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诸天从师父开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nbsp; 沉炼只当文搏推脱,反正他年纪最小,不急着成亲倒也正常。倒是沉炼被文搏提醒确实动了心思,他可不是电影里那个仕途不顺的锦衣卫总旗,而是执掌一方的实权大员,心气自信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豪爽许多也没甚可纠结的,就想着过些天跟妙玄说清楚,帮她寻了家里人,明媒正娶便是。
他们这边的喜乐持续一段时间,在天启四年,被外界称之为“闯贼”的辽东新兴势力重新开始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文搏回来后先是检阅军队,毕竟离开一年多难免担心曹文诏练兵疏忽,最后看上去结果倒是不错,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进益,总体还是维持了相当不错的战斗力,能看出曹文诏没有懈怠。
加上水力冶炼锻造工坊的增加,“闯军”的兵甲水准也再次提升,总共两万的士兵有三千人左右能装备胸板甲,其余的也是人人披甲,不过就是寻常扎甲、布面甲。好在换了新的锻造设备,甲叶强度明显上去了,不用再像之前那样堆料才能保证防护力度。
武器则是大量生产野战能用的六磅炮,文搏本来是准备直接派人生产十二磅的拿破仑炮一步到位,结果造了一门试用品出来人人都说是好东西,然后压根没法普及。
因为这种炮是青铜铸造,一门炮算上炮身炮架都将近一吨了,别说轻便,平时运输都是很麻烦的事,完全跟不上文搏骑兵的速度。
而且这炮的成本太高,弄不出这么多青铜来,所以最后只能降低要求铸造六磅炮,也就是炮弹重量五斤出头的野战炮,主要还是可以用铸铁来造,体积变大、重一点但是成本低。
文搏也是后悔自己没掌握完整的工业体系,目前的材料水平能造个板甲已经很不错了。
除此之外根据徐光启的图纸,前装燧发枪也弄了出来,就是燧石质量不太好,经常点不燃,但是技术是到位了。
可惜造炮钢这事情技术难度还是太大,文搏一己之力真不够看的,不过好在这才十七世纪,弄个铸铁拿破仑炮加前装燧发枪配板甲已经足够横扫天下了。
所以在天启四年的秋天,文搏整训军队,换装了精钢打造的甲胃、兵刃,还列装了部分燧发枪、滑膛炮之后,文搏小试牛刀,一路从锦州出发,进入草原。
面对只有一万步骑的“闯军”,此时蒙古大汗是二十多岁年轻气盛的林丹汗。作为蒙古帝国第三十五任大汗,为了重建蒙古霸业,他本来是一直想交好建州女真一起去大明做没本钱买卖,结果没两年功夫兴盛勃发的建州女真连汗号都去了,剩下些余孽隔三差五过来打劫。
前两年还说他部下杀死了来草原观赏风光的前英明汗奴尔哈赤仅存的三个小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让英明汗绝后了。
此仇不共戴天,阿敏立下誓言建州女真只剩下一个女人也要灭了察哈尔部,也就是林丹汗直属的部落。
这话文搏当时听到后啧啧称奇,直说阿敏这人有前途,是个人才。所以这次出征蒙古特意让他带路。
“文将军,这边请!”骑着骏马,阿敏鞍前马后的效劳,这些年他显得苍老许多,但是靠着不断出塞袭击劫掠蒙古牧民,他总算保持住了自家部曲的独立性,总是能维持三千人左右的旗丁,这在“闯军”当中都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势力了。
就是他一个女真人领着文搏打蒙古人,多多少少沾点黑色幽默,不过奴尔哈赤都没意见,文搏也懒得说什么。
