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督抚天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已是体力不支。
眼看另二人已经围近,阮元虽仍在支撑,也知再无转机。只好拼尽全力按着大个儿的手臂,让自己晚一点被打到。就在这时,忽听得后面一个熟悉的声音朗声道:“光天化日之下欺凌弱小,还要脸吗?!”
来人正是江昉,阮元听得江昉声音,知道自己安全了,才终于放松下来。几个打人的江家子弟眼看江昉到眼前,也不敢再欺负阮元和焦循,忙站在一边低下头去。
大个儿也撇下阮元,迎到江昉面前,依然有恃无恐,笑嘻嘻的道:“爷爷……”,江昉一记耳光将他打倒,怒道:“元儿循儿在我家两年,尊师敬长,从无任何过失。你竟如此下作,找来这许多人打元儿和循儿,我江家的脸面,都被你丢尽了!”
大个儿还想强辩,却见胡廷森也从后面缓缓走来,后面还跟着个小女孩儿,知是表叔江振箕的女儿江彩。只见胡廷森眼神颇为不快,似乎看得眼前情形,已猜出发生了什么。便道:“胡先生,是他们……”
“不用说了。”胡廷森脸上早无往日笑容,道:“依大清律例,手足殴人不成伤者,笞二十,成伤者,笞三十。今日人证物证俱在,可否愿意上一趟江都县衙门啊?”胡廷森平日随和,说话不露笑脸,便是极为反感对方。大个儿听得他已言及律法,知道胡先生心中不快,已无可复加,再也不敢强辩,和四个帮手一起灰溜溜的离开了。
一时间只剩下那个帮阮元拖延时间的江家孩子,阮元担心江昉误认为他也是欺负自己的人之一,便道:“江舅祖,这位哥哥是好人,刚才还帮了我呢。”
江昉叹道:“也怪我和振鹭教子无方,其实几十年前,反倒是我江家有求于阮家,没想这些孩子,今日竟这般势利。”看了看剩下那个孩子,和阮元说道:“其实这孩子名叫江藩,近日刚进我家,也非我家中子弟,不过看了同姓之谊,收他在此读书。这些后生因他姓江,便不在意,倒是对你这般……”看阮元倒是没有大事,焦循被两个孩子欺负,脸上已青了一块,衣服也被撕开一条,既是惭愧,又是心疼,忙拉起焦循,帮他擦着身上污秽。
江藩道:“早上便听三官人说看阮兄弟不过,要拿他出气,我觉得不对劲,还是告诉阮兄弟一声,不想还是晚了。阮兄弟,哥哥这里给你赔个不是。”阮元清楚他并非恶人,便也还了一礼。可看着那几个江家子弟跑开的地方,想想来江府两年,一向并无过失,今日竟白白受此折辱,不禁怒气渐生。
那小女孩江彩也上前安慰阮元道:“阮家哥哥,我那几个兄长一向蛮横惯了的,和他们说阮家哥哥聪明好学,就一个个对我白眼。可是阮家哥哥,彩儿觉得你很好,以后有困难,一定会帮你的,阮家哥哥不要生气了好吗?”
但阮元自幼读书,一向深信圣人之言,只觉人生于世,即便困境挫折不可避免,也绝不能失了志气,绝不可忍辱偷生。早在被三个江家子弟围攻时,心中便已暗下决心,此后再不与江家子弟交往。虽眼见江彩温柔和善,定是个善良人,可依然不想因此就留下。低着头略一咬牙,抬头便道:“江家妹妹,你人心善,阮元铭记于心。可是……”阮元又转过头,对着江昉坚定的说道:“此间子弟如此,阮元不愿再留江府。”
江昉一惊,没想到阮元小小年纪,竟如此硬气,他与胡廷森常谈及家中后辈,深知阮元才华出众,假以时日,必能成才。哪里舍得阮元离去?便道:“元儿放心,那几个不肖子弟,我一定严加管束。可元儿万不可有离我江府之念啊。”
“舅祖,孙儿只怕,日后孙儿再进这个门,每次都会想起今天这般受辱之景。若是那样,舅祖让孙儿如何安心?”阮元依然非常坚定。
“元儿,胡先生和我说过,你天资出众,若能多学经典,延以名师,将来成就,必在我江家众人之上,你又何必因一时的不快,就把以后的事都弃之不顾了呢?”江昉依然舍不得阮元。
阮元想起,父亲当年让自己去江府读书之时,也曾对母亲说起江昉之言,说自己的生计可以自己做主,但阮元的未来不能因此耽搁。当时只听说江家豪富,藏书又多,便答应了江昉之言。但这次受辱,让他开始明白,若是继续留在江家,以后只能对那些不肖子弟低声下气。听江昉这段话,倒是和自己来时所听如出一辙。便道:“江舅祖,当年我来江家的时候,您对我父亲说,元儿的未来应该自己做主,是也不是?”
