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互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接着一前一后,缓缓沉入水里,沿着水流往洞子里游去。
在暗河里,沈新游在我前方,不断用手电对四周环境进行观察。我见她向我挥手示意,让我留意上方。其实我也注意到了,暗洞顶部有些空穴,可以浮上去换气。凭着水流撞击形成的气泡声,那些空穴位置很好判断。
为了检验效果,我和沈新都试着换了两次气,没有问题。
有了这个发现,我俩放心大胆往里游。不久,水里出现了一段石梯。我抬头往水面看,上面已经没有密闭的岩石。我跟在沈新身后浮出水面,发现已身处巨大石窟之中。出了水,石梯继续往上,沿着石壁蜿蜒攀升,就像一条巨大的,爬行中的蜈蚣。爬着爬着,石梯倏尔钻进了崖壁上一道裂口。
沈新伸出一只手,对我竖起大拇指。随后,她示意我俩原路返回。
*
听说能够进去,老谢如释重负,康小强也很高兴。
因为马上又要下水,我没换衣服,只是擦干水,把外套裹在身上。咱们这几个人里,就老谢水性差些。我们商量,等下由我照顾他。沈新也把呼吸器和面镜都给了他。“别耽搁了,走吧。”她催促道。
当下各自带上装备,取出照明工具,准备下水。老谢灭了火把,将其重新放进防水背包。康小强水性也很好,我把大致情况跟他一讲,他就明白该怎么通过那段水域了。准备妥当,我们两人一组,鱼贯入水,往水洞里游去。
我牵着老谢,让他定时浮出水面换气。为了照顾他,只要发现水泡,我就拉他上浮。很快,我们便顺利通过了水下这段路程。出水后,大家集中照明,找着了位于高处崖壁,石梯尽头那个裂口。那里就是此行目的地。
老谢说,那里面藏着一座地下古墓。
我们在石梯上重新穿好衣服,将打湿的内衣用密封袋装好,塞进背包。沈新没有换,她穿的是潜水服,一会儿就干了。
这处石窟形态天然,像是山中一条垂直裂缝,越往上,洞壁越趋狭窄,不知上去还有多高。沿着从岩石上生凿出来的石梯往上,我们钻进裂口,不一会儿就来到墓室入口,果然看见两道厚厚的,但敞开着的石门。老谢说,这地方
早年由一支考古队进行过系统勘察,已经没有任何阻碍。
“老谢,这么说,是有人利用远古留下的互人洞,把身后之所安置在了这常人根本到不了的地方,对不对?”我向谢姚犁请教。
“你说的对,但也不全对。”
“是哪点不对?”
“我说过,葬在这里的人,不一般。”
“这话题,还是不讲了吧。”康小强马上表示反对。
“怎么了?”老谢很诧异。
“你要早说是来找墓穴,他就不来了。哈哈。”我笑着对老谢说。
“哦,嚯嚯,哈哈。”老谢奇怪地笑着。
在我的要求下,老谢还是讲了起来。他说,我们即将看到的,是一种十分罕见的墓葬形式,甚至可以说,它其实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陵墓。
“这怎么说呢?”我好奇的问。
“先问个问题,大家知道,墓是用来做什么的?”
“废话,当然是埋死人的。”
“对,所以问题就在这里。这种墓,并非用于埋死人。”
“哎哟,小强,这下不用担心了。”我转身拍了康小强一把。
“对这种墓葬形式,业内本就有争议。而对这种墓葬建筑,研究者们也参考史料,专门有个叫法。”老谢接着说,“他们称它为‘祭殿’。”
“祭殿?”这我可完全没想到。
“别激动,听我慢慢解释。”老谢边走边讲,“我说的‘祭殿’,只是对那种墓葬建筑的统称,是个学术名词,因为它们在使用意义上具有相同目的。但真正的祭殿却只有一处。当然了,不在这里。”
“老谢,你这解释,听得人糊涂,能不能直白些。”
“也就是说,正品只有一处,别处都是仿品。这样说如何?”
