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如当初 (1/2)
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众里寻她千百度之农妇篇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太后的丧事隆重而简练,毕竟是快过年了,不能将丧事拖到下一年去。这位苦了大半辈子的太后,此生最大的成就便是给大夏生了一个皇帝。她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了这个儿子身上,就连离开,也想着要让自己的儿子轻松一些。
正贞帝辍朝五日,每天去慈宁宫哭灵三次,就连正月初一的大朝贺也给免了。内阁苦劝,皇后也哭劝,这才勉强同意将太后梓宫移至奉安宫,仍然坚持着每天去哭一场。
对礼部呈上来的谥号也不满意,改了一次又一次,一直拖到二月里,这才定了下来。
高媛担心怀了双胎的寿康受不住,一门心思地放在她身上,连勤哥儿在太后崩后不再揪花都没注意到。注意到此事的居然是柴雨晴,家里的大人们都要进宫哭灵,只有她留在家里看家,见勤哥儿对摆在桌上的白色芍药花视而不见,都傻了。
这个勤哥儿原先揪芍药花,是不是知道了点儿什么?可你也不该揪芍药,应该揪牡丹啊。
勤哥儿无辜地仰头看着她,不揪花也不成啊?那还是揪吧。
柴雨晴急忙抓住了他的小手,放心了,这个弟弟还是个正常弟弟,太好了。
三月里,高媛又听到了柴伐北带回来的一个大消息:靳尚书被免职了。
靳尚书是谁啊?高媛疑惑地问柴伐北。
柴伐北只好道:“户部尚书,靳家,晋中的那个靳家。”
高媛:“哦,那个靳家?”
柴伐北点头:“就是那个靳家。”
高媛:呸,活该!
教你欺负人!教你欺行霸市!教你抢我!
“他为什么被免职啊?”高媛多问了一句。
“对太后不敬。”柴伐北冷笑。
太后不是没了吗?怎么个不敬?
柴伐北就跟他简单说了说,这个靳尚书家里头,在太后刚没的那几天里,在家养红色的花,还堂而皇之地摆在了屋里,被下人举报了。
锦衣卫去查,一抓一个准儿,人证物证俱在,就这么被免职了。念在他多年辛苦的份儿上,没抄家下狱,如今差不多已经回到晋中老家去了。
一提到锦衣卫,高媛就有些犯嘀咕:“这事儿,和你爹没关系吧?”
柴伐北扬扬眉:“没关系,怎么可能……”没关系。
谁家下人会闲的没事儿干举报自家主人?那也是要治罪的好不好?靳尚书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明明知道皇上侍母至孝,还会犯这种低级错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里头有猫腻,只不过大家不说出来罢了。户部尚书,多好的职位,吕相都快要告老还乡了,下一任户部尚书是铁板钉钉的阁老啊。
到此为止,从正贞帝潜邸中出来的重臣,就只剩下一个真武侯柴文远了。虽说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可也要看看是什么样的天子,什么样的旧臣。
户部尚书被免职,吕相告老回家颐养天年,将这场朝廷动荡的大戏推向了顶峰。有心人就想到了九年前朝堂上的官员变迁来,那时候几家欢喜几家愁,如今莫非又要重演吗?只是那时候是状元郎和探花郎两个少年趁势推波助澜,这一回又是谁把水搅浑的呢?
几天之后,巴蜀省益州知州孙成斌上了一道奏章言明多年前北关的一桩惨案,范家遗孤同时击响了登闻鼓。有些人便明白了,这次朝廷动荡,怕和这范家兄弟俩有关系了。
范式兄弟提交的翻案证据中,有几封极其重要的公文书信,明明白白地写明了当时范俊丰的一切行动均是受命行事。同时,他们还提交了一封捏造范俊丰通敌叛国的信件,并指出其中信件的纰漏之处,说有范俊丰旧年的字迹为证,范俊丰在写“善”字时,上面均会少写一横,而捏造的信件之中,“善”字是正确的写法。
孙成斌的奏章中提到了这个错别字的由来,竟是少年时两人闲谈,说许多习以为常的字很多人都不在意,反而容易出错,其中举的例子便是这个“善”字。范俊丰觉得有趣,后来便在写此字的时候有意少写一笔,居然真的没人发现。
同时两人还提供了人证和物证,证明此封捏造的书信出自刚被免职的户部尚书。靳前尚书刚到老家,立刻又被人抓了回来,等见到自己当年捏造的书信,面如土色。这封信当年苦寻不见,他还和北关指挥使闹了一场,嫌他派的人没本事,连这么点儿小事都办不好,谁知时隔多年,这封信竟然又出现了,还落到了范氏遗孤手里。这俩人是怎么逃出来的?他不是说布下天罗地网,任谁也跑不出他的手心吗?那眼前的这俩人是谁?鬼吗?