江昉一愣,不想阮元竟又提起这一往事。
阮元继续道:“今日之事,阮元已经明白,江家有胡先生,让阮元受益终生,确是不假。”说到这时,又对胡廷森长揖到地,以谢授业之恩。又道:“但若是为了读书,便要受这般折辱,便要被人看低一等,那在此读书,又是为了什么?学习圣人之言吗?圣人言匹夫不可夺志,又言养吾浩然之气。若今日还要留在江府,岂不负了圣人之言?”江昉虽想继续挽留,却也觉阮元之言颇有道理,一时不好辩驳。
阮元又道:“当日江舅祖说,元儿的读书学习,应当元儿自己做主。那今天我便做一回主,以后我自回家读书,就不麻烦江舅祖了!”说罢,仍未忘了尽礼数,又对江昉拜倒,直至礼毕,方又站起,拉了焦循便走。
江藩和江彩都吃了一惊,江彩叫道:“阮家哥哥,阮家哥哥!”她那日听阮元与胡廷森论诗,见他对答如流,才情并具,早已存了爱慕之心。这时自舍不得阮元离去。
胡廷森笑道:“彩儿不必烦恼,我与他教学两年,也知他脾气,若是他认定了,这一去便绝不回来了。不过你大可放心,我既与他有旧,课业之事,我必倾囊以授。”又对江昉道:“今日情形如此,老夫也不愿在江家再待了。江府这些孩子,也就数他两个最为聪明了。”此时江藩刚刚认识江昉,因同姓之谊才到江府读书,与胡廷森交流不多。故而胡廷森也没考虑江藩,只想着阮元和焦循一走,自己同这些平庸子弟在一起,大是无趣,走了也没有遗憾。
江昉看胡廷森也要走,不免暗自惭愧,觉得自己留不住人才。
忽听一个深沉而清楚的声音在后侧响起:“阮元如此文武双全,出将入相之才,贤弟竟留不下,可惜啊可惜。”
江昉一惊,忙道:“兄长说笑了,元儿虽聪明,可毕竟才九岁,哪里就和出将入相扯上了呢?”
那兄长笑道:“天资聪颖,守节而尽礼数,谦和而有规矩,不是入相之才又是什么?当时三官他们三人将他围住,他直取腹心,率先制住三官,才等到你们赶到,这不是出将之才又是什么?这满朝文武,我也见得不少,橙里还不相信我这个哥哥不成?”
