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郦食其:“大王想要证据,就请先再回答我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夺得天下?”
田广:“这个我更不知道了。”
郦食其:“那么我来告诉大王吧:得人心者,得天下!”
田广:“听起来好像是那么一回事。”
“没错!”郦食其重重地一拍手“历史的规律,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既然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歧义,那么,我们就可以以得人心这个关键指标,给楚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两人做个打分评比,比一比谁的分数高,谁的分数低。这个天下,必然会归属那个得分高的人,不知大王以为然否?”
田广:“打分好新鲜呀,请先生打分来看看。”
郦食其:“好,请大王听我一一道来。”
“我们从开头说起,灭秦时,汉王先入关中,得一分。楚王却违背盟约,不封汉王为秦王而改封汉中王,楚王得负一分。”
“楚王以下犯上,流放天下共主义帝并暗遣人于江心截杀。而汉王却痛哭流渧,起兵为义帝复仇。汉王加一分,楚王减一分。”
“以上两条是从道义上来说,汉王总分得二分,楚王是负二分。现在咱们再来比较他们的人品。”
“汉王收聚天下兵卒,立诸侯的后裔为王,得到财物分给士卒,跟天下的人同享财利。而项羽狼子野心,自私自利,立了战功得不到奖赏,打下城池也没有功劳。所以天下人都愿意追随汉王,而讨厌楚王。于是汉王再加一分,三分了。楚王再减一分,负三分了。”
“比过了人品,再来比较双方的能力:汉王平定三秦加一分,渡过西河加一分,攻占北魏加一分,井陉灭赵加一分,夺得敖仓加一分,阻塞成皋加一分,扼白马津、阻太行道、扼飞狐口,再加一分。汉王每加一分,楚王就减一分。目前汉王得十分,楚王得负十分。”
郦食其掰着手指,跟齐王计算完毕,问道:“我已经替大王把汉楚两边的优势劣态,分析到了不能再清楚的地步,请问大王,面对这鲜明的比分,你何以自决呢?”
齐王吓呆了:“那我该怎么办?”
郦食其一拍大腿:“这还用问吗?当然是立即表态向汉王投诚,这样齐国就可以保全。否则的话,惹火了汉王,派军队打过来,他那边又加了一分,齐国可就不复存在了。”
齐王说:“好,我已经命了华无伤和田解两位将军,统帅齐国的二十万大军,前去迎战汉军。现在我听你的,把军队全部撤回来了,再派使者去汉王那边表态效忠。”
郦食其大喜:“这就对了嘛。”
于是齐王田广决定归附刘邦,就摆下酒宴,和郦食其喝了起来。这工夫,韩信正统率他临时凑出来的人马,向东进军,还没有渡过黄河,就遭到齐国二十万大军的阻拦,正在为难之际,齐军突然派人来报信,说是齐汉两国已经决定交好,双方不打了。说罢,齐国军队就开始络绎后撤。
韩信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传令安营扎寨,不打了。却不想,这时候旁边忽然转过来一人,面貌奇特,服饰古怪,问韩信:“将军,你为何突然停止了进军?”
突然出现的这个人,名字叫蒯彻。但史书上都故意把他的名字写错,写成蒯通。这是因为后来有个汉武帝,名字叫刘彻。“彻”这个字,被汉武帝用了,普通民间人士就不允许再用,连老祖宗都不能用,都得改名。于是史家就把蒯彻给改名为蒯通。但他就是蒯彻,改了名也叫蒯彻。
还有,有关蒯彻这个人的籍贯,史记上有两种说法,一说他是齐国人,一说他是范阳人——想知道他到底是哪国人,听听他对韩信说了些什么,大致就清楚了。
当时韩信对蒯彻说:“先生,是这么回事,齐国已经臣服了汉国,不需要再打了。”
蒯彻问:“齐国臣服汉国,跟你打仗有什么关系?”
韩信:“这个应该有关系吧?”
蒯彻:“屁关系也没有!齐国臣服是齐国的事,你打齐国是你的事,你快接着打吧。”
韩信:“不是先生,人家齐国已经投降了,咱们再打,没理由啊?”
蒯彻:“怎么就没理由?理由太多了!我来问你,你奉了谁的命令进攻齐国,奉了汉王的命令,这没错吧?现在汉王命令你撤军了吗?没有吧?既然没有命令让你撤军,那你就只能接着打,这有什么犹豫的呢?”
韩信:“错,汉王是命令我进攻齐国,但现在情况有变”
蒯彻:“变你个头!将军,我必须要提醒你一句,这个做人呢,真的不能太缺心眼。你看明白了你的处境没有?那个郦食其,单只凭了三寸不烂之舌,就轻而易举地收复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邑。而你韩信呢?你率领了几万人,几历生死,经历了一年多的血战,才刚刚打下赵国的五十多座城邑。跟郦食其一比,你就是个典型的废物点心!”
韩信:“不是先生,你到底是啥意思?”
蒯彻:“这意思还用说吗?郦食其表现得太好,就没你韩信混的了。你韩信要还想在汉营里立足,就必须把郦食其的风头打下去,不能让他压倒你。”
韩信:“明白了,传令,三军即刻出发,与我追杀撤退中的齐兵。”
7、情商低的人易被利用
郦食其说服齐国举七十城邑而降,不想韩信那边,突然间跳出来个蒯彻,要求韩信趁齐国投降之际,继续攻击。这件事,足证蒯彻其人,是地地道道的齐国人,而不是什么范阳人。
只有生为齐国人,长在齐国,却因为情商低、脑子笨,始终被人鄙视,抑郁而不得志,才会对齐国如此怨憎,恨不能将本国同胞,通通杀光。
一个外地人也可能在仇恨的教育之下,对某一个陌生的城邑或国家产生强烈的憎恨。但这种憎恨,因为缺少感性认知,只是一种虚妄的观念,一旦遭遇现实,就会迅速瓦解冰消,化于无形。只有日积月累,点点滴滴所形成的怨怼和仇恨,才会形成炽烈的毒火,熊熊燃烧在心里,永世也难以熄灭。
所以我们断定,这个蒯彻九成九就是齐国人。只是因为成长时期遭受了太多的伤害与羞辱,形成了他对于本国人民无可化解的仇恨,所以才会在这时候突然跳出来,挑唆韩信继续进军。
而韩信呢,他却是最典型的智商高、情商低的类型。这类人分析起事件来头头是道,唯独对人性人心一无所知。他只知道一个建议是否对自己有利,却无法看破对方提出建议的真正用意。所以智商高、情商低的人,最容易被人利用。只要你将他的利益摆在面前,他就能够看得清清楚楚,而立即行动起来——他永远也不知道,通过他的行动而获利最大的,并非他本人。
于是韩信利用齐兵正在回撤,没有丝毫防范的机会,周密布置,突然出击,向齐军发起了凶猛的进攻。
可怜的齐军,由于没有防范,一下子就被韩信端掉了指挥中枢,失去指挥的军队,沦为了待宰羔羊,让韩信杀了个痛快。
齐军二十万,竟被韩信通通歼灭了。
这一仗,虽然是杀人杀得凶,但史家却都不愿意提起这场战役,这根本不叫战役,这是地地道道的打闷棍,没有一点技术含量,比的就是谁心眼更肮脏。
这一仗同样也暴露出了韩信的致命缺陷,他这个人,好像没什么道德底线。
没有道德底线的人,是不可预测、难以捉摸、无法控制的。像这种智商高、情商低,又没有道德意识的类型,必然会列在第一个清除的名单上。太危险,哪怕只听到他的名字,都会感觉到极度的不安全。
一句话,历城之役,铸下了韩信最终被清除的症因。
但韩信还算是够幸运的,最倒霉的,当然要属还在齐国的郦食其。
郦食其只凭了一张嘴,就说降齐国七十城,此时正在齐国恣意享受人生。忽然听齐王叫他过去,郦食其小步颠颠跑来,看到朝堂上有一口巨大的鼎,里边满满的清水,士兵们正往鼎下添干柴。就听齐王热情地招呼道:“先生来了,来来来,快脱了衣服,跳到锅里去。”
“跳进锅里”郦食其很吃惊“大王,你是在开玩笑吗?”
