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元末新世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谢林鼓掌附和:“赵将军所言极是,属下自任伪元诸职,已历多年,目中所及,难见伪元真正爱民,恤民之政之大举颁行,即使偶有益政,但上下不畅,权商勾结,侵民若火,倒行逆施,比比皆是。譬如十一年钞法更新,本是佳事,无奈一是料纸极差,用未久辄腐烂,不堪倒换,一是多印滥支,钞值大贬,更有闻权贵私下滥印元钞以取暴利者,未两年,便及虚钞泛滥,钞值随贬,民众苦不堪言。”
“若非将军仁义,属下哪能迷途知返,为我汉家百姓新生尽绵薄之力。”谢林不忘于志龙,欠身施了一礼,“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属下虽见顺天军众多将佐者,均远不如将军知民情,解民意,以复兴汉室为己任,这惠民施政实为我部倡义举,聚人心之利器。”
“城内自有刘天王等顺天军各部关注,我等若是大展拳脚必掣肘多多,反不如在城郊更能纵意行事,只要诸般事项行之有效,自会有另一番天地。将军所言兴农事之事,正当时也!”
正通宝钞颁行,《元史?食货志》:“行之未久,物价腾踊,价逾十倍。又值海内大乱,军储供给,赏赐犒劳,每日印造,不可胜计。舟车装运,轴轳相接,交料之散满人间者,无处无之。昏软者不复行用。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既而所在郡县皆以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人视之若弊楮。”
谢林说这么多话,除了表忠心外,也是回应自己与赵石等人前期恳请于志龙在城外积蓄力量,有所隐,免得太早显露实力,引得他人猜忌。
实际上,各家头领莫不有自己的小心思。于志龙只是觉得现大敌当前,还是团结为重,再说自己已是一家独大,若再有特立独行之举,未免招摇。废藉,核田,分地,收缴钱粮等倒是可以做些手脚,这人马筹建、补充,倒不急于有所隐藏。如此作为,一旦显露,必然会引发他人猜想。
不过,赵石、谢林还是希望在人马上有所隐。人心隔肚皮,有些手段不是坏事。于志龙略一思索,遂纳其言。
既然世道多艰,行事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太过顾忌他人之意,若是误了自己的大事,悔之晚矣!
这也是与刘正风上台时间太短,实力有限,本人又有些志大才疏有关。若是于海尚在,赵石、纪献诚、钱正或许就未必有这么急的心思。谢林则是难以看好刘正风,虽然后来刘正风数次召他谈心叙事,不过见其多是关注钱粮筹措,家居华厦,奴婢侍奉等,遂冷了心。
几人一番斟酌商议,决定先在远离县城的刘家庄等处,大力推行各项民政之策,尽快恢复农事水利,并特地隐藏了部分新建士卒的数目。其实这些新增士卒部分是采石场原先病弱之人,经修养了十来日后得以康复,因为家乡多在元廷治所,一时归不得,索性入了靖安军;部分是当地各色小民或流民投附。
隐下部分军力,也有避开城内外元军探子的因素。毕竟顺天军大规模招募兵员,编练军伍,益都城绝不会置之不理。各批暗探,探马绝不会少,而顺天军多数将士皆是新卒,缺乏有效编训,与元军的战力非同日而语,若无些手段,怎能出奇制胜?
于志龙内心深处未尝没有执掌一方牛耳的心思,生逢乱世,正是我辈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大好时机,若是一直尾附人后,供人驱使,纵能建功立业,封妻荫子,不过故史重现,但对自己志向最终能有多少益处?
不过这些心思和举措还不宜此时公然行事,田
烈就不知晓。所以谢林才找个理由,暂别了田烈,孤身再入营与于志龙商议。就是在靖安军里也只是局限在这几人明白,以免人多嘴杂,惹出变故。
收流民,垦荒田,结社工,诸般措施也曾由于志龙和谢林向刘正风禀告,不过刘正风此时尚沉浸在入城的喜悦中,对此不甚看重,故于志龙首先在靖安军在所属地域大张旗鼓的先做了起来。这份热闹令刘正风、万金海、刘启等人后来不免侧目而视。
前期大家是急着进城,分财分宅,扩编部属,甚至要求各家大户、商铺纷纷缴纳钱粮作为与元军作战的献金。待各部人马渐多后,按照刘正风令多在城外驻扎,并分别划拨了数量不等的良田,大家才多少有了恢复农事,收容流民的心思。
与于志龙注意招纳不同人才的策略不同,这些人所部几乎都是粗人,于志龙颁行诸项措施有谢林等参赞,规划。步骤,奖惩条例等一一对应,虽然总体粗糙,但已成体系,可行性较强。诸将的做法类似于放羊式自理,给部下和流民分了田亩和部分农具,牲畜后,几乎不再关心。
两相比较,高下立判。别人还不在意,刘正风却对于志龙开始上了心。
这个年轻人不仅敢战,敢冒险,似乎还很会笼络人心,无形中对自己产生一股压力,这次大胜,于志龙和靖安军声名鹊起,风头之劲一时无两。即便是自家婆娘平时不关心事的,如今也在枕边道:“飞将军名头响亮,现城内外人皆赞之,青壮者以入其军为荣,长此以往,王何自处?”
