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小人物需要机会,大人物需要敌人
小事业,要靠自己创造机会。大事业,机会要靠别人来创造。
所谓小事业,是指一个人或几个人的零打碎拼。这种事业格局小,盘口偏,气场也不大,奋斗者也没什么影响别人,或是改变这世界的野心。举凡这类事情,必须要以奋斗者个人的勤奋劳作为阶梯,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走。但凡有一个小细节的疏忽,往往会功亏一篑,万劫不复。
所以经常有励志家对年轻人谆谆而言,耳提面命:人生最关键的,只有几步,一旦失误,万劫不复。小事业之所以情形如此之惨淡,就是因为其格局太小,体系太脆弱,完全是建立在个人信誉的基础之上,经不住风吹雨打,稍有闪失就会崩盘散架,彻底完蛋。
所谓大事业,是指并非建立在个人信誉的基础之上,完全以调动社会资源为价值取向的努力。这种事业场面宏伟,声势浩大,谈笑间调动千军万马,运筹于帷幄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战国年间的纵横家,就是以大事业游说诸侯,布局天下。所谓帝王霸业,说的就是这个。
相比于小事业,大事业更类似于扯淡。小事业好歹还是个事业,只要艰苦劳作,就不愁日积月累,所见愈丰。而大事业以获取权力为目标,完全无从着手,无立足之地,无立身之基,只有在极特殊的情形下,这种所谓的事业,才能够初现端倪。
这就是权力者因其自身的能力犯下错误。而且其错误之大,必须是颠覆性的、毁灭性的、无可赎补的。
只有在这种极端态势之下,社会上才会出现对大事业者的需求空白。具备经营大事业才能的人,才能够获得用武之地。
所以我们说,小人物需要朋友,朋友帮你成功。大人物则需要对手,只有势均力敌的对手,才能够撑得起大事业的排场。
小人物的机会,是朋友给的。
大人物的机会,是对手给的。
相比世间的芸芸众生,仗三尺剑,起于草莽,开创了大汉基业的刘邦,无疑是个大人物。
那么,谁又是刘邦的对手呢?
看到这个问题,多数人会冷冷一笑,不屑一顾。这么简单的问题,还需要回答吗?楚河汉界,刘项争霸,连三岁的孩子都知道,刘邦的对手,就是楚霸王项羽。
但这个答案,实际上是完全错误的。刘邦的对手,根本就不是项羽,项羽最多不过是刘邦的人生事业中,一个打酱油经过的路人。
再明确一点说,项羽并不具备成就大事业的能力。他只是偶然间出现,惊见人类社会出现了对大事业者的需求空白,就急不可耐地冲上前来,占个位置,意图入主天下。但因为缺乏操控大事业整体盘局的能力,所以一旦遇到刘邦对他的资格提出异议,就迅速出局了。
如果项羽并不是刘邦的对手,那么刘邦的对手又是谁?
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刘邦的年龄里。
除非你破解了刘邦的年龄之谜,否则就很难找到,隐没于历史深处的对手暗影。
2、破解刘邦年龄之谜
刘邦的出生年龄是个谜。
他的相关经历,则是另一个谜。
但如果我们想了解这个人,就有必要弄清楚这两个谜。我们必须要知道,刘邦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都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正是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与相关事件,以及刘邦本人对自己生活背景及事件的认知,才构成了他这个特定的人。
一个人的经历就是这个人本身。这条规律,对刘邦来说应该也不例外。
那么刘邦,他出生在哪一年呢?
有关刘邦的出生之年,至少存在着两个不同的说法,一个说法称他出生在公元前256年。另一个说法则认为他出生在公元前247年。但刘邦死在公元前195年,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
如果刘邦出生在公元前256年,那么他活了六十二岁本书中涉及的人物年龄均指虚岁。——编者注。如果他出生在公元前247年,那么他活了五十三岁——弄清楚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如果刘邦的年龄是后者,那么,楚汉相争时期,与年轻人项羽(生于公元前232年)对峙的,是一个老头刘邦。而如果刘邦的年龄是前者,与项羽对峙的,则是一个更老的老头。无论是老头还是老老头,这都将颠覆我们传统的记忆。
目前看来,有关刘邦出生在公元前247年的说法,明显居于劣势,只有两个文本采用,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和日本人泷川资言先生的史记会注考证,都采用了这一说法。尤其是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一书,集历代注释及考注,在其问世七十余年后,仍无人能出其右,至今仍是国际史学研究的最高权威文本,为史家研究必读之书。所以此书的疏注,也就不容小视。
但国内的更多史书,多采用第一种说法,认为刘邦出生在公元前256年。根据史记集解徐广曰:“高祖时年四十八。”这个时间值是指秦二世元年,即公元前209年。由此上推四十八年,则刘邦当生于公元前256年。国内史学权威陈隆予所著刘邦与大汉基业也采取了这一说法。
