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顽石的万历时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清晨时候,河道上空轻轻的涂抹着一层薄薄的淡蓝色雾霭,到了中午时,阳光下的岸边显得更加的苍翠,生意盎然。这里荒无人烟,似乎使它反而更加美丽。
三天后,河道陡然变得很宽,水流也变得平缓,中午的时候,前方出现了一个三岔口。
这里是黑龙江、阿速江(今乌苏里江)、松花江以及脑温江(今嫩江)流域一个水网密布的地方,几条河流在这里交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河湾。
帆船保持五节的速度,又继续行驶了一个时辰。下午一点多,两条单桅帆船驶进了这个被王兴称作特林的河湾,这里距离下一个交易点庙街,大约还有三十公里,王兴告诉张嗣修这里就是奴尔干都司故地,是当年北地的中心。
1409年(明永乐七年),明廷决定,升奴儿干卫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驻奴儿干城(今黑龙江下游黑龙江与亨滚河汇合处右岸的特林地方,即元朝征东元帅府的故地)。
奴儿干都司为地方最高一级的军政合一建制,直隶于明朝中央政府。明廷经常派遣钦差大臣到奴儿干地区巡视。奴儿干都司治所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的奴儿干(今特林),下距黑龙江口约两百多公里。
派到奴儿干都司的官员和驻防军都在这里。有卫、所四百余,屯驻军队,辖区东至海,东北包有库页岛,西至斡难河(鄂嫩河),南接图们江,北抵外兴安岭。
明永乐十一年(1413)与明宣德八年(1433)曾二次在特林修建永宁寺,并立有二碑。
……
岸边有一个屯堡,是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城寨。囊旺接手后,奴尔干都司在这里驻扎着一个百户的兵力,城堡外面修了码头,水泥的栈桥一直延伸到河湾百多米开外,可以停靠大型的船只。
特林百户官名叫李延,河北真定人,王实在通州招收的第一批纤夫之一,这个人做纤夫之前,曾经还是个读书人,是个落弟的秀才。
由于得罪了家乡的县令,李延不得不隐姓埋名,他带着全家东躲西藏,最后跑到了通州,穷困潦倒之下,为了生存当起了纤夫。
李延加入旧港宣慰司的军队后,他有文化,又从小习武,很快就在一群纤夫中脱颖而出,被破格提拔进入军校速成班学习。
去年分配到奴尔干都司成为总旗,由于工作突出,年底的时候就提拔为特林百户所百户,这个官职可是朝廷的正规编制。
“探索”号和“开拓”号轻巧的停靠在栈桥边,岸上的军士很熟练地拴好缆绳,搭上跳板。
百户李延率众迎来上来,首先对张嗣修施礼,说:“卑职特林百户李延,参见主薄大人。”
“免礼,李百户,很久不见了,家里还好吧?”张嗣修扶起李延,温言问道。由于工作原因两人经常打交道,相互倒是很熟。
“多谢主薄大人,都好。两个男娃都已经上小学了!现在留在了库页岛,半年才能回来一次。闺女也四岁了,在特林上幼儿园。老婆也在供销社上班。都挺好的!”