“没有,我是认真的”齐王回答。说话的工夫,郦食其身上的衣服已经被士兵剥除,抬起来丢进了锅里,郦食其心中的惊恐,已经到了极点:“大王,这是干什么?有话好好说,这是干什么嘛!”
就听齐王道:“先生可知道,我在历下的二十万雄师,只因听了先生的话而撤回,却被你们汉军乘机包围,全都给歼灭了。”
“这不会吧?”郦食其惊呆了“这这这这一定是有什么误会。”
齐王道:“先生可知道,我是听从了你的话,愿意臣服汉王,才下令军队撤退的。如果不是听了先生的话,汉军根本没可能那么容易歼灭我的二十万人马。二十万人马呀先生,就这样被你的三寸不烂之舌,尽数沦为异乡孤魂。先生以投降诱我,把我放进了你这口煮开的大锅中,煮得我军队亡败,国家希望丧尽。先生煮我,我煮先生,先生应该没意见吧?”
“不是,你听我说”郦食其还待解释,可是鼎下的薪柴烧得极旺,说话间那鼎中的水已经咕嘟咕嘟开了。可怜绝代说客,就这样冤乎枉哉地,化为水煮白肉。
煮了郦食其,齐王也只是泄愤而已。这时候韩信已经带兵打过来了,齐王不支,率残兵逃往高密。同时派了使节,去找项羽求救。那时节项羽正在成皋一带到处寻找刘邦决战。而刘邦派出大表哥刘贾和发小卢绾,潜入楚国腹地配合彭越,大搞破击战。项羽同时面临着三个战场,就派了大将龙且和周蓝,率楚兵赶往高密,与齐王田广会师。齐楚联军,共抗韩信,掀开了支线战场潍上战役的序幕。
而项羽本人则亲自返回楚国腹地去驱逐彭越,夺回失城。他留下塞王司马欣和大司马曹咎,让此二人守住成皋。临走之前,项羽千叮咛万嘱咐,告诉曹咎和司马欣:“倘我一走,刘邦必来挑战,你们二人不是刘邦的对手。而刘邦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一定会千方百计地刺激你们两个,让你们出战。所以你们一定一定要忍住气,不管刘邦怎么骂你们娘亲,万万不可出战。等我十五天,十五天我就回来了,到时候我们一块来摆平刘邦。”
曹咎和司马欣没口子地答应——实际上两人根本没上心。项羽也没法子可想,只能求老天保佑,让此二人别出事,而他自己,急如星火地杀回了楚地。
8、小神童出马
闻知项羽回来了,彭越、刘贾和卢绾这些游击队,疯了一样地往回逃,眨眼工夫就逃了个精光。
但是在逃走之前,这三个家伙还干了桩缺德事。他们把攻下的楚国十七城的居民,组织起来,动员城里的老百姓们与项羽血战,并忽悠说:“乡亲们,我看好你们,你们给我狠狠地打,我们主力汉军很快就会回来的,再见了,我亲爱的乡亲们。现在随我的拍子,跟我唱十送汉军,预备齐:一送里格汉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树树里格梧桐叶呀落光。问一声亲人汉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对于这三个家伙的忽悠,十七座城中,有十六座没有上当,只有外黄这座城,表态要跟项羽血拼。
外黄有如此表态,说起来也很正常。要知道,早年就是张耳治理外黄,而那时候的刘邦还年轻,来外黄投奔张耳做门客。如此说起来,外黄也算是汉王战斗过的地方。当地居民显然以此为荣耀,希望亲近刘邦、排斥项羽的心态,也就可以理解了。
所以,当项羽疾风般返回,所过城池,无不纷纷大开城门,欢迎楚军入内。唯有外黄却拉起吊桥,关上城门,老百姓站在城楼上,冲外边的楚军丢石块,坚决要与楚军血战到底。
这下子项羽可气坏了,立即下令攻城。可是外黄的老百姓抵抗态度非常之坚决,居然连守了好几天,生生地拖延了项羽的回程日期。但项羽的神武,终究是天下无敌,外黄百姓能够守上几天,已经算是不错了。最终城池被打破,楚军气势汹汹地拥进来。
入城之后,项羽发表了重要讲话。
他说:“外黄的百姓们,你们干吗要拼得这么凶?我跟刘邦个人的私怨,跟你们有什么关系?不管是我得了天下,还是刘邦得了天下,你们能闻到半点腥味吗?你们又有什么理由,非要为了刘邦,跟我拼个你死我活?这完全没必要的事情,为什么会让你们如此亢奋?”
项羽说:“对于你们外黄人的智力水准,我必须要一票否决。”
项羽说:“我的想法是,智力太低的人,就别在这世道上添乱了,这世道已经够乱的了。”
项羽下达命令,于外黄屠城。凡是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通通杀光,以惩戒这座城市对自己的敌意。
屠城令下达之后,就听说帐外有人求见。“来的是什么人?”项羽没好气地问道。
士兵回答:“是一个小朋友。”
小朋友?项羽愕然。他倒是想到过,屠城令下达之后,就会有儒生出来为全城的生民请命,但这些儒生的年龄,肯定已经超过十六岁,恐怕不等走到楚军大营前,就已经被士兵杀掉了。可没想到外黄居然派来个小朋友,这未免有点
项羽传令,让小朋友进来。
小朋友进来了,果然是个小朋友,十二三岁的年龄,乌溜溜的一双大眼睛,透着一股子气定神闲的聪明劲。项羽心里犯嘀咕,故意把眼睛一瞪:“小朋友,你好大的胆子,敢来这里,不知道这是杀人的战场吗?”
就听小朋友笑嘻嘻地道:“我当然害怕杀人的战场,但是我不怕大王。”
“为什么?”项羽怒了。
小朋友回答道:“因为大王爱护我们百姓啊。”
“这个”项羽乐了“虽然是假话,但这话本王爱听。你还想说什么?”
