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草虫子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对于八零年后的作家的作品,我读得极少。或者读过了也就忘了。就空镜子所列的几位作家,除了李傻傻、韩寒外,我竟听都没听过。李傻傻是因为在报上看到被排为2004年十大文化人的第十位,而韩寒是因为三重门前几年被媒体吹得热火。其它如潇湘君子提及的春树,我刚开始还以为是日本的村上春树。可见,我的题目是有点不妥的。没读过80年后作家的作品却来乱谈什么80年后,实在是连自己都觉得有点“过意不去”
但是,作为这几年在文坛上频繁出现的文化现象和文学思潮,我想,假如我针对这种现象和文学思潮说上两句,作为个人观点,却是未必就跑题的。说实在话,80后作家给我的印象并不太好。一是我感觉媒体吹得过了火,二是我从一些新闻和著名评论家的一些文章里也能看出点门道。当然,现在的评论家对于作者还是爱护的,所以通常还在某一方面肯定了作者的成绩。但媒体却借着这点儿成绩,把作者吹成了天才。这很有点可笑——在文学事业寞落的今天,文学天才却在媒体上不断地出现。似乎文学越落寞,而天才就出现得越多。这可真算得上是文学的悲哀了。
我承认了我对八零后作家的作品了解得极少,乃至没有发言权的地步。所以我不会就某某人发表什么议论,因为那是极不负责任的。我所能做的只是我对媒体上出现的所谓“80后作家”作些议论。当然,这是一个媒体上的名词。一是指1980年后出生的,二是指作家。前者是年代的划分,对于这样的划分,这几年文坛上不知搞了多少次,如同“知青”文学、“乡土小说”、“女性文学”、“新女性文学、都市爱情小说等的划分,不同的是这类划分是就作品本身来划分的。按年代划分的自然是就作者年纪来划分的。什么“六十年代”作家“七十年代”作家,以及神童也出现了。这类划分首先是有点可笑的。文学作品是要穿越时空的,按年纪分是对作者本身又不是对文学作品本身,这样分有利于文学创作的提升吗?还是满足别人的好奇心呢?抑或是增强作者之间的攀比心理?总之,我更认为它是一个媒体的惯用技俩。
其次是关于作家的定义。通常我们会对一个有点成绩的作者尊称为作家的。这是我们的礼貌,但是不是作家还是有一定的依据的。我记得几年前,媒体常常会把一些歌手称为“歌唱家”但在音乐界上还是称他们为歌手。就连杨宏基、彭丽媛在某种场合上还是被称为歌手的。前阵子,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里朱军半调侃似的称张学友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引来了不少人的不满,这些都说明了其实人们心里对这个“家”都有个底。不是你写出几篇东西,凑出几十万字就能称作家的。作家必须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创作特点,必须有自己系统的创作理论和指导思想。所以关于“80”后作家这一称谓媒体未免还是有点过火的。
第三,既是作家,必定是要写文学的事的。什么是文学?写几个字就是文学作品?这个也是重要一点的。我们所有的文学评论都是基于什么样的文学观来形成的?80后的作家写的是文学的事吗?
80后作家向来在媒体上是有褒有贬的。而我前面就说过,没读过他们的作品,于是也无法对他们来细说,我仍然是针对这种现象来说我自己的观点的。
一、作家的定义是什么
有人问海明威什么样的条件可以成为一名作家。海明威回答:不幸的童年!假如以海明威的标准,我想目前许多的80后作家都不符合这个条件的。因为假设一个80年出生的作家,至今也不过25岁,而这25年的时间却是中国发展最好的几年。他们谈不上不幸。再说,据新闻报道有许多的80后作家家庭条件都很不错的。他们没经历过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没经历过建国最惨的三年大灾难。不幸的童年显得不适用于此。那么按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标准:深入生活(徐迟语)。而这些作家能深入生活吗?我想没有。九年的义务教育使他们没有时间去深入生活。他们能做的只是观察生活。他们的阅历和人生单纯的经历都不符合成为一个作家的条件。那么是不是这两样标准都对他们不适用而他们就是作家呢?也有可能呀。但他们的作品本身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了。可我却从未看到过关于他们所谓的自己的风格和创作特点,相反,是他们这类人总体的一种风格,而不是个人的风格和特点。这两点确实使人感到遗憾。
从另一方面说,假如我们对这么年轻的作者套上如此高的标准,我想我们也是有点残酷的。其实只要他们写出让人欣赏让人满意的作品,我们又何必在他们是不是作家来讨论呢。于是,我们把作家的标准定为最低的一种:让人满意的文字工作者。可是,我又在一些新闻媒体中看到一些80年后作家的狂妄和无知,这才让人伤心。就好像我们本来对他们寄予希望,而他们却在毁灭别人的希望一样。
确实,80后的作家写的一些作品是很狂妄和无知的。他们的作品中鲜有呼唤“真善美”主题的,相反,总是以叛逆的方式出现。对未来不抱希望,对生活不抱幻想,对人性不褒只贬。他们总是假装以无所谓的态度出现。揭示生活的阴暗面也是文学的特点的。我想。但80后所标榜的个性和另类有时却是毁灭的。正是这些才使我厌倦他们的语言叙述方式,才使我很少完整地看完他们的作品,甚至让我宁愿没有看过他们的作品。
手头正好有一则新闻,也许可以让我们更深一点地去了解80后作家的创作背景:(此新闻来自新浪网2004/08/03)
据南京日报报道,昨天,两位来自上海的“美女作家”苏德、周嘉宁带着她们的新书到南京书城签名售书。两个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新生代作家打扮... -->>