通过对刘邦事件的观察,一是刘邦家人的年龄,二是刘邦所经历的史事,诸多事件相互比对,认为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较为合理,而如果他出生在公元前247年,许多事件的细节就无法对上。
比如说,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而礼记曲礼上曰:“三十曰壮,有室。”就是说刘邦在三十岁时才试为吏。三十岁以后,才有机会担任亭长职务。
但是,亭长这个奇特的官职,是在秦国灭楚国,设立楚郡之后才有的。而刘邦最初是楚国人,楚国灭亡才被秦朝任命为亭长。他在出任亭长之后,还发生过许多事件。如果他出生在公元前247年,秦始皇一统天下时刘邦才刚刚二十五岁,还未“及壮”等到及壮出任亭长再经历诸多史事,时间上明显来不及。而如果他想要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自己的人生成长经历,那么他非得早一点“及壮”早一点出生,早一点做亭长,才能够凑齐他的人生。
所以,就刘邦在出任亭长以来所经历的事件来说,称他出生在公元前247年的说法明显站不住脚。所以他只能出生在公元前256年——早几年或迟几年,问题都不大,但如果迟到公元前247年,就来不及了。
一旦我们确定了刘邦的出生之后,就立即扫描到了他的同龄人:
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
秦始皇只比刘邦早出生三年,他们是同龄人。
3、人生从四十八岁开始
秦始皇只比刘邦大三岁,这意味着一件极可怕的事:
刘邦的前半辈子,肯定要废了。
一点没错,秦始皇这一生,太惊心动魄、光彩夺目了。他的出生就是一个巨大的谜,卫地大商人吕不韦,与当时在赵国都城邯郸的秦国人质异人,达成了秘密交易,千金市国。由他出资扶助异人归国并成为太子,而后双方共同分享秦国这块巨大的蛋糕。再之后吕不韦送给异人一名神秘女子赵姬,她替异人生下了一个孩子,当时的名字叫赵政。
就在小赵政九个月的时候,秦赵两国大交兵,三年后异人逃回秦国,而赵国则开始追杀赵姬赵政母子。理论上来说这母子二人的存活概率极低,但他们还是顽强地活了下来。小赵政逃亡到四岁,刘邦出生。小赵政一直逃亡到九岁,秦赵两国恢复邦交,他才和母亲赵姬回到秦国,并改名嬴政。
这就是嬴政生母赵姬的神秘由来。司马迁作史记,先说赵姬只是一名歌女舞姬,所以才能够随意赠送予人,随后司马迁又改口称,赵姬实际上是赵国富豪家的女儿。后面这个说法,能够解释她何以在邯郸城中躲藏九年而安然无恙,却与前面的说法形成了冲突。很难想象,富豪之家会允许别人把自己的女儿视同货物,随意送人。
有关嬴政的生身之谜,不唯是赵姬的身份——诸多悬疑构成了嬴政本身,他注定会成为历史的主角。
一年后,十岁的小嬴政成为秦国太子。十三岁那年,小嬴政父亲去世,于是小嬴政就成为了秦王。不过是短短的四年时间,他就从一名小逃犯,转型为最强大战争机器的所有人,这种转变必将对他的心理造成强力冲击。
二十二岁那年,秦王嬴政亲政,二十三岁那年,秦国开始推行六国灭亡计划。这个计划从秦王嬴政二十四岁那年开始,九年灭赵,兼以并韩,三年灭楚,间以吞魏,其后摧枯拉朽,犁庭扫穴,尽收燕齐于囊中。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三十九岁。从此天下一统,始皇称尊。秦王嬴政自号始皇帝,迎来了中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
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每一年,都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发生。每一件都对刘邦的人生构成决定性影响。
这些事件包括了:信陵君窃符救赵、千古第一刺客荆轲刺秦王等。对于刘邦来说,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公元前223年。这一年秦王嬴政灭楚国,改设楚郡。当时刘邦已经三十四岁了,他所生活的沛县,就是楚国的疆土。但从此,他已经沦为了亡国之民。
可以确信的是,平民出身的刘邦,对于国家灭亡是无能为力的。秦始皇驾驭着当时最强大的暴力机器,无人能够与之抗衡。
此后就是秦始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治期,这时候的秦始皇,有若一个体形庞大的巨人,把他的屁股死死地压在刘邦脸上。在秦始皇面前,无人能够抗拒他,刘邦所能做的,无非是截长补短地越轨犯罪,试图向这个世界证明他曾经的存在。但他的努力,与笼罩在秦始皇身上的巨大光环相比,形同于无,甚至可以说完全不存在。
到了秦始皇五十岁那年,他很成功地让自己死掉了,这就为比他小三岁的刘邦创造出了足够的空间。
但我们知道的是,由于秦始皇的权力无远弗届,出于对长生不老的渴望,死亡于他而言成为了禁忌。所以他的死亡被掩盖,被雪藏。巨大的权力真空,为秦始皇最小的儿子胡亥及宦官赵高所填补。胡亥很好地运用了秦始皇打造的权力体制,他杀死了自己的十七个哥哥,十个姐妹被车裂而死。
秦二世诛杀自己的十七个哥哥,或可用争夺权力来解释。而将自己的姐妹用残酷的车裂刑法处死,这就让人有些难以理解了。他和自己的姐妹们,有这么大的血仇吗?
