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稻沐汗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要么不爱,要么疯狂去爱。
——题记
在没来柳州之前,对柳州的印象片鳞只爪,它大体来自:一是两面针广告,为此知道存在一个叫柳州的城市,于是她给我最初的印象就是有利于牙齿健康——后来证明这是个幻象;二是金庸的鹿鼎记,知道有那么一号大腕级的江湖人物韦小宝同志和另一武林响当当的角色,在一风雨之夜,两人在柳江的一条船上促膝而谈,探讨爱情哲学,之后彼此引为知己;三就是余秋雨的文明的碎片中一片关于柳侯祠的文字,从此知道那地方适宜流放文人。但仅此而已,所有的了解都还停留在皮肤之上。
更多地知道柳州还是在大学。班上有个来自柳州的同学,个子不长,一百六十公分左右。大学时与他交往也不多,下过几盘棋,或者他用红炮轰了我的老帅,或者我用黑马踩了他的将军,或者杀到最后握手言和,各有胜负,互不服输,但这就为日后我来柳州继续和他分上下种了伏笔。临近毕业时,大伙都为工作之事人心惶惶,忽然他对我说,柳州一高校求才若患恐水症,不妨试试,且他那边是有内线的。我一听之下,大喜,二话没说,赶紧把履历投了过去,很快有了消息,须是面试。于是一周之内,我从北到了南,又从南回到北,跑了足足一万里,签下一纸卖身契约。从此我就和柳州,纠缠不休,绵绵不绝——这些可以说都是始料未及。
第一次到柳州,是三月。才开春,这边天气已热起来了。街头行人,衬衫短袖,裙子辫子,和北方相比,风景大相径庭。我刚从北方过来,风尘仆仆的西装下面还套着毛衣,街头一走,俨然一重重包裹下的怪物——不时行人有异样眼光,仿佛这弱冠书生,沧桑不足,却已垂垂老矣。也没办法,我来这里,就是在同一份契约上两次签下自己不名一文的名字,一张自己带走,一张留下。谁会想到那不足十克重的两张纸,从此就关系到我日后的生老病死,关系我日后的乡愁,还有爱情呢?
依稀记得在柳州的第一个晚上,又是风又是雨,五块钱一晚的旅馆仿佛一整夜都在飘摇之中。似乎一开始,它就要以最自然的语言,向我透露那种关于漂泊的消息。不过那时我过于愚钝,不能明了它的苦口婆心,还尚自洋洋于那即在眼前的劳动合同。显然,出卖自己成功的喜悦,有时可以让人忘乎所以——好歹,经济不景气的年头,我把自己成功销售出去,这已属不易。
很快是七月,我就在柳州落足了。很快我就不经考核地上了讲台,以口齿不清的普通话汗流满面地干起了“误人子弟”的事业。很快在烟在酒在麻将的旁边,我就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圈子。那时我的记性应该还不错,陌生的名字喊过两次之后我就可以对号入座,分得清公母。凭借一点“好行小慧”的能耐,我用词语讨好了一些脸孔,也得罪了另一些脸孔——人似乎都有一种成为乡愿的本能,但一般来说很难成功。就这样,当面得到的逢迎和背后的微词及腹诽,应该是同时存在。不过,些须也计较不得。反正,既来之,则安之,我必要在这个陌生城市,日渐熟悉她的一山一水、一桥一路、一石一树,我必要用一个异乡人的眼光,在熟视无睹的景物中察觉到某种惊奇。不是这样吗?其实如果不是我,也必会有人来,必会有另一个我,来静凝这座城市。
我的同学回到柳州呆了两年之后,终于忍受不了这座作为故乡的城市,毅然冒着“父母在不远游”的压力,把自己放逐到了风光无限近海的深圳。他说他厌倦了安逸,他倾向于他的事业他的未来在比柳州更南的南方。而我恰恰相反,勤勤恳恳地学会了安逸。晚上灯下白纸上涂黑字,白天在黑板上画白字,竟然怀有辨证出一个黑白分明世界的企图。一来肚里墨水本来不多,二来自然规律是男人无法下蛋,才识上的屡屡捉襟见肘,使我在“误人子弟”的事业上战战兢兢,仿佛那四个字,就要从引号里越狱而出。不得已,我只好读书,读书,再读书——即使贩卖知识,也得先是有知识可贩,知道哪里是知识批发的集散地。但读书人的嗜好之一,就是多认几个字,就会多几分牢骚。大概我真是中了资本论的毒,闻了些辩证法的脚气,每每在茶余饭后和朋友闲聊柳州时,就一是一二是二评头论足说起她的不足来了。关于其中的自我批判,只是日后才有所醒悟。
