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巴蛮子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直到把网拉上沙滩。随着嘹亮的“东山歌册”声,左右两边的人们共同努力,拉上了满满一网活蹦乱跳的海鲜。有人提议等天色黑下来后,将“拉山网”获得的劳动成果在海边进行一次别开生面的野炊。这不愧为一个很好的提议。
东山岛还有一种民间艺术,叫做“海底反”这种民间艺术,本来只是在逢年过节时才表演的。如今为了繁荣经济,让远道而来的客人,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岛上的风土人情,在平常的日子里,岛上也开展这种活动。
“海底反”从流传在闽台的民间故事海底反中演绎而来。故事讲的是,好色的海龙王强娶美丽的鲤鱼姑娘为妃,鲤鱼姑娘愤然反抗,宁死不从。她的遭遇得到了海中众水族的同情。于是众水族造反,打到了龙宫大门口,海龙王不得不将鲤鱼姑娘放回家中。
在活动中,这个故事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地海民一边跳舞,一边舞动手中的飞刀、铁鞭、大锯等兵器,在海螺号角声的伴奏下,在游人面前重新上演了这一幕传说。当然,在“海底反”中最吸引人的,是那位美丽的鲤鱼姑娘。鲤鱼姑娘身穿竹制的鲤鱼衣,翩翩起舞,那清秀的面容,婀娜的身姿惹得前来观赏的游人频频喝彩。
岛上的民俗为这个生死蝶岛增添了古朴的魅力
岛民的关帝崇拜
位于东山岛东北部的铜山古城,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当时为防御倭寇侵犯,江夏侯周德兴在此以石垒城,设立水寨坚守海防。古城几经战争洗礼,如今雄风依存,城楼宏伟壮观很多古代的名人,都曾在东山岛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古城西北面有一座九仙山,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和民族英雄郑成功,都曾在此安营扎寨。今天,这里仍然保留着当年屯兵用的营房遗址。在这座山顶上镌刻着“瑶台仙”的巨石,就是当年将军们用来操练水军的点将台。如今,点将台的周围,景色依然秀丽无比,古榕遮荫,树根在石缝之间攀延盘虬
在众多的人文古迹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位于岛东北部铜陵镇中的关帝庙。这座庙宇,又被称作“武庙”它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目前全国同类庙宇中,它香火最为鼎盛。从工艺上讲,它在同类庙宇中堪为最精美的一座。庙门上宫殿式的楼亭“太子亭”流光溢彩,各种富有闽南地方艺术特色的彩瓷剪贴雕,造型生动,千姿百态。
走进这座庙宇,里面的格局虽然不大,却迥廊曲径,玲珑雅致。庙内供奉着的关圣帝君,以及各种形态的木雕、石雕造型栩栩如生,让游历其间的人不得不由衷的赞叹古代匠人们技艺的精湛。这座关帝庙,在闽台地区影响极大,信仰关帝的两岸游人,经常来到这座庙宇中进香,祈求关圣帝君的庇佑。这种对关帝崇拜的人文现象,自古以来便在东山岛上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从城镇到乡村,居大厅的中堂内都供奉“帝君公”每天晚上,乡民们都要焚香朝拜,以表虔诚。
在庙里的石碑上,记载着此庙建立的原因。明洪武二十年(1389年)时,这座小岛还是一处人烟稀少的荒凉地。当时在岛上生活的人,只有靠出海渔猎这一种方式来维系平日的生计。这种生存方式有着意想不到的危险,每当渔民们在海上渔猎的时候,会突然遇到飓风或海啸,他们的生命就会在一瞬间被大海扼杀。对于这样的情景,用当地流行的一句俗语:“走船跑马三分命”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可见当时岛民生活的艰辛。
当时渔民们艰辛生活的现状,在东山县志中也有着比较详细的记载:“居民生计大部作渔。大小渔船数百,日出没于惊涛浪骇浪之间。风雨不常,晦月多变,狂飙陡作,往往无处藏避,沉舟溺水,损失甚大。”岛上的渔民们便结拜成兄弟,目的是要以“风雨同舟,生死以共”的义气,合力与大自然抗争。渔民们结拜时讲求的“义气”与关公的“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的忠义思想同出一脉。
明代,这里的海域经常受到倭寇海盗侵扰,为了抵御这些倭寇和海盗,住在此岛的东门外的金、丁、乌、铁四姓渔民,聚集了众家渔民子弟,一起修习武术,来抗击倭寇及海盗。这四家之所以能够将岛上渔民子弟凝聚在一起,自然也是凭借着关公的“忠义”思想。
自从岛上有了关帝庙后,人们每当遇到不平、不顺或烦忧的事情,便会来到庙宇中祈求关公的神灵相助。生存使得这里的人们在生活的磨练中学会了达观地看待生与死,关帝庙也让他们在彷徨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这座关帝庙,以及由此而兴起的关帝崇拜,无形中为这座有着“海中生死蝴蝶”美誉的美丽岛屿,增添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神秘色彩。