如果秦二世的行为符合理性,能够为人所理解,那么刘邦仍然不会有机会。正因为秦二世倒行逆施,自毁帝国,才让刘邦的余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但当时四十七岁的刘邦,正逃亡于芒砀山之中,根本不知道秦始皇已经死了——我们可以发现,在秦始皇返回秦国,成为太子之前,他也同样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恐怖逃亡,在这里,逃亡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
刘邦及秦始皇,这两个帝王都将在他们的逃亡生涯之中,经历血与火的艰苦磨砺,以养成他们强大的抗压能力及观察智慧。缺少了这两样东西,不要说帝王基业,纵然是小小的人生事业,都有点不太靠谱。
由于两个帝王的出生时日太过接近,这导致了刘邦的前四十七年,完全被秦始皇的光环所湮没。刘邦的人生,只能从四十八岁开始。
这个年龄,对任何人来说都有点太晚了。
对刘邦也不例外。
但是刘邦很好地利用了他的余生。从四十八岁开始,由于压在他生命中的秦始皇这块巨石搬开,他所有的人生经验及智慧积累,突然间喷薄而出。而比他整整小了二十四岁的项羽,成为了他人生奋斗旅程中最有价值的玩具。
4、史前大拼爹
理论上来说,刘邦在出生这件事情上,是拼不过秦始皇的。
虽然两人同为帝王,年龄只差三岁,但因为秦始皇所拥有的皇家血统,以及他的生母赵姬与吕不韦及丈夫异人之间的暧昧三角关系,就充满了让后人狂喷鼻血的悬疑。这就足以让秦始皇出尽风头,尽领风骚。
相比之下,刘邦的父亲不过是江苏沛县的富裕户,这户人家之所以未曾受到战争的冲击,只是因为沛县在楚国,而秦国欲攻楚国,必须先行拔除赵国与魏国。这就使得楚国居于战争的大后方,刘邦甚至连战场都没有上过——不唯刘邦是楚国人,陈胜、吴广、项羽及英布,这些推翻暴秦天下的豪杰,统统是楚国人。史称楚虽三户能亡秦,但实际上,亡秦的是楚国团队。这是因为楚国受到的战争伤害最轻,人才资源最为富足。所以楚国才能厚积薄发,后发制人,一举把大秦帝国掀了个底朝天。
战争大后方,风平浪静,世外桃源,刘邦的出生,无论如何也没法跟秦始皇相比。
刘邦显然意识到了这个缺陷,而且他也做过努力,试图加以弥补。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史记高祖本纪)
此前的史学家,看到这一段,都会半天无语,半天后继续无语。盖因这段记载太不正经了,明显带有一百二十万分的乱来,和三百六十度角的全方位恶搞。
这段文字如果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的: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叫小四儿。父亲叫刘老汉,母亲叫刘老太婆。有一年,刘老太婆在大泽的山陂上睡着了,梦到了神仙向她求爱撒欢。于是天地之间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刘老汉急忙出门去找老伴,惊见一条蛟龙趴在刘老太婆身上。过了一会儿,蛟龙提着裤子施施然离开,刘老太婆就有了身孕,生下个孩子,就是开创大汉基业的刘邦啦。
这段文字,很黄很暴力,让人愕然眨眼,彻底丧失语言表达能力。
最先丧失语言能力的,是刘邦的后人。对于这段记载,他们不敢否认,否认了就意味着说刘邦是普通凡人,刘氏皇族不是什么天子龙种。这种观念的传布,不利于统一思想,统一舆论。所以汉室皇家对此,是绝不可能否认的。但要是让他们承认这事——还不如宰了他们更好些,盖因这段文字,骂人有点离了谱。
然后史学家也集体失语,后来有史学大家徐经,很生气地说:“自古帝王受命而兴,必征引符瑞以表其灵异,而谶纬之说,由此兴焉。余谓此皆太史公不能裁之以义,而荒诞不经,遂有以致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宣称刘邦是龙种,只是个象征性的说法,是一个宣传策略。而太史公司马迁,却故意装傻充愣,让传说中的象征笔法落地,结果搞出来这么个怪记载。
那么,刘邦和刘太公之间,到底有没有血缘传承关系呢?
这个事,就跟秦始皇的父亲究竟是哪一个一样,需要的并不是答案,而是永恒的追问。事实上,古来开国帝王,无一不是造势炒作的高手,有点小事他们能炒翻天,没事创造点小事继续让你炒翻天。再加上史学家推波助澜,许多原本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就变得神秘起来。
总之,这段记载,不过是刘邦在和秦始皇拼爹,比拼谁家的爹和人类的距离最远。
秦始皇的爹,介于吕不韦和异人两个男人之间,这种爹之不确定性及模糊性,吸引了世世代代史家的眼球。而刘邦之爹,却是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直奔着两栖爬虫类去了。两相比较,刘邦在这场宣传战中,赢得了爹与人类的最远距离,爬得最远,最终胜出。
5、刘邦的游侠时代
尽管在出生这件事上搞得神神怪怪,但刘邦甫一出生,仍然是个正常的婴儿,没听说有什么电闪雷鸣的怪事。
而且,丰邑人卢绾是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就算是当时天地之间真的发生什么异事,此事到底应该由谁来负责,还是两可之说。总之,两人同一天出生,而且刘邦父亲和卢绾父亲又是交情极好的朋友,乡人带着酒和羊赶来祝贺,一切都显得很正常。
但等到刘邦稍微长得大一点,麻烦事儿来了。
史书上说,刘邦儿童时期,和卢绾一块读书,但他对书本缺乏兴趣。稍微长大了一点,又好吃懒坐,不愿意干农活。父亲刘老汉说他无赖——无赖的意思,就是说刘邦身无长技,无所依赖。
从刘太公对儿子的评价来看,刘家是极懂教育的,知道男子汉立身处世,必须要有所依靠。这个教育理念说起来简单,但我们知道,即使是在文明倡行的现代社会,仍然有许多家庭不懂得,或是不知道应该如何把这种人生观念灌输给后人。而在两千多年前的楚国沛县,刘家却能够以此观念教育儿子。由此我们知道,刘太公是个了不起的教育家,他那实用的家庭教育理念,使得刘邦在见识与观念上,都远远高过他的同代人。
但也许,刘太公的评价只是随口这么一说。因为刘邦成年后的表现,实在有点让刘老头提不起精神来。
刘邦成年后的沛县,也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有官府,有百姓,有上流社会,也有黑道上的兄弟,总之是形形色色的人物俱全。
沛县上流社会人士的代表,大概算是雍齿了。其人为沛县世族,在当地算是体面人士。而黑道上的兄弟,则以王陵为首。刘邦长大成人后,就给王陵当了马仔,这件事,司马迁作史记时,不好直写在“高祖本纪”里,而是将这个细节藏到了易于被人忽视的地方:
王陵者,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陵少文,任气,好直言。(史记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推敲起来,刘邦跟在王陵屁股后面混,应该是他三十岁之前的事。要知道,少年是充满了梦幻与憧憬的季节,又冷又酷的黑道老大,对刘邦这种领袖型人物,有着一种致命的吸引。但男人过了三十岁,心智渐然成熟,已经失去对江湖大佬的崇拜之心,而开始寻求自己的事业机会。
但是适合于刘邦的事业机会,又是什么呢?
