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程雪羽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可笑的,包括郁达夫那些小说也不能说等同他个人,就是那些自传要等同个人也要斟酌。所以,红学研究人员把红楼梦等同曹雪芹,总让我们感到好笑。对张爱玲与她的作品怎么去看待,或许专家们另有定论,但是窃以为胡兰成的话还是有意思的。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似乎这个考语把那个时代及其张爱玲的人生文字融在一起了。
繁盛衰败的身世,喧嚣归于沉寂的人生,纷乱的时代,还有她那颗作家敏感的心,归在一起就是一个张爱玲的世界。末世的名门,纷乱的时代本来就是一部沧桑沉沦的故事,读者或许读到是门庭宛如嗑过的黑白剥落的瓜子皮,局中人却一点点的感受到是日渐荒凉,有如那春草慢慢地成为门庭上荒草。夕阳垂暮,光彩隐退,只有那黑漆漆地夜等待着纨绔子弟的子弟们哀叹。车如流水马如龙和门前冷落车马稀是正反的对照,繁华成了余绪,胜景成了回顾,只有那些蒙尘斑驳的旧家俱还在昭示着过往,那些家传的首饰还在胜景的余温里,可是时光把它们变得幽暗斑驳,只有遥望中的苍茫。
张的文字在琐碎中我们看到的还有一种宏大,这是人生的一种宏大,也是一种看破世情千万的一种对人世的悲悯。在她的长篇里我们不只看到的是荒凉,还有儿女间的缠绵,世均和曼贞的、翠芝和叔惠的、流苏与柳原的,当年小儿女之态还是有的。虽然,这些最终指向苍凉的虚无,但是当时情还是极其动人的。或许,这就是张爱玲当年韶华妙龄遇到胡兰成的内心余温吧。毕竟,书不等同人,世上多么功于心计的男女初遇情爱的时候,自私总是丢掉了,只剩下楚楚动人的儿女之态。而他们最后的结局始终令人不知说什么——惋惜、哀叹似乎这些词不达意,或许终究指向了人世的荒凉。张爱玲对这些荒凉是无可奈何的怜悯,但是她又不知道出路在那里。
我觉得张的文字里最能表现这种怜悯的在她散文里最能体现。她的许多散文里虽然一贯的用她那种苍凉的手笔,但是在雕刻苍茫荒凉的时候,总能读出来一些言外之意。
对照记是张爱玲最后的文字,写的时候垂垂老矣。那些照片包括了她曾外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弟弟及其他人。写的时候,她孤悬海外亲人全无,一个人在孤独的公寓里,看着这些暗淡的光影,斯人俱远的照片,还有那百年风尘,该是时光漠漠的荒凉。
对照记这本书我不知道定它什么文体,但是我感觉是散文。这本书在张爱玲著作中是不太被看重的,虽然是她的最后绝响,但是我从中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淡笔的勾画,简单的说明,似乎那尘世的沧桑都融会进去了。
这里面的好多文字,让人读后有一种凄凉垂泪的感觉,或许这是她心中最大的悲悯。比如说她写父亲的那个照片,此时的把曾经的过往或许泯忘了,父亲不再是那个打破她头、把其关起来的父亲,他只是父亲。她的笔下有了慈悲与怜悯,她写道:“我父亲一辈子绕室吟哦,背诵如流,滔滔不绝一气到底,末了拖长腔一唱三叹地作结。沉默着走了没一两丈远,又开始背另一篇。听不出是古文时文还是奏折,但是似乎没有重复的。我听着觉得心酸,因为毫无用处。”最后终结的话是“我爱他们”读这句话的时候,心有戚戚焉。因为,前面那句话的烘托,让人感激而悲,那在心底沉睡几十年的血缘认同,能不让人在照片上的人皆已做古,只留独身于尘世的她感到无边的孤独与寂寞。到此,令人为张爱玲,为尘世的一切无法再去温暖的人,而放声大哭一场。她说:“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仅只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人生荒凉至此,悲从心发。
对照记上有她那血缘的亲人和平素至交的朋友,唯独没有她的爱情,既没有胡兰成,也没有赖恩。或许她愿意把它们遗忘,因为那不是她想拥有的感情,她的感情在书中成了一个空白,如同她写爱情时的人世荒凉。懂她的人又能怎样?终究是劳燕双飞,没有终老,只是一个过往,生命里的爱如那昙花一现就凋零在岁月里了。忘了,或许最好;不忘,反倒痛苦。她的文字与人生繁华在民国世界里,她把民国世界里的爱镂刻成岁月的浮影,自己不过是一个临水照花人。
胡兰成在今生今世的“民国女子”中,最后引用了一句李义山的诗,他自说是感叹忧生忧世的自身成败、大千世界的成败,我觉得他是在描写总结张爱玲的情爱。看似阔绰的诗句,其实浮荡着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小院独立听风雨的感慨。我也用那句诗作为终结吧。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原隔座看。