人们将这两年几位官员落马事件联系起来,不得不承认,这次朝廷动荡居然还是年轻人的手笔,真是不可小觑啊!
剩下的事情就进行得比较顺利了,靳家还是没能逃得了抄家流放的命运,只是苦主原肃国公范家的那些人,呃,好像都没了。大夏律令,不管被流放到什么地方,也不管你多大岁数,身体如何,那都要一步一步走过去的。范府那群养尊处优的主子们,怎么可能受得了那样的苦楚?就算是熬到了流放之地,他们去的可是边疆。到了之后也不可能再和以前一样度日,作为流放的犯人,类似于筑城墙之类的重活儿,都是他们的。
朝廷下文去问,地方官很快就回了一封文书上来,当年范家众人,一个活着到达目的地的也没有。又搜了刑部当年的押解文书,找到了押解的公差问话,十几个还在的公差口径一致地道,何止没到目的地啊,只走了三百里,就死了一个,然后一路走一路死,不到一千里,一家子老老小小就都死绝了。
朝野上下一片唏嘘,流放听起来比杀头罪减一等,可这漫漫流放之路,真没有几个人能挺过去啊。
既然如此,也就没什么可争的了。肃国公这个爵位,就还到了范诚旭头上,只是虽然还算是开国公,那丹书铁券却再没有的了。
肃国公范诚旭自请常驻北关,为国戍边,称其父范俊丰一直精忠卫国,作为子孙理应继承先人遗志。正贞帝十分感慨地准了。
这次事件中最大的赢家,大家公认并不是范诚旭,而是孙成斌。想一想一个文弱书生,为了含冤而死的老友,不惜多年外放,也要... -->>
太后的丧事隆重而简练,毕竟是快过年了,不能将丧事拖到下一年去。这位苦了大半辈子的太后,此生最大的成就便是给大夏生了一个皇帝。她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了这个儿子身上,就连离开,也想着要让自己的儿子轻松一些。
正贞帝辍朝五日,每天去慈宁宫哭灵三次,就连正月初一的大朝贺也给免了。内阁苦劝,皇后也哭劝,这才勉强同意将太后梓宫移至奉安宫,仍然坚持着每天去哭一场。
对礼部呈上来的谥号也不满意,改了一次又一次,一直拖到二月里,这才定了下来。
高媛担心怀了双胎的寿康受不住,一门心思地放在她身上,连勤哥儿在太后崩后不再揪花都没注意到。注意到此事的居然是柴雨晴,家里的大人们都要进宫哭灵,只有她留在家里看家,见勤哥儿对摆在桌上的白色芍药花视而不见,都傻了。
这个勤哥儿原先揪芍药花,是不是知道了点儿什么?可你也不该揪芍药,应该揪牡丹啊。
勤哥儿无辜地仰头看着她,不揪花也不成啊?那还是揪吧。
柴雨晴急忙抓住了他的小手,放心了,这个弟弟还是个正常弟弟,太好了。
三月里,高媛又听到了柴伐北带回来的一个大消息:靳尚书被免职了。
靳尚书是谁啊?高媛疑惑地问柴伐北。
柴伐北只好道:“户部尚书,靳家,晋中的那个靳家。”
高媛:“哦,那个靳家?”
柴伐北点头:“就是那个靳家。”
高媛:呸,活该!
教你欺负人!教你欺行霸市!教你抢我!
“他为什么被免职啊?”高媛多问了一句。
“对太后不敬。”柴伐北冷笑。
太后不是没了吗?怎么个不敬?
柴伐北就跟他简单说了说,这个靳尚书家里头,在太后刚没的那几天里,在家养红色的花,还堂而皇之地摆在了屋里,被下人举报了。
锦衣卫去查,一抓一个准儿,人证物证俱在,就这么被免职了。念在他多年辛苦的份儿上,没抄家下狱,如今差不多已经回到晋中老家去了。
一提到锦衣卫,高媛就有些犯嘀咕:“这事儿,和你爹没关系吧?”
