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坐而论道 (2/2)
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愿天有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br />
“克己慎独,明善诚身。”少年足够了解儒学,才会如此看待,“两千多年前,至圣先师创立儒学,所追求的仁在我看来不过规矩二字。”少年竖起两根手指。
“在从规矩本身去看待,儒家讲规矩,法家讲规矩,道家也讲规矩,但是本质上是有所区别的。譬如说,道德义礼法的顺序先后之分,在我看来,大道上德中义下礼末法,这也就是在两千多年前的各家追求的东西,为何当年道家追求出世,因为当时随着礼制基础的崩坏,连礼都不一定能够做到跟何况是道德规矩在礼上面的道德义?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这句话不是说对于礼有偏见,而是站在了更高一个层次去看待礼,他看到了礼的缺陷所在,在道家经典里,世道流变的次序是:最先道,道失去到了德,德失去到了仁,仁失去到了义,义失去才到了礼。也就是说,当一个世道崇尚礼,以礼为最高准绳的时候,道德仁义就都已经沦丧了,因为礼太容易伪作,太容易被私心不轨的人利用了,忠信薄弱、祸乱昌盛自然是不可以避免的,对应在历史中,上古是道、到两千年前就已经堕落到了礼的时代。”张太白顿了一下接着说道。
“到了至圣先师所在的时代就连礼都不复存在了,所以道家选择了出世,而至圣先师眼睁睁看着礼崩乐坏,他想要去改变,所以他毅然决然的选择入世,用自己的方式去改变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然而他也是务实的,他思想的本质在于克己复礼,并没有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义。
后世儒家经典言论中讲到至圣先师一生所行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换句话讲,至圣先师所讲的德,是以道的追求为背景的德;所讲的仁,是有德为依据的仁。”
“所以至圣先师当年必然失败,至圣先师没有改变历史大势,社会从礼开始向着更低一层次的法转变,赵氏当年为何能从一偏于一隅的蕞尔小国,最终能够建立赵氏王朝,靠的就是变法,唯有变法才能变强!当年如此,现在更是如此。”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这些话无一不彰显着一个简单的道理,在现在这个时代,道德义礼,这四个字所形成的规矩和约束已经无法顺应发展,所以只能用法来约束世道。”
“王朝的承继更是要遵守规矩,一个王朝的覆灭从其灭亡的本质来看除却末代皇帝的昏庸无道之外,更多的却是对于第一代皇帝制定规矩的打破,而却并没有能力去创造一个新的规矩,重新约束这个社会,于是王朝覆灭就不意外了。当年的大明就是如此,当年太祖皇帝建立的一套体系,在后来早就已经不复存在,所以大明必亡!”
少年深呼吸,老人看着眼前的少年第一次觉得少年长大了,欣慰笑了:“你,长大了。”
“师父,弟子还不想下山。”
“几百年了,你们几位师兄弟所学都不一样,或学纵横术,或学儒,或法。而且每一个都如你这样,对于其它的学说不屑一顾,可又对其它学说无比了解。”
老人摸了摸长须淡然一笑,“既如此,你就更应该下山,让世人知道法家之学乃天下正统,如今天下即将大乱,天时在你,地利北方,人和应在山下的那位少年身上。”
“师父,学生此次下山,必让天下知晓法家大名。”少年三叩首。
“好,走吧,再有百年,你师弟就该出世了,我那时下山,看看世间人是否都明法。”老人说道。
“好!”少年回道。
br />
“克己慎独,明善诚身。”少年足够了解儒学,才会如此看待,“两千多年前,至圣先师创立儒学,所追求的仁在我看来不过规矩二字。”少年竖起两根手指。
“在从规矩本身去看待,儒家讲规矩,法家讲规矩,道家也讲规矩,但是本质上是有所区别的。譬如说,道德义礼法的顺序先后之分,在我看来,大道上德中义下礼末法,这也就是在两千多年前的各家追求的东西,为何当年道家追求出世,因为当时随着礼制基础的崩坏,连礼都不一定能够做到跟何况是道德规矩在礼上面的道德义?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这句话不是说对于礼有偏见,而是站在了更高一个层次去看待礼,他看到了礼的缺陷所在,在道家经典里,世道流变的次序是:最先道,道失去到了德,德失去到了仁,仁失去到了义,义失去才到了礼。也就是说,当一个世道崇尚礼,以礼为最高准绳的时候,道德仁义就都已经沦丧了,因为礼太容易伪作,太容易被私心不轨的人利用了,忠信薄弱、祸乱昌盛自然是不可以避免的,对应在历史中,上古是道、到两千年前就已经堕落到了礼的时代。”张太白顿了一下接着说道。
“到了至圣先师所在的时代就连礼都不复存在了,所以道家选择了出世,而至圣先师眼睁睁看着礼崩乐坏,他想要去改变,所以他毅然决然的选择入世,用自己的方式去改变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然而他也是务实的,他思想的本质在于克己复礼,并没有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义。
后世儒家经典言论中讲到至圣先师一生所行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换句话讲,至圣先师所讲的德,是以道的追求为背景的德;所讲的仁,是有德为依据的仁。”
“所以至圣先师当年必然失败,至圣先师没有改变历史大势,社会从礼开始向着更低一层次的法转变,赵氏当年为何能从一偏于一隅的蕞尔小国,最终能够建立赵氏王朝,靠的就是变法,唯有变法才能变强!当年如此,现在更是如此。”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这些话无一不彰显着一个简单的道理,在现在这个时代,道德义礼,这四个字所形成的规矩和约束已经无法顺应发展,所以只能用法来约束世道。”
“王朝的承继更是要遵守规矩,一个王朝的覆灭从其灭亡的本质来看除却末代皇帝的昏庸无道之外,更多的却是对于第一代皇帝制定规矩的打破,而却并没有能力去创造一个新的规矩,重新约束这个社会,于是王朝覆灭就不意外了。当年的大明就是如此,当年太祖皇帝建立的一套体系,在后来早就已经不复存在,所以大明必亡!”
少年深呼吸,老人看着眼前的少年第一次觉得少年长大了,欣慰笑了:“你,长大了。”
“师父,弟子还不想下山。”
“几百年了,你们几位师兄弟所学都不一样,或学纵横术,或学儒,或法。而且每一个都如你这样,对于其它的学说不屑一顾,可又对其它学说无比了解。”
老人摸了摸长须淡然一笑,“既如此,你就更应该下山,让世人知道法家之学乃天下正统,如今天下即将大乱,天时在你,地利北方,人和应在山下的那位少年身上。”
“师父,学生此次下山,必让天下知晓法家大名。”少年三叩首。
“好,走吧,再有百年,你师弟就该出世了,我那时下山,看看世间人是否都明法。”老人说道。
“好!”少年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