小朋友说道:“我听说,大王对外黄下达了屠城令,我私下里以为,大王肯定不会这么做。要知道,彭越那个大坏蛋,凭借暴力,占领了外黄,强迫外黄人服从他。外黄人敢怒而不敢言,日日夜夜都在渴望着大王引兵杀回来,救我们出苦海。可怜外黄的百姓们,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大王回来了,却听说大王因为生气外黄人的被迫降敌,要将这么多的人坑杀。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百姓谁还愿意归顺大王呢?而且,一旦外黄发生屠城事件,现在仍然被彭越占据的城池,就会因为恐惧而不敢开门欢迎大王。我私下里以为,大王应该体谅外黄人的无奈,多多爱护你的子民,而不是把他们杀掉。”
“你这么个小东西,真有一套。”项羽被小朋友的话惊呆了。
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项羽有生以来头一次听从了对他有益的建议。这表明他的性格正在趋于成熟,心智越来越老练——但刘邦绝不会给他充足的成长时间,一定会在他的性格与智慧成熟之前,把他彻底清除。
刘邦的麻烦在后面,但项羽听从小朋友的话,撤销对外黄的屠城令,此事在梁地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所有被彭越占据过的城池,全都打开城门,派人来欢迎楚军。项羽回师,取得了特大胜利。
胜利的喜悦还没有来到,让他最担心、最害怕的事件,终于发生了。
成皋城内的曹咎和司马欣,出事了。
9、大对峙
当时楚汉战场,呈现出鲜明的立体态势。单只说楚军的分布,就有四块——项羽回师击外黄,龙且周蓝配合齐军对抗韩信,有个钟离昧守在荥阳,而大司马曹咎和塞王司马欣,守在成皋与荥阳的钟离昧相互呼应。
项羽前脚刚刚离开,潮水一样的汉军就在刘邦的率领下,从小修武方向冲了出来。刘邦看了看荥阳,又瞧了瞧成皋,决定趁项羽回来之前,先夺成皋,再取荥阳,通过反复的调虎离山,逐块吃掉楚军。
汉军黑压压地拥到成皋城下,要求楚军曹咎快点开门挨打。曹咎和司马欣听了项羽临走之前的吩咐,闭门不出,拒绝交战,要等十五天后项羽回来再说。于是,汉军一连几天向成皋城内的楚军挑战,曹咎和司马欣坚决装听不见,就是不开门,气死你。
看到这情形,刘邦乐了。就知道项羽走时有过吩咐,不让楚军与他交手。可不交手怎么成?再过几天项羽就回来了,就该轮到他刘邦到处乱跑了。一定要趁这时候狠揍楚军一顿,机会难得呀。
于是刘邦就要汉军精选最没品的士兵,专挑那种最会骂人的,组成骂人小分队,轮流到成皋城下大骂曹咎和司马欣八辈子祖宗。就这样骂了一天,再骂第二天,每一天的骂法都花样翻新,务必要够刺激曹咎和司马欣,达到对他们两个侮辱程度的最大化。
连骂了五六天,曹咎和司马欣终于怒了,城门一开,楚军怒不可遏地冲出来,意图渡过汜水,与汉军进行决战——被骂急眼了,早把项羽的千叮咛万嘱咐给忘到了脑后。
可是汉军早在城外等候这个机会呢。临到楚军半渡,一半渡过了汜水,还有一半正在渡河之际,突然听到鼓声震天,伏兵四起。激动不已的刘邦,亲自指挥汉军冲了上来:“杀呀,冲呀,赶紧的,错过这一次,可就没这么痛快的杀人机会了”潮水般的汉军涌上来。正如项羽说的那样,这天底下最能打的就是他项羽,但如果他项羽不在,再也没人能是刘邦的对手。楚军的防线请顷刻间崩溃,出城而来的士兵,再也没有机会回去了。
目睹惨败的场景,大司马曹咎和塞王司马欣面面相觑:坏了,中了刘邦的计了,忘了楚王临走之前的吩咐,这下可怎么办?
两人心里很清楚,眼下不仅是他们两人的失败,而且意味着成皋战场漫长的对峙中一个大转折。楚军的实力因为两人的轻举妄动而遭到严重削弱,他们不仅害了自己,也连累了整个楚军。
再没面目和楚王项羽相见,大司马曹咎和司马欣长叹一声,双双拔剑,自刎了事。
刘邦迫不及待地冲上来,先将楚军的所有粮草辎重、银货财宝通通搬过来,夺回成皋,屯大军于广武山西城。一支军队疾奔敖仓,夺回天下粮仓,余者主力人马,蜂拥挤到了荥阳城下,高叫钟离昧快点开门。
楚将钟离昧呆呆地站在荥阳城上,两腿直打战,知道成皋此失,楚军的大势已去——经过刘邦不断的零敲碎打,楚军的整体实力终于到达了由强转弱的临界点。这时候项羽听到这个消息,疯了一样赶回来,可是已经太迟了。项羽吃亏就吃亏在没有后援,他的大后方不间断地遭受汉军游击队骚扰。而楚军始终未能突破函谷关,这就导致了秦始皇平灭六国的战略格局的重演。
刘邦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援兵源源不断地赶过来,支撑他继续打下去。而项羽的大后方却成了他的软肋,一次次被汉军的游击战术所袭扰,非但没有帮上项羽任何忙,反而几次三番拖累项羽。
回顾楚汉战场,打了若许之久,项羽终未能再踏入关中一步。仗打到这个程度上,已经很难再有起色了。
悲伤的项羽也将他的军队拉到了广武山。此后,汉军在广武山西,楚军在广山东,两军隔河列阵,展开了长期的对峙。目前的中国象棋,就是仿楚汉两军对峙于广武山的阵势形成的。另有民间传说,当时最具声望的军事家李左车,于广武山上布阵,其精妙的布局,令楚军目瞪口呆、一筹莫展。
对峙于广武山,项羽又要吃大亏——别忘了敖仓的粮仓,此时在汉军手中呢!
明摆着,汉军这边的粮食络绎不绝,吃不胜吃。而楚军那边很快就会面临着粮草断绝的麻烦。可如果项羽想要夺回敖仓粮仓,手下却已经无人可用。如果他自己去,恐怕又被刘邦抓住机会,乘机捣毁他的大营。
十万雄兵落到项羽手中,竟然莫名其妙地成了负资产,一个个沦落为没有生存能力的弱者,依附于项羽的臂膀下期冀保护。只要项羽一走开,这些人就会被刘邦杀猪宰羊一般通通宰掉。
这仗到底是怎么打的,怎么打到最后,越打越没出息呢?
项羽很痛苦,也很困惑,却想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如此这般僵持了几个月,该来的终于来了。项羽这边,粮草已经不足,军心开始浮动。
这时候项羽想起来了,他手中还有一张牌。
王牌!
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和刘邦的妻子吕雉。
这两个人,他们一直幸福地生活在楚军的战俘营中,仗打了这么久,楚汉两军多次展开拉锯战,这两个俘虏也没出现问题,真是不可思议。
10、身边的敌人
项羽命令制作了一张大大的案板,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手脚张开,呈大字形固定在案板上。然后把案板抬出来,让刘邦看个清楚。
隔着一条深深的壕涧,两人展开对话。项羽说:“刘邦,你看清楚了,这可不是头肥猪,是你亲爹!都因为你不服从命令,屡次三番兴兵闹事,才害得你爹落到如此地步!刘邦,你的名字叫坑爹!”