说这些话的时候,李延的脸上充满了笑意。看得出来,他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李延又与王兴等人见礼后,众人一路寒暄走进了特林屯堡。
特林屯堡紧挨着永宁寺建造,规模要比一般的百户所大了许多,它的东、南、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仅西北一面开展平坦。东有黑龙江在崖下奔腾而下;西北有二道河,注入阿速江。
新的特林屯堡,说他是屯堡实在有些过于谦虚,按照它的规模,应该被称作特林城,比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建设的海参崴要大。
特林城分为三重,第一重为栅城,以木栅围筑城墙,城周略呈圆形,栅城内为百户的官衙所在地。城中设有神殿、鼓楼、客厅、楼宇和行廊等建筑。楼宇高二层,上覆鸳鸯瓦,也有的盖草。墙抹石灰,屋柱与房椽全有彩绘。
第二重为内城,周围二里多,城墙以木石杂筑,有雉谍,了望楼。内城中居民百余户,由百户所军户构成。内城东西,盖有大堂一所,既可以大会议事,也可作为娱乐场所。
第三重为外城,周约十里,城墙“先以石筑,次布缘木;又以石筑,又布椽木,如是而终。高可十余尺,内外皆以粘泥涂之。
在外城门上设有望楼,盖之以瓦。城墙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火炮,都是老式的前膛火炮,不过比这个时代的火炮要先进,这些都是钢制火炮。
外城中居民三百余户,由当地土著部落人口构成。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居民总数约四百余户,人口近五千人,已成为方圆百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中心。
张嗣修看到这里有了这么大的规模,甚至超过了海参崴,感到非常的惊讶。这里生活着这么多土著居民,而且大部分是青壮,只有少量的妇女和儿童。
他仔细观察过后,发现汉人和土著人相处得很融洽,他们在一起干活,相互之间也说说笑笑。
“李百户,这里怎么这么多女真土人?这会不会有危险?”张嗣修露出了惊奇的表情问道。
李延解释说:“张大人,这些土著都是百户所买来的奴隶,这些人只服从百户所的命令,非常朴实敦厚。我们并没把他们当做奴隶,而是当做自己人一样对待,因此他们对这里的生活很满意,也很忠诚,打起仗来不怕死。”
详细问过之后,张嗣修才知道原因。这附近的部落尚处于氏族社会,生产力落后,很多部落非常贫困,一切由族长或酋长说了算。
有些家族由于人丁过多而负担较重,李延他们驻扎在这里,就在庙街重新开了榷场。这些部落酋长贪图百户所提供的财货,又没有东西可以换。因此便把一些家里的年轻人卖到百户所为奴,以换取他们需要的生活物资和财货。
这些换来的奴隶,大部分都是孑然一身的年轻人,当然也有拖家带口的中年人,甚至还有些身有残疾。百户所正好缺人,在囊旺的关照下全部照单全收。
如今,这种奴隶交易的规模越来越大,看到这些奴隶过的很好。很多部落的成员自己把自己卖到百户所,自愿当起了奴隶,要不是怕出问题,限制了名额。特林屯寨人口早就超过了一万。
……
万历七年五月十日,永宁寺。
今天特林百户所特意安排了一个活动,这也是总部的规定,那就是每一个到特林的官员,都要到永宁寺祭祀。
张嗣修、王兴等人在李延的陪同下,全部换上了崭新的官服,带着香烛。现在永宁寺里面进行了祭祀仪式,并在寺里唯一一个和尚的陪同下,前去参观石碑。
