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乱明风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闻香教创始人王森,祖籍顺天府蓟州人,原名石自然,后改名为王森,又称王道森,生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被捕入狱,5年后死于狱中。王家世代以务农为生,王森则做皮匠生意。黄尊素在《说略》中提道:“王森原名石自然,蓟州皮工也。路遇妖狐,为鹰所搏。狐求救于森,森收之。至家,狐断尾相谢,传以妖香,凡闻此香者,心即迷惑,妄有所见。森以其术,创为白莲教,自称闻香教主,立大小传头会首名色。”由此可见,王森是举白莲教之旗,以“神授异香”为幌子创立的闻香教。闻香教自创教以后不断更换教名,如大乘教、东大乘教、大乘红通教、弘封教、大成教、善友会等。之后更名为茶门教,也多称清茶门或清茶门教。
闻香教的创教者利用封建统治者对宗教的宽容以及广大群众对宗教的崇信,以宗教信仰为诱饵,把佛教、道教,以及儒家思想作为理论基础,撰写经卷,在其教内和教外传播,吸收广大群众入教及传教。茶门教在发展过程中,广罗经卷,对众多教派的教义进行借鉴,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教义体系。茶门教教内的经卷主要有《销释收圆行觉宝卷》《销释显性宝卷》《销释圆通宝卷》《观世音菩萨普度授记皈家宝卷》《销释木人开山宝卷》《九莲如意皇极宝卷真经》《元亨利贞钥匙经》《三教应劫总观通书》等,并有诵念之书《伏魔宝卷》和《金科玉律文》。
茶门教中最基层的组织为会,每会以几十人至上千人不等。每会设会首和传头,另有掌经、掌支干等名目。地区设总会头、总传头、总掌经、总掌三乘,以管理地区以内的所有会。会首、传头定期向教徒收取入教或入教以后名目众多的贡钱,交给总会首、总掌教。然后再向更高一级的教首递送,依次层层盘剥。茶门教的教首们在教内实行特权等级及世袭制度,其传徒方式以各房为支派,父子相传。徒弟称师父为爷(即系“主上”),称师父之子为少爷。师父死了,多为师父之子替父重新传教,而徒弟必须再另拜师父,方可继续留教,多为拜师父之子为新师父。在茶门教教内,徒弟自称为弟子,教徒见了爷和王姓少爷都得磕头,徒弟还要给师傅钱,其称为“朝上”(即系“上朝”),朝上的钱称为根基钱,将来即为元勋钱,意为打下根基为弥勒佛下世作准备。
茶门教内部一般规定教众须吃斋行教、不食葱蒜。教首须向入教之人口授“三皈五戒”,即“皈衣(依)佛、皈衣(依)法、皈衣(依)师,并戒杀、戒盗、戒淫、戒酒、戒诳语句”。悬挂弥勒佛图像,供清茶,并念诵偈语和教内经文,也有供奉观音的。除此之外,有的教首在传教时每日向太阳供水一杯,磕三次头;有的早晚烧香供茶,并给人供茶治病;还有的用“卢木点杖”作为入教仪式,即用竹筷点入教者的眼、鼻、口、耳等处,并将竹筷插在瓶内供奉,作为死后到阴间吃斋的凭据。茶门教各教首在各地传教时,所传教义、教规及传教仪式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有些教首则对细微处作了一些调整,掺杂一些个人的治教元素,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吸引更多的群众入教。
茶门教教内潜在的核心制度实为金钱制度。因为无论是教首,还是教徒,“传教敛钱”才是其创教及传教的真正动力。嘉庆年间山东学政王引之曾这样形容:“彼为邪说者,知愚民之可以利诱也,于是借敛钱之说邀其入教也,则己之钱入于人之手,其人入教而又传教也,则人之钱入于己手。辗转传教则辗转敛钱,愚民信以为生计,遂相与从之。”教徒在入教之后,如果能成为“师傅”或者更高级别的教首,便能从新入教的教徒或者下一级的教首身上收取入教的钱,以及其他所谓的“根基钱”、“种福钱”、“线路钱”等。所以,“传教敛钱”也是创教者王氏家族能从农民、小手工业者一举变为富甲一方的巨豪,并冒着灭族的风险广泛传教的根本原因。
