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顽石的万历时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有人说:”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快乐,也没有什么比活着更无力。贫穷之下,才知道无助的滋味,到底有多苦!”

    ——如果明朝的刘养德听到,一定心有戚戚焉。

    从天灾这个角度上来讲,明朝是华夏历史最悲催的朝代,没有其一。《中国救荒史》的作者邓云特先生曾言:“明代共历二百七十六年,而灾害之烦,则竟达一千零十一次之多,是诚旷古未有之记录也。万历时期是明代历时最长、灾荒最多的一个时期。

    四十八年中仅水灾和旱灾就达四百三十九次,计当时灾害最多者为水灾,共见二百六十五次;次为旱灾,共见一百七十四次;又次为地震,共见一百六十五次;再次为雹灾,共见一百十二次。

    更次为风灾,共见九十七次;复次为蝗灾,共见九十四次。此外歉饥九十三次;疫灾六十四次;霜雪之灾十六次,则其尤次焉者也。”

    当然,由于依据资料的不同和判定的标准不一,统计的数字也差异很大。由以上统计可知,如果减去这些重复计算的灾害次数,其中包括了一次灾害涉及两个或多个省区的情况,因此这一数字不免有些扩大。

    就各省区来说,北直、南直、山西、山东、陕西、湖广、浙江、河南等省区灾害频繁,而有些单次灾害,波及面非常广,危害十分严重,如万历十四年的疫灾波及二百一十七县,华北平原人口总死亡率在50~90%不等,江南地区为20~30%,其状况惨不忍闻。

    苦难最深重的莫过于山西。山西因地处太行山以西而得名,省内地形复杂。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交分布,其中山地和丘陵占到全省面积的三分之二。东西走向的中条、太岳、五台等山脉和南北走向的太行、吕梁山脉将山西切割成零散的地理单元。

    山西境内河流分布千余条,以黄河、汾河、沁河为代表的河流在各个地理单元内塑造出河谷盆地。山地起伏、沟壑纵横的地理环境是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在山西表现出一定特殊性。

    在温带大陆性季风影响下,山西每年的降雨集中分布在夏季六月到八月,但是地形上山脉阻隔,全省的降水分布并不均匀,多雨区集中在晋东南的太行山区和中条山区,以及晋北的五台山区、吕梁山区。

    暴雨多发的气候特征为洪涝、瘟疫等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天然的温床,短暂的雨季过后,山西又长时间处于干旱期。复杂的地理地形和持续干旱的天气条件共同提供了疫情发生的自然环境。

    从公元一五零零年开始,持续到公元一七零零年,两百年间太阳活动较之前减弱,太阳黑子出现的数量较少,四季温度呈现整体下降,进入所谓的小冰河时期。

    明朝山西疫情从一五零零年开始集中爆发,之后一直到明朝灭亡这一段时间,疫情虽有起伏和间歇,但是总体上呈现频繁发生的特征。尤其到崇祯五年后,山西疫情几乎没有间歇。

    从万历八年夏季开始,山西全省大部再次遭旱荒疾疫,民不择食。洪武二十四年,北平,山西两省人口大约有六百九十万,以5‰的年平均增长率计算,万历八年应有人口一千七百八十万。据后世的专家统计,从万历八年到万历十年的因为瘟疫死亡人数已达到七百多万。

    因此,瘟疫烈度同样不低于万历八年的瘟疫烈度的崇祯年间的大瘟疫,并且伴有战争灾荒等其他次生灾害,其死亡人口数绝不可能低于七百万。

    刘养德是临晋县一位读书人,家庭虽不富裕,全家九口人守着二十几亩地辛勤劳作,一家人日子还算过得去。可天有不测风云,万历八年先是大旱,又是瘟疫流行,张家人几乎都死绝了。

