在山间的渠基正在人们的簇拥下延伸。年轻的水利工程设计者吴祖太,正拿着勘测仪在认真的测量着各种数据,干瘦的脸庞上洒露着新中国第一代知识份子的认真与执著,那幅宽边眼镜后,几滴悲伤的泪痕还没有擦拭干净。几天前,他新婚的妻子在新乡火车站遇难,处理完后事,吴祖太就返回工地开始了紧张的工作,而就在这一年,这位兢兢业业的新中国第一代水利工程师,也把生命融入了大山之中。山脚下,铁姑娘们英姿飒爽直的干得正欢,和旁边的小伙子相比,她们巾帼不让须眉,毫不逊色。放了学的孩子也来到了工地上帮着送水送饭,这群孩子中,有后林州建筑业响当当的老总,有姚村镇的党支部书记,还有
林州人说,红旗渠上的每一块石壁,都是一面山碑。诚然,这座山碑上,隽刻着183名牺牲者的名字,记载着数以万记家庭上演的父亲倒下、儿子上阵的前仆后继的故事,蕴含了那个艰苦岁月里的所有饥馑、激情与鏖战。执著的林州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演绎的这段雄壮的历史,早已孕育于太行山的伟岸山体中,让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迸发出一股精神。这是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种精神,诞生于太行山凹,誓必漫延于华夏大地,排山倒海,光炳千秋。
“劈开太行山,漳河滚滚来。林州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从青年洞下来的时候,才发现路边商店里都播放着这样的歌曲。巍巍太行,似乎也在歌声中起伏。让每一座山、每一滴水中,每一个人都随之振奋,继而传唱出伟大的时代音符。不禁想起了毛主席那句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口。”“十年九旱”、“颗粒无收”、“背井离乡”这是初访者从林州历史中提炼出的最干涩的字眼。
元明以来,林州曾开凿了天平渠、谢公渠等数十条山泉渠,然而山上有雨,水流淙淙;大旱袭来,水存无几,历史上的林州,宛如一片偌大的火龙岗。直至解放初期,林州缺水的历史仍在延续。全县550个行政村中,有307个村人畜饮水困难,在林州盘石峪村,社员年终分红时曾用火柴盒分粮食。在那段年景,每年因担水误工达480万个,占农业总投入的30%多,老一辈林州人说,水,是另一座太行山。
见证了林州缺水的历史,再登红旗渠,自然别有一番感受。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构筑在林虑山的峭壁上,给人以“雄者愈雄,险者愈险”视觉震撼。远眺太行群山,此时已渲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金黄,倍显氤蕴祥静。红旗渠像一条蜿蜒的长蛇,盘绕在崇山峻岭之间。清凉的浊漳河水,带着秋的气息,含着太行山的雄浑,在脚下汩汩奔流而过,整座山似乎都被滋润了,继而感到山上的草木,都愈发显得精神。
林州人修渠,从60年开始,69年竣工,历经5年劈山,10年修凿乃成。立项之年,正是新中国经济困难时期,物质极端匮乏,能够吃饱穿暖,在当时来讲已是奢谈,更何况投资两亿元建设工程?拍拍当时林州的钱袋子,只不过2000万的存款,480万斤粮食,仅仅能够支付工程半年的挑费!在那个饥馑的岁月里,条件与建设、奉献与索取,许多今天看来规律性的计算方法,在当时不成正比,甚至是反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颜——从决策者到建设者,这是何等气魄的壮举。火热的年代,艰苦的条件与众志成城的革命豪情搅拦在一起,产生了原子裂变的巨大能量。十万大军战太行,抛家舍业、披风戴雪、吃糠咽菜、前仆后继,林州人家园上演了一出轰轰烈烈的“愚公移山”大戏。期间削平山头1250个,架设渡槽152座,凿通隧道211条,修建各类设施12408座,挖彻土石方1515万立方米。光数据就足以令每一名参观者震撼了,这就是“人定胜天”吧。“蓝天白云是棉被,大地荒草做绒毡,高山为咱站高哨,漳河流水催我眠。”峭壁上的一首首农民工诗抄,更让我们读出了那个火红年代中最为火红的东西。
老虎嘴、在飞鹰崖、青年洞,我们一处处地仔细端祥,试图找出图片中当年的痕迹。眼前逐渐模糊了,一幅幅劈山导河的壮丽画面愈发清晰:耸入云端的悬崖上,一条条空中运输线在运输送石料;险竣的半山腰上,一盘盘铁匠炉炉火通红;在鸟雀筑巢立足之处,青年突击队爬崖攀壁,凌空飞荡;渠线建设场地上,垒砌工舞弄着锤、撬、泥刀挥汗如雨,渠基刀刻般牢固清晰。繁忙的工地上,一座座石灰窖播云吐雾,男女工匠叮当作响的锻料,运输队担水送沙,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人声、车声、炮声、锻石声在峡谷河滩边回旋,久久不能散去
县委书记杨贵出现在工地上,年轻的领导人神情凝重,衣着简朴,正认真地同工程师讨论工程进展问题,疲倦爬满了脸庞,料峭寒风灌进衣领,但运畴帷幄的热情早以早已在他胸中雄雄燃起。不远处,除爆英雄任羊成身系纤绳,手持扒钩,正在石壁间飞荡,一块块松动的石块被他从山崭上扒下,滚落到山脚,在他排过险的地方,那骑在山间的渠基正在人们的簇拥下延伸。年轻的水利工程设计者吴祖太,正拿着勘测仪在认真的测量着各种数据,干瘦的脸庞上洒露着新中国第一代知识份子的认真与执著,那幅宽边眼镜后,几滴悲伤的泪痕还没有擦拭干净。几天前,他新婚的妻子在新乡火车站遇难,处理完后事,吴祖太就返回工地开始了紧张的工作,而就在这一年,这位兢兢业业的新中国第一代水利工程师,也把生命融入了大山之中。山脚下,铁姑娘们英姿飒爽直的干得正欢,和旁边的小伙子相比,她们巾帼不让须眉,毫不逊色。放了学的孩子也来到了工地上帮着送水送饭,这群孩子中,有后林州建筑业响当当的老总,有姚村镇的党支部书记,还有
林州人说,红旗渠上的每一块石壁,都是一面山碑。诚然,这座山碑上,隽刻着183名牺牲者的名字,记载着数以万记家庭上演的父亲倒下、儿子上阵的前仆后继的故事,蕴含了那个艰苦岁月里的所有饥馑、激情与鏖战。执著的林州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演绎的这段雄壮的历史,早已孕育于太行山的伟岸山体中,让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迸发出一股精神。这是一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种精神,诞生于太行山凹,誓必漫延于华夏大地,排山倒海,光炳千秋。
“劈开太行山,漳河滚滚来。林州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从青年洞下来的时候,才发现路边商店里都播放着这样的歌曲。巍巍太行,似乎也在歌声中起伏。让每一座山、每一滴水中,每一个人都随之振奋,继而传唱出伟大的时代音符。不禁想起了毛主席那句话: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