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提要:实践是对称哲学的基本范畴,理想与现实的对称、理论观念与实践观念的对称是实践的两大基本层次。对称的、作为整体范畴的实践的发展方向和必然结果,是建立社会系统工程。是对策还是博弈,是实践中主体性高低的标志。作为社会系统工程的实践过程,只能是对策不是博弈。对称经济工程是有序工程、双赢工程,是结构出效益、结构产生生产力的经济工程,只能是对策的结果。经济活动是对策还是博弈,是对称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区别。

    关键词:实践  理论观念  实践观念  对策  博弈 理想 现实 社会系统工程

    知行合一  实践是对称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是常青的。当低层次的理论在实践中遇到不可解释的现象时,必须在更高层次理论指导下,修补自己的理论——理论适应实践而不是剪裁实践。

    实际上,许多经济学中所谓的问题,在企业管理实践中都早已得到解决,比如信息不对称问题。关键的问题不在于问题的产生,而在于问题的解决;而真正要解决问题,则必须走出问题看问题。这就需要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经济学与管理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是常青的。当低层次的理论在实践中遇到不可解释的现象时,必须在更高层次理论指导下,修补自己的理论——理论适应实践而不是剪裁实践。

    当然,实践也可以创造——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造。在这时是实践符合理论。但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经济需要解释和证明——在解释新现象时证明新理论的正确性。因此在这个时候不是实践顺应理论,而是理论符合实践。

    实践是对称哲学的基本范畴:实践是本体论的基本范畴;实践是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实践是认识论的基本范畴;实践是逻辑学的基本范畴;实践是对称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实践之所以是对称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是因为实践是对称的整体范畴。

    哲学的实践是整体范畴,经济学的实践是整体范畴: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实践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实践是事实、逻辑、价值的统一;实践是实体、属性、关系的统一;

    实践标准是事实标准,逻辑标准,价值标准的有机统一。实践标准也即检验实践标准。本体论、历史观、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主体和客体的对称关系为中心的统一。

    对称哲学把“实践”理解成意识活动和物质活动相对称的人的创造性活动。因为任何创造性活动,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无论是体力的、还是脑力的,都是物质活动和意识活动的统一,只不过物质和意识的比重不同而已。对称经济学把“实践”理解成主体活动和客体活动相对称的人的创造性生产活动。因为任何创造性生产活动,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无论是体力的、还是脑力的,都是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的统一,只不过物质和精神的比重不同而已。

    重新定义的、作为整体范畴的实践:本身即应集中体现以主体为中心同客体的统一,以相对主体为中心和相对客体的统一。它是人类历史上各种实践观的扬弃、综合、升华。

    人类社会自始至终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实践活动从简单到复杂的展开过程;相应地,人类对实践的认识,也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不是因为有了实践哲学,才有实践在人类社会的地位;而是实践哲学是人类对实践的认识史的概括和总结。人的实践,也是一个立体动态五维系统,因此人的实践进程也就是系统的有序化过程。

    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实践是个有机整体,知和行是完整的实践系统中的一个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两个基本层次,没有哪个在先,哪个在后的问题。“知先行后”,“行先知后”包含有片面的真理,在全体上都是错误的,谈不上哪个更正确。因此,真理标准应是一个系统的标准。这个系统标准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层次、环节,孤立开来单独作为真理的标准是不可能的。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实践,应是物质活动和意识活动中所包含的多层次规律的统一,其中当然也包括思维活动的规律——逻辑规律。逻辑作为实践系统中的最高层次和人类实践的历史成果的内化和积淀,是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系统的最高层次、直接形式和不可缺少的环节。

    科学预见,就它已经接受了逻辑检验这一点来讲,说明它已经接受了以前的实践和当前实践的最高层次的检验,因而有可能是真理。科学预见的科学性就在这里。就它还没有接受当前实践的其他层次、部分、环节的检验以及没有接受今后的实践的检验这一点来讲,还不能最后断定它是真理。实践是一个立体动态五维系统,现在的实践不等于过去的实践,今后的实践也不等于现在实践。

    只有把目的(最高形式是理想)看成是理性认识的灵魂,才能理解反映认识和价值认识的一致性、真善美的一致性。实践之所以是整体范畴,表现在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比理论低一层次的、理论向实践转化中介环节的所谓实践观念,包括实践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的计划、方案,最能标示人们意识的本质特征。