高高的悬崖上,永宁寺依旧还在,只是显得有些破败。李延介绍说:奴尔干都司已经拔下了专款准备进行修缮,而且还要从南京觉华寺请来新的住持,重新主持永宁寺。江南招聘的工匠估计要到下月中旬才能抵达。
在庙里的老和尚陪同下,王兴和张嗣修还专程去看了石碑。石碑在亨滚河口附近的黑龙江左岸屹立着一处高达百英尺的断崖,碑石之一立于距绝壁大约两步远的地方,碑高五英尺。
另一碑的碑座是花岗岩,碑身是纹理鲜明的灰色大理石。此二碑刻有铭文,记载着在此处建造寺庙之缘由。附近还建有石经幢、八角塔等建筑,上面苔藓斑斑,看上去就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听说奴尔干都司拨了巨款要重新修缮这里,还要从江南请来新的主持。对于这些劳民伤财的事情,张嗣修有点不屑一顾。他认为没有必要,心里还吐槽囊旺有些好大喜功,做一些表面上的文章。
作为一个明朝人张嗣修肯定不会明白重新修缮永宁寺对于穿越者的意义,尤其是那两块石碑,在王实和他的团队成员心目中的地位,有多么的重要。
这两块明朝的石碑,全称“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立于明朝奴儿干都司官署附近黑龙江岸的石岩上(原时空俄罗斯特林,距黑龙江入海口约150公里)。
碑有两块:一为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的《永宁寺记》,一为宣德八年(1433年)的《重建永宁寺记》,均系明朝宦官亦失哈奉旨巡视奴儿干都司时竖立的。
永宁寺碑是明朝政府对黑龙江流域及库页岛实行管辖的物证,也是研究明代东北的重要史料。
清末曹廷杰重新发现永宁寺碑并将碑文拓下,使其得以流传于世;而这两块石碑则被俄国拆除并运往海参崴。
后世这一时期,外国人也有不少关于永宁寺碑的记录。1808年,日本人间宫林藏奉德川幕府之命在进入黑龙江流域“探险”时,曾见到这两块碑,并写入他著的《东鞑纪行》一书中。
他这样描述道:“众夷至此处时,将携带之米粟、草籽等撒于河中,对石碑遥拜”,可见明朝的永宁寺碑对当地居民的影响非常深远。但由于他是在船上遥看的,所以没有对这两块碑有仔细观察。
俄国人最早知道永宁寺碑是在1676年,当时俄国来华使节尼古拉·斯帕法里根据哥萨克的传说,留下简单的记录:“二十年前,在阿穆尔河上和阿穆尔河口同中国人打过仗的哥萨克人告诉我们,沿河上溯两天路程,有一个悬崖上平整出来的地方,他们在那里发现了一个逾二十普特的中国吊钟。
在那里,他们在三个地方发现有铭刻汉文的石碑。当地居民告诉我们:古时候有一个中国皇帝从海路来到了阿穆尔河,并且在那里留下了这个碑刻和钟作为纪念和标志。”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沙俄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1860年,俄国透过《北京条约》霸占了黑龙江、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永宁寺碑从此沦落异域。
此后俄国人又对永宁寺碑不断进行记录和考察。
185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律师、驻俄国商务代办佩里·麦克多诺·柯林斯横越西伯利亚,由黑龙江河源顺流而下,直至黑龙江口进行考察,1860年发表了《阿穆尔河纪行》一书,其中对永宁寺碑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其中这样写道:“这些土著居民对这个地方(永宁寺碑)及其在古代的用途,怀有一种神圣、持久和强烈的信仰,这种木片制成的花朵无疑是一年一度的献礼,还可能加上一头牲畜作为向这个地方的神抵赎罪的牺牲。”