说着便走出来,眼看他五十上下,虽颇为和蔼,但双眼之中,自有一股深沉气度。便是江家的主人,两淮总商,官授一品光禄大夫的大盐商江春了。
江昉眼看兄长过来,也颇为惭愧,道:“孩子脾气,也就罢了,胡先生这也要走,这……”看着江春,似是希望他帮忙挽留。
可江春却道:“聚散离别,皆是定数。愿意来的,走不得,愿意去的,留不得。”向胡廷森道:“先生愿去,便遂先生心意。只是这族孙我平日照顾不周,还望先生多多提携。”
江昉这才明白,江春善于识人,深知胡廷森这般名儒,各有自己的操守,贸然强留,只恐给他寄人篱下之感。不如顺其自然,他眼看江春宽和,反会觉得不好意思。果然胡廷森道:“江总商如此厚爱,在下实难承受。日后若江总商有需要在下之处,在下必竭力以报。”
江春答礼过了,仍是眼看着外面,似乎更在意的人乃是阮元。
阮元回到家,将江府发生之事,一一与父母说了。林氏看他执拗如此,又看焦循样子,知阮元所言非虚,也颇为心疼。忙叫杨禄高去买了鱼,一来为安慰儿子,二来也是表扬他有理有节的举措。杨禄高在阮府已经三十余年,平日精于烹饪,做出的鱼鲜美异常。阮元大吃了一顿,方才平复心情。
阮承信也知儿子志气,想到去江家读书,本非自己所愿,于是也没反对。只道:“元儿若不愿去了,以后就跟着爹爹读书。江家不去事小,可若耽搁了学业,就得不偿失了。”阮元点了点头,知道父亲心意。
从此之后,阮承信便开始教阮元唐宋散文与《资治通鉴》,和阮元讲:“《文选》乃是经典之作,可惜骈文颇多,当今用之甚少。唐宋散文方是文章典范,便先从欧阳永叔、苏文忠公入手。元儿既已近十岁,书也看得不少,有根底了,便也可看《资治通鉴》了。”阮元深知父亲教导,乃循序渐进之义,对自己大有裨益,于是一一听从。之后便自欧阳修《纵囚论》、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学起。阮承信也挑《通鉴》中精彩部分,教阮元习读。
不觉又是一年过去,阮元对散文、历史典故,又有了不少了解。一日在家中闲来无事,翻看祖父遗留书籍,竟意外找到几册朝廷钦定的《数理精蕴》,这书本是康熙朝后期,朝廷集中算学名家,经十年修订而成之作。于康熙之前中西算学,一一备览。阮玉堂遗下这部,已然散佚数册,可仍有不少留存。于是阮元便缠着父亲,让他再教自己一些算学之法。阮承信于算学虽不算精通,但解释基本术语,却也不难。阮元看着看着,对于算学也多了不少了解。
在一册《数理精蕴》的背后,阮元意外发现了几个字,乃是“上报皇恩,下安黎庶”,看起来墨色干枯,字迹瘦劲,当是阮玉堂手书。他看着正好对仗,也与自己在《论语》、《孟子》中所见仁政之语暗合,便暗暗记下了。只是这个时候,阮元还不理解这八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
这日焦循又来做客,请他去北湖玩上几日,想着平日仍有时间和焦循交流,无碍学业,阮元便也去了。
闲来无事,两人便经常到焦循住的黄珏桥一带玩捉迷藏,焦循自以为年长阮元一岁,体力应该更好,躲起来也应该更及时。谁知连续数次,焦循都被阮元准确找到,相反轮到焦循来捉人,阮元却经常躲得不知去向。
这一日焦循躲在草丛里,本以为草丛深处阮元已找不到了,可没过多久,还是被阮元揪出。心中颇为不满,便问道:“我说小夫子呀,你这是长了千里眼顺风耳吗?怎么你每次找我,都那么快,再这样我不陪你玩了。”
阮元笑道:“姐夫别取笑我了,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不过爹爹教过我,兵法第一要看的便是地势,这地势分九种,各有各的特点……譬如我们这里,平地居多,姐夫虽然藏到草丛里面,可姐夫没见那湖边有棵树吗?那树又不小,爬上去看一看,也就知道了。”
焦循这才恍然大悟,笑道:“平日还觉得你老实呢,现在想想,心眼比谁都多。”作势要打阮元,阮元忙接住,道:“姐夫才是骗人不脸红呢,你说北湖捕鱼的最多,可我看了,也没几个人在这周围。”