    两个哥哥和嫂子以及三个侄儿全部都染病而亡。一家人只剩下刘养德和他的母亲。悲痛欲绝的刘养德为了埋葬亲人,他无奈卖掉了田产,从此变得家徒四壁。

    然而疫情变得更加的严重,发展到最后,整村整村的人死去。家乡没了活路,刘养德卖掉了房子,背着自己的母亲外出逃难。

    刘养德毕竟是个读书人,明白要想活下去,只有去大城市,才可能有一线生机。他咬着牙,带着仅有的盘缠,背着母亲踏上了漫漫的逃难路。

    这一路上的艰辛,在他的余生里,每每想起来都不寒而栗。曾路遇打劫贼人以刃加颈,想要图财害命。正在危难的时候,刘母大声悲呼曰:“杀孝子乎?”,盗贼羞愧难当而去,这才捡得一条性命。

    万历九年五月,刘养德仅有的盘缠早已经用完了,他背着母亲一路乞讨,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了京城郊外的官道边。

    昔日的翩翩学子,现在已经衣衫褴褛,瘦骨嶙峋。母亲倒是被他照顾的很好,虽然很瘦弱,但精神还好。

    官道边一个草棚茶铺内,只有一个老汉守着火炉在烧水。这个茶铺的生意很清淡,稀稀落落只坐了三五个当地的农夫,看模样还是附近的乡邻。

    草棚外倒是蹲着十多个衣不蔽体的男女乞丐,一个个蓬头散发骨瘦如柴,脸上黑得只剩下白眼仁。母子两人走了几里路,见此处有树,便停下休息。

    刘养德把母亲扶树根上坐好,从怀里掏出一个黑乎乎的菜饼放在母亲的手里,这是他们仅有的一点粮食了。他自己掏出个破碗打算向店家讨点水喝。那老汉见刘养德过来,倒也不介意,主动倒了一碗水给他,刘养德作揖连连表示感谢。

    服侍着母亲喝了点水,他自己也就着开水吃了小半块菜饼。那老汉提着水壶过来,又替他添上。刘养德刚想致谢。

    就听那老汉问道:“小哥,看样子,从山西过来的吧。家里遭灾了?这些日子,从山西过来逃难的真不少啊!”

    刘养德神色黯然,眼圈顿时红了。他忍住悲伤答道:“多谢老丈!学生的确来自山西,去年家乡遭了旱灾,又发生了时疫,十室九空啊!再不逃,都没了活路了!”

    那老汉也唏嘘不已,他捋一捋颔下胡须,指指草棚外的乞丐说道:“瞧瞧,这些也是从山西逃过来的,只剩下了一些青壮男女。老汉见你识文断字人又孝顺,一路上背着自己的母亲不弃不舍。

    老汉给你指条活路,你带着母亲去城南十里亭,最近那里有位好心人在招收难民做工。小哥,早些赶过去,兴许还有机会混口饭吃。”

    “老哥哥,城南真的在招工。”旁边一个中年乞丐突然插话,几个人也目不转睛的看着这老汉。

    老汉肯定的点点头:“每天辰时便有人在,你们往东再走十里,就会看见一个营地。快去吧!已经招人招了十来天了。也不知道你们还有没有机会。”

    这十几个乞丐一听大喜,赶紧收拾一下就匆匆的上了路。刘养德心中也很是焦急,但是他还是不忘深深对着老汉作揖。说道:“多谢老丈指点,大恩莫齿难忘,学生如有出头之日,定将回报老丈的恩情。”

    老汉呵呵一笑,又拿过一个烙饼塞在刘养德手中说道:“举手之劳而已,快快去吧!上天不负孝心人,老汉也帮不了多少,这个烙饼在路上充充饥,别把老娘饿坏了。”

