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醇酒美人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仅看桂林的山水就觉得她被动地负重太多。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句话压得桂林沉甸甸的,像苗族姑娘节日里的银饰,漂亮固是漂亮,璀灿固是璀灿,却压得人脖子发酸,恨不得早点结束一些繁文缛节,披散了长发赤足于溪水之中。
一进桂林眼见的便是很突兀的一座山又一座山,都是青笋拔地一般,但山顶温和圆润,卓然独立着,又不夺夺逼人。与西北连绵的贺兰山和巴蜀参天入云的山脉相比,桂林在山脉一族中绝对是个“另类”说它是人工堆砌的山屏,它规模大了些,说它是座天然山,它又过于纤巧、灵秀。况整个城中,山峰位置排列过于恣意,不像是城点缀着山而建,倒像是山穿梭于城而生。零乱不代表不美,桂林的山散淡、悠闲得很,这么随意地东一靠、西一站,轻易地就流露出自己的绰约风姿来。古书上有一段更传神地描写“桂之千峰,皆毫无延缘,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笋瑶簪,青列天际,其怪目多”看桂林山从古至今的怡然态度,恐怕是不太愿意给自己扣上“甲”不“甲”天下的名份的。
桂林城北有一双塔,是桂林城内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塔前立有“佳偶奇缘”字样,引得成双成对的人争相留影,留下个好的祝愿。
在桂林的双塔百米之外立着个宋朝桂林阳朔县小县令的全身铜像,县令名曰王正功。王县令有何功绩和建树无处去考证“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却是有史料记载地出自于王县令之口。我不知道桂林人立王正功铜像的目的是佐证“甲天下”之言的历史悠长,还是因这句话惠及桂林山水太重出于对王正功的感激之情。但“甲”字引起诗坛上的百家争鸣却成了游桂林山水时的可餐一景。“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郭沫若在某种心情下这么说过;“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江西的爱国将士吴迈也颇为不平地这么说过。
不管怎么说,桂林山水的美与独特是文字不能增减的。铜像上的王正功以过来人的身份悠哉游哉地品咂着后人的心思。你看他身躯微倾,衣冠飞扬,左手扶髯,右手舞笔“桂林山水甲天下”黑迹犹湿。史料上说,王县令这句话本意不是在赞桂林山水冠不冠于天下,而是对当时桂林的秀才们考取功名、蟾宫夺桂的祝福之语。后人误解了王县令的话,王县令却因一句话的误解而长寿起来,有滋有味地活到今天,为后人留下许多很值得品味的幽默。
说起王正功就不得不追溯广桂一带的文化渊源。桂林地处岭南,层层阻隔,挡住了不少文化溪流的脉动。历代统治者又多用“以夷制夷”的政策,派驻的中原官员并不多,桂林之地的文化启蒙就被耽搁了不少年头。到了唐代之后,派驻或贬迁桂林的官吏数量大增,广桂一带与中原文化就大量地自由流通起来。这些“中州伟人硕士,或迁谪之经从,或宦游之侨寓”与桂林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历11年,一位姓李的观察史在独秀山下创建了桂林第一座府学,兴起了文教之学。这与王正功的学子甲天下一说遥相呼应。桂林大量的山水诗精品就出自于这个时期的贬遣名流们。诗人的不幸成了桂林的幸运。许浑留诗曰:“桂州南去与谁同,处处山连水自通”;张籍也曰:“旌旗过湖潭,幽奇得遍探”诗人们对桂林山水的审美自觉一直延展到了今天,桂林山水魅力不减。
若桂林只纳山而拒水就无从构成完整的桂林印象。看水就要看把广西盘得妩媚且活泼的漓江水了。漓江发源于桂林北面兴安县的猫儿山,流经桂林、阳朔、平乐至梧州,汇入西江,全长437公里。从桂林至阳朔一般漓江被誉为“百里漓江,百里画廊”
初冬入漓江,水明显地清瘦了很多。沿岸水太清浅,大游船靠不了岸,坐着撑杆小船才能至大船。有水的簇拥,漓江的山又风味了很多。游山如游史,观水如观画,唐代的韩愈一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成了漓江山水最响亮的广告词... -->>