焦循道:“其实这一带人本不少的,只是现在不是捕鱼的季节。我前年看过这边捕鱼捕蟹,好多人呢!而且有各种办法,捕鱼的有用笼子的、用网的,还有用索子往湖里一围,鱼不愿碰索子,都往里面游,然后便一网打尽了。”
“还有捕蟹,其实捕蟹并不难,蟹肥的季节到湖边看看,有没有蟹挖的小洞,顺着洞抓,一下子就能抓到好多呢!还有人在竹竿上放着饵,蟹好像最喜欢竹竿这样的东西,都一个个上来爬,抓起来一点都不费事。”焦循说着说着,也便忘了和阮元那点“仇恨”,只顾着讲故事了。
“姐夫,那边那个小庙是什么?”阮元忽然指着边上一座庙问道。
“那个呀,是东岳庙。”焦循道:“说起东岳庙,故事可多了,前些年据说呀,有个生员,也就是秀才,去江宁府赶考,半路经过那东岳庙。忽然听得里面传出哭声,过去一看,见是个年轻女子,说是逃荒而来,已好几天没吃东西了。秀才心好,便分了些干粮给那女子,他又会钓鱼,便到北湖里面,捕了一尾鱼回来烤给姑娘。姑娘便说:‘先生大恩大德,妾无以为报,只告诉先生此番去赶考,必能中式。’”
“秀才听了,也便一笑了之。咱这江南,生员众多,中举最是艰难,此番他去省城,倒也没抱多大希望。可这日梦里,却眼见自己坐在考场之上,卷子里三道考题,写得清清楚楚,他也不知为何,下笔之时,如有神助,不一会儿三场试便已完卷。这时忽听得鸡鸣,方知已是清晨,醒来看时,姑娘却已不知所踪。”
“秀才也没多想,只觉得那三场试题,以及自己所做的文章,都清清楚楚的记在自己心里,一时怕忘记了,便借了些纸,一一笔录下来。这时他还不觉有什么异常,可没想到了府城,进了考场,拆开卷子一看,头场试题,竟与梦中丝毫不差!秀才大吃一惊,想起梦中所作卷子,便一字不落,将梦里所作写在了试卷之上。之后二三场,也是如此。后来放榜之时,这自以为必定落榜的秀才,竟拿了江南第三名呢!”按清代扬州本在江苏省,但乡试是江苏安徽两省同考,只称江南乡试。阮元自幼听父亲说过,倒也不觉奇怪。
“从此之后,也时常有读书人路过东岳庙借宿,但凡借宿的,往往都遇见过这女子,若是好心帮她的,便必定高中。若是不愿相助的,或是言语间有邪念的,便必然落榜。时间长了,便有人说这女子不是常人,乃是狐仙呢!”阮元平日也经常听父亲讲民间故事,但阮承信生于官宦人家,民间故事记得的毕竟不多。这时听焦循讲起民间寻常读书人故事,不觉听入了迷。
“以前只听爹爹说有部《聊斋》,里面狐仙故事甚多,不想北湖之中,也有狐仙呀?”阮元颇为好奇,便问焦循。
“这北湖一带,别说狐仙,其他故事,上自天界神怪,下自人间忠良,可多着呢。”焦循感慨道:“只是平日多是口耳相传,有些故事可能原本是真的,说着说着,大家添油加醋,就变样了,越往后越荒诞得紧。读书人不语怪力乱神,眼见一个故事荒诞,就斥之为妄言。故事没人信了,也就没人讲了,自然也就忘了原本的故事了。”
“那姐夫把这些都记下来,不再添油加醋了,不就分出真假了?”阮元问。
“其实啊,我从小便有个志向。就是把我们北湖这边的故事,一点点都记下来。有些是杜撰的,也没办法了。可有些真的故事,总是能记得住。”可说到这里,焦循却叹了口气。道:“可这著书立说,哪有那么简单?多少人写了书出来,没人帮忙刻板刊印,时间久了,也就失传了。我家又不宽裕,哪里刻的起书。”
“姐夫不要担心,等我长大了,一定给你刻出来。”阮元安慰道。
“哪那么容易啊,听爹说,自己刻书,便一本普通的书,也要数十上百叶刻板,还要找刻工,做模具……人家说你以后必有出息,我信。可刻板印书,对你来说未免难了些。”
阮元看着一边的湖水,也不再言语。心中却暗下决心,日后如果有条件了,一定帮焦循,帮那些刻不起书的读书人,把书都刻出来。
不知不觉之间,阮元也已经渡过了人生中最初的十年。
已是体力不支。
眼看另二人已经围近,阮元虽仍在支撑,也知再无转机。只好拼尽全力按着大个儿的手臂,让自己晚一点被打到。就在这时,忽听得后面一个熟悉的声音朗声道:“光天化日之下欺凌弱小,还要脸吗?!”