起初最不大习惯的就是听到柳州方言的粗口,其中最有名那句粗口意思和“他妈的”相若。只要走出去,街头上下,楼前树后,那一声声韵味十足然又刺耳的口头禅就总能不请自入耳。男的女的少的老的,即便在静若处子的姑娘面前,一不小心粗口就历历在目。后来和朋友总结了一下,大概不少柳州人,说话得有个号子,不起这个号子的话,便不知道怎么说话,犹如纤夫拉纤,使个号子的话便容易使得上劲,而粗口正起这作用。后来一再斟酌的一个问题是,当年柳宗元流放到这里也呆了好些年,应该也学会了这粗口,只是奇怪他的文字中没半点记载。
再后来柳州的朋友就向我解释,其实粗口算不了什么,它通常并没有辱骂的含义;它是且仅是一种近乎表达的问候而已。听此一解,倒甚可解颐。果然不久之后,其他的柳州话我也未曾学会,最先学会了那句粗口,且使起来得心应手——如果其他柳州话一说,人家可以听出我是外地人的话,那么说这句粗口,绝对可以以假乱真,鱼目混珠。而类似的粗口,比之以了解柳宗元的诗文来窥探柳州,来得简易迅捷。而拥有这句粗口,在小摊小贩面前就可狐假虎威地唬人,你丫别欺生,拿我当外地人——实际一个人身处他乡,尽快融入那个地方的秘诀之一就是学会当地粗口。辱骂之后就是接纳,南辕不妨北辙,粗口自可肆行无碍。
而我对柳州的微词常常则纯因个人浅薄的好恶。读书本来是个优良习惯,但读书人的坏毛病之一,就是在文字里捣鼓了一点东西便自以为是,以一己之好恶而敢于裁断。我自然也在所难免。好一些书,去柳州的几家书店找了好几回,都望断天涯皆不见,徒劳而返,于是不免隐隐衔恨:这个鬼地方,找本书也找不到!为了解渴,常常不得不周末在南宁或是桂林一个来回,然后抱一堆书回来;或拟个书单,通知北京的朋友逐个追捕。因此之故,愈是不假思索倾向于认定偶然道听途说的一个对柳州的评价,她... -->>
要么不爱,要么疯狂去爱。
——题记
在没来柳州之前,对柳州的印象片鳞只爪,它大体来自:一是两面针广告,为此知道存在一个叫柳州的城市,于是她给我最初的印象就是有利于牙齿健康——后来证明这是个幻象;二是金庸的鹿鼎记,知道有那么一号大腕级的江湖人物韦小宝同志和另一武林响当当的角色,在一风雨之夜,两人在柳江的一条船上促膝而谈,探讨爱情哲学,之后彼此引为知己;三就是余秋雨的文明的碎片中一片关于柳侯祠的文字,从此知道那地方适宜流放文人。但仅此而已,所有的了解都还停留在皮肤之上。
更多地知道柳州还是在大学。班上有个来自柳州的同学,个子不长,一百六十公分左右。大学时与他交往也不多,下过几盘棋,或者他用红炮轰了我的老帅,或者我用黑马踩了他的将军,或者杀到最后握手言和,各有胜负,互不服输,但这就为日后我来柳州继续和他分上下种了伏笔。临近毕业时,大伙都为工作之事人心惶惶,忽然他对我说,柳州一高校求才若患恐水症,不妨试试,且他那边是有内线的。我一听之下,大喜,二话没说,赶紧把履历投了过去,很快有了消息,须是面试。于是一周之内,我从北到了南,又从南回到北,跑了足足一万里,签下一纸卖身契约。从此我就和柳州,纠缠不休,绵绵不绝——这些可以说都是始料未及。
第一次到柳州,是三月。才开春,这边天气已热起来了。街头行人,衬衫短袖,裙子辫子,和北方相比,风景大相径庭。我刚从北方过来,风尘仆仆的西装下面还套着毛衣,街头一走,俨然一重重包裹下的怪物——不时行人有异样眼光,仿佛这弱冠书生,沧桑不足,却已垂垂老矣。也没办法,我来这里,就是在同一份契约上两次签下自己不名一文的名字,一张自己带走,一张留下。谁会想到那不足十克重的两张纸,从此就关系到我日后的生老病死,关系我日后的乡愁,还有爱情呢?