“好,这解释好。我一听就明白了。”我说。
“那现在我们来这地方,是仿品?”康小强问。
“是仿品。”老谢回答说,“你们马上就会看到。”
这时,老谢停了下来。
前面又是一道石门,也是门户大开。他在门口仔细观察片刻,带头过了石门,进入一个相对开敞的空间。
门后是个石窟,上下高,四周窄,呈纺锤形,举着手电也照不到顶。石窟半腰部稍宽一些,往上接着又逐渐变得狭窄。
在大约六七十平米的地面上,正中是一方梯形石台。石台高约三米,四面都有阶梯,直通上去。石台底座很宽,几乎占了石窟地面面积的一半,顶部面积不大,约莫六七平米。一方造型别致的大石椁摆放在上面。那石椁上宽下窄,前突后扬,像一艘舰船。石椁的盖板约有二十公分厚,显得很沉重。侧面看,盖板四角高高挑起,形如飞檐,每支檐上均有小孔,可以拴上绳索,以便开启。对这石椁的造型,我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这时,老谢点燃了火把。这样石窟内就有了散射光,方便进行观察。沈新已拿出一只小巧的相机,开始拍照。她似乎想拍出某种特殊的视角效果,所以选取的角度都很古怪。据我看,这里面其实并无值得观摩的地方。
我爬上石台,近距离观察那方石椁。康小强蹑手蹑脚跟在我身后。
石椁上雕刻着一些我最初以为是流云或浪花的图案,许是天长日久,线条已经自然淡化,并不明显。康小强问我,上面刻的是什么。我就让他说。“你说说看,这些图案像是什么?”“要我说,这些线条像集成电路。”他说。“描述很准确。”我敲了他一下,“你小子,不枉是念过技校的。”
忽然,我脑子里念头一闪,重新审视石椁上的图案,发现相比之下,小强的描述更为贴切。那些线条并非传统云水纹,就是集成电路图。
我也想起来,上次在西安,老谢跟我谈起曹操下葬的典故,称他看过一份据说靠谱的研究资料,其中有这么一句:魏王殁,即殓于渡内。
这东西不是棺椁,叫“渡”。
接着一前一后,缓缓沉入水里,沿着水流往洞子里游去。
在暗河里,沈新游在我前方,不断用手电对四周环境进行观察。我见她向我挥手示意,让我留意上方。其实我也注意到了,暗洞顶部有些空穴,可以浮上去换气。凭着水流撞击形成的气泡声,那些空穴位置很好判断。
为了检验效果,我和沈新都试着换了两次气,没有问题。
有了这个发现,我俩放心大胆往里游。不久,水里出现了一段石梯。我抬头往水面看,上面已经没有密闭的岩石。我跟在沈新身后浮出水面,发现已身处巨大石窟之中。出了水,石梯继续往上,沿着石壁蜿蜒攀升,就像一条巨大的,爬行中的蜈蚣。爬着爬着,石梯倏尔钻进了崖壁上一道裂口。
沈新伸出一只手,对我竖起大拇指。随后,她示意我俩原路返回。
*
听说能够进去,老谢如释重负,康小强也很高兴。
因为马上又要下水,我没换衣服,只是擦干水,把外套裹在身上。咱们这几个人里,就老谢水性差些。我们商量,等下由我照顾他。沈新也把呼吸器和面镜都给了他。“别耽搁了,走吧。”她催促道。
当下各自带上装备,取出照明工具,准备下水。老谢灭了火把,将其重新放进防水背包。康小强水性也很好,我把大致情况跟他一讲,他就明白该怎么通过那段水域了。准备妥当,我们两人一组,鱼贯入水,往水洞里游去。
我牵着老谢,让他定时浮出水面换气。为了照顾他,只要发现水泡,我就拉他上浮。很快,我们便顺利通过了水下这段路程。出水后,大家集中照明,找着了位于高处崖壁,石梯尽头那个裂口。那里就是此行目的地。
老谢说,那里面藏着一座地下古墓。
我们在石梯上重新穿好衣服,将打湿的内衣用密封袋装好,塞进背包。沈新没有换,她穿的是潜水服,一会儿就干了。
这处石窟形态天然,像是山中一条垂直裂缝,越往上,洞壁越趋狭窄,不知上去还有多高。沿着从岩石上生凿出来的石梯往上,我们钻进裂口,不一会儿就来到墓室入口,果然看见两道厚厚的,但敞开着的石门。老谢说,这地方
早年由一支考古队进行过系统勘察,已经没有任何阻碍。
“老谢,这么说,是有人利用远古留下的互人洞,把身后之所安置在了这常人根本到不了的地方,对不对?”我向谢姚犁请教。
“你说的对,但也不全对。”
“是哪点不对?”