来人正是江昉,阮元听得江昉声音,知道自己安全了,才终于放松下来。几个打人的江家子弟眼看江昉到眼前,也不敢再欺负阮元和焦循,忙站在一边低下头去。
大个儿也撇下阮元,迎到江昉面前,依然有恃无恐,笑嘻嘻的道:“爷爷……”,江昉一记耳光将他打倒,怒道:“元儿循儿在我家两年,尊师敬长,从无任何过失。你竟如此下作,找来这许多人打元儿和循儿,我江家的脸面,都被你丢尽了!”
大个儿还想强辩,却见胡廷森也从后面缓缓走来,后面还跟着个小女孩儿,知是表叔江振箕的女儿江彩。只见胡廷森眼神颇为不快,似乎看得眼前情形,已猜出发生了什么。便道:“胡先生,是他们……”
“不用说了。”胡廷森脸上早无往日笑容,道:“依大清律例,手足殴人不成伤者,笞二十,成伤者,笞三十。今日人证物证俱在,可否愿意上一趟江都县衙门啊?”胡廷森平日随和,说话不露笑脸,便是极为反感对方。大个儿听得他已言及律法,知道胡先生心中不快,已无可复加,再也不敢强辩,和四个帮手一起灰溜溜的离开了。
一时间只剩下那个帮阮元拖延时间的江家孩子,阮元担心江昉误认为他也是欺负自己的人之一,便道:“江舅祖,这位哥哥是好人,刚才还帮了我呢。”
江昉叹道:“也怪我和振鹭教子无方,其实几十年前,反倒是我江家有求于阮家,没想这些孩子,今日竟这般势利。”看了看剩下那个孩子,和阮元说道:“其实这孩子名叫江藩,近日刚进我家,也非我家中子弟,不过看了同姓之谊,收他在此读书。这些后生因他姓江,便不在意,倒是对你这般……”看阮元倒是没有大事,焦循被两个孩子欺负,脸上已青了一块,衣服也被撕开一条,既是惭愧,又是心疼,忙拉起焦循,帮他擦着身上污秽。
江藩道:“早上便听三官人说看阮兄弟不过,要拿他出气,我觉得不对劲,还是告诉阮兄弟一声,不想还是晚了。阮兄弟,哥哥这里给你赔个不是。”阮元清楚他并非恶人,便也还了一礼。可看着那几个江家子弟跑开的地方,想想来江府两年,一向并无过失,今日竟白白受此折辱,不禁怒气渐生。
那小女孩江彩也上前安慰阮元道:“阮家哥哥,我那几个兄长一向蛮横惯了的,和他们说阮家哥哥聪明好学,就一个个对我白眼。可是阮家哥哥,彩儿觉得你很好,以后有困难,一定会帮你的,阮家哥哥不要生气了好吗?”
但阮元自幼读书,一向深信圣人之言,只觉人生于世,即便困境挫折不可避免,也绝不能失了志气,绝不可忍辱偷生。早在被三个江家子弟围攻时,心中便已暗下决心,此后再不与江家子弟交往。虽眼见江彩温柔和善,定是个善良人,可依然不想因此就留下。低着头略一咬牙,抬头便道:“江家妹妹,你人心善,阮元铭记于心。可是……”阮元又转过头,对着江昉坚定的说道:“此间子弟如此,阮元不愿再留江府。”
江昉一惊,没想到阮元小小年纪,竟如此硬气,他与胡廷森常谈及家中后辈,深知阮元才华出众,假以时日,必能成才。哪里舍得阮元离去?便道:“元儿放心,那几个不肖子弟,我一定严加管束。可元儿万不可有离我江府之念啊。”
“舅祖,孙儿只怕,日后孙儿再进这个门,每次都会想起今天这般受辱之景。若是那样,舅祖让孙儿如何安心?”阮元依然非常坚定。
“元儿,胡先生和我说过,你天资出众,若能多学经典,延以名师,将来成就,必在我江家众人之上,你又何必因一时的不快,就把以后的事都弃之不顾了呢?”江昉依然舍不得阮元。
阮元想起,父亲当年让自己去江府读书之时,也曾对母亲说起江昉之言,说自己的生计可以自己做主,但阮元的未来不能因此耽搁。当时只听说江家豪富,藏书又多,便答应了江昉之言。但这次受辱,让他开始明白,若是继续留在江家,以后只能对那些不肖子弟低声下气。听江昉这段话,倒是和自己来时所听如出一辙。便道:“江舅祖,当年我来江家的时候,您对我父亲说,元儿的未来应该自己做主,是也不是?”