    刘养德倒是不迂腐,他噙着眼泪收下了烙饼,鞠了一个躬,这才背起老娘朝着南边蹒跚而去。这老汉看着两人离去的背影,摸了摸兜里的两块银元,心中有些暗自得意。

    月初时,茶铺里来了两个十四五岁的少年,让他把流民指引到十里亭去,这样就每个月给他两块银元,这样轻松赚钱的好事让他欣喜过望,当场就忙不迭的答应下来。

    这一干就快二十天了,流民始终未见减少。今天这是第五批人,想想这些人的惨状,老汉也不禁轻轻地叹了口气,心中骂了句贼老天,转身进了自己的茶铺。

    ……

    我们把时间回溯到万历九年正月间,那天晚上,张鲸汇报完荆州之行的见闻,小皇帝朱翊钧自从得知了张居正的态度以及病情后,这两日也安心了不少。

    这一日上午,朱翊钧刚用罢早膳,冯保就跑到乾清宫求见。在西暖阁,他把昨夜城里头叫化子闹事的情况简明扼要向皇上作了禀报。一听说闹出了人命,朱翊钧就急着问:“死的是兵士还是叫化子?”

    冯保答:“兵士死了一个,是个哨长。叫化子死了两个,一个中年汉子是打架打死的,另一个老头儿,在慌乱中让人踩死。”

    “叫化子哄抢店铺,那就不是叫化子了,应该是强盗。大伴,你说是不是?”

    “皇上所言极是,”冯保答道,“小鬼造反乌龟翻潭,虽成不了事,终究叫人腻味。”

    “这事儿,着刑部处置。”

    朱翊钧说着,又想起前两天张鲸汇报的事,便接着问:“大伴,王实那个弟弟王兴最近在忙什么,听说这小子在城外买了不少荒地,他想干什么?”

    “皇上,您忘了?开了春,就要收羊毛了。”

    “羊毛?什么意思?”

    “对呀!镇海伯不是要跟您合办毛呢作坊吗?王兴这段日子一直忙着选址买地。还把老奴找了去帮忙,那城南的地还是老奴帮忙置办下来的。”

    “哎呀!看朕这记性,真是忙昏头了。咋把这么一件大事给忘了?呵呵,王兴这小子还不错,这小子现在是五品衔的锦衣卫指挥吧?得了,看在他做事尽心的份上,赶明儿给他升升官。”

    “呵呵,皇上这么抬举他,这王兴倒是好福气。”

    两人正说着话,忽见乾清宫一名内侍进来禀报,说是王兴紧急求见。真是说曹操曹操到,朱翊钧一下子挺直了身子,问道:“太好了,朕正好有事找他,他现在在哪里”

    “他在会极门口候着。”

    “去领他过来,朕在这里……不不,这里不合适。嗯,就去文华殿吧,朕在那里召见他。”

    小皇帝本想就在乾清宫见他。转念一想,在乾清宫谈买卖不太合适,最终选择了文华殿。

    朱翊钧说罢,就让冯保跟着他,急匆匆朝文华殿而来。朱翊钧刚坐定不久,便见外面一身高八尺的少年郎跟在内侍的身后朝这边走来。来人进门立刻行君臣大礼,口称:“臣王兴叩见陛下,皇上尧舜禹汤,寿与天齐。”

    朱翊钧噗嗤一笑,调侃道:“起来吧!你这哪跟哪啊,这是哪朝哪代的礼节?你们王家兄弟咋一个个的都喜欢搞怪,弄出一些莫名其妙的礼节。来人,赐坐。”

    “谢皇上。”

    “嘿嘿,”王兴露齿一笑,自嘲说:“臣乃海外野人,不知朝廷礼节,还请皇上原谅则个。”

    “哼哼,你小子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今个怎么有空来见朕了,说说吧,有何事要奏?”

    “皇上,您这样说臣可真不厚道啊,臣最近可是忙的脚不沾地,恨不得一个人当两个人用。哪有时间进宫陪您?”