刘邦:“哦。”
项羽:“刘邦,你现在投降还来得及,否则的话,你就眼睁睁看着亲爹下锅,煮成香烂的水煮肉片吧!”
这时候刘邦说话了,他说的话是:“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史记项羽本纪)
当刘邦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就会恍然大悟。这句话,刘邦憋了太久、太久了,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可以痛痛快快地把这句话说出来了。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来看看,刘太公和吕雉是什么时候沦为项羽的战俘的。那是公元前205年四月,彭城之役,刘邦大败之时。而现在项羽终于把刘太公推出来,袒呈于肉案上,威胁刘邦时,又是什么时候?是公元前203年十月。
这段时间,整整是两年半的时间。
这么长的时间,究竟意味着什么?
早在两年前,项羽就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可是这对刘邦没丝毫影响,双方仍然是你来我往,打个不停。理论上来说,项羽自打捉住刘邦的父亲妻子,就已经掌握了刘邦的软肋,立于不败之地了。但事情发展下去,竟全然不是那么一回事,可想项羽心中,是何等郁闷诧异了。
明明抓住了刘邦的软肋弱点,搞到最后竟然全无效果,怎么会是这么个样子呢?
来看看下面的记载,就全清楚了:
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史记项羽本纪)
后世有的史家,明显脑壳进水,就以项伯的解释为解释——刘邦就是这样一种人,为了争夺天下,父母妻子根本懒得理会。这是一场拼底线的战争,项羽拼不过刘邦,只能认怂。
这个解释固然没错,但使得这个解释能够立足的关键因素,却是项伯其人。
一点没错,刘邦的父亲妻子落入项羽的手中,原本是项羽最有力的王牌,足以置刘邦于必败之地。但由于项伯这个不稳定因素的介入,却导致时局翻覆,原本是最有价值的王牌,竟尔沦为了项羽手中的负资产。
很显然的一件事是,早在两年半之前,当刘太公和吕雉落入项羽之手时,刘邦就开始思考这件事之于他的意义。只要他的脑子没问题,他就知道,迟早会有一天,项羽会拿出他的父亲妻子,强迫他就范。这对他来说意味着极为强大的杀招,他必须要于绝境之中,想出个法子予以应对。
应对的法子很快就让他想出来了:想当年,我和你项羽,于楚怀王面前,立誓盟约,结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我老婆就是你老不对,就是你大嫂,如果你一定要烹杀自己的父亲,我没意见,只希望你看在兄弟的情面上,分一杯羹给我,不可以吃独食。
这句台词,刘邦应该是想了又想,背诵得滚瓜烂熟,单等项羽以父亲、妻子性命相要胁的时候,就用这句标准文案来应答。
好了,刘邦既然想出这句台词来,就已经扭转了局势,至少是立于不败之地了。但接下来的问题是,项羽既然捉住了刘邦的父亲、妻子,为什么不早点拿出来,而非要等到时局扭转,楚军这边转入颓势的时候才使用呢?
这固然与项羽的荣誉感、自尊心有关,但更重要的,是项伯在中间起到的作用。
从数学的角度上来讲,项伯这个内奸,相当于一个负号。项羽这边不管取得什么样的优势,被项伯这个负号一乘,完了,变负值了。而且正是因为项伯这个负号的存在,导致项羽沦为了十万楚军的保姆,让他一步也走不开,无法去偷袭敖仓,夺取粮仓。同样地,原本是人质的刘邦父亲和妻子,也被项伯这个负号一乘,变成了刘邦方面的盈利点、项羽方面的负资产。
在这长达两年半的军事对峙之中,刘邦不断派出使者,去楚营中探望自己的父亲、妻子。这时候项伯就拿荣誉感来给项羽下套,让项羽允许汉使入楚营,以便把他搜集到的楚军情报给刘邦送过去。
在这个过程中,项伯是没有丝毫负疚心理的。因为他已经和刘邦结了儿女亲家,吕雉就是他的亲家母,刘太公说起来,还真算是他爹。所以项伯千方百计地激发项羽的自大情结,避免让项羽走上以老人妇女要挟对手的错误道路。被项伯暗中算计,刘太公和吕雉在楚营之中,非但没什么风险,反倒让项羽左右为难。
两军对垒中,还有一条可怕的规律:间谍往往更容易取得对方的信任。简单说来就是,项伯比亚父范增更容易取得项羽的信任。这是因为,亚父范增是把全部的心神放在分析敌我态势上,没有闲暇考虑项羽的情绪。范增说话,专拣项羽不爱听的来说,因为他要项羽避免任性,别犯错误。而项伯不关心这些,他只关注项羽的情绪,专门挑选那些项羽最喜欢听的话来说。这就是范增忠心耿耿却遭到项羽怀疑,而项伯吃里爬外却备受信任的原因。
总之,项羽当时的处境就是这样,有项伯站在他身边,这盘局他怎么摆弄都是输。但他仍然无法自控地听从项伯的话,因为项伯的话,每一句都是针对他的心理弱点而设计,让项羽听了还想听,仿佛吸毒一样难以自拔。
现在,项羽仍然像以往一样,被项伯的话迷惑住心智,放弃了杀掉刘邦的父亲、妻子。这就意味着他也错过了最后的机会。如果杀掉这两个人,此后楚军就没有理由再接纳汉使,项伯的情报传递就需要另行建立渠道。但这样所带来的巨大风险,有可能让项伯望而却步,最终会导致项伯与刘邦渐行渐远。
失去项伯的情报,刘邦针对项羽的打击就会迅速削弱——他再也无法确定项羽的所在,行动起来缚手缚脚,这就意味着项羽大逆转的时机到来。但是可怜的项羽,他到死也没有想到过,他始终被身边的亲人所出卖。
所以这时候的项羽仍然沿袭他固有的思维逻辑,向刘邦提出一个不可思议的提案。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史记项羽本纪)
这段描写,是司马迁最成功的文学创作。在这里,项羽向刘邦提议说:“天下战乱纷扰,已经好几年了,就是因为我们两人的缘故。为了天下苍生,刘邦你能不能表现得像个爷们儿,站出来与我一决雌雄,别再让无辜的父老乡亲,受你我二人的连累了。”
多少年来,这段经典描写,成为了刻画项羽雄风烈志、磊落光明的铁骨英雄之传奇,当然也无形中衬托出刘邦的胆小畏缩、卑劣无耻。
是这样的吗?
让我们来看看项羽说这番话时,两个人的年龄。
这一年是公元前203年。这一年项羽三十岁,正是一个壮汉。这一年刘邦五十四岁,已经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了。
看看这情景吧,一个三十岁的壮年汉子,向一个五十四岁的老头伸出手指:“过来过来,老头你过来,咱们两个较量一下,看我不打死你才怪!”