亦可见永宁寺碑对当地居民的巨大影响。
1861年,英国人拉文斯坦发表了《俄国人在黑龙江上》一书,对永宁寺碑的历史遗迹做过简明介绍:“在阿姆贡河(即亨滚河)口附近的黑龙江左岸屹立着一处高达百英尺的断崖,在其顶上发现有古刹的碑、塔二三处和其他遗物。
1885年,中国学者曹廷杰奉吉林将军希元之命,到黑龙江东岸调查,也看到这两块碑,并拓下了碑文。他对永宁寺碑的考察在他的著作《西伯利东偏纪要》一书中有详细的描述。
曹廷杰还根据碑文,首次确认这是中国明朝的永宁寺碑,并明确指出了这是明朝设置奴儿干都司时所立的石碑。
这是原时空历史上对永宁寺碑的第一次详细考察,并揭开了永宁寺碑和明代东北疆域的真相,碑文亦从此流传于世,并得到了重视。
1904年,沙皇俄国将两块永宁寺碑拆除搬走,转移到海参崴的博物馆中,他们还将永宁寺附近遗迹(如石经幢、八角塔)等全部毁坏。
后世两块碑仍在海参崴,由于保存条件不佳(其中一碑甚至露天存放),碑文已经模糊不清了。
……
可以说,永宁寺碑就是原时空华夏百年耻辱的真实写照。张嗣修不能理解也在情理之中。在他不理解的目光下,王兴和几名军官神情庄重在拓印碑文,动作非常的小心,温柔的就像抚摸心爱的女人。
永宁寺碑共有两个,一个是立于永乐七年(1413年)九月的《永宁寺记》(简称永乐碑),一个是立于宣德八年(1433年)春季的《重建永宁寺记》(简称宣德碑),均为花岗岩雕刻而成。
永乐碑高102厘米,宽49厘米,厚36厘米,碑正面刻汉字30行,每行64字,额书“永宁寺记”;碑阴为蒙古文与女真文,是对汉文内容的简要翻译,各15行。碑两侧均为汉文、蒙古文、女真文、藏文刻写的佛教“唵、嘛、呢、叭、咪、哞”六字真言。
碑文中的汉文由明朝官员邢枢撰写,蒙古文由阿鲁不花书写,女真文由康安书写。宣德碑高120厘米,宽70厘米,厚32厘米,碑刻则相对简略,只有正面碑文,额书“重建永宁寺记”,刻字30行,每行44字,碑文全是汉字。
《永宁寺记》和《重建永宁寺记》简要地记叙了黑龙江下游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生产和生活状况,以及明朝政府对当地民众的关怀。
碑文上明确记载着设置奴儿干都司及钦差太监亦失哈等高级官员前往奴儿干及苦兀(库页岛)上巡视和宣抚女真等部落的经过,阐述了明朝政府在奴儿干造寺塑佛的宗教和政治目的,推行“柔化斯民”政策所取得的成效;生动描绘了各族人民效忠明朝政府,履行属民义务,表示“世世臣服”的热烈场面。
《重建永宁寺记》云:“永乐中,上命内官亦失哈等,锐驾大航,五至其国,抚谕安,设奴儿干都司。……宣德初,复遣太监亦失哈部众再至。……七年,上命太监亦失哈同都指挥康政,率官军二千,巨舡五十再至。”
《永宁寺记》云:“昔辽、金畴民安故业,皆相庆曰:‘今日复见而服矣!’”表明中国辽朝、金朝以来历代政府都对这一地区实行管辖,而明朝则继承之。
碑文还记载亦失哈、康旺等“自海西抵奴儿干及海外苦夷(库页岛)诸民,赐男妇以衣服、器用,给以谷米,宴以酒食。皆踊跃欢忻,无人梗化不率者。……国人无远近,皆来顿首,谢曰:‘我等臣服,永无疑矣!’”
在碑记后面还有一百多人的题名,其中既有汉族人,也有少数民族,包括钦差内官、东北各地主要卫所官员和奴儿干都司衙门官员的官职、姓名,特别列署了安乐、自在二州各族官员的名字及各族工匠、医生的名字。
王兴等人把拓印好的碑文晾干以后,小心翼翼地收藏在一个檀木的匣子里,外面还贴上了封条。然后交到一名通信军官的手里,看样子是要通过军邮寄出去。