林丹汗弄不清大明目前具体状况,以为明军出塞作战,一万多人深入草原,还是步骑结合,简直是来送菜的。
于是林丹汗集结五万骑兵气势汹汹而来。
第一战发生在内喀尔喀部的地盘,林丹汗本想着御敌于国门之外,在内喀尔喀部的地盘打,就算稍有不利退去也只会让明军先把别人家打坏。
开战之时,来历不明的“明军”先是一轮火炮齐射,步卒几乎贴到五十步才开始瞄准,这时候蒙古骑兵已经承受不小的伤亡,只是即将冲击步卒让敌军溃败的动力驱使他们埋头冲锋。
谁料得到“明军”步卒瞄准完都没点火,直接开始射击,以三段击的形式瞬间倾斜出大量火力。
眨眼间蒙古骑兵在炮火和燧发枪打击下溃不成军,文搏趁势亲率骑兵冲杀,步卒跟随,轻易打的林丹汗连九牦大纛都不顾了,一夜窜出三百里方才安心。
这一战的结果就是蒙古损兵三万,其中大多数都是各回各家,但是林丹汗被一路追杀损失是实打实的少了近万精锐。再加上战后沿途搜刮,缴获牲口十万,以至于文搏都不得不停下脚步派人来收拢战利品,顺便补充弹药军械。
然后文搏率军继续进发,跟郊游似的没走几百里就到了林丹汗兴建的都城察汉浩特,这时候林丹汗已经胆怯不敢再战,但是刚建立还没十年的察汉浩特聚集了蒙古帝国大量财富,这时候逃跑真是有点舍不得。
犹豫之下林丹汗居然下令蒙古人据城而守,本来就只有两三米高的夯土城墙如何抵挡得住火炮轰击?再加上蒙古人也真不懂守城,林丹汗大溃,几乎仅以身免,窜逃漠北。
文搏这一战轻而易举的将蒙古打得溃不成军,攻破察汉浩特后劫掠十余万牲口,数万人口而回,只留下焚烧殆尽的空城。
如果说有什么改变,除了战争能力之外,就是这次文搏严密的控制手下不能乱屠杀牧民,有组织的征收物资可比杀人抢劫效率多了,这是经年战争文搏得到的经验之一,这也算是成长了。
通过战争锻炼了兵马,文搏在天启五年准备偃旗息鼓消化对蒙古战争胜利的果实,现在,他们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待一个名正言顺带兵入关的机会。
nbsp; 沉炼只当文搏推脱,反正他年纪最小,不急着成亲倒也正常。倒是沉炼被文搏提醒确实动了心思,他可不是电影里那个仕途不顺的锦衣卫总旗,而是执掌一方的实权大员,心气自信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豪爽许多也没甚可纠结的,就想着过些天跟妙玄说清楚,帮她寻了家里人,明媒正娶便是。
他们这边的喜乐持续一段时间,在天启四年,被外界称之为“闯贼”的辽东新兴势力重新开始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文搏回来后先是检阅军队,毕竟离开一年多难免担心曹文诏练兵疏忽,最后看上去结果倒是不错,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进益,总体还是维持了相当不错的战斗力,能看出曹文诏没有懈怠。
加上水力冶炼锻造工坊的增加,“闯军”的兵甲水准也再次提升,总共两万的士兵有三千人左右能装备胸板甲,其余的也是人人披甲,不过就是寻常扎甲、布面甲。好在换了新的锻造设备,甲叶强度明显上去了,不用再像之前那样堆料才能保证防护力度。
武器则是大量生产野战能用的六磅炮,文搏本来是准备直接派人生产十二磅的拿破仑炮一步到位,结果造了一门试用品出来人人都说是好东西,然后压根没法普及。
因为这种炮是青铜铸造,一门炮算上炮身炮架都将近一吨了,别说轻便,平时运输都是很麻烦的事,完全跟不上文搏骑兵的速度。
而且这炮的成本太高,弄不出这么多青铜来,所以最后只能降低要求铸造六磅炮,也就是炮弹重量五斤出头的野战炮,主要还是可以用铸铁来造,体积变大、重一点但是成本低。
文搏也是后悔自己没掌握完整的工业体系,目前的材料水平能造个板甲已经很不错了。