江昉一愣,不想阮元竟又提起这一往事。
阮元继续道:“今日之事,阮元已经明白,江家有胡先生,让阮元受益终生,确是不假。”说到这时,又对胡廷森长揖到地,以谢授业之恩。又道:“但若是为了读书,便要受这般折辱,便要被人看低一等,那在此读书,又是为了什么?学习圣人之言吗?圣人言匹夫不可夺志,又言养吾浩然之气。若今日还要留在江府,岂不负了圣人之言?”江昉虽想继续挽留,却也觉阮元之言颇有道理,一时不好辩驳。
阮元又道:“当日江舅祖说,元儿的读书学习,应当元儿自己做主。那今天我便做一回主,以后我自回家读书,就不麻烦江舅祖了!”说罢,仍未忘了尽礼数,又对江昉拜倒,直至礼毕,方又站起,拉了焦循便走。
江藩和江彩都吃了一惊,江彩叫道:“阮家哥哥,阮家哥哥!”她那日听阮元与胡廷森论诗,见他对答如流,才情并具,早已存了爱慕之心。这时自舍不得阮元离去。
胡廷森笑道:“彩儿不必烦恼,我与他教学两年,也知他脾气,若是他认定了,这一去便绝不回来了。不过你大可放心,我既与他有旧,课业之事,我必倾囊以授。”又对江昉道:“今日情形如此,老夫也不愿在江家再待了。江府这些孩子,也就数他两个最为聪明了。”此时江藩刚刚认识江昉,因同姓之谊才到江府读书,与胡廷森交流不多。故而胡廷森也没考虑江藩,只想着阮元和焦循一走,自己同这些平庸子弟在一起,大是无趣,走了也没有遗憾。
江昉看胡廷森也要走,不免暗自惭愧,觉得自己留不住人才。
忽听一个深沉而清楚的声音在后侧响起:“阮元如此文武双全,出将入相之才,贤弟竟留不下,可惜啊可惜。”
江昉一惊,忙道:“兄长说笑了,元儿虽聪明,可毕竟才九岁,哪里就和出将入相扯上了呢?”
那兄长笑道:“天资聪颖,守节而尽礼数,谦和而有规矩,不是入相之才又是什么?当时三官他们三人将他围住,他直取腹心,率先制住三官,才等到你们赶到,这不是出将之才又是什么?这满朝文武,我也见得不少,橙里还不相信我这个哥哥不成?”