现在我们终于知道,项伯
郦食其:“大王想要证据,就请先再回答我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夺得天下?”
田广:“这个我更不知道了。”
郦食其:“那么我来告诉大王吧:得人心者,得天下!”
田广:“听起来好像是那么一回事。”
“没错!”郦食其重重地一拍手“历史的规律,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既然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歧义,那么,我们就可以以得人心这个关键指标,给楚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两人做个打分评比,比一比谁的分数高,谁的分数低。这个天下,必然会归属那个得分高的人,不知大王以为然否?”
田广:“打分好新鲜呀,请先生打分来看看。”
郦食其:“好,请大王听我一一道来。”
“我们从开头说起,灭秦时,汉王先入关中,得一分。楚王却违背盟约,不封汉王为秦王而改封汉中王,楚王得负一分。”
“楚王以下犯上,流放天下共主义帝并暗遣人于江心截杀。而汉王却痛哭流渧,起兵为义帝复仇。汉王加一分,楚王减一分。”
“以上两条是从道义上来说,汉王总分得二分,楚王是负二分。现在咱们再来比较他们的人品。”
“汉王收聚天下兵卒,立诸侯的后裔为王,得到财物分给士卒,跟天下的人同享财利。而项羽狼子野心,自私自利,立了战功得不到奖赏,打下城池也没有功劳。所以天下人都愿意追随汉王,而讨厌楚王。于是汉王再加一分,三分了。楚王再减一分,负三分了。”
“比过了人品,再来比较双方的能力:汉王平定三秦加一分,渡过西河加一分,攻占北魏加一分,井陉灭赵加一分,夺得敖仓加一分,阻塞成皋加一分,扼白马津、阻太行道、扼飞狐口,再加一分。汉王每加一分,楚王就减一分。目前汉王得十分,楚王得负十分。”
郦食其掰着手指,跟齐王计算完毕,问道:“我已经替大王把汉楚两边的优势劣态,分析到了不能再清楚的地步,请问大王,面对这鲜明的比分,你何以自决呢?”
齐王吓呆了:“那我该怎么办?”
郦食其一拍大腿:“这还用问吗?当然是立即表态向汉王投诚,这样齐国就可以保全。否则的话,惹火了汉王,派军队打过来,他那边又加了一分,齐国可就不复存在了。”
齐王说:“好,我已经命了华无伤和田解两位将军,统帅齐国的二十万大军,前去迎战汉军。现在我听你的,把军队全部撤回来了,再派使者去汉王那边表态效忠。”
郦食其大喜:“这就对了嘛。”
于是齐王田广决定归附刘邦,就摆下酒宴,和郦食其喝了起来。这工夫,韩信正统率他临时凑出来的人马,向东进军,还没有渡过黄河,就遭到齐国二十万大军的阻拦,正在为难之际,齐军突然派人来报信,说是齐汉两国已经决定交好,双方不打了。说罢,齐国军队就开始络绎后撤。
韩信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传令安营扎寨,不打了。却不想,这时候旁边忽然转过来一人,面貌奇特,服饰古怪,问韩信:“将军,你为何突然停止了进军?”
突然出现的这个人,名字叫蒯彻。但史书上都故意把他的名字写错,写成蒯通。这是因为后来有个汉武帝,名字叫刘彻。“彻”这个字,被汉武帝用了,普通民间人士就不允许再用,连老祖宗都不能用,都得改名。于是史家就把蒯彻给改名为蒯通。但他就是蒯彻,改了名也叫蒯彻。
还有,有关蒯彻这个人的籍贯,史记上有两种说法,一说他是齐国人,一说他是范阳人——想知道他到底是哪国人,听听他对韩信说了些什么,大致就清楚了。
当时韩信对蒯彻说:“先生,是这么回事,齐国已经臣服了汉国,不需要再打了。”
蒯彻问:“齐国臣服汉国,跟你打仗有什么关系?”
韩信:“这个应该有关系吧?”
蒯彻:“屁关系也没有!齐国臣服是齐国的事,你打齐国是你的事,你快接着打吧。”
韩信:“不是先生,人家齐国已经投降了,咱们再打,没理由啊?”
蒯彻:“怎么就没理由?理由太多了!我来问你,你奉了谁的命令进攻齐国,奉了汉王的命令,这没错吧?现在汉王命令你撤军了吗?没有吧?既然没有命令让你撤军,那你就只能接着打,这有什么犹豫的呢?”
韩信:“错,汉王是命令我进攻齐国,但现在情况有变”
蒯彻:“变你个头!将军,我必须要提醒你一句,这个做人呢,真的不能太缺心眼。你看明白了你的处境没有?那个郦食其,单只凭了三寸不烂之舌,就轻而易举地收复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邑。而你韩信呢?你率领了几万人,几历生死,经历了一年多的血战,才刚刚打下赵国的五十多座城邑。跟郦食其一比,你就是个典型的废物点心!”
韩信:“不是先生,你到底是啥意思?”
蒯彻:“这意思还用说吗?郦食其表现得太好,就没你韩信混的了。你韩信要还想在汉营里立足,就必须把郦食其的风头打下去,不能让他压倒你。”
韩信:“明白了,传令,三军即刻出发,与我追杀撤退中的齐兵。”
7、情商低的人易被利用
郦食其说服齐国举七十城邑而降,不想韩信那边,突然间跳出来个蒯彻,要求韩信趁齐国投降之际,继续攻击。这件事,足证蒯彻其人,是地地道道的齐国人,而不是什么范阳人。
只有生为齐国人,长在齐国,却因为情商低、脑子笨,始终被人鄙视,抑郁而不得志,才会对齐国如此怨憎,恨不能将本国同胞,通通杀光。
一个外地人也可能在仇恨的教育之下,对某一个陌生的城邑或国家产生强烈的憎恨。但这种憎恨,因为缺少感性认知,只是一种虚妄的观念,一旦遭遇现实,就会迅速瓦解冰消,化于无形。只有日积月累,点点滴滴所形成的怨怼和仇恨,才会形成炽烈的毒火,熊熊燃烧在心里,永世也难以熄灭。
所以我们断定,这个蒯彻九成九就是齐国人。只是因为成长时期遭受了太多的伤害与羞辱,形成了他对于本国人民无可化解的仇恨,所以才会在这时候突然跳出来,挑唆韩信继续进军。
而韩信呢,他却是最典型的智商高、情商低的类型。这类人分析起事件来头头是道,唯独对人性人心一无所知。他只知道一个建议是否对自己有利,却无法看破对方提出建议的真正用意。所以智商高、情商低的人,最容易被人利用。只要你将他的利益摆在面前,他就能够看得清清楚楚,而立即行动起来——他永远也不知道,通过他的行动而获利最大的,并非他本人。
于是韩信利用齐兵正在回撤,没有丝毫防范的机会,周密布置,突然出击,向齐军发起了凶猛的进攻。
可怜的齐军,由于没有防范,一下子就被韩信端掉了指挥中枢,失去指挥的军队,沦为了待宰羔羊,让韩信杀了个痛快。
齐军二十万,竟被韩信通通歼灭了。
这一仗,虽然是杀人杀得凶,但史家却都不愿意提起这场战役,这根本不叫战役,这是地地道道的打闷棍,没有一点技术含量,比的就是谁心眼更肮脏。
这一仗同样也暴露出了韩信的致命缺陷,他这个人,好像没什么道德底线。
没有道德底线的人,是不可预测、难以捉摸、无法控制的。像这种智商高、情商低,又没有道德意识的类型,必然会列在第一个清除的名单上。太危险,哪怕只听到他的名字,都会感觉到极度的不安全。
一句话,历城之役,铸下了韩信最终被清除的症因。
但韩信还算是够幸运的,最倒霉的,当然要属还在齐国的郦食其。
郦食其只凭了一张嘴,就说降齐国七十城,此时正在齐国恣意享受人生。忽然听齐王叫他过去,郦食其小步颠颠跑来,看到朝堂上有一口巨大的鼎,里边满满的清水,士兵们正往鼎下添干柴。就听齐王热情地招呼道:“先生来了,来来来,快脱了衣服,跳到锅里去。”
“跳进锅里”郦食其很吃惊“大王,你是在开玩笑吗?”