三十二岁后、三十四岁前,刘邦曾经出过远门,前往魏国故地外黄县拜见魏国旧贵族张耳。
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史记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张耳其人,是中国历史的传奇,更曾在传奇之中的传奇——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魏国信陵君门下为门客。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在当地应该是广泛流传。而且信陵君威信之大,影响之深,是秦帝国极为忌惮的厉害人物。为了除掉信陵君,秦始皇派人携万金潜入魏国,游说魏王收回信陵君的兵权。魏王中计,疑忌信陵君,导致信陵君沉湎酒色而死。信陵君死了,魏国也就自动除名了。
信陵君在世之时,手下门客众多,其中颇有奇人异士。刘邦显然很是仰慕这种拉风的游侠岁月,就跑到张耳的门下,做张耳的门客,时间长达几个月。
刘邦应该是三十二岁以后去的——史书说得明白,刘邦是在魏国被秦国灭了之后,跑到外黄去张耳处的。秦灭魏时,刘邦恰好三十二岁——但应该是三十四岁之后就逃回了家乡沛县。
因为到了刘邦三十四岁,秦始皇一统中国,开始搜杀各国有名望的人士,张耳和他的老搭档陈馀名望太高,不幸中标,秦始皇出高价悬赏两人的首级。于是两人逃到了陈县,躲在官衙里做看门人。这时候的张耳隐姓埋名,逃避追杀,当然不可能再带着刘邦了。
韩非子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刘邦不喜读书,但喜爱游侠,这就必然要以武犯禁。犯法的事,总是要做上一两桩的。所以,在刘邦的简历上,至少有两次犯法的记载。
6、厨房大侦探刘邦
刘邦至少有过两次犯法的前科,如果加上他弃职逃入芒砀山,那么他至少三次犯罪,算得上是惯犯了。
刘邦第一次犯法,应该在三十四岁以后,虽然史书上没有说他到底犯了什么事。但从当时的情形来看,这应该是他取代粗鲁不文的王陵成为沛县黑社会老大之后的事情。
王陵起初是沛县的黑帮老大,但不知什么时候,他把黑帮堂口搬到了南阳。老大搬走了,沛县地下秘密结社,就出现了权力真空,刘邦乘隙而入,取而代之。这应该是一次和平的权力移交,因为无证据表明当时有冲突发生。而且,不久之后,在南阳,包括在楚汉战场上,刘邦都曾经与王陵展开过友好的合作。这就证明了刘邦在沛县取代王陵的合法性。
刘邦取代王陵,成为沛县老大的相关证据资料,见于史记楚元王世家第二十之中:
高祖兄弟四人,长兄伯,次仲,伯蚤卒。始高祖微时,尝辟事,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嫂厌叔,叔与客来,嫂详为羹尽,枥釜,宾客以故去。已而视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及高祖为帝,封昆弟,而伯子独不得封。太上皇以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耳。于是乃封其子信为羹颉侯。而王次兄仲于代。
在这里,逃避法律追究的刘邦,身边带着“宾客”所谓的宾客,是指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卢绾及其他人等。在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中,说得明明白白,说刘邦还是个平民的时候,因为吃官司躲藏,卢绾经常跟刘邦进进出出——高祖为布衣时,有吏事辟匿,卢绾常随出入上下。
出入上下?在什么地方出入上下?
在刘邦的大嫂家里出入上下。
宾客这个词,不过是给刘邦留面子,说得好听些罢了。刘邦毕竟不是信陵君,在当时连张耳的名气都达不到。不过是一介草民,玩什么宾客呢,他养得起吗?
刘邦养不起,于是他就让大嫂来养。
刘邦的大哥叫刘伯,就是刘老大的意思。刘老大早年就死了,留下刘大嫂带着两个儿子,艰难度日。因为丈夫早死,刘大嫂与公公家里的关系,必然会有些疏远。刘邦潜逃,官府缉捕,未必会注意到这里。大嫂家就成了官方捕探的盲区,于是刘邦就经常带着卢绾等一群人,去大嫂家里开吃。
可怜刘大嫂一个女人,治家不易。刘邦这伙人又都是食量超大的壮年汉子,三吃两吃,吃得刘大嫂顶不住了,就假装羹汤已经吃完,用勺子刮锅,发出清脆的声响,暗示这伙吃货另找地方。
不承想,刘邦其为人也,极为精明。他的人生信条是: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要想知道厨房有没有剩饭,就得掀开锅盖看一看。在听到大嫂以勺刮锅的声音后,汉高祖刘邦亲临现场,进入厨房勘查。发现锅里还有羹汤没有吃完,刘邦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从此不肯原谅大嫂。
有饭不让吃,伤自尊了。
这件小事,刘邦牢记了一辈子。等到他登基做了皇帝,故意大封三亲六眷,单单不封大哥的儿子。因为他把事情做得很难看,刘太公没办法,只好出面替自己的孙子求情,要求刘邦加封。刘邦说:不是我不想封他,怪要怪他娘不给我羹汤喝。
最后刘邦给大嫂的大儿子一个侮辱性的封号:羹颉侯。
从这件事情上来看,刘邦晚年的奋斗,打拼当上皇帝,其实就是为了一口剩饭。
7、隐秘的权力冲突
刘邦的第二次犯罪,是在他当上了泗水亭长之后。