依稀记得在柳州的第一个晚上,又是风又是雨,五块钱一晚的旅馆仿佛一整夜都在飘摇之中。似乎一开始,它就要以最自然的语言,向我透露那种关于漂泊的消息。不过那时我过于愚钝,不能明了它的苦口婆心,还尚自洋洋于那即在眼前的劳动合同。显然,出卖自己成功的喜悦,有时可以让人忘乎所以——好歹,经济不景气的年头,我把自己成功销售出去,这已属不易。
很快是七月,我就在柳州落足了。很快我就不经考核地上了讲台,以口齿不清的普通话汗流满面地干起了“误人子弟”的事业。很快在烟在酒在麻将的旁边,我就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圈子。那时我的记性应该还不错,陌生的名字喊过两次之后我就可以对号入座,分得清公母。凭借一点“好行小慧”的能耐,我用词语讨好了一些脸孔,也得罪了另一些脸孔——人似乎都有一种成为乡愿的本能,但一般来说很难成功。就这样,当面得到的逢迎和背后的微词及腹诽,应该是同时存在。不过,些须也计较不得。反正,既来之,则安之,我必要在这个陌生城市,日渐熟悉她的一山一水、一桥一路、一石一树,我必要用一个异乡人的眼光,在熟视无睹的景物中察觉到某种惊奇。不是这样吗?其实如果不是我,也必会有人来,必会有另一个我,来静凝这座城市。
我的同学回到柳州呆了两年之后,终于忍受不了这座作为故乡的城市,毅然冒着“父母在不远游”的压力,把自己放逐到了风光无限近海的深圳。他说他厌倦了安逸,他倾向于他的事业他的未来在比柳州更南的南方。而我恰恰相反,勤勤恳恳地学会了安逸。晚上灯下白纸上涂黑字,白天在黑板上画白字,竟然怀有辨证出一个黑白分明世界的企图。一来肚里墨水本来不多,二来自然规律是男人无法下蛋,才识上的屡屡捉襟见肘,使我在“误人子弟”的事业上战战兢兢,仿佛那四个字,就要从引号里越狱而出。不得已,我只好读书,读书,再读书——即使贩卖知识,也得先是有知识可贩,知道哪里是知识批发的集散地。但读书人的嗜好之一,就是多认几个字,就会多几分牢骚。大概我真是中了资本论的毒,闻了些辩证法的脚气,每每在茶余饭后和朋友闲聊柳州时,就一是一二是二评头论足说起她的不足来了。关于其中的自我批判,只是日后才有所醒悟。
起初最不大习惯的就是听到柳州方言的粗口,其中最有名那句粗口意思和“他妈的”相若。只要走出去,街头上下,楼前树后,那一声声韵味十足然又刺耳的口头禅就总能不请自入耳。男的女的少的老的,即便在静若处子的姑娘面前,一不小心粗口就历历在目。后来和朋友总结了一下,大概不少柳州人,说话得有个号子,不起这个号子的话,便不知道怎么说话,犹如纤夫拉纤,使个号子的话便容易使得上劲,而粗口正起这作用。后来一再斟酌的一个问题是,当年柳宗元流放到这里也呆了好些年,应该也学会了这粗口,只是奇怪他的文字中没半点记载。
再后来柳州的朋友就向我解释,其实粗口算不了什么,它通常并没有辱骂的含义;它是且仅是一种近乎表达的问候而已。听此一解,倒甚可解颐。果然不久之后,其他的柳州话我也未曾学会,最先学会了那句粗口,且使起来得心应手——如果其他柳州话一说,人家可以听出我是外地人的话,那么说这句粗口,绝对可以以假乱真,鱼目混珠。而类似的粗口,比之以了解柳宗元的诗文来窥探柳州,来得简易迅捷。而拥有这句粗口,在小摊小贩面前就可狐假虎威地唬人,你丫别欺生,拿我当外地人——实际一个人身处他乡,尽快融入那个地方的秘诀之一就是学会当地粗口。辱骂之后就是接纳,南辕不妨北辙,粗口自可肆行无碍。
而我对柳州的微词常常则纯因个人浅薄的好恶。读书本来是个优良习惯,但读书人的坏毛病之一,就是在文字里捣鼓了一点东西便自以为是,以一己之好恶而敢于裁断。我自然也在所难免。好一些书,去柳州的几家书店找了好几回,都望断天涯皆不见,徒劳而返,于是不免隐隐衔恨:这个鬼地方,找本书也找不到!为了解渴,常常不得不周末在南宁或是桂林一个来回,然后抱一堆书回来;或拟个书单,通知北京的朋友逐个追捕。因此之故,愈是不假思索倾向于认定偶然道听途说的一个对柳州的评价,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