06。2。21 凌晨0:44
可笑的,包括郁达夫那些小说也不能说等同他个人,就是那些自传要等同个人也要斟酌。所以,红学研究人员把红楼梦等同曹雪芹,总让我们感到好笑。对张爱玲与她的作品怎么去看待,或许专家们另有定论,但是窃以为胡兰成的话还是有意思的。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似乎这个考语把那个时代及其张爱玲的人生文字融在一起了。
繁盛衰败的身世,喧嚣归于沉寂的人生,纷乱的时代,还有她那颗作家敏感的心,归在一起就是一个张爱玲的世界。末世的名门,纷乱的时代本来就是一部沧桑沉沦的故事,读者或许读到是门庭宛如嗑过的黑白剥落的瓜子皮,局中人却一点点的感受到是日渐荒凉,有如那春草慢慢地成为门庭上荒草。夕阳垂暮,光彩隐退,只有那黑漆漆地夜等待着纨绔子弟的子弟们哀叹。车如流水马如龙和门前冷落车马稀是正反的对照,繁华成了余绪,胜景成了回顾,只有那些蒙尘斑驳的旧家俱还在昭示着过往,那些家传的首饰还在胜景的余温里,可是时光把它们变得幽暗斑驳,只有遥望中的苍茫。
张的文字在琐碎中我们看到的还有一种宏大,这是人生的一种宏大,也是一种看破世情千万的一种对人世的悲悯。在她的长篇里我们不只看到的是荒凉,还有儿女间的缠绵,世均和曼贞的、翠芝和叔惠的、流苏与柳原的,当年小儿女之态还是有的。虽然,这些最终指向苍凉的虚无,但是当时情还是极其动人的。或许,这就是张爱玲当年韶华妙龄遇到胡兰成的内心余温吧。毕竟,书不等同人,世上多么功于心计的男女初遇情爱的时候,自私总是丢掉了,只剩下楚楚动人的儿女之态。而他们最后的结局始终令人不知说什么——惋惜、哀叹似乎这些词不达意,或许终究指向了人世的荒凉。张爱玲对这些荒凉是无可奈何的怜悯,但是她又不知道出路在那里。
我觉得张的文字里最能表现这种怜悯的在她散文里最能体现。她的许多散文里虽然一贯的用她那种苍凉的手笔,但是在雕刻苍茫荒凉的时候,总能读出来一些言外之意。
对照记是张爱玲最后的文字,写的时候垂垂老矣。那些照片包括了她曾外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弟弟及其他人。写的时候,她孤悬海外亲人全无,一个人在孤独的公寓里,看着这些暗淡的光影,斯人俱远的照片,还有那百年风尘,该是时光漠漠的荒凉。
对照记这本书我不知道定它什么文体,但是我感觉是散文。这本书在张爱玲著作中是不太被看重的,虽然是她的最后绝响,但是我从中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淡笔的勾画,简单的说明,似乎那尘世的沧桑都融会进去了。
这里面的好多文字,让人读后有一种凄凉垂泪的感觉,或许这是她心中最大的悲悯。比如说她写父亲的那个照片,此时的把曾经的过往或许泯忘了,父亲不再是那个打破她头、把其关起来的父亲,他只是父亲。她的笔下有了慈悲与怜悯,她写道:“我父亲一辈子绕室吟哦,背诵如流,滔滔不绝一气到底,末了拖长腔一唱三叹地作结。沉默着走了没一两丈远,又开始背另一篇。听不出是古文时文还是奏折,但是似乎没有重复的。我听着觉得心酸,因为毫无用处。”最后终结的话是“我爱他们”读这句话的时候,心有戚戚焉。因为,前面那句话的烘托,让人感激而悲,那在心底沉睡几十年的血缘认同,能不让人在照片上的人皆已做古,只留独身于尘世的她感到无边的孤独与寂寞。到此,令人为张爱玲,为尘世的一切无法再去温暖的人,而放声大哭一场。她说:“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仅只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人生荒凉至此,悲从心发。
对照记上有她那血缘的亲人和平素至交的朋友,唯独没有她的爱情,既没有胡兰成,也没有赖恩。或许她愿意把它们遗忘,因为那不是她想拥有的感情,她的感情在书中成了一个空白,如同她写爱情时的人世荒凉。懂她的人又能怎样?终究是劳燕双飞,没有终老,只是一个过往,生命里的爱如那昙花一现就凋零在岁月里了。忘了,或许最好;不忘,反倒痛苦。她的文字与人生繁华在民国世界里,她把民国世界里的爱镂刻成岁月的浮影,自己不过是一个临水照花人。
胡兰成在今生今世的“民国女子”中,最后引用了一句李义山的诗,他自说是感叹忧生忧世的自身成败、大千世界的成败,我觉得他是在描写总结张爱玲的情爱。看似阔绰的诗句,其实浮荡着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小院独立听风雨的感慨。我也用那句诗作为终结吧。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原隔座看。
06。2。21 凌晨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