亭长这个奇怪的职位,始于战国,是在国与国之间的邻接地方设亭长,以防御敌人的侵扰。秦始皇将这种军备武装扩展到内地,将其职能从对外防御,转型为对内治理。刘邦时代的情形是,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一人,主掌治安、诉讼,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调解纠纷,缉拿逃犯等职责。亭长职务,与现代的派出所所长极为类似。
让一个逃犯来当警察,也称得上人尽其才了。只有做过逃犯的人,才知道其他犯人的行为心理,才能够对症下药去抓捕,这大概是刘邦成为亭长的理由吧。
当上亭长之后,刘邦就摊上了好差事——被派到咸阳服徭役。当时被派去咸阳服徭役,大概类同于现在的领导干部去北京进修学习,都是加强教育,统一思想,目的没两样。
不过,大秦帝国的干部政策,远不如现代社会来得滋润。现代社会的领导干部,吃穿住行统统由... -->>
1、小人物需要机会,大人物需要敌人
小事业,要靠自己创造机会。大事业,机会要靠别人来创造。
所谓小事业,是指一个人或几个人的零打碎拼。这种事业格局小,盘口偏,气场也不大,奋斗者也没什么影响别人,或是改变这世界的野心。举凡这类事情,必须要以奋斗者个人的勤奋劳作为阶梯,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走。但凡有一个小细节的疏忽,往往会功亏一篑,万劫不复。
所以经常有励志家对年轻人谆谆而言,耳提面命:人生最关键的,只有几步,一旦失误,万劫不复。小事业之所以情形如此之惨淡,就是因为其格局太小,体系太脆弱,完全是建立在个人信誉的基础之上,经不住风吹雨打,稍有闪失就会崩盘散架,彻底完蛋。
所谓大事业,是指并非建立在个人信誉的基础之上,完全以调动社会资源为价值取向的努力。这种事业场面宏伟,声势浩大,谈笑间调动千军万马,运筹于帷幄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战国年间的纵横家,就是以大事业游说诸侯,布局天下。所谓帝王霸业,说的就是这个。
相比于小事业,大事业更类似于扯淡。小事业好歹还是个事业,只要艰苦劳作,就不愁日积月累,所见愈丰。而大事业以获取权力为目标,完全无从着手,无立足之地,无立身之基,只有在极特殊的情形下,这种所谓的事业,才能够初现端倪。
这就是权力者因其自身的能力犯下错误。而且其错误之大,必须是颠覆性的、毁灭性的、无可赎补的。
只有在这种极端态势之下,社会上才会出现对大事业者的需求空白。具备经营大事业才能的人,才能够获得用武之地。
所以我们说,小人物需要朋友,朋友帮你成功。大人物则需要对手,只有势均力敌的对手,才能够撑得起大事业的排场。
小人物的机会,是朋友给的。
大人物的机会,是对手给的。
相比世间的芸芸众生,仗三尺剑,起于草莽,开创了大汉基业的刘邦,无疑是个大人物。
那么,谁又是刘邦的对手呢?
看到这个问题,多数人会冷冷一笑,不屑一顾。这么简单的问题,还需要回答吗?楚河汉界,刘项争霸,连三岁的孩子都知道,刘邦的对手,就是楚霸王项羽。
但这个答案,实际上是完全错误的。刘邦的对手,根本就不是项羽,项羽最多不过是刘邦的人生事业中,一个打酱油经过的路人。
再明确一点说,项羽并不具备成就大事业的能力。他只是偶然间出现,惊见人类社会出现了对大事业者的需求空白,就急不可耐地冲上前来,占个位置,意图入主天下。但因为缺乏操控大事业整体盘局的能力,所以一旦遇到刘邦对他的资格提出异议,就迅速出局了。
如果项羽并不是刘邦的对手,那么刘邦的对手又是谁?
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刘邦的年龄里。
除非你破解了刘邦的年龄之谜,否则就很难找到,隐没于历史深处的对手暗影。
2、破解刘邦年龄之谜
刘邦的出生年龄是个谜。
他的相关经历,则是另一个谜。
但如果我们想了解这个人,就有必要弄清楚这两个谜。我们必须要知道,刘邦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都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正是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与相关事件,以及刘邦本人对自己生活背景及事件的认知,才构成了他这个特定的人。
一个人的经历就是这个人本身。这条规律,对刘邦来说应该也不例外。
那么刘邦,他出生在哪一年呢?
有关刘邦的出生之年,至少存在着两个不同的说法,一个说法称他出生在公元前256年。另一个说法则认为他出生在公元前247年。但刘邦死在公元前195年,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
如果刘邦出生在公元前256年,那么他活了六十二岁本书中涉及的人物年龄均指虚岁。——编者注。如果他出生在公元前247年,那么他活了五十三岁——弄清楚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如果刘邦的年龄是后者,那么,楚汉相争时期,与年轻人项羽(生于公元前232年)对峙的,是一个老头刘邦。而如果刘邦的年龄是前者,与项羽对峙的,则是一个更老的老头。无论是老头还是老老头,这都将颠覆我们传统的记忆。
目前看来,有关刘邦出生在公元前247年的说法,明显居于劣势,只有两个文本采用,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和日本人泷川资言先生的史记会注考证,都采用了这一说法。尤其是泷川资言的史记会注考证一书,集历代注释及考注,在其问世七十余年后,仍无人能出其右,至今仍是国际史学研究的最高权威文本,为史家研究必读之书。所以此书的疏注,也就不容小视。