除此之外根据徐光启的图纸,前装燧发枪也弄了出来,就是燧石质量不太好,经常点不燃,但是技术是到位了。
可惜造炮钢这事情技术难度还是太大,文搏一己之力真不够看的,不过好在这才十七世纪,弄个铸铁拿破仑炮加前装燧发枪配板甲已经足够横扫天下了。
所以在天启四年的秋天,文搏整训军队,换装了精钢打造的甲胃、兵刃,还列装了部分燧发枪、滑膛炮之后,文搏小试牛刀,一路从锦州出发,进入草原。
面对只有一万步骑的“闯军”,此时蒙古大汗是二十多岁年轻气盛的林丹汗。作为蒙古帝国第三十五任大汗,为了重建蒙古霸业,他本来是一直想交好建州女真一起去大明做没本钱买卖,结果没两年功夫兴盛勃发的建州女真连汗号都去了,剩下些余孽隔三差五过来打劫。
前两年还说他部下杀死了来草原观赏风光的前英明汗奴尔哈赤仅存的三个小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让英明汗绝后了。
此仇不共戴天,阿敏立下誓言建州女真只剩下一个女人也要灭了察哈尔部,也就是林丹汗直属的部落。
这话文搏当时听到后啧啧称奇,直说阿敏这人有前途,是个人才。所以这次出征蒙古特意让他带路。
“文将军,这边请!”骑着骏马,阿敏鞍前马后的效劳,这些年他显得苍老许多,但是靠着不断出塞袭击劫掠蒙古牧民,他总算保持住了自家部曲的独立性,总是能维持三千人左右的旗丁,这在“闯军”当中都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势力了。
就是他一个女真人领着文搏打蒙古人,多多少少沾点黑色幽默,不过奴尔哈赤都没意见,文搏也懒得说什么。
林丹汗弄不清大明目前具体状况,以为明军出塞作战,一万多人深入草原,还是步骑结合,简直是来送菜的。
于是林丹汗集结五万骑兵气势汹汹而来。
第一战发生在内喀尔喀部的地盘,林丹汗本想着御敌于国门之外,在内喀尔喀部的地盘打,就算稍有不利退去也只会让明军先把别人家打坏。
开战之时,来历不明的“明军”先是一轮火炮齐射,步卒几乎贴到五十步才开始瞄准,这时候蒙古骑兵已经承受不小的伤亡,只是即将冲击步卒让敌军溃败的动力驱使他们埋头冲锋。
谁料得到“明军”步卒瞄准完都没点火,直接开始射击,以三段击的形式瞬间倾斜出大量火力。
眨眼间蒙古骑兵在炮火和燧发枪打击下溃不成军,文搏趁势亲率骑兵冲杀,步卒跟随,轻易打的林丹汗连九牦大纛都不顾了,一夜窜出三百里方才安心。
这一战的结果就是蒙古损兵三万,其中大多数都是各回各家,但是林丹汗被一路追杀损失是实打实的少了近万精锐。再加上战后沿途搜刮,缴获牲口十万,以至于文搏都不得不停下脚步派人来收拢战利品,顺便补充弹药军械。
然后文搏率军继续进发,跟郊游似的没走几百里就到了林丹汗兴建的都城察汉浩特,这时候林丹汗已经胆怯不敢再战,但是刚建立还没十年的察汉浩特聚集了蒙古帝国大量财富,这时候逃跑真是有点舍不得。
犹豫之下林丹汗居然下令蒙古人据城而守,本来就只有两三米高的夯土城墙如何抵挡得住火炮轰击?再加上蒙古人也真不懂守城,林丹汗大溃,几乎仅以身免,窜逃漠北。
文搏这一战轻而易举的将蒙古打得溃不成军,攻破察汉浩特后劫掠十余万牲口,数万人口而回,只留下焚烧殆尽的空城。
如果说有什么改变,除了战争能力之外,就是这次文搏严密的控制手下不能乱屠杀牧民,有组织的征收物资可比杀人抢劫效率多了,这是经年战争文搏得到的经验之一,这也算是成长了。
通过战争锻炼了兵马,文搏在天启五年准备偃旗息鼓消化对蒙古战争胜利的果实,现在,他们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待一个名正言顺带兵入关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