“没有,我是认真的”齐王回答。说话的工夫,郦食其身上的衣服已经被士兵剥除,抬起来丢进了锅里,郦食其心中的惊恐,已经到了极点:“大王,这是干什么?有话好好说,这是干什么嘛!”
就听齐王道:“先生可知道,我在历下的二十万雄师,只因听了先生的话而撤回,却被你们汉军乘机包围,全都给歼灭了。”
“这不会吧?”郦食其惊呆了“这这这这一定是有什么误会。”
齐王道:“先生可知道,我是听从了你的话,愿意臣服汉王,才下令军队撤退的。如果不是听了先生的话,汉军根本没可能那么容易歼灭我的二十万人马。二十万人马呀先生,就这样被你的三寸不烂之舌,尽数沦为异乡孤魂。先生以投降诱我,把我放进了你这口煮开的大锅中,煮得我军队亡败,国家希望丧尽。先生煮我,我煮先生,先生应该没意见吧?”
“不是,你听我说”郦食其还待解释,可是鼎下的薪柴烧得极旺,说话间那鼎中的水已经咕嘟咕嘟开了。可怜绝代说客,就这样冤乎枉哉地,化为水煮白肉。
煮了郦食其,齐王也只是泄愤而已。这时候韩信已经带兵打过来了,齐王不支,率残兵逃往高密。同时派了使节,去找项羽求救。那时节项羽正在成皋一带到处寻找刘邦决战。而刘邦派出大表哥刘贾和发小卢绾,潜入楚国腹地配合彭越,大搞破击战。项羽同时面临着三个战场,就派了大将龙且和周蓝,率楚兵赶往高密,与齐王田广会师。齐楚联军,共抗韩信,掀开了支线战场潍上战役的序幕。
而项羽本人则亲自返回楚国腹地去驱逐彭越,夺回失城。他留下塞王司马欣和大司马曹咎,让此二人守住成皋。临走之前,项羽千叮咛万嘱咐,告诉曹咎和司马欣:“倘我一走,刘邦必来挑战,你们二人不是刘邦的对手。而刘邦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一定会千方百计地刺激你们两个,让你们出战。所以你们一定一定要忍住气,不管刘邦怎么骂你们娘亲,万万不可出战。等我十五天,十五天我就回来了,到时候我们一块来摆平刘邦。”
曹咎和司马欣没口子地答应——实际上两人根本没上心。项羽也没法子可想,只能求老天保佑,让此二人别出事,而他自己,急如星火地杀回了楚地。
8、小神童出马
闻知项羽回来了,彭越、刘贾和卢绾这些游击队,疯了一样地往回逃,眨眼工夫就逃了个精光。
但是在逃走之前,这三个家伙还干了桩缺德事。他们把攻下的楚国十七城的居民,组织起来,动员城里的老百姓们与项羽血战,并忽悠说:“乡亲们,我看好你们,你们给我狠狠地打,我们主力汉军很快就会回来的,再见了,我亲爱的乡亲们。现在随我的拍子,跟我唱十送汉军,预备齐:一送里格汉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树树里格梧桐叶呀落光。问一声亲人汉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对于这三个家伙的忽悠,十七座城中,有十六座没有上当,只有外黄这座城,表态要跟项羽血拼。
外黄有如此表态,说起来也很正常。要知道,早年就是张耳治理外黄,而那时候的刘邦还年轻,来外黄投奔张耳做门客。如此说起来,外黄也算是汉王战斗过的地方。当地居民显然以此为荣耀,希望亲近刘邦、排斥项羽的心态,也就可以理解了。
所以,当项羽疾风般返回,所过城池,无不纷纷大开城门,欢迎楚军入内。唯有外黄却拉起吊桥,关上城门,老百姓站在城楼上,冲外边的楚军丢石块,坚决要与楚军血战到底。
这下子项羽可气坏了,立即下令攻城。可是外黄的老百姓抵抗态度非常之坚决,居然连守了好几天,生生地拖延了项羽的回程日期。但项羽的神武,终究是天下无敌,外黄百姓能够守上几天,已经算是不错了。最终城池被打破,楚军气势汹汹地拥进来。
入城之后,项羽发表了重要讲话。
他说:“外黄的百姓们,你们干吗要拼得这么凶?我跟刘邦个人的私怨,跟你们有什么关系?不管是我得了天下,还是刘邦得了天下,你们能闻到半点腥味吗?你们又有什么理由,非要为了刘邦,跟我拼个你死我活?这完全没必要的事情,为什么会让你们如此亢奋?”
项羽说:“对于你们外黄人的智力水准,我必须要一票否决。”
项羽说:“我的想法是,智力太低的人,就别在这世道上添乱了,这世道已经够乱的了。”
项羽下达命令,于外黄屠城。凡是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通通杀光,以惩戒这座城市对自己的敌意。
屠城令下达之后,就听说帐外有人求见。“来的是什么人?”项羽没好气地问道。
士兵回答:“是一个小朋友。”
小朋友?项羽愕然。他倒是想到过,屠城令下达之后,就会有儒生出来为全城的生民请命,但这些儒生的年龄,肯定已经超过十六岁,恐怕不等走到楚军大营前,就已经被士兵杀掉了。可没想到外黄居然派来个小朋友,这未免有点
项羽传令,让小朋友进来。
小朋友进来了,果然是个小朋友,十二三岁的年龄,乌溜溜的一双大眼睛,透着一股子气定神闲的聪明劲。项羽心里犯嘀咕,故意把眼睛一瞪:“小朋友,你好大的胆子,敢来这里,不知道这是杀人的战场吗?”
就听小朋友笑嘻嘻地道:“我当然害怕杀人的战场,但是我不怕大王。”
“为什么?”项羽怒了。
小朋友回答道:“因为大王爱护我们百姓啊。”
“这个”项羽乐了“虽然是假话,但这话本王爱听。你还想说什么?”