对于八零年后的作家的作品,我读得极少。或者读过了也就忘了。就空镜子所列的几位作家,除了李傻傻、韩寒外,我竟听都没听过。李傻傻是因为在报上看到被排为2004年十大文化人的第十位,而韩寒是因为三重门前几年被媒体吹得热火。其它如潇湘君子提及的春树,我刚开始还以为是日本的村上春树。可见,我的题目是有点不妥的。没读过80年后作家的作品却来乱谈什么80年后,实在是连自己都觉得有点“过意不去”
但是,作为这几年在文坛上频繁出现的文化现象和文学思潮,我想,假如我针对这种现象和文学思潮说上两句,作为个人观点,却是未必就跑题的。说实在话,80后作家给我的印象并不太好。一是我感觉媒体吹得过了火,二是我从一些新闻和著名评论家的一些文章里也能看出点门道。当然,现在的评论家对于作者还是爱护的,所以通常还在某一方面肯定了作者的成绩。但媒体却借着这点儿成绩,把作者吹成了天才。这很有点可笑——在文学事业寞落的今天,文学天才却在媒体上不断地出现。似乎文学越落寞,而天才就出现得越多。这可真算得上是文学的悲哀了。
我承认了我对八零后作家的作品了解得极少,乃至没有发言权的地步。所以我不会就某某人发表什么议论,因为那是极不负责任的。我所能做的只是我对媒体上出现的所谓“80后作家”作些议论。当然,这是一个媒体上的名词。一是指1980年后出生的,二是指作家。前者是年代的划分,对于这样的划分,这几年文坛上不知搞了多少次,如同“知青”文学、“乡土小说”、“女性文学”、“新女性文学、都市爱情小说等的划分,不同的是这类划分是就作品本身来划分的。按年代划分的自然是就作者年纪来划分的。什么“六十年代”作家“七十年代”作家,以及神童也出现了。这类划分首先是有点可笑的。文学作品是要穿越时空的,按年纪分是对作者本身又不是对文学作品本身,这样分有利于文学创作的提升吗?还是满足别人的好奇心呢?抑或是增强作者之间的攀比心理?总之,我更认为它是一个媒体的惯用技俩。
其次是关于作家的定义。通常我们会对一个有点成绩的作者尊称为作家的。这是我们的礼貌,但是不是作家还是有一定的依据的。我记得几年前,媒体常常会把一些歌手称为“歌唱家”但在音乐界上还是称他们为歌手。就连杨宏基、彭丽媛在某种场合上还是被称为歌手的。前阵子,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里朱军半调侃似的称张学友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引来了不少人的不满,这些都说明了其实人们心里对这个“家”都有个底。不是你写出几篇东西,凑出几十万字就能称作家的。作家必须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创作特点,必须有自己系统的创作理论和指导思想。所以关于“80”后作家这一称谓媒体未免还是有点过火的。
第三,既是作家,必定是要写文学的事的。什么是文学?写几个字就是文学作品?这个也是重要一点的。我们所有的文学评论都是基于什么样的文学观来形成的?80后的作家写的是文学的事吗?
80后作家向来在媒体上是有褒有贬的。而我前面就说过,没读过他们的作品,于是也无法对他们来细说,我仍然是针对这种现象来说我自己的观点的。
一、作家的定义是什么
有人问海明威什么样的条件可以成为一名作家。海明威回答:不幸的童年!假如以海明威的标准,我想目前许多的80后作家都不符合这个条件的。因为假设一个80年出生的作家,至今也不过25岁,而这25年的时间却是中国发展最好的几年。他们谈不上不幸。再说,据新闻报道有许多的80后作家家庭条件都很不错的。他们没经历过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没经历过建国最惨的三年大灾难。不幸的童年显得不适用于此。那么按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标准:深入生活(徐迟语)。而这些作家能深入生活吗?我想没有。九年的义务教育使他们没有时间去深入生活。他们能做的只是观察生活。他们的阅历和人生单纯的经历都不符合成为一个作家的条件。那么是不是这两样标准都对他们不适用而他们就是作家呢?也有可能呀。但他们的作品本身就是最有说服力的了。可我却从未看到过关于他们所谓的自己的风格和创作特点,相反,是他们这类人总体的一种风格,而不是个人的风格和特点。这两点确实使人感到遗憾。
从另一方面说,假如我们对这么年轻的作者套上如此高的标准,我想我们也是有点残酷的。其实只要他们写出让人欣赏让人满意的作品,我们又何必在他们是不是作家来讨论呢。于是,我们把作家的标准定为最低的一种:让人满意的文字工作者。可是,我又在一些新闻媒体中看到一些80年后作家的狂妄和无知,这才让人伤心。就好像我们本来对他们寄予希望,而他们却在毁灭别人的希望一样。
确实,80后的作家写的一些作品是很狂妄和无知的。他们的作品中鲜有呼唤“真善美”主题的,相反,总是以叛逆的方式出现。对未来不抱希望,对生活不抱幻想,对人性不褒只贬。他们总是假装以无所谓的态度出现。揭示生活的阴暗面也是文学的特点的。我想。但80后所标榜的个性和另类有时却是毁灭的。正是这些才使我厌倦他们的语言叙述方式,才使我很少完整地看完他们的作品,甚至让我宁愿没有看过他们的作品。
手头正好有一则新闻,也许可以让我们更深一点地去了解80后作家的创作背景:(此新闻来自新浪网2004/08/03)
据南京日报报道,昨天,两位来自上海的“美女作家”苏德、周嘉宁带着她们的新书到南京书城签名售书。两个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新生代作家打扮...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