王森是闻香教的创立者,其后裔是闻香教及茶门教传播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王氏家族世代传教,直至此教门被清廷彻底剿灭。《明史?赵彦传》中曾述:“蓟州人王森得妖狐异香,倡白莲教,自称闻香教主。”即王森以白莲教和“神授异香”为幌子,创立了闻香教。之后,闻香教迅速发展,蔓延畿辅、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但因教主王森被捕入狱,死于狱中。王森死后其子王好贤和徒弟徐鸿儒继续传教,天启二年(1622年),王好贤和徐鸿儒组织起义,徐鸿儒称中兴福烈帝,建元大乘兴盛,反叛朝廷。不久,起义被镇压,二人相继被明廷捕获后处死。
王氏家族的传教活动从康熙年间逐步向外地发展,后又因家族分裂,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仍住在滦州石佛口,西院则迁往卢龙县安家楼及阚家庄。王森共有三子:长子王好礼,次子王好义,三子王好贤。
王森长子王好礼一支主要传教地区在河北和河南一带,后发展至山西及江南地区。其家族最后一代传教者王汝谐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在江南被捕,遣送途中病故。
王森次子王好义一支主要在江南传教。期间,后人王烈以用清茶为人治病为由将大乘教改名为清茶门。王烈长子王秉钧在湖北传教,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犯案,被发配边疆为奴。
王森三子王好贤一支从滦州石佛口迁往卢龙县安家楼,从此定居,成为王氏后裔中又一支强大的传教力量。此家族先后在河南、湖北、河北、山西等地传教,后人王亨恭在江南传教,因所传清净无为教无人信从,后将教名改为白阳斋教。在河南传教的王玉时、在湖北传教的王三顾和王亨仲,以及在江南传教的王殿魁先后被凌迟处死。后人王德修举家迁往阚家庄,后以务农为生,其子孙再无参与传教活动。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闻香教创始人王森,祖籍顺天府蓟州人,原名石自然,后改名为王森,又称王道森,生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被捕入狱,5年后死于狱中。王家世代以务农为生,王森则做皮匠生意。黄尊素在《说略》中提道:“王森原名石自然,蓟州皮工也。路遇妖狐,为鹰所搏。狐求救于森,森收之。至家,狐断尾相谢,传以妖香,凡闻此香者,心即迷惑,妄有所见。森以其术,创为白莲教,自称闻香教主,立大小传头会首名色。”由此可见,王森是举白莲教之旗,以“神授异香”为幌子创立的闻香教。闻香教自创教以后不断更换教名,如大乘教、东大乘教、大乘红通教、弘封教、大成教、善友会等。之后更名为茶门教,也多称清茶门或清茶门教。
闻香教的创教者利用封建统治者对宗教的宽容以及广大群众对宗教的崇信,以宗教信仰为诱饵,把佛教、道教,以及儒家思想作为理论基础,撰写经卷,在其教内和教外传播,吸收广大群众入教及传教。茶门教在发展过程中,广罗经卷,对众多教派的教义进行借鉴,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教义体系。茶门教教内的经卷主要有《销释收圆行觉宝卷》《销释显性宝卷》《销释圆通宝卷》《观世音菩萨普度授记皈家宝卷》《销释木人开山宝卷》《九莲如意皇极宝卷真经》《元亨利贞钥匙经》《三教应劫总观通书》等,并有诵念之书《伏魔宝卷》和《金科玉律文》。
茶门教中最基层的组织为会,每会以几十人至上千人不等。每会设会首和传头,另有掌经、掌支干等名目。地区设总会头、总传头、总掌经、总掌三乘,以管理地区以内的所有会。会首、传头定期向教徒收取入教或入教以后名目众多的贡钱,交给总会首、总掌教。然后再向更高一级的教首递送,依次层层盘剥。茶门教的教首们在教内实行特权等级及世袭制度,其传徒方式以各房为支派,父子相传。徒弟称师父为爷(即系“主上”),称师父之子为少爷。师父死了,多为师父之子替父重新传教,而徒弟必须再另拜师父,方可继续留教,多为拜师父之子为新师父。在茶门教教内,徒弟自称为弟子,教徒见了爷和王姓少爷都得磕头,徒弟还要给师傅钱,其称为“朝上”(即系“上朝”),朝上的钱称为根基钱,将来即为元勋钱,意为打下根基为弥勒佛下世作准备。