小朋友说道:“我听说,大王对外黄下达了屠城令,我私下里以为,大王肯定不会这么做。要知道,彭越那个大坏蛋,凭借暴力,占领了外黄,强迫外黄人服从他。外黄人敢怒而不敢言,日日夜夜都在渴望着大王引兵杀回来,救我们出苦海。可怜外黄的百姓们,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大王回来了,却听说大王因为生气外黄人的被迫降敌,要将这么多的人坑杀。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百姓谁还愿意归顺大王呢?而且,一旦外黄发生屠城事件,现在仍然被彭越占据的城池,就会因为恐惧而不敢开门欢迎大王。我私下里以为,大王应该体谅外黄人的无奈,多多爱护你的子民,而不是把他们杀掉。”
“你这么个小东西,真有一套。”项羽被小朋友的话惊呆了。
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项羽有生以来头一次听从了对他有益的建议。这表明他的性格正在趋于成熟,心智越来越老练——但刘邦绝不会给他充足的成长时间,一定会在他的性格与智慧成熟之前,把他彻底清除。
刘邦的麻烦在后面,但项羽听从小朋友的话,撤销对外黄的屠城令,此事在梁地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所有被彭越占据过的城池,全都打开城门,派人来欢迎楚军。项羽回师,取得了特大胜利。
胜利的喜悦还没有来到,让他最担心、最害怕的事件,终于发生了。
成皋城内的曹咎和司马欣,出事了。
9、大对峙
当时楚汉战场,呈现出鲜明的立体态势。单只说楚军的分布,就有四块——项羽回师击外黄,龙且周蓝配合齐军对抗韩信,有个钟离昧守在荥阳,而大司马曹咎和塞王司马欣,守在成皋与荥阳的钟离昧相互呼应。
项羽前脚刚刚离开,潮水一样的汉军就在刘邦的率领下,从小修武方向冲了出来。刘邦看了看荥阳,又瞧了瞧成皋,决定趁项羽回来之前,先夺成皋,再取荥阳,通过反复的调虎离山,逐块吃掉楚军。
汉军黑压压地拥到成皋城下,要求楚军曹咎快点开门挨打。曹咎和司马欣听了项羽临走之前的吩咐,闭门不出,拒绝交战,要等十五天后项羽回来再说。于是,汉军一连几天向成皋城内的楚军挑战,曹咎和司马欣坚决装听不见,就是不开门,气死你。
看到这情形,刘邦乐了。就知道项羽走时有过吩咐,不让楚军与他交手。可不交手怎么成?再过几天项羽就回来了,就该轮到他刘邦到处乱跑了。一定要趁这时候狠揍楚军一顿,机会难得呀。
于是刘邦就要汉军精选最没品的士兵,专挑那种最会骂人的,组成骂人小分队,轮流到成皋城下大骂曹咎和司马欣八辈子祖宗。就这样骂了一天,再骂第二天,每一天的骂法都花样翻新,务必要够刺激曹咎和司马欣,达到对他们两个侮辱程度的最大化。
连骂了五六天,曹咎和司马欣终于怒了,城门一开,楚军怒不可遏地冲出来,意图渡过汜水,与汉军进行决战——被骂急眼了,早把项羽的千叮咛万嘱咐给忘到了脑后。
可是汉军早在城外等候这个机会呢。临到楚军半渡,一半渡过了汜水,还有一半正在渡河之际,突然听到鼓声震天,伏兵四起。激动不已的刘邦,亲自指挥汉军冲了上来:“杀呀,冲呀,赶紧的,错过这一次,可就没这么痛快的杀人机会了”潮水般的汉军涌上来。正如项羽说的那样,这天底下最能打的就是他项羽,但如果他项羽不在,再也没人能是刘邦的对手。楚军的防线请顷刻间崩溃,出城而来的士兵,再也没有机会回去了。
目睹惨败的场景,大司马曹咎和塞王司马欣面面相觑:坏了,中了刘邦的计了,忘了楚王临走之前的吩咐,这下可怎么办?
两人心里很清楚,眼下不仅是他们两人的失败,而且意味着成皋战场漫长的对峙中一个大转折。楚军的实力因为两人的轻举妄动而遭到严重削弱,他们不仅害了自己,也连累了整个楚军。
再没面目和楚王项羽相见,大司马曹咎和司马欣长叹一声,双双拔剑,自刎了事。
刘邦迫不及待地冲上来,先将楚军的所有粮草辎重、银货财宝通通搬过来,夺回成皋,屯大军于广武山西城。一支军队疾奔敖仓,夺回天下粮仓,余者主力人马,蜂拥挤到了荥阳城下,高叫钟离昧快点开门。
楚将钟离昧呆呆地站在荥阳城上,两腿直打战,知道成皋此失,楚军的大势已去——经过刘邦不断的零敲碎打,楚军的整体实力终于到达了由强转弱的临界点。这时候项羽听到这个消息,疯了一样赶回来,可是已经太迟了。项羽吃亏就吃亏在没有后援,他的大后方不间断地遭受汉军游击队骚扰。而楚军始终未能突破函谷关,这就导致了秦始皇平灭六国的战略格局的重演。
刘邦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援兵源源不断地赶过来,支撑他继续打下去。而项羽的大后方却成了他的软肋,一次次被汉军的游击战术所袭扰,非但没有帮上项羽任何忙,反而几次三番拖累项羽。
回顾楚汉战场,打了若许之久,项羽终未能再踏入关中一步。仗打到这个程度上,已经很难再有起色了。
悲伤的项羽也将他的军队拉到了广武山。此后,汉军在广武山西,楚军在广山东,两军隔河列阵,展开了长期的对峙。目前的中国象棋,就是仿楚汉两军对峙于广武山的阵势形成的。另有民间传说,当时最具声望的军事家李左车,于广武山上布阵,其精妙的布局,令楚军目瞪口呆、一筹莫展。
对峙于广武山,项羽又要吃大亏——别忘了敖仓的粮仓,此时在汉军手中呢!
明摆着,汉军这边的粮食络绎不绝,吃不胜吃。而楚军那边很快就会面临着粮草断绝的麻烦。可如果项羽想要夺回敖仓粮仓,手下却已经无人可用。如果他自己去,恐怕又被刘邦抓住机会,乘机捣毁他的大营。
十万雄兵落到项羽手中,竟然莫名其妙地成了负资产,一个个沦落为没有生存能力的弱者,依附于项羽的臂膀下期冀保护。只要项羽一走开,这些人就会被刘邦杀猪宰羊一般通通宰掉。
这仗到底是怎么打的,怎么打到最后,越打越没出息呢?
项羽很痛苦,也很困惑,却想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如此这般僵持了几个月,该来的终于来了。项羽这边,粮草已经不足,军心开始浮动。
这时候项羽想起来了,他手中还有一张牌。
王牌!
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和刘邦的妻子吕雉。
这两个人,他们一直幸福地生活在楚军的战俘营中,仗打了这么久,楚汉两军多次展开拉锯战,这两个俘虏也没出现问题,真是不可思议。
10、身边的敌人
项羽命令制作了一张大大的案板,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手脚张开,呈大字形固定在案板上。然后把案板抬出来,让刘邦看个清楚。
隔着一条深深的壕涧,两人展开对话。项羽说:“刘邦,你看清楚了,这可不是头肥猪,是你亲爹!都因为你不服从命令,屡次三番兴兵闹事,才害得你爹落到如此地步!刘邦,你的名字叫坑爹!”
