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五男二女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三十三章 建华探家
建华第一次回家探亲了。真的就带回好几袋白面和莜面。望着走时白白净净回来黑里透红的建华,再看看地上的几袋子面,父亲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虽然建章已出嫁,建国和建党都已有了工作,也不再用白面和乡下人换棒子面了,但毕竟家里吃闲饭的还多,这几袋子面的到来,使家里的细粮一下子多的想都不敢想。一改建华下乡时的担忧,父亲似乎已忘记自己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观点,这几天总是喋喋不休的讲**的这项政策好。
母亲望着发生巨大变化的建华,不停的问这问那,恨不能让她把在乡下的一切都一股脑得倒出来。
建华下乡这一走就是四个多月。这次探家有两项任务,一是把分到的几袋白面和莜面送回家,二是回家过年。原本是没有这个安排的。知青们走之前就已经接到通知,第一次探家要在一年以后。说去的时间短,老惦记着回家,怕影响和动摇知青们扎根农村大有作为的思想意志。有个别领导甚至提出,在知青们没有在农村安家落户,成家立业之前不应安排探家,只有把根扎在农村,把心留在广阔的天地,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打心眼里和实际行动上捍卫**思想,捍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成果。这个提议被认为太不人性化,太没有关怀下一代的思想性,因而被弃之不用。而促使有关领导改变原定方案,让知青们在短短四个月之后就返回自己家中的起因是,有一个知青在家里一贯好吃懒做,思想脆弱,生活自理能力太差,刚来一个月就找领导吵着要探家,自然得不到满意答复。而这个知青居然采取过激行为,在大队部院外的老槐树上上吊自杀,被路过的人及时救下。此事引起极大轰动。有关领导一边严密****,一边研究对策,最后决定提前安排所有知青回家探亲,顺便过春节。这一补救措施被宣传为关心知青生活,体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
建华下乡走了几个月,变化的确很大,这不光体现在外表上,更重要的表现在她的言谈话语的巨大变化。回到家后的前几天里,每天晚饭后到睡觉前的这段时间,几乎成了她的个人专题讲座,一家人围着听她讲知青点里的见闻和新鲜事。建章下了班也不回家,在父母家吃了晚饭,听建华讲一阵故事,才回家睡觉。这几天正赶上王亮有飞行任务,不能回家,建章干脆就把建华接到她家去住。
建华说,我们刚去时都说不清是个什么心情,又紧张又新鲜。以前学校组织学农,也干过农活。下乡插队可不是那么回事。得真刀真枪的干,得和农民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知青点都盖了房,刚去时,屋子里太潮,没法住人。社员们就把我们接到他们家里住。那个热情劲就甭提了,好像几百年没见过面的好朋友。
建设手托着腮帮子,歪着脑袋问,那你们在哪吃饭,都吃什么呀?
建华说,你就懂得个吃。我们一开始住是谁家吃谁家,月底折算工分还给人家。社员家里也没有什么好吃的,最好的菜里就是能看见豆腐。可那里的粮食好吃,全是当年打得新粮。那地方只种小麦和莜麦,别的东西不能种,收成少,产量低。我们好象天天过年,由于天天都吃细粮,哪象咱们城里,才百分之四十的细粮,得粗细搭配着吃,更不象咱家还得用那少得可怜的细粮换粗粮。现在好了,有进步了,供应的那点细粮也都能填进自己的肚子了。
建军脸上颇有几分羡慕的问,那你们现在呢,还那样?
建华白了他一眼,口气中全没有以前和他斗嘴的气势。说,还哪样呀,瞧你这话问的,我知道你想问啥。我们在社员家只住了一个月,就都集中到知青点了。集体生活真有意思,一大帮男男女女都住在一起,可热闹了。
母亲一听连忙问,什么,你们知青男的和女的住一块?
建华知道自己没说清,赶紧解释说,不是,我是说都住一个大院里,女的住一排房,男的住一排房。平时吃饭和下地干活都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刚开始都不熟,挺拘束的,后来熟了,跟兄弟姐妹似的。
半天没说话的父亲插嘴问,吃住还习惯吧?没有闹过病吧?你在信里从不提这些事。
建华说,刚开始不习惯,吃还可以,住不行,换了个地方,好几天晚上睡不着觉。后来好了,下地干一天的活,晚上往炕上一躺,话都不想说了,只想睡觉。
建章问,地里的活可累吧?干了干不了?