一股危机感油然而生,刘正风渐渐看于志龙的目光多了些意味。而刘启不知怎的,这几日也常常在刘正风耳边聒噪,似有似无的提到:“一军不可有二主,倘主弱仆强,奈何?”此时,刘正风有些后悔不该当初轻易同意将城外大片土地划归靖安军手中。
但话已出口,再收回就不易。刘正风只... -->>
谢林鼓掌附和:“赵将军所言极是,属下自任伪元诸职,已历多年,目中所及,难见伪元真正爱民,恤民之政之大举颁行,即使偶有益政,但上下不畅,权商勾结,侵民若火,倒行逆施,比比皆是。譬如十一年钞法更新,本是佳事,无奈一是料纸极差,用未久辄腐烂,不堪倒换,一是多印滥支,钞值大贬,更有闻权贵私下滥印元钞以取暴利者,未两年,便及虚钞泛滥,钞值随贬,民众苦不堪言。”
“若非将军仁义,属下哪能迷途知返,为我汉家百姓新生尽绵薄之力。”谢林不忘于志龙,欠身施了一礼,“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属下虽见顺天军众多将佐者,均远不如将军知民情,解民意,以复兴汉室为己任,这惠民施政实为我部倡义举,聚人心之利器。”
“城内自有刘天王等顺天军各部关注,我等若是大展拳脚必掣肘多多,反不如在城郊更能纵意行事,只要诸般事项行之有效,自会有另一番天地。将军所言兴农事之事,正当时也!”
正通宝钞颁行,《元史?食货志》:“行之未久,物价腾踊,价逾十倍。又值海内大乱,军储供给,赏赐犒劳,每日印造,不可胜计。舟车装运,轴轳相接,交料之散满人间者,无处无之。昏软者不复行用。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既而所在郡县皆以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人视之若弊楮。”
谢林说这么多话,除了表忠心外,也是回应自己与赵石等人前期恳请于志龙在城外积蓄力量,有所隐,免得太早显露实力,引得他人猜忌。
实际上,各家头领莫不有自己的小心思。于志龙只是觉得现大敌当前,还是团结为重,再说自己已是一家独大,若再有特立独行之举,未免招摇。废藉,核田,分地,收缴钱粮等倒是可以做些手脚,这人马筹建、补充,倒不急于有所隐藏。如此作为,一旦显露,必然会引发他人猜想。
不过,赵石、谢林还是希望在人马上有所隐。人心隔肚皮,有些手段不是坏事。于志龙略一思索,遂纳其言。
既然世道多艰,行事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太过顾忌他人之意,若是误了自己的大事,悔之晚矣!
这也是与刘正风上台时间太短,实力有限,本人又有些志大才疏有关。若是于海尚在,赵石、纪献诚、钱正或许就未必有这么急的心思。谢林则是难以看好刘正风,虽然后来刘正风数次召他谈心叙事,不过见其多是关注钱粮筹措,家居华厦,奴婢侍奉等,遂冷了心。
几人一番斟酌商议,决定先在远离县城的刘家庄等处,大力推行各项民政之策,尽快恢复农事水利,并特地隐藏了部分新建士卒的数目。其实这些新增士卒部分是采石场原先病弱之人,经修养了十来日后得以康复,因为家乡多在元廷治所,一时归不得,索性入了靖安军;部分是当地各色小民或流民投附。
隐下部分军力,也有避开城内外元军探子的因素。毕竟顺天军大规模招募兵员,编练军伍,益都城绝不会置之不理。各批暗探,探马绝不会少,而顺天军多数将士皆是新卒,缺乏有效编训,与元军的战力非同日而语,若无些手段,怎能出奇制胜?
于志龙内心深处未尝没有执掌一方牛耳的心思,生逢乱世,正是我辈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大好时机,若是一直尾附人后,供人驱使,纵能建功立业,封妻荫子,不过故史重现,但对自己志向最终能有多少益处?
不过这些心思和举措还不宜此时公然行事,田
烈就不知晓。所以谢林才找个理由,暂别了田烈,孤身再入营与于志龙商议。就是在靖安军里也只是局限在这几人明白,以免人多嘴杂,惹出变故。
收流民,垦荒田,结社工,诸般措施也曾由于志龙和谢林向刘正风禀告,不过刘正风此时尚沉浸在入城的喜悦中,对此不甚看重,故于志龙首先在靖安军在所属地域大张旗鼓的先做了起来。这份热闹令刘正风、万金海、刘启等人后来不免侧目而视。
前期大家是急着进城,分财分宅,扩编部属,甚至要求各家大户、商铺纷纷缴纳钱粮作为与元军作战的献金。待各部人马渐多后,按照刘正风令多在城外驻扎,并分别划拨了数量不等的良田,大家才多少有了恢复农事,收容流民的心思。
与于志龙注意招纳不同人才的策略不同,这些人所部几乎都是粗人,于志龙颁行诸项措施有谢林等参赞,规划。步骤,奖惩条例等一一对应,虽然总体粗糙,但已成体系,可行性较强。诸将的做法类似于放羊式自理,给部下和流民分了田亩和部分农具,牲畜后,几乎不再关心。
两相比较,高下立判。别人还不在意,刘正风却对于志龙开始上了心。
这个年轻人不仅敢战,敢冒险,似乎还很会笼络人心,无形中对自己产生一股压力,这次大胜,于志龙和靖安军声名鹊起,风头之劲一时无两。即便是自家婆娘平时不关心事的,如今也在枕边道:“飞将军名头响亮,现城内外人皆赞之,青壮者以入其军为荣,长此以往,王何自处?”
一股危机感油然而生,刘正风渐渐看于志龙的目光多了些意味。而刘启不知怎的,这几日也常常在刘正风耳边聒噪,似有似无的提到:“一军不可有二主,倘主弱仆强,奈何?”此时,刘正风有些后悔不该当初轻易同意将城外大片土地划归靖安军手中。
但话已出口,再收回就不易。刘正风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