刘邦:“哦。”
项羽:“刘邦,你现在投降还来得及,否则的话,你就眼睁睁看着亲爹下锅,煮成香烂的水煮肉片吧!”
这时候刘邦说话了,他说的话是:“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史记项羽本纪)
当刘邦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就会恍然大悟。这句话,刘邦憋了太久、太久了,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可以痛痛快快地把这句话说出来了。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来看看,刘太公和吕雉是什么时候沦为项羽的战俘的。那是公元前205年四月,彭城之役,刘邦大败之时。而现在项羽终于把刘太公推出来,袒呈于肉案上,威胁刘邦时,又是什么时候?是公元前203年十月。
这段时间,整整是两年半的时间。
这么长的时间,究竟意味着什么?
早在两年前,项羽就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可是这对刘邦没丝毫影响,双方仍然是你来我往,打个不停。理论上来说,项羽自打捉住刘邦的父亲妻子,就已经掌握了刘邦的软肋,立于不败之地了。但事情发展下去,竟全然不是那么一回事,可想项羽心中,是何等郁闷诧异了。
明明抓住了刘邦的软肋弱点,搞到最后竟然全无效果,怎么会是这么个样子呢?
来看看下面的记载,就全清楚了:
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史记项羽本纪)
后世有的史家,明显脑壳进水,就以项伯的解释为解释——刘邦就是这样一种人,为了争夺天下,父母妻子根本懒得理会。这是一场拼底线的战争,项羽拼不过刘邦,只能认怂。
这个解释固然没错,但使得这个解释能够立足的关键因素,却是项伯其人。
一点没错,刘邦的父亲妻子落入项羽的手中,原本是项羽最有力的王牌,足以置刘邦于必败之地。但由于项伯这个不稳定因素的介入,却导致时局翻覆,原本是最有价值的王牌,竟尔沦为了项羽手中的负资产。
很显然的一件事是,早在两年半之前,当刘太公和吕雉落入项羽之手时,刘邦就开始思考这件事之于他的意义。只要他的脑子没问题,他就知道,迟早会有一天,项羽会拿出他的父亲妻子,强迫他就范。这对他来说意味着极为强大的杀招,他必须要于绝境之中,想出个法子予以应对。
应对的法子很快就让他想出来了:想当年,我和你项羽,于楚怀王面前,立誓盟约,结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我老婆就是你老不对,就是你大嫂,如果你一定要烹杀自己的父亲,我没意见,只希望你看在兄弟的情面上,分一杯羹给我,不可以吃独食。
这句台词,刘邦应该是想了又想,背诵得滚瓜烂熟,单等项羽以父亲、妻子性命相要胁的时候,就用这句标准文案来应答。
好了,刘邦既然想出这句台词来,就已经扭转了局势,至少是立于不败之地了。但接下来的问题是,项羽既然捉住了刘邦的父亲、妻子,为什么不早点拿出来,而非要等到时局扭转,楚军这边转入颓势的时候才使用呢?
这固然与项羽的荣誉感、自尊心有关,但更重要的,是项伯在中间起到的作用。
从数学的角度上来讲,项伯这个内奸,相当于一个负号。项羽这边不管取得什么样的优势,被项伯这个负号一乘,完了,变负值了。而且正是因为项伯这个负号的存在,导致项羽沦为了十万楚军的保姆,让他一步也走不开,无法去偷袭敖仓,夺取粮仓。同样地,原本是人质的刘邦父亲和妻子,也被项伯这个负号一乘,变成了刘邦方面的盈利点、项羽方面的负资产。
在这长达两年半的军事对峙之中,刘邦不断派出使者,去楚营中探望自己的父亲、妻子。这时候项伯就拿荣誉感来给项羽下套,让项羽允许汉使入楚营,以便把他搜集到的楚军情报给刘邦送过去。
在这个过程中,项伯是没有丝毫负疚心理的。因为他已经和刘邦结了儿女亲家,吕雉就是他的亲家母,刘太公说起来,还真算是他爹。所以项伯千方百计地激发项羽的自大情结,避免让项羽走上以老人妇女要挟对手的错误道路。被项伯暗中算计,刘太公和吕雉在楚营之中,非但没什么风险,反倒让项羽左右为难。
两军对垒中,还有一条可怕的规律:间谍往往更容易取得对方的信任。简单说来就是,项伯比亚父范增更容易取得项羽的信任。这是因为,亚父范增是把全部的心神放在分析敌我态势上,没有闲暇考虑项羽的情绪。范增说话,专拣项羽不爱听的来说,因为他要项羽避免任性,别犯错误。而项伯不关心这些,他只关注项羽的情绪,专门挑选那些项羽最喜欢听的话来说。这就是范增忠心耿耿却遭到项羽怀疑,而项伯吃里爬外却备受信任的原因。
总之,项羽当时的处境就是这样,有项伯站在他身边,这盘局他怎么摆弄都是输。但他仍然无法自控地听从项伯的话,因为项伯的话,每一句都是针对他的心理弱点而设计,让项羽听了还想听,仿佛吸毒一样难以自拔。
现在,项羽仍然像以往一样,被项伯的话迷惑住心智,放弃了杀掉刘邦的父亲、妻子。这就意味着他也错过了最后的机会。如果杀掉这两个人,此后楚军就没有理由再接纳汉使,项伯的情报传递就需要另行建立渠道。但这样所带来的巨大风险,有可能让项伯望而却步,最终会导致项伯与刘邦渐行渐远。
失去项伯的情报,刘邦针对项羽的打击就会迅速削弱——他再也无法确定项羽的所在,行动起来缚手缚脚,这就意味着项羽大逆转的时机到来。但是可怜的项羽,他到死也没有想到过,他始终被身边的亲人所出卖。
所以这时候的项羽仍然沿袭他固有的思维逻辑,向刘邦提出一个不可思议的提案。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史记项羽本纪)
这段描写,是司马迁最成功的文学创作。在这里,项羽向刘邦提议说:“天下战乱纷扰,已经好几年了,就是因为我们两人的缘故。为了天下苍生,刘邦你能不能表现得像个爷们儿,站出来与我一决雌雄,别再让无辜的父老乡亲,受你我二人的连累了。”
多少年来,这段经典描写,成为了刻画项羽雄风烈志、磊落光明的铁骨英雄之传奇,当然也无形中衬托出刘邦的胆小畏缩、卑劣无耻。
是这样的吗?
让我们来看看项羽说这番话时,两个人的年龄。
这一年是公元前203年。这一年项羽三十岁,正是一个壮汉。这一年刘邦五十四岁,已经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了。
看看这情景吧,一个三十岁的壮年汉子,向一个五十四岁的老头伸出手指:“过来过来,老头你过来,咱们两个较量一下,看我不打死你才怪!”
现在我们终于知道,项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