但国内的更多史书,多采用第一种说法,认为刘邦出生在公元前256年。根据史记集解徐广曰:“高祖时年四十八。”这个时间值是指秦二世元年,即公元前209年。由此上推四十八年,则刘邦当生于公元前256年。国内史学权威陈隆予所著刘邦与大汉基业也采取了这一说法。
通过对刘邦事件的观察,一是刘邦家人的年龄,二是刘邦所经历的史事,诸多事件相互比对,认为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较为合理,而如果他出生在公元前247年,许多事件的细节就无法对上。
比如说,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而礼记曲礼上曰:“三十曰壮,有室。”就是说刘邦在三十岁时才试为吏。三十岁以后,才有机会担任亭长职务。
但是,亭长这个奇特的官职,是在秦国灭楚国,设立楚郡之后才有的。而刘邦最初是楚国人,楚国灭亡才被秦朝任命为亭长。他在出任亭长之后,还发生过许多事件。如果他出生在公元前247年,秦始皇一统天下时刘邦才刚刚二十五岁,还未“及壮”等到及壮出任亭长再经历诸多史事,时间上明显来不及。而如果他想要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自己的人生成长经历,那么他非得早一点“及壮”早一点出生,早一点做亭长,才能够凑齐他的人生。
所以,就刘邦在出任亭长以来所经历的事件来说,称他出生在公元前247年的说法明显站不住脚。所以他只能出生在公元前256年——早几年或迟几年,问题都不大,但如果迟到公元前247年,就来不及了。
一旦我们确定了刘邦的出生之后,就立即扫描到了他的同龄人:
秦始皇(生于公元前259年)。
秦始皇只比刘邦早出生三年,他们是同龄人。
3、人生从四十八岁开始
秦始皇只比刘邦大三岁,这意味着一件极可怕的事:
刘邦的前半辈子,肯定要废了。
一点没错,秦始皇这一生,太惊心动魄、光彩夺目了。他的出生就是一个巨大的谜,卫地大商人吕不韦,与当时在赵国都城邯郸的秦国人质异人,达成了秘密交易,千金市国。由他出资扶助异人归国并成为太子,而后双方共同分享秦国这块巨大的蛋糕。再之后吕不韦送给异人一名神秘女子赵姬,她替异人生下了一个孩子,当时的名字叫赵政。
就在小赵政九个月的时候,秦赵两国大交兵,三年后异人逃回秦国,而赵国则开始追杀赵姬赵政母子。理论上来说这母子二人的存活概率极低,但他们还是顽强地活了下来。小赵政逃亡到四岁,刘邦出生。小赵政一直逃亡到九岁,秦赵两国恢复邦交,他才和母亲赵姬回到秦国,并改名嬴政。
这就是嬴政生母赵姬的神秘由来。司马迁作史记,先说赵姬只是一名歌女舞姬,所以才能够随意赠送予人,随后司马迁又改口称,赵姬实际上是赵国富豪家的女儿。后面这个说法,能够解释她何以在邯郸城中躲藏九年而安然无恙,却与前面的说法形成了冲突。很难想象,富豪之家会允许别人把自己的女儿视同货物,随意送人。
有关嬴政的生身之谜,不唯是赵姬的身份——诸多悬疑构成了嬴政本身,他注定会成为历史的主角。
一年后,十岁的小嬴政成为秦国太子。十三岁那年,小嬴政父亲去世,于是小嬴政就成为了秦王。不过是短短的四年时间,他就从一名小逃犯,转型为最强大战争机器的所有人,这种转变必将对他的心理造成强力冲击。
二十二岁那年,秦王嬴政亲政,二十三岁那年,秦国开始推行六国灭亡计划。这个计划从秦王嬴政二十四岁那年开始,九年灭赵,兼以并韩,三年灭楚,间以吞魏,其后摧枯拉朽,犁庭扫穴,尽收燕齐于囊中。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三十九岁。从此天下一统,始皇称尊。秦王嬴政自号始皇帝,迎来了中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
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每一年,都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发生。每一件都对刘邦的人生构成决定性影响。
这些事件包括了:信陵君窃符救赵、千古第一刺客荆轲刺秦王等。对于刘邦来说,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公元前223年。这一年秦王嬴政灭楚国,改设楚郡。当时刘邦已经三十四岁了,他所生活的沛县,就是楚国的疆土。但从此,他已经沦为了亡国之民。
可以确信的是,平民出身的刘邦,对于国家灭亡是无能为力的。秦始皇驾驭着当时最强大的暴力机器,无人能够与之抗衡。
此后就是秦始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治期,这时候的秦始皇,有若一个体形庞大的巨人,把他的屁股死死地压在刘邦脸上。在秦始皇面前,无人能够抗拒他,刘邦所能做的,无非是截长补短地越轨犯罪,试图向这个世界证明他曾经的存在。但他的努力,与笼罩在秦始皇身上的巨大光环相比,形同于无,甚至可以说完全不存在。
到了秦始皇五十岁那年,他很成功地让自己死掉了,这就为比他小三岁的刘邦创造出了足够的空间。
但我们知道的是,由于秦始皇的权力无远弗届,出于对长生不老的渴望,死亡于他而言成为了禁忌。所以他的死亡被掩盖,被雪藏。巨大的权力真空,为秦始皇最小的儿子胡亥及宦官赵高所填补。胡亥很好地运用了秦始皇打造的权力体制,他杀死了自己的十七个哥哥,十个姐妹被车裂而死。
秦二世诛杀自己的十七个哥哥,或可用争夺权力来解释。而将自己的姐妹用残酷的车裂刑法处死,这就让人有些难以理解了。他和自己的姐妹们,有这么大的血仇吗?