直到把网拉上沙滩。随着嘹亮的“东山歌册”声,左右两边的人们共同努力,拉上了满满一网活蹦乱跳的海鲜。有人提议等天色黑下来后,将“拉山网”获得的劳动成果在海边进行一次别开生面的野炊。这不愧为一个很好的提议。
东山岛还有一种民间艺术,叫做“海底反”这种民间艺术,本来只是在逢年过节时才表演的。如今为了繁荣经济,让远道而来的客人,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岛上的风土人情,在平常的日子里,岛上也开展这种活动。
“海底反”从流传在闽台的民间故事海底反中演绎而来。故事讲的是,好色的海龙王强娶美丽的鲤鱼姑娘为妃,鲤鱼姑娘愤然反抗,宁死不从。她的遭遇得到了海中众水族的同情。于是众水族造反,打到了龙宫大门口,海龙王不得不将鲤鱼姑娘放回家中。
在活动中,这个故事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地海民一边跳舞,一边舞动手中的飞刀、铁鞭、大锯等兵器,在海螺号角声的伴奏下,在游人面前重新上演了这一幕传说。当然,在“海底反”中最吸引人的,是那位美丽的鲤鱼姑娘。鲤鱼姑娘身穿竹制的鲤鱼衣,翩翩起舞,那清秀的面容,婀娜的身姿惹得前来观赏的游人频频喝彩。
岛上的民俗为这个生死蝶岛增添了古朴的魅力
岛民的关帝崇拜
位于东山岛东北部的铜山古城,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当时为防御倭寇侵犯,江夏侯周德兴在此以石垒城,设立水寨坚守海防。古城几经战争洗礼,如今雄风依存,城楼宏伟壮观很多古代的名人,都曾在东山岛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古城西北面有一座九仙山,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和民族英雄郑成功,都曾在此安营扎寨。今天,这里仍然保留着当年屯兵用的营房遗址。在这座山顶上镌刻着“瑶台仙”的巨石,就是当年将军们用来操练水军的点将台。如今,点将台的周围,景色依然秀丽无比,古榕遮荫,树根在石缝之间攀延盘虬
在众多的人文古迹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位于岛东北部铜陵镇中的关帝庙。这座庙宇,又被称作“武庙”它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目前全国同类庙宇中,它香火最为鼎盛。从工艺上讲,它在同类庙宇中堪为最精美的一座。庙门上宫殿式的楼亭“太子亭”流光溢彩,各种富有闽南地方艺术特色的彩瓷剪贴雕,造型生动,千姿百态。
走进这座庙宇,里面的格局虽然不大,却迥廊曲径,玲珑雅致。庙内供奉着的关圣帝君,以及各种形态的木雕、石雕造型栩栩如生,让游历其间的人不得不由衷的赞叹古代匠人们技艺的精湛。这座关帝庙,在闽台地区影响极大,信仰关帝的两岸游人,经常来到这座庙宇中进香,祈求关圣帝君的庇佑。这种对关帝崇拜的人文现象,自古以来便在东山岛上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从城镇到乡村,居大厅的中堂内都供奉“帝君公”每天晚上,乡民们都要焚香朝拜,以表虔诚。
在庙里的石碑上,记载着此庙建立的原因。明洪武二十年(1389年)时,这座小岛还是一处人烟稀少的荒凉地。当时在岛上生活的人,只有靠出海渔猎这一种方式来维系平日的生计。这种生存方式有着意想不到的危险,每当渔民们在海上渔猎的时候,会突然遇到飓风或海啸,他们的生命就会在一瞬间被大海扼杀。对于这样的情景,用当地流行的一句俗语:“走船跑马三分命”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可见当时岛民生活的艰辛。
当时渔民们艰辛生活的现状,在东山县志中也有着比较详细的记载:“居民生计大部作渔。大小渔船数百,日出没于惊涛浪骇浪之间。风雨不常,晦月多变,狂飙陡作,往往无处藏避,沉舟溺水,损失甚大。”岛上的渔民们便结拜成兄弟,目的是要以“风雨同舟,生死以共”的义气,合力与大自然抗争。渔民们结拜时讲求的“义气”与关公的“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的忠义思想同出一脉。
明代,这里的海域经常受到倭寇海盗侵扰,为了抵御这些倭寇和海盗,住在此岛的东门外的金、丁、乌、铁四姓渔民,聚集了众家渔民子弟,一起修习武术,来抗击倭寇及海盗。这四家之所以能够将岛上渔民子弟凝聚在一起,自然也是凭借着关公的“忠义”思想。
自从岛上有了关帝庙后,人们每当遇到不平、不顺或烦忧的事情,便会来到庙宇中祈求关公的神灵相助。生存使得这里的人们在生活的磨练中学会了达观地看待生与死,关帝庙也让他们在彷徨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这座关帝庙,以及由此而兴起的关帝崇拜,无形中为这座有着“海中生死蝴蝶”美誉的美丽岛屿,增添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