“我说过,葬在这里的人,不一般。”
“这话题,还是不讲了吧。”康小强马上表示反对。
“怎么了?”老谢很诧异。
“你要早说是来找墓穴,他就不来了。哈哈。”我笑着对老谢说。
“哦,嚯嚯,哈哈。”老谢奇怪地笑着。
在我的要求下,老谢还是讲了起来。他说,我们即将看到的,是一种十分罕见的墓葬形式,甚至可以说,它其实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陵墓。
“这怎么说呢?”我好奇的问。
“先问个问题,大家知道,墓是用来做什么的?”
“废话,当然是埋死人的。”
“对,所以问题就在这里。这种墓,并非用于埋死人。”
“哎哟,小强,这下不用担心了。”我转身拍了康小强一把。
“对这种墓葬形式,业内本就有争议。而对这种墓葬建筑,研究者们也参考史料,专门有个叫法。”老谢接着说,“他们称它为‘祭殿’。”
“祭殿?”这我可完全没想到。
“别激动,听我慢慢解释。”老谢边走边讲,“我说的‘祭殿’,只是对那种墓葬建筑的统称,是个学术名词,因为它们在使用意义上具有相同目的。但真正的祭殿却只有一处。当然了,不在这里。”
“老谢,你这解释,听得人糊涂,能不能直白些。”
“也就是说,正品只有一处,别处都是仿品。这样说如何?”
“好,这解释好。我一听就明白了。”我说。
“那现在我们来这地方,是仿品?”康小强问。
“是仿品。”老谢回答说,“你们马上就会看到。”
这时,老谢停了下来。
前面又是一道石门,也是门户大开。他在门口仔细观察片刻,带头过了石门,进入一个相对开敞的空间。
门后是个石窟,上下高,四周窄,呈纺锤形,举着手电也照不到顶。石窟半腰部稍宽一些,往上接着又逐渐变得狭窄。
在大约六七十平米的地面上,正中是一方梯形石台。石台高约三米,四面都有阶梯,直通上去。石台底座很宽,几乎占了石窟地面面积的一半,顶部面积不大,约莫六七平米。一方造型别致的大石椁摆放在上面。那石椁上宽下窄,前突后扬,像一艘舰船。石椁的盖板约有二十公分厚,显得很沉重。侧面看,盖板四角高高挑起,形如飞檐,每支檐上均有小孔,可以拴上绳索,以便开启。对这石椁的造型,我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这时,老谢点燃了火把。这样石窟内就有了散射光,方便进行观察。沈新已拿出一只小巧的相机,开始拍照。她似乎想拍出某种特殊的视角效果,所以选取的角度都很古怪。据我看,这里面其实并无值得观摩的地方。
我爬上石台,近距离观察那方石椁。康小强蹑手蹑脚跟在我身后。
石椁上雕刻着一些我最初以为是流云或浪花的图案,许是天长日久,线条已经自然淡化,并不明显。康小强问我,上面刻的是什么。我就让他说。“你说说看,这些图案像是什么?”“要我说,这些线条像集成电路。”他说。“描述很准确。”我敲了他一下,“你小子,不枉是念过技校的。”
忽然,我脑子里念头一闪,重新审视石椁上的图案,发现相比之下,小强的描述更为贴切。那些线条并非传统云水纹,就是集成电路图。
我也想起来,上次在西安,老谢跟我谈起曹操下葬的典故,称他看过一份据说靠谱的研究资料,其中有这么一句:魏王殁,即殓于渡内。
这东西不是棺椁,叫“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