寄给谁?不用想肯定是指挥使王实,也许还会送到小皇帝手里。看着这一幕,张嗣修百思不得其解,说实话,王实这些人有时候做的事情,他根本看不懂。
难道王实的先祖也参与过永宁寺的建设?要不然这些人怎么会这么慎重。
据父亲说:这王实来历神密,吏部曾查过永乐年间的人事档案,当年的军官中,根本找不到王实先祖的名字。
想到这些,张嗣修不由自主的瞥向碑文的落款名单,第五排那个卫指挥王谨的名字,落入了他的眼帘……
(未完待续)
PS:——叹吉林失出海口——
惜望图们江,古来可通航。满清屡败战,割地赠罗刹。
邻国架铁桥,余望海神伤。只闻浪潮声,不见海之洋。
临江望三国,尔作奇景看。吾恨国之殇,国人岂敢忘。
。清晨时候,河道上空轻轻的涂抹着一层薄薄的淡蓝色雾霭,到了中午时,阳光下的岸边显得更加的苍翠,生意盎然。这里荒无人烟,似乎使它反而更加美丽。
三天后,河道陡然变得很宽,水流也变得平缓,中午的时候,前方出现了一个三岔口。
这里是黑龙江、阿速江(今乌苏里江)、松花江以及脑温江(今嫩江)流域一个水网密布的地方,几条河流在这里交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河湾。
帆船保持五节的速度,又继续行驶了一个时辰。下午一点多,两条单桅帆船驶进了这个被王兴称作特林的河湾,这里距离下一个交易点庙街,大约还有三十公里,王兴告诉张嗣修这里就是奴尔干都司故地,是当年北地的中心。
1409年(明永乐七年),明廷决定,升奴儿干卫为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驻奴儿干城(今黑龙江下游黑龙江与亨滚河汇合处右岸的特林地方,即元朝征东元帅府的故地)。
奴儿干都司为地方最高一级的军政合一建制,直隶于明朝中央政府。明廷经常派遣钦差大臣到奴儿干地区巡视。奴儿干都司治所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的奴儿干(今特林),下距黑龙江口约两百多公里。
派到奴儿干都司的官员和驻防军都在这里。有卫、所四百余,屯驻军队,辖区东至海,东北包有库页岛,西至斡难河(鄂嫩河),南接图们江,北抵外兴安岭。
明永乐十一年(1413)与明宣德八年(1433)曾二次在特林修建永宁寺,并立有二碑。
……
岸边有一个屯堡,是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城寨。囊旺接手后,奴尔干都司在这里驻扎着一个百户的兵力,城堡外面修了码头,水泥的栈桥一直延伸到河湾百多米开外,可以停靠大型的船只。
特林百户官名叫李延,河北真定人,王实在通州招收的第一批纤夫之一,这个人做纤夫之前,曾经还是个读书人,是个落弟的秀才。
由于得罪了家乡的县令,李延不得不隐姓埋名,他带着全家东躲西藏,最后跑到了通州,穷困潦倒之下,为了生存当起了纤夫。
李延加入旧港宣慰司的军队后,他有文化,又从小习武,很快就在一群纤夫中脱颖而出,被破格提拔进入军校速成班学习。
去年分配到奴尔干都司成为总旗,由于工作突出,年底的时候就提拔为特林百户所百户,这个官职可是朝廷的正规编制。
“探索”号和“开拓”号轻巧的停靠在栈桥边,岸上的军士很熟练地拴好缆绳,搭上跳板。
百户李延率众迎来上来,首先对张嗣修施礼,说:“卑职特林百户李延,参见主薄大人。”
“免礼,李百户,很久不见了,家里还好吧?”张嗣修扶起李延,温言问道。由于工作原因两人经常打交道,相互倒是很熟。
“多谢主薄大人,都好。两个男娃都已经上小学了!现在留在了库页岛,半年才能回来一次。闺女也四岁了,在特林上幼儿园。老婆也在供销社上班。都挺好的!”