建华说,那当然是累了,都没干过呀。在家里时也就是做做家务。学校里组织劳动也就一天半天的,能累到哪去。... -->>
第三十三章 建华探家
建华第一次回家探亲了。真的就带回好几袋白面和莜面。望着走时白白净净回来黑里透红的建华,再看看地上的几袋子面,父亲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虽然建章已出嫁,建国和建党都已有了工作,也不再用白面和乡下人换棒子面了,但毕竟家里吃闲饭的还多,这几袋子面的到来,使家里的细粮一下子多的想都不敢想。一改建华下乡时的担忧,父亲似乎已忘记自己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观点,这几天总是喋喋不休的讲**的这项政策好。
母亲望着发生巨大变化的建华,不停的问这问那,恨不能让她把在乡下的一切都一股脑得倒出来。
建华下乡这一走就是四个多月。这次探家有两项任务,一是把分到的几袋白面和莜面送回家,二是回家过年。原本是没有这个安排的。知青们走之前就已经接到通知,第一次探家要在一年以后。说去的时间短,老惦记着回家,怕影响和动摇知青们扎根农村大有作为的思想意志。有个别领导甚至提出,在知青们没有在农村安家落户,成家立业之前不应安排探家,只有把根扎在农村,把心留在广阔的天地,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打心眼里和实际行动上捍卫**思想,捍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成果。这个提议被认为太不人性化,太没有关怀下一代的思想性,因而被弃之不用。而促使有关领导改变原定方案,让知青们在短短四个月之后就返回自己家中的起因是,有一个知青在家里一贯好吃懒做,思想脆弱,生活自理能力太差,刚来一个月就找领导吵着要探家,自然得不到满意答复。而这个知青居然采取过激行为,在大队部院外的老槐树上上吊自杀,被路过的人及时救下。此事引起极大轰动。有关领导一边严密****,一边研究对策,最后决定提前安排所有知青回家探亲,顺便过春节。这一补救措施被宣传为关心知青生活,体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
建华下乡走了几个月,变化的确很大,这不光体现在外表上,更重要的表现在她的言谈话语的巨大变化。回到家后的前几天里,每天晚饭后到睡觉前的这段时间,几乎成了她的个人专题讲座,一家人围着听她讲知青点里的见闻和新鲜事。建章下了班也不回家,在父母家吃了晚饭,听建华讲一阵故事,才回家睡觉。这几天正赶上王亮有飞行任务,不能回家,建章干脆就把建华接到她家去住。
建华说,我们刚去时都说不清是个什么心情,又紧张又新鲜。以前学校组织学农,也干过农活。下乡插队可不是那么回事。得真刀真枪的干,得和农民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知青点都盖了房,刚去时,屋子里太潮,没法住人。社员们就把我们接到他们家里住。那个热情劲就甭提了,好像几百年没见过面的好朋友。
建设手托着腮帮子,歪着脑袋问,那你们在哪吃饭,都吃什么呀?
建华说,你就懂得个吃。我们一开始住是谁家吃谁家,月底折算工分还给人家。社员家里也没有什么好吃的,最好的菜里就是能看见豆腐。可那里的粮食好吃,全是当年打得新粮。那地方只种小麦和莜麦,别的东西不能种,收成少,产量低。我们好象天天过年,由于天天都吃细粮,哪象咱们城里,才百分之四十的细粮,得粗细搭配着吃,更不象咱家还得用那少得可怜的细粮换粗粮。现在好了,有进步了,供应的那点细粮也都能填进自己的肚子了。
建军脸上颇有几分羡慕的问,那你们现在呢,还那样?
建华白了他一眼,口气中全没有以前和他斗嘴的气势。说,还哪样呀,瞧你这话问的,我知道你想问啥。我们在社员家只住了一个月,就都集中到知青点了。集体生活真有意思,一大帮男男女女都住在一起,可热闹了。
母亲一听连忙问,什么,你们知青男的和女的住一块?
建华知道自己没说清,赶紧解释说,不是,我是说都住一个大院里,女的住一排房,男的住一排房。平时吃饭和下地干活都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刚开始都不熟,挺拘束的,后来熟了,跟兄弟姐妹似的。
半天没说话的父亲插嘴问,吃住还习惯吧?没有闹过病吧?你在信里从不提这些事。
建华说,刚开始不习惯,吃还可以,住不行,换了个地方,好几天晚上睡不着觉。后来好了,下地干一天的活,晚上往炕上一躺,话都不想说了,只想睡觉。
建章问,地里的活可累吧?干了干不了?
建华说,那当然是累了,都没干过呀。在家里时也就是做做家务。学校里组织劳动也就一天半天的,能累到哪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