仅看桂林的山水就觉得她被动地负重太多。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句话压得桂林沉甸甸的,像苗族姑娘节日里的银饰,漂亮固是漂亮,璀灿固是璀灿,却压得人脖子发酸,恨不得早点结束一些繁文缛节,披散了长发赤足于溪水之中。
一进桂林眼见的便是很突兀的一座山又一座山,都是青笋拔地一般,但山顶温和圆润,卓然独立着,又不夺夺逼人。与西北连绵的贺兰山和巴蜀参天入云的山脉相比,桂林在山脉一族中绝对是个“另类”说它是人工堆砌的山屏,它规模大了些,说它是座天然山,它又过于纤巧、灵秀。况整个城中,山峰位置排列过于恣意,不像是城点缀着山而建,倒像是山穿梭于城而生。零乱不代表不美,桂林的山散淡、悠闲得很,这么随意地东一靠、西一站,轻易地就流露出自己的绰约风姿来。古书上有一段更传神地描写“桂之千峰,皆毫无延缘,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笋瑶簪,青列天际,其怪目多”看桂林山从古至今的怡然态度,恐怕是不太愿意给自己扣上“甲”不“甲”天下的名份的。
桂林城北有一双塔,是桂林城内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塔前立有“佳偶奇缘”字样,引得成双成对的人争相留影,留下个好的祝愿。
在桂林的双塔百米之外立着个宋朝桂林阳朔县小县令的全身铜像,县令名曰王正功。王县令有何功绩和建树无处去考证“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却是有史料记载地出自于王县令之口。我不知道桂林人立王正功铜像的目的是佐证“甲天下”之言的历史悠长,还是因这句话惠及桂林山水太重出于对王正功的感激之情。但“甲”字引起诗坛上的百家争鸣却成了游桂林山水时的可餐一景。“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郭沫若在某种心情下这么说过;“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江西的爱国将士吴迈也颇为不平地这么说过。
不管怎么说,桂林山水的美与独特是文字不能增减的。铜像上的王正功以过来人的身份悠哉游哉地品咂着后人的心思。你看他身躯微倾,衣冠飞扬,左手扶髯,右手舞笔“桂林山水甲天下”黑迹犹湿。史料上说,王县令这句话本意不是在赞桂林山水冠不冠于天下,而是对当时桂林的秀才们考取功名、蟾宫夺桂的祝福之语。后人误解了王县令的话,王县令却因一句话的误解而长寿起来,有滋有味地活到今天,为后人留下许多很值得品味的幽默。
说起王正功就不得不追溯广桂一带的文化渊源。桂林地处岭南,层层阻隔,挡住了不少文化溪流的脉动。历代统治者又多用“以夷制夷”的政策,派驻的中原官员并不多,桂林之地的文化启蒙就被耽搁了不少年头。到了唐代之后,派驻或贬迁桂林的官吏数量大增,广桂一带与中原文化就大量地自由流通起来。这些“中州伟人硕士,或迁谪之经从,或宦游之侨寓”与桂林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历11年,一位姓李的观察史在独秀山下创建了桂林第一座府学,兴起了文教之学。这与王正功的学子甲天下一说遥相呼应。桂林大量的山水诗精品就出自于这个时期的贬遣名流们。诗人的不幸成了桂林的幸运。许浑留诗曰:“桂州南去与谁同,处处山连水自通”;张籍也曰:“旌旗过湖潭,幽奇得遍探”诗人们对桂林山水的审美自觉一直延展到了今天,桂林山水魅力不减。
若桂林只纳山而拒水就无从构成完整的桂林印象。看水就要看把广西盘得妩媚且活泼的漓江水了。漓江发源于桂林北面兴安县的猫儿山,流经桂林、阳朔、平乐至梧州,汇入西江,全长437公里。从桂林至阳朔一般漓江被誉为“百里漓江,百里画廊”
初冬入漓江,水明显地清瘦了很多。沿岸水太清浅,大游船靠不了岸,坐着撑杆小船才能至大船。有水的簇拥,漓江的山又风味了很多。游山如游史,观水如观画,唐代的韩愈一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成了漓江山水最响亮的广告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