说这些话的时候,李延的脸上充满了笑意。看得出来,他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李延又与王兴等人见礼后,众人一路寒暄走进了特林屯堡。
特林屯堡紧挨着永宁寺建造,规模要比一般的百户所大了许多,它的东、南、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仅西北一面开展平坦。东有黑龙江在崖下奔腾而下;西北有二道河,注入阿速江。
新的特林屯堡,说他是屯堡实在有些过于谦虚,按照它的规模,应该被称作特林城,比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建设的海参崴要大。
特林城分为三重,第一重为栅城,以木栅围筑城墙,城周略呈圆形,栅城内为百户的官衙所在地。城中设有神殿、鼓楼、客厅、楼宇和行廊等建筑。楼宇高二层,上覆鸳鸯瓦,也有的盖草。墙抹石灰,屋柱与房椽全有彩绘。
第二重为内城,周围二里多,城墙以木石杂筑,有雉谍,了望楼。内城中居民百余户,由百户所军户构成。内城东西,盖有大堂一所,既可以大会议事,也可作为娱乐场所。
第三重为外城,周约十里,城墙“先以石筑,次布缘木;又以石筑,又布椽木,如是而终。高可十余尺,内外皆以粘泥涂之。
在外城门上设有望楼,盖之以瓦。城墙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火炮,都是老式的前膛火炮,不过比这个时代的火炮要先进,这些都是钢制火炮。
外城中居民三百余户,由当地土著部落人口构成。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居民总数约四百余户,人口近五千人,已成为方圆百里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中心。
张嗣修看到这里有了这么大的规模,甚至超过了海参崴,感到非常的惊讶。这里生活着这么多土著居民,而且大部分是青壮,只有少量的妇女和儿童。
他仔细观察过后,发现汉人和土著人相处得很融洽,他们在一起干活,相互之间也说说笑笑。
“李百户,这里怎么这么多女真土人?这会不会有危险?”张嗣修露出了惊奇的表情问道。
李延解释说:“张大人,这些土著都是百户所买来的奴隶,这些人只服从百户所的命令,非常朴实敦厚。我们并没把他们当做奴隶,而是当做自己人一样对待,因此他们对这里的生活很满意,也很忠诚,打起仗来不怕死。”
详细问过之后,张嗣修才知道原因。这附近的部落尚处于氏族社会,生产力落后,很多部落非常贫困,一切由族长或酋长说了算。
有些家族由于人丁过多而负担较重,李延他们驻扎在这里,就在庙街重新开了榷场。这些部落酋长贪图百户所提供的财货,又没有东西可以换。因此便把一些家里的年轻人卖到百户所为奴,以换取他们需要的生活物资和财货。
这些换来的奴隶,大部分都是孑然一身的年轻人,当然也有拖家带口的中年人,甚至还有些身有残疾。百户所正好缺人,在囊旺的关照下全部照单全收。
如今,这种奴隶交易的规模越来越大,看到这些奴隶过的很好。很多部落的成员自己把自己卖到百户所,自愿当起了奴隶,要不是怕出问题,限制了名额。特林屯寨人口早就超过了一万。
……
万历七年五月十日,永宁寺。
今天特林百户所特意安排了一个活动,这也是总部的规定,那就是每一个到特林的官员,都要到永宁寺祭祀。
张嗣修、王兴等人在李延的陪同下,全部换上了崭新的官服,带着香烛。现在永宁寺里面进行了祭祀仪式,并在寺里唯一一个和尚的陪同下,前去参观石碑。
高高的悬崖上,永宁寺依旧还在,只是显得有些破败。李延介绍说:奴尔干都司已经拔下了专款准备进行修缮,而且还要从南京觉华寺请来新的住持,重新主持永宁寺。江南招聘的工匠估计要到下月中旬才能抵达。
在庙里的老和尚陪同下,王兴和张嗣修还专程去看了石碑。石碑在亨滚河口附近的黑龙江左岸屹立着一处高达百英尺的断崖,碑石之一立于距绝壁大约两步远的地方,碑高五英尺。