    朱翊钧用手点点王兴:”大伴,瞧瞧,这王兴跟王实可真是亲兄弟,一样的毛病。朕说一句,这小子就要还三句。哼哼,也就是你俩敢跟朕这样说话,说吧!朕还忙着呢,没闲工夫跟你磨牙。”

    王兴说道:“嘿嘿,昨儿夜里,发生在德胜门内的事,想必皇上已知道了。”

    朱翊钧一听就有些不乐意,勉强点点头,瞥了一眼打横坐着的冯保,言道:“不错,冯大伴一大早就已奏禀过了。怎么?王家小子,你啥时候开始关心朝政了?”

    仿佛没有看见皇上的脸色有异,王兴耸耸肩,满不在乎的说道:“嗤,我操那个心干嘛!这不正赶上了嘛,臣打听到有这么回事,心里正好有个想法。这不,一大早求到皇上头上来了嘛!”

    “切,你能有什么想法?告诉你也无妨。朕正准备下旨,将带头滋事的叫化子统统抓起来严加惩处,再申谕五城兵马司,限三日之内,把所有叫化子逐出京城,一个也不得漏网。”

    “别啊!皇上,您可千万别这样做,这帮人可是大有用处啊,能为咱们挣不少钱呢。”

    “哦,怎么回事,说来听听。”

    “是这么回事。臣找了两个叫花子当面询问,才得知一些实情,这些人都来自山西、大名、真定,听说他们那里遭了灾,又爆发了瘟疫,死了不少人。

    加上当地赈灾不利,这帮人没了活路才逃到京城来的。我昨日去那些人聚集的地方看了一下,哎呀妈哟!好几万人呐!而且大部分是青壮。

    呵呵,这不咱们不是要办厂嘛,正好缺人,可不就把主意打到这些人身上的。这些人只要给口饭吃,养两天都是好劳力呀!遇到好的机会,臣怎么能够错过。”

    朱翊钧拍案而起,惊道:“你说什么?好几万人,怎么回事?朕怎么没有听说。”

    “这臣就不知道了,这您得去问你的大臣。反正那荒郊野地里密密麻麻都是窝棚,只要不是瞎子谁都看得到。皇上,别怪小子没提醒你啊!若按皇上旨意,对叫化子严加弹压,必然激起民变。”

    “有这么严重吗?”朱翊钧愕然问道。

    王兴答:“皇上,昨晚臣问的那两个叫花子,一个是大名府人氏,一个是真定府人氏。大名府的那一个是位老人。他讲自万历八年起,晴雨季节不按时序,春夏宜雨却一直旱,秋天宜阳又淫雨不止,导致年景荒歉收成微薄,有些田地甚至颗粒无收。

    但是,官府全然不念及百姓受灾实情,催缴田赋一如往日。农户家中几无隔夜之粮,哪里还能上缴赋税?偏官府毫不通融,不交田赋就拘拿锁人。农户抗不过官府,只得变卖家产,交清赋税赎出人质。如此一年下来,大名府的农户几乎破产,在家乡无法活命,只得全家人一起离乡背井,靠乞讨活命。

    那老人刚说完,来自于真定府的那一位中年汉子,已是痛哭失声。臣询问其原因,他说老人所言句句属实,他本人的家产已变卖殆尽,家有八旬老母奄奄待毙,万般无奈,只有忍痛卖掉年仅十三岁的闺女,换回一点粮食赡养老母。

    合境饥荒,米贵人贱。卖闺女用秤称,一斤人只能换一斤麦子。这中年汉子的闺女重五十四斤,因此只换回五十四斤麦子。中年汉子将麦子留给老母度日,自己带着妻儿出外乞讨。听人说山西更惨,灾后还爆发了瘟疫,十室九空,已经千里无鸡鸣了。

    听了这两位叫花子的哭诉,臣心如刀绞。皇上,唐杜甫曾有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说的是兵戈相见的乱世。

    如今是轿马挤塞于途,丝竹不绝于耳的太平盛世,在京畿之内辇毂之下,竟然还有这等饿殍遍野的惨事发生。皇上,您听了不知作如何感想?”

    朱翊钧默然良久,方沉重言道:“朕万万没想到一个简简单单的叫花子闹事,后头还有这么悲...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