如果秦二世的行为符合理性,能够为人所理解,那么刘邦仍然不会有机会。正因为秦二世倒行逆施,自毁帝国,才让刘邦的余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但当时四十七岁的刘邦,正逃亡于芒砀山之中,根本不知道秦始皇已经死了——我们可以发现,在秦始皇返回秦国,成为太子之前,他也同样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恐怖逃亡,在这里,逃亡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
刘邦及秦始皇,这两个帝王都将在他们的逃亡生涯之中,经历血与火的艰苦磨砺,以养成他们强大的抗压能力及观察智慧。缺少了这两样东西,不要说帝王基业,纵然是小小的人生事业,都有点不太靠谱。
由于两个帝王的出生时日太过接近,这导致了刘邦的前四十七年,完全被秦始皇的光环所湮没。刘邦的人生,只能从四十八岁开始。
这个年龄,对任何人来说都有点太晚了。
对刘邦也不例外。
但是刘邦很好地利用了他的余生。从四十八岁开始,由于压在他生命中的秦始皇这块巨石搬开,他所有的人生经验及智慧积累,突然间喷薄而出。而比他整整小了二十四岁的项羽,成为了他人生奋斗旅程中最有价值的玩具。
4、史前大拼爹
理论上来说,刘邦在出生这件事情上,是拼不过秦始皇的。
虽然两人同为帝王,年龄只差三岁,但因为秦始皇所拥有的皇家血统,以及他的生母赵姬与吕不韦及丈夫异人之间的暧昧三角关系,就充满了让后人狂喷鼻血的悬疑。这就足以让秦始皇出尽风头,尽领风骚。
相比之下,刘邦的父亲不过是江苏沛县的富裕户,这户人家之所以未曾受到战争的冲击,只是因为沛县在楚国,而秦国欲攻楚国,必须先行拔除赵国与魏国。这就使得楚国居于战争的大后方,刘邦甚至连战场都没有上过——不唯刘邦是楚国人,陈胜、吴广、项羽及英布,这些推翻暴秦天下的豪杰,统统是楚国人。史称楚虽三户能亡秦,但实际上,亡秦的是楚国团队。这是因为楚国受到的战争伤害最轻,人才资源最为富足。所以楚国才能厚积薄发,后发制人,一举把大秦帝国掀了个底朝天。
战争大后方,风平浪静,世外桃源,刘邦的出生,无论如何也没法跟秦始皇相比。
刘邦显然意识到了这个缺陷,而且他也做过努力,试图加以弥补。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史记高祖本纪)
此前的史学家,看到这一段,都会半天无语,半天后继续无语。盖因这段记载太不正经了,明显带有一百二十万分的乱来,和三百六十度角的全方位恶搞。
这段文字如果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的: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叫小四儿。父亲叫刘老汉,母亲叫刘老太婆。有一年,刘老太婆在大泽的山陂上睡着了,梦到了神仙向她求爱撒欢。于是天地之间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刘老汉急忙出门去找老伴,惊见一条蛟龙趴在刘老太婆身上。过了一会儿,蛟龙提着裤子施施然离开,刘老太婆就有了身孕,生下个孩子,就是开创大汉基业的刘邦啦。
这段文字,很黄很暴力,让人愕然眨眼,彻底丧失语言表达能力。
最先丧失语言能力的,是刘邦的后人。对于这段记载,他们不敢否认,否认了就意味着说刘邦是普通凡人,刘氏皇族不是什么天子龙种。这种观念的传布,不利于统一思想,统一舆论。所以汉室皇家对此,是绝不可能否认的。但要是让他们承认这事——还不如宰了他们更好些,盖因这段文字,骂人有点离了谱。
然后史学家也集体失语,后来有史学大家徐经,很生气地说:“自古帝王受命而兴,必征引符瑞以表其灵异,而谶纬之说,由此兴焉。余谓此皆太史公不能裁之以义,而荒诞不经,遂有以致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宣称刘邦是龙种,只是个象征性的说法,是一个宣传策略。而太史公司马迁,却故意装傻充愣,让传说中的象征笔法落地,结果搞出来这么个怪记载。
那么,刘邦和刘太公之间,到底有没有血缘传承关系呢?
这个事,就跟秦始皇的父亲究竟是哪一个一样,需要的并不是答案,而是永恒的追问。事实上,古来开国帝王,无一不是造势炒作的高手,有点小事他们能炒翻天,没事创造点小事继续让你炒翻天。再加上史学家推波助澜,许多原本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就变得神秘起来。
总之,这段记载,不过是刘邦在和秦始皇拼爹,比拼谁家的爹和人类的距离最远。
秦始皇的爹,介于吕不韦和异人两个男人之间,这种爹之不确定性及模糊性,吸引了世世代代史家的眼球。而刘邦之爹,却是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直奔着两栖爬虫类去了。两相比较,刘邦在这场宣传战中,赢得了爹与人类的最远距离,爬得最远,最终胜出。
5、刘邦的游侠时代
尽管在出生这件事上搞得神神怪怪,但刘邦甫一出生,仍然是个正常的婴儿,没听说有什么电闪雷鸣的怪事。
而且,丰邑人卢绾是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就算是当时天地之间真的发生什么异事,此事到底应该由谁来负责,还是两可之说。总之,两人同一天出生,而且刘邦父亲和卢绾父亲又是交情极好的朋友,乡人带着酒和羊赶来祝贺,一切都显得很正常。
但等到刘邦稍微长得大一点,麻烦事儿来了。
史书上说,刘邦儿童时期,和卢绾一块读书,但他对书本缺乏兴趣。稍微长大了一点,又好吃懒坐,不愿意干农活。父亲刘老汉说他无赖——无赖的意思,就是说刘邦身无长技,无所依赖。
从刘太公对儿子的评价来看,刘家是极懂教育的,知道男子汉立身处世,必须要有所依靠。这个教育理念说起来简单,但我们知道,即使是在文明倡行的现代社会,仍然有许多家庭不懂得,或是不知道应该如何把这种人生观念灌输给后人。而在两千多年前的楚国沛县,刘家却能够以此观念教育儿子。由此我们知道,刘太公是个了不起的教育家,他那实用的家庭教育理念,使得刘邦在见识与观念上,都远远高过他的同代人。
但也许,刘太公的评价只是随口这么一说。因为刘邦成年后的表现,实在有点让刘老头提不起精神来。
刘邦成年后的沛县,也是一个完整的社会,有官府,有百姓,有上流社会,也有黑道上的兄弟,总之是形形色色的人物俱全。
沛县上流社会人士的代表,大概算是雍齿了。其人为沛县世族,在当地算是体面人士。而黑道上的兄弟,则以王陵为首。刘邦长大成人后,就给王陵当了马仔,这件事,司马迁作史记时,不好直写在“高祖本纪”里,而是将这个细节藏到了易于被人忽视的地方:
王陵者,故沛人,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陵少文,任气,好直言。(史记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推敲起来,刘邦跟在王陵屁股后面混,应该是他三十岁之前的事。要知道,少年是充满了梦幻与憧憬的季节,又冷又酷的黑道老大,对刘邦这种领袖型人物,有着一种致命的吸引。但男人过了三十岁,心智渐然成熟,已经失去对江湖大佬的崇拜之心,而开始寻求自己的事业机会。
但是适合于刘邦的事业机会,又是什么呢?