另一碑的碑座是花岗岩,碑身是纹理鲜明的灰色大理石。此二碑刻有铭文,记载着在此处建造寺庙之缘由。附近还建有石经幢、八角塔等建筑,上面苔藓斑斑,看上去就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听说奴尔干都司拨了巨款要重新修缮这里,还要从江南请来新的主持。对于这些劳民伤财的事情,张嗣修有点不屑一顾。他认为没有必要,心里还吐槽囊旺有些好大喜功,做一些表面上的文章。
作为一个明朝人张嗣修肯定不会明白重新修缮永宁寺对于穿越者的意义,尤其是那两块石碑,在王实和他的团队成员心目中的地位,有多么的重要。
这两块明朝的石碑,全称“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立于明朝奴儿干都司官署附近黑龙江岸的石岩上(原时空俄罗斯特林,距黑龙江入海口约150公里)。
碑有两块:一为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的《永宁寺记》,一为宣德八年(1433年)的《重建永宁寺记》,均系明朝宦官亦失哈奉旨巡视奴儿干都司时竖立的。
永宁寺碑是明朝政府对黑龙江流域及库页岛实行管辖的物证,也是研究明代东北的重要史料。
清末曹廷杰重新发现永宁寺碑并将碑文拓下,使其得以流传于世;而这两块石碑则被俄国拆除并运往海参崴。
后世这一时期,外国人也有不少关于永宁寺碑的记录。1808年,日本人间宫林藏奉德川幕府之命在进入黑龙江流域“探险”时,曾见到这两块碑,并写入他著的《东鞑纪行》一书中。
他这样描述道:“众夷至此处时,将携带之米粟、草籽等撒于河中,对石碑遥拜”,可见明朝的永宁寺碑对当地居民的影响非常深远。但由于他是在船上遥看的,所以没有对这两块碑有仔细观察。
俄国人最早知道永宁寺碑是在1676年,当时俄国来华使节尼古拉·斯帕法里根据哥萨克的传说,留下简单的记录:“二十年前,在阿穆尔河上和阿穆尔河口同中国人打过仗的哥萨克人告诉我们,沿河上溯两天路程,有一个悬崖上平整出来的地方,他们在那里发现了一个逾二十普特的中国吊钟。
在那里,他们在三个地方发现有铭刻汉文的石碑。当地居民告诉我们:古时候有一个中国皇帝从海路来到了阿穆尔河,并且在那里留下了这个碑刻和钟作为纪念和标志。”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沙俄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1860年,俄国透过《北京条约》霸占了黑龙江、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永宁寺碑从此沦落异域。
此后俄国人又对永宁寺碑不断进行记录和考察。
185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律师、驻俄国商务代办佩里·麦克多诺·柯林斯横越西伯利亚,由黑龙江河源顺流而下,直至黑龙江口进行考察,1860年发表了《阿穆尔河纪行》一书,其中对永宁寺碑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其中这样写道:“这些土著居民对这个地方(永宁寺碑)及其在古代的用途,怀有一种神圣、持久和强烈的信仰,这种木片制成的花朵无疑是一年一度的献礼,还可能加上一头牲畜作为向这个地方的神抵赎罪的牺牲。”
亦可见永宁寺碑对当地居民的巨大影响。
1861年,英国人拉文斯坦发表了《俄国人在黑龙江上》一书,对永宁寺碑的历史遗迹做过简明介绍:“在阿姆贡河(即亨滚河)口附近的黑龙江左岸屹立着一处高达百英尺的断崖,在其顶上发现有古刹的碑、塔二三处和其他遗物。
1885年,中国学者曹廷杰奉吉林将军希元之命,到黑龙江东岸调查,也看到这两块碑,并拓下了碑文。他对永宁寺碑的考察在他的著作《西伯利东偏纪要》一书中有详细的描述。