柴伐北扬扬眉:“没关系,怎么可能……”没关系。
谁家下人会闲的没事儿干举报自家主人?那也是要治罪的好不好?靳尚书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明明知道皇上侍母至孝,还会犯这种低级错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里头有猫腻,只不过大家不说出来罢了。户部尚书,多好的职位,吕相都快要告老还乡了,下一任户部尚书是铁板钉钉的阁老啊。
到此为止,从正贞帝潜邸中出来的重臣,就只剩下一个真武侯柴文远了。虽说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可也要看看是什么样的天子,什么样的旧臣。
户部尚书被免职,吕相告老回家颐养天年,将这场朝廷动荡的大戏推向了顶峰。有心人就想到了九年前朝堂上的官员变迁来,那时候几家欢喜几家愁,如今莫非又要重演吗?只是那时候是状元郎和探花郎两个少年趁势推波助澜,这一回又是谁把水搅浑的呢?
几天之后,巴蜀省益州知州孙成斌上了一道奏章言明多年前北关的一桩惨案,范家遗孤同时击响了登闻鼓。有些人便明白了,这次朝廷动荡,怕和这范家兄弟俩有关系了。
范式兄弟提交的翻案证据中,有几封极其重要的公文书信,明明白白地写明了当时范俊丰的一切行动均是受命行事。同时,他们还提交了一封捏造范俊丰通敌叛国的信件,并指出其中信件的纰漏之处,说有范俊丰旧年的字迹为证,范俊丰在写“善”字时,上面均会少写一横,而捏造的信件之中,“善”字是正确的写法。
孙成斌的奏章中提到了这个错别字的由来,竟是少年时两人闲谈,说许多习以为常的字很多人都不在意,反而容易出错,其中举的例子便是这个“善”字。范俊丰觉得有趣,后来便在写此字的时候有意少写一笔,居然真的没人发现。
同时两人还提供了人证和物证,证明此封捏造的书信出自刚被免职的户部尚书。靳前尚书刚到老家,立刻又被人抓了回来,等见到自己当年捏造的书信,面如土色。这封信当年苦寻不见,他还和北关指挥使闹了一场,嫌他派的人没本事,连这么点儿小事都办不好,谁知时隔多年,这封信竟然又出现了,还落到了范氏遗孤手里。这俩人是怎么逃出来的?他不是说布下天罗地网,任谁也跑不出他的手心吗?那眼前的这俩人是谁?鬼吗?
人们将这两年几位官员落马事件联系起来,不得不承认,这次朝廷动荡居然还是年轻人的手笔,真是不可小觑啊!
剩下的事情就进行得比较顺利了,靳家还是没能逃得了抄家流放的命运,只是苦主原肃国公范家的那些人,呃,好像都没了。大夏律令,不管被流放到什么地方,也不管你多大岁数,身体如何,那都要一步一步走过去的。范府那群养尊处优的主子们,怎么可能受得了那样的苦楚?就算是熬到了流放之地,他们去的可是边疆。到了之后也不可能再和以前一样度日,作为流放的犯人,类似于筑城墙之类的重活儿,都是他们的。
朝廷下文去问,地方官很快就回了一封文书上来,当年范家众人,一个活着到达目的地的也没有。又搜了刑部当年的押解文书,找到了押解的公差问话,十几个还在的公差口径一致地道,何止没到目的地啊,只走了三百里,就死了一个,然后一路走一路死,不到一千里,一家子老老小小就都死绝了。
朝野上下一片唏嘘,流放听起来比杀头罪减一等,可这漫漫流放之路,真没有几个人能挺过去啊。
既然如此,也就没什么可争的了。肃国公这个爵位,就还到了范诚旭头上,只是虽然还算是开国公,那丹书铁券却再没有的了。
肃国公范诚旭自请常驻北关,为国戍边,称其父范俊丰一直精忠卫国,作为子孙理应继承先人遗志。正贞帝十分感慨地准了。
这次事件中最大的赢家,大家公认并不是范诚旭,而是孙成斌。想一想一个文弱书生,为了含冤而死的老友,不惜多年外放,也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