说着便走出来,眼看他五十上下,虽颇为和蔼,但双眼之中,自有一股深沉气度。便是江家的主人,两淮总商,官授一品光禄大夫的大盐商江春了。
江昉眼看兄长过来,也颇为惭愧,道:“孩子脾气,也就罢了,胡先生这也要走,这……”看着江春,似是希望他帮忙挽留。
可江春却道:“聚散离别,皆是定数。愿意来的,走不得,愿意去的,留不得。”向胡廷森道:“先生愿去,便遂先生心意。只是这族孙我平日照顾不周,还望先生多多提携。”
江昉这才明白,江春善于识人,深知胡廷森这般名儒,各有自己的操守,贸然强留,只恐给他寄人篱下之感。不如顺其自然,他眼看江春宽和,反会觉得不好意思。果然胡廷森道:“江总商如此厚爱,在下实难承受。日后若江总商有需要在下之处,在下必竭力以报。”
江春答礼过了,仍是眼看着外面,似乎更在意的人乃是阮元。
阮元回到家,将江府发生之事,一一与父母说了。林氏看他执拗如此,又看焦循样子,知阮元所言非虚,也颇为心疼。忙叫杨禄高去买了鱼,一来为安慰儿子,二来也是表扬他有理有节的举措。杨禄高在阮府已经三十余年,平日精于烹饪,做出的鱼鲜美异常。阮元大吃了一顿,方才平复心情。
阮承信也知儿子志气,想到去江家读书,本非自己所愿,于是也没反对。只道:“元儿若不愿去了,以后就跟着爹爹读书。江家不去事小,可若耽搁了学业,就得不偿失了。”阮元点了点头,知道父亲心意。
从此之后,阮承信便开始教阮元唐宋散文与《资治通鉴》,和阮元讲:“《文选》乃是经典之作,可惜骈文颇多,当今用之甚少。唐宋散文方是文章典范,便先从欧阳永叔、苏文忠公入手。元儿既已近十岁,书也看得不少,有根底了,便也可看《资治通鉴》了。”阮元深知父亲教导,乃循序渐进之义,对自己大有裨益,于是一一听从。之后便自欧阳修《纵囚论》、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学起。阮承信也挑《通鉴》中精彩部分,教阮元习读。
不觉又是一年过去,阮元对散文、历史典故,又有了不少了解。一日在家中闲来无事,翻看祖父遗留书籍,竟意外找到几册朝廷钦定的《数理精蕴》,这书本是康熙朝后期,朝廷集中算学名家,经十年修订而成之作。于康熙之前中西算学,一一备览。阮玉堂遗下这部,已然散佚数册,可仍有不少留存。于是阮元便缠着父亲,让他再教自己一些算学之法。阮承信于算学虽不算精通,但解释基本术语,却也不难。阮元看着看着,对于算学也多了不少了解。
在一册《数理精蕴》的背后,阮元意外发现了几个字,乃是“上报皇恩,下安黎庶”,看起来墨色干枯,字迹瘦劲,当是阮玉堂手书。他看着正好对仗,也与自己在《论语》、《孟子》中所见仁政之语暗合,便暗暗记下了。只是这个时候,阮元还不理解这八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
这日焦循又来做客,请他去北湖玩上几日,想着平日仍有时间和焦循交流,无碍学业,阮元便也去了。
闲来无事,两人便经常到焦循住的黄珏桥一带玩捉迷藏,焦循自以为年长阮元一岁,体力应该更好,躲起来也应该更及时。谁知连续数次,焦循都被阮元准确找到,相反轮到焦循来捉人,阮元却经常躲得不知去向。
这一日焦循躲在草丛里,本以为草丛深处阮元已找不到了,可没过多久,还是被阮元揪出。心中颇为不满,便问道:“我说小夫子呀,你这是长了千里眼顺风耳吗?怎么你每次找我,都那么快,再这样我不陪你玩了。”
阮元笑道:“姐夫别取笑我了,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不过爹爹教过我,兵法第一要看的便是地势,这地势分九种,各有各的特点……譬如我们这里,平地居多,姐夫虽然藏到草丛里面,可姐夫没见那湖边有棵树吗?那树又不小,爬上去看一看,也就知道了。”
焦循这才恍然大悟,笑道:“平日还觉得你老实呢,现在想想,心眼比谁都多。”作势要打阮元,阮元忙接住,道:“姐夫才是骗人不脸红呢,你说北湖捕鱼的最多,可我看了,也没几个人在这周围。”