曹廷杰还根据碑文,首次确认这是中国明朝的永宁寺碑,并明确指出了这是明朝设置奴儿干都司时所立的石碑。
这是原时空历史上对永宁寺碑的第一次详细考察,并揭开了永宁寺碑和明代东北疆域的真相,碑文亦从此流传于世,并得到了重视。
1904年,沙皇俄国将两块永宁寺碑拆除搬走,转移到海参崴的博物馆中,他们还将永宁寺附近遗迹(如石经幢、八角塔)等全部毁坏。
后世两块碑仍在海参崴,由于保存条件不佳(其中一碑甚至露天存放),碑文已经模糊不清了。
……
可以说,永宁寺碑就是原时空华夏百年耻辱的真实写照。张嗣修不能理解也在情理之中。在他不理解的目光下,王兴和几名军官神情庄重在拓印碑文,动作非常的小心,温柔的就像抚摸心爱的女人。
永宁寺碑共有两个,一个是立于永乐七年(1413年)九月的《永宁寺记》(简称永乐碑),一个是立于宣德八年(1433年)春季的《重建永宁寺记》(简称宣德碑),均为花岗岩雕刻而成。
永乐碑高102厘米,宽49厘米,厚36厘米,碑正面刻汉字30行,每行64字,额书“永宁寺记”;碑阴为蒙古文与女真文,是对汉文内容的简要翻译,各15行。碑两侧均为汉文、蒙古文、女真文、藏文刻写的佛教“唵、嘛、呢、叭、咪、哞”六字真言。
碑文中的汉文由明朝官员邢枢撰写,蒙古文由阿鲁不花书写,女真文由康安书写。宣德碑高120厘米,宽70厘米,厚32厘米,碑刻则相对简略,只有正面碑文,额书“重建永宁寺记”,刻字30行,每行44字,碑文全是汉字。
《永宁寺记》和《重建永宁寺记》简要地记叙了黑龙江下游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生产和生活状况,以及明朝政府对当地民众的关怀。
碑文上明确记载着设置奴儿干都司及钦差太监亦失哈等高级官员前往奴儿干及苦兀(库页岛)上巡视和宣抚女真等部落的经过,阐述了明朝政府在奴儿干造寺塑佛的宗教和政治目的,推行“柔化斯民”政策所取得的成效;生动描绘了各族人民效忠明朝政府,履行属民义务,表示“世世臣服”的热烈场面。
《重建永宁寺记》云:“永乐中,上命内官亦失哈等,锐驾大航,五至其国,抚谕安,设奴儿干都司。……宣德初,复遣太监亦失哈部众再至。……七年,上命太监亦失哈同都指挥康政,率官军二千,巨舡五十再至。”
《永宁寺记》云:“昔辽、金畴民安故业,皆相庆曰:‘今日复见而服矣!’”表明中国辽朝、金朝以来历代政府都对这一地区实行管辖,而明朝则继承之。
碑文还记载亦失哈、康旺等“自海西抵奴儿干及海外苦夷(库页岛)诸民,赐男妇以衣服、器用,给以谷米,宴以酒食。皆踊跃欢忻,无人梗化不率者。……国人无远近,皆来顿首,谢曰:‘我等臣服,永无疑矣!’”
在碑记后面还有一百多人的题名,其中既有汉族人,也有少数民族,包括钦差内官、东北各地主要卫所官员和奴儿干都司衙门官员的官职、姓名,特别列署了安乐、自在二州各族官员的名字及各族工匠、医生的名字。
王兴等人把拓印好的碑文晾干以后,小心翼翼地收藏在一个檀木的匣子里,外面还贴上了封条。然后交到一名通信军官的手里,看样子是要通过军邮寄出去。
寄给谁?不用想肯定是指挥使王实,也许还会送到小皇帝手里。看着这一幕,张嗣修百思不得其解,说实话,王实这些人有时候做的事情,他根本看不懂。
难道王实的先祖也参与过永宁寺的建设?要不然这些人怎么会这么慎重。
据父亲说:这王实来历神密,吏部曾查过永乐年间的人事档案,当年的军官中,根本找不到王实先祖的名字。
想到这些,张嗣修不由自主的瞥向碑文的落款名单,第五排那个卫指挥王谨的名字,落入了他的眼帘……
(未完待续)
PS:——叹吉林失出海口——
惜望图们江,古来可通航。满清屡败战,割地赠罗刹。
邻国架铁桥,余望海神伤。只闻浪潮声,不见海之洋。
临江望三国,尔作奇景看。吾恨国之殇,国人岂敢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