三十二岁后、三十四岁前,刘邦曾经出过远门,前往魏国故地外黄县拜见魏国旧贵族张耳。
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史记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张耳其人,是中国历史的传奇,更曾在传奇之中的传奇——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魏国信陵君门下为门客。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在当地应该是广泛流传。而且信陵君威信之大,影响之深,是秦帝国极为忌惮的厉害人物。为了除掉信陵君,秦始皇派人携万金潜入魏国,游说魏王收回信陵君的兵权。魏王中计,疑忌信陵君,导致信陵君沉湎酒色而死。信陵君死了,魏国也就自动除名了。
信陵君在世之时,手下门客众多,其中颇有奇人异士。刘邦显然很是仰慕这种拉风的游侠岁月,就跑到张耳的门下,做张耳的门客,时间长达几个月。
刘邦应该是三十二岁以后去的——史书说得明白,刘邦是在魏国被秦国灭了之后,跑到外黄去张耳处的。秦灭魏时,刘邦恰好三十二岁——但应该是三十四岁之后就逃回了家乡沛县。
因为到了刘邦三十四岁,秦始皇一统中国,开始搜杀各国有名望的人士,张耳和他的老搭档陈馀名望太高,不幸中标,秦始皇出高价悬赏两人的首级。于是两人逃到了陈县,躲在官衙里做看门人。这时候的张耳隐姓埋名,逃避追杀,当然不可能再带着刘邦了。
韩非子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刘邦不喜读书,但喜爱游侠,这就必然要以武犯禁。犯法的事,总是要做上一两桩的。所以,在刘邦的简历上,至少有两次犯法的记载。
6、厨房大侦探刘邦
刘邦至少有过两次犯法的前科,如果加上他弃职逃入芒砀山,那么他至少三次犯罪,算得上是惯犯了。
刘邦第一次犯法,应该在三十四岁以后,虽然史书上没有说他到底犯了什么事。但从当时的情形来看,这应该是他取代粗鲁不文的王陵成为沛县黑社会老大之后的事情。
王陵起初是沛县的黑帮老大,但不知什么时候,他把黑帮堂口搬到了南阳。老大搬走了,沛县地下秘密结社,就出现了权力真空,刘邦乘隙而入,取而代之。这应该是一次和平的权力移交,因为无证据表明当时有冲突发生。而且,不久之后,在南阳,包括在楚汉战场上,刘邦都曾经与王陵展开过友好的合作。这就证明了刘邦在沛县取代王陵的合法性。
刘邦取代王陵,成为沛县老大的相关证据资料,见于史记楚元王世家第二十之中:
高祖兄弟四人,长兄伯,次仲,伯蚤卒。始高祖微时,尝辟事,时时与宾客过巨嫂食。嫂厌叔,叔与客来,嫂详为羹尽,枥釜,宾客以故去。已而视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及高祖为帝,封昆弟,而伯子独不得封。太上皇以为言,高祖曰:某非忘封之也,为其母不长者耳。于是乃封其子信为羹颉侯。而王次兄仲于代。
在这里,逃避法律追究的刘邦,身边带着“宾客”所谓的宾客,是指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卢绾及其他人等。在史记韩王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中,说得明明白白,说刘邦还是个平民的时候,因为吃官司躲藏,卢绾经常跟刘邦进进出出——高祖为布衣时,有吏事辟匿,卢绾常随出入上下。
出入上下?在什么地方出入上下?
在刘邦的大嫂家里出入上下。
宾客这个词,不过是给刘邦留面子,说得好听些罢了。刘邦毕竟不是信陵君,在当时连张耳的名气都达不到。不过是一介草民,玩什么宾客呢,他养得起吗?
刘邦养不起,于是他就让大嫂来养。
刘邦的大哥叫刘伯,就是刘老大的意思。刘老大早年就死了,留下刘大嫂带着两个儿子,艰难度日。因为丈夫早死,刘大嫂与公公家里的关系,必然会有些疏远。刘邦潜逃,官府缉捕,未必会注意到这里。大嫂家就成了官方捕探的盲区,于是刘邦就经常带着卢绾等一群人,去大嫂家里开吃。
可怜刘大嫂一个女人,治家不易。刘邦这伙人又都是食量超大的壮年汉子,三吃两吃,吃得刘大嫂顶不住了,就假装羹汤已经吃完,用勺子刮锅,发出清脆的声响,暗示这伙吃货另找地方。
不承想,刘邦其为人也,极为精明。他的人生信条是: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要想知道厨房有没有剩饭,就得掀开锅盖看一看。在听到大嫂以勺刮锅的声音后,汉高祖刘邦亲临现场,进入厨房勘查。发现锅里还有羹汤没有吃完,刘邦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从此不肯原谅大嫂。
有饭不让吃,伤自尊了。
这件小事,刘邦牢记了一辈子。等到他登基做了皇帝,故意大封三亲六眷,单单不封大哥的儿子。因为他把事情做得很难看,刘太公没办法,只好出面替自己的孙子求情,要求刘邦加封。刘邦说:不是我不想封他,怪要怪他娘不给我羹汤喝。
最后刘邦给大嫂的大儿子一个侮辱性的封号:羹颉侯。
从这件事情上来看,刘邦晚年的奋斗,打拼当上皇帝,其实就是为了一口剩饭。
7、隐秘的权力冲突
刘邦的第二次犯罪,是在他当上了泗水亭长之后。
亭长这个奇怪的职位,始于战国,是在国与国之间的邻接地方设亭长,以防御敌人的侵扰。秦始皇将这种军备武装扩展到内地,将其职能从对外防御,转型为对内治理。刘邦时代的情形是,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一人,主掌治安、诉讼,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调解纠纷,缉拿逃犯等职责。亭长职务,与现代的派出所所长极为类似。
让一个逃犯来当警察,也称得上人尽其才了。只有做过逃犯的人,才知道其他犯人的行为心理,才能够对症下药去抓捕,这大概是刘邦成为亭长的理由吧。
当上亭长之后,刘邦就摊上了好差事——被派到咸阳服徭役。当时被派去咸阳服徭役,大概类同于现在的领导干部去北京进修学习,都是加强教育,统一思想,目的没两样。
不过,大秦帝国的干部政策,远不如现代社会来得滋润。现代社会的领导干部,吃穿住行统统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