焦循道:“其实这一带人本不少的,只是现在不是捕鱼的季节。我前年看过这边捕鱼捕蟹,好多人呢!而且有各种办法,捕鱼的有用笼子的、用网的,还有用索子往湖里一围,鱼不愿碰索子,都往里面游,然后便一网打尽了。”
“还有捕蟹,其实捕蟹并不难,蟹肥的季节到湖边看看,有没有蟹挖的小洞,顺着洞抓,一下子就能抓到好多呢!还有人在竹竿上放着饵,蟹好像最喜欢竹竿这样的东西,都一个个上来爬,抓起来一点都不费事。”焦循说着说着,也便忘了和阮元那点“仇恨”,只顾着讲故事了。
“姐夫,那边那个小庙是什么?”阮元忽然指着边上一座庙问道。
“那个呀,是东岳庙。”焦循道:“说起东岳庙,故事可多了,前些年据说呀,有个生员,也就是秀才,去江宁府赶考,半路经过那东岳庙。忽然听得里面传出哭声,过去一看,见是个年轻女子,说是逃荒而来,已好几天没吃东西了。秀才心好,便分了些干粮给那女子,他又会钓鱼,便到北湖里面,捕了一尾鱼回来烤给姑娘。姑娘便说:‘先生大恩大德,妾无以为报,只告诉先生此番去赶考,必能中式。’”
“秀才听了,也便一笑了之。咱这江南,生员众多,中举最是艰难,此番他去省城,倒也没抱多大希望。可这日梦里,却眼见自己坐在考场之上,卷子里三道考题,写得清清楚楚,他也不知为何,下笔之时,如有神助,不一会儿三场试便已完卷。这时忽听得鸡鸣,方知已是清晨,醒来看时,姑娘却已不知所踪。”
“秀才也没多想,只觉得那三场试题,以及自己所做的文章,都清清楚楚的记在自己心里,一时怕忘记了,便借了些纸,一一笔录下来。这时他还不觉有什么异常,可没想到了府城,进了考场,拆开卷子一看,头场试题,竟与梦中丝毫不差!秀才大吃一惊,想起梦中所作卷子,便一字不落,将梦里所作写在了试卷之上。之后二三场,也是如此。后来放榜之时,这自以为必定落榜的秀才,竟拿了江南第三名呢!”按清代扬州本在江苏省,但乡试是江苏安徽两省同考,只称江南乡试。阮元自幼听父亲说过,倒也不觉奇怪。
“从此之后,也时常有读书人路过东岳庙借宿,但凡借宿的,往往都遇见过这女子,若是好心帮她的,便必定高中。若是不愿相助的,或是言语间有邪念的,便必然落榜。时间长了,便有人说这女子不是常人,乃是狐仙呢!”阮元平日也经常听父亲讲民间故事,但阮承信生于官宦人家,民间故事记得的毕竟不多。这时听焦循讲起民间寻常读书人故事,不觉听入了迷。
“以前只听爹爹说有部《聊斋》,里面狐仙故事甚多,不想北湖之中,也有狐仙呀?”阮元颇为好奇,便问焦循。
“这北湖一带,别说狐仙,其他故事,上自天界神怪,下自人间忠良,可多着呢。”焦循感慨道:“只是平日多是口耳相传,有些故事可能原本是真的,说着说着,大家添油加醋,就变样了,越往后越荒诞得紧。读书人不语怪力乱神,眼见一个故事荒诞,就斥之为妄言。故事没人信了,也就没人讲了,自然也就忘了原本的故事了。”
“那姐夫把这些都记下来,不再添油加醋了,不就分出真假了?”阮元问。
“其实啊,我从小便有个志向。就是把我们北湖这边的故事,一点点都记下来。有些是杜撰的,也没办法了。可有些真的故事,总是能记得住。”可说到这里,焦循却叹了口气。道:“可这著书立说,哪有那么简单?多少人写了书出来,没人帮忙刻板刊印,时间久了,也就失传了。我家又不宽裕,哪里刻的起书。”
“姐夫不要担心,等我长大了,一定给你刻出来。”阮元安慰道。
“哪那么容易啊,听爹说,自己刻书,便一本普通的书,也要数十上百叶刻板,还要找刻工,做模具……人家说你以后必有出息,我信。可刻板印书,对你来说未免难了些。”
阮元看着一边的湖水,也不再言语。心中却暗下决心,日后如果有条件了,一定帮焦循,帮那些刻不起书的读书人,把书都刻出来。
不知不觉之间,阮元也已经渡过了人生中最初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