茶门教内部一般规定教众须吃斋行教、不食葱蒜。教首须向入教之人口授“三皈五戒”,即“皈衣(依)佛、皈衣(依)法、皈衣(依)师,并戒杀、戒盗、戒淫、戒酒、戒诳语句”。悬挂弥勒佛图像,供清茶,并念诵偈语和教内经文,也有供奉观音的。除此之外,有的教首在传教时每日向太阳供水一杯,磕三次头;有的早晚烧香供茶,并给人供茶治病;还有的用“卢木点杖”作为入教仪式,即用竹筷点入教者的眼、鼻、口、耳等处,并将竹筷插在瓶内供奉,作为死后到阴间吃斋的凭据。茶门教各教首在各地传教时,所传教义、教规及传教仪式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有些教首则对细微处作了一些调整,掺杂一些个人的治教元素,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吸引更多的群众入教。
茶门教教内潜在的核心制度实为金钱制度。因为无论是教首,还是教徒,“传教敛钱”才是其创教及传教的真正动力。嘉庆年间山东学政王引之曾这样形容:“彼为邪说者,知愚民之可以利诱也,于是借敛钱之说邀其入教也,则己之钱入于人之手,其人入教而又传教也,则人之钱入于己手。辗转传教则辗转敛钱,愚民信以为生计,遂相与从之。”教徒在入教之后,如果能成为“师傅”或者更高级别的教首,便能从新入教的教徒或者下一级的教首身上收取入教的钱,以及其他所谓的“根基钱”、“种福钱”、“线路钱”等。所以,“传教敛钱”也是创教者王氏家族能从农民、小手工业者一举变为富甲一方的巨豪,并冒着灭族的风险广泛传教的根本原因。
王森是闻香教的创立者,其后裔是闻香教及茶门教传播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王氏家族世代传教,直至此教门被清廷彻底剿灭。《明史?赵彦传》中曾述:“蓟州人王森得妖狐异香,倡白莲教,自称闻香教主。”即王森以白莲教和“神授异香”为幌子,创立了闻香教。之后,闻香教迅速发展,蔓延畿辅、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但因教主王森被捕入狱,死于狱中。王森死后其子王好贤和徒弟徐鸿儒继续传教,天启二年(1622年),王好贤和徐鸿儒组织起义,徐鸿儒称中兴福烈帝,建元大乘兴盛,反叛朝廷。不久,起义被镇压,二人相继被明廷捕获后处死。
王氏家族的传教活动从康熙年间逐步向外地发展,后又因家族分裂,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仍住在滦州石佛口,西院则迁往卢龙县安家楼及阚家庄。王森共有三子:长子王好礼,次子王好义,三子王好贤。
王森长子王好礼一支主要传教地区在河北和河南一带,后发展至山西及江南地区。其家族最后一代传教者王汝谐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在江南被捕,遣送途中病故。
王森次子王好义一支主要在江南传教。期间,后人王烈以用清茶为人治病为由将大乘教改名为清茶门。王烈长子王秉钧在湖北传教,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犯案,被发配边疆为奴。
王森三子王好贤一支从滦州石佛口迁往卢龙县安家楼,从此定居,成为王氏后裔中又一支强大的传教力量。此家族先后在河南、湖北、河北、山西等地传教,后人王亨恭在江南传教,因所传清净无为教无人信从,后将教名改为白阳斋教。在河南传教的王玉时、在湖北传教的王三顾和王亨仲,以及在江南传教的王殿魁先后被凌迟处死。后人王德修举家迁往阚家庄,后以务农为生,其子孙再无参与传教活动。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