    物质活动是实践活动,精神生产也是实践活动,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后者的比重更大,重要性、意义也更大。把实践看成相对范畴,把物质活动看成是唯一的实践活动的根本原因,同社会发展的落后程度有关。

    作为空间和时间、历史和逻辑、逻辑中观点和方法的统一的实践哲学体系就是实践范畴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发展,即实践中主体和客体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的由无数小圆圈构成的中圆圈再构成的大圆圈,是人类实践的立体动态五维系统在逻辑中的再现。迄今为止人类所有哲学体系都是它的构成环节。应把实践本体论理解成实践在发现、认识、创造并由此确证本体的作用,即实践的本体论意义,而不是把实践本身理解成本体。一方面,只有科学的实践观才有科学的本体论,科学的实践观是科学的本体论的必要的充分的条件,所以否认实践的本体论意义,认为实践只有历史观甚至只有认识论意义的观点是片面的;另方面,认为实践本身即本体,或实践可以创造本体,本体本身离不开实践或没有实践就没有本体的“实践一元论”也是根本上错误的。

    社会有机体的层次性、规律的层次性、人的实践活动的层次性是对称的。实践哲学就是对称哲学。

    三思而行  经济活动的理论观念与实践观念

    今天的理论观念就是过去的实践观念,今天的实践观念就是今后的理论观念。二者的相互转化,体现了人类实践的发展。

    就人的经济活动的最根本的本质是创造性生产而言,人的有目的经济活动过程同自然界的无目的运动过程没有本质的差别。毋宁说前者只是后者的微观过程的宏观展开、特殊表现而已。从某种意义上,自然界、整个宇宙的运动过程也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就是创造。所谓自觉和自发的区分也是相对的:对于个人来讲是自觉的,对于人类来讲是自发的;对于人类来讲是自觉的,对于宇宙整体来讲是自发的;任何人的任何程度的“自觉”,都只是宇宙本性的自发表现而已。如果把人的目的同宇宙的“目的”绝对对立起来,就不能对人的目的产生和作用作科学的本体论解释,就只能从反对宇宙目的论出发而陷于主观唯心论,而神学目的论也只是扩大了的主观唯心论而已。人的目的本质上只是宇宙“目的”的一个阶段、一个环节、一个部分而已。

    情绪是**、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心理活动,属于潜化意识的范畴。情感是情绪和感性认识的结合。某种事物所引起的感性认识,同人们的**、需要的结合,对人的**和需要的肯定、否定及其程度的心理活动,就是情感。因此,情感是基于或建立于情绪之上的感性认识。**和需要则直接属于潜生意识的范畴,**需要——情绪——情感——潜生——潜化——感性,包含在人们实践中,构成人们实践中的一个层次和环节。

    任何知识都是滞后性与超前性的统一。所谓实践观念,实质上就是超前性的知识,或知识的超前性的外化凝结。滞后性知识是手段,超前性知识是目的。手段服务于目的,因此,超前性知识高于滞后性知识。同时,目的又是超前性知识的最高层次,所以,目的是最高层次的知识,而理想是最高层次的目的。

    无论是滞后知识还是超前知识,都是观点和方法的统一,所以实践观念也是观点和方法的统一。把实践观念等同于方法是不对的,把实践观念看成是比理论观念(即滞后知识)低一层次的知识更是不对的,它虽然是理论观念(把滞后知识说成理论观念,把超前知识说成实践观念是不对的,因为二者都是理论,都包含在实践中,成为实践的一个环节)向行动转化的中介,但比理论观念更高。

    同理论观念一样,实践观念也包含观点和方法两个方面。工作方法的本质是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本质是意识方法,工作方法是科学即意识方法的具体化,二者之间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工作方法体现了实践观念中的科学方法,工作方法论体现了理论观念中的科学方法论体系。因此工作方法不是外在于科学方法论体系的独立的或与之并列的方法论,而是后者的延伸和具体运用。只有属于意识范畴的科学方法论体系才是唯一的方法论体系。

    理论观念和实践观念可以相互转化。理论观念就是凝固的实践观念,实践观念就是行动的理论观念。今天的理论观念就是过去的实践观念,今天的实践观念就是今后的理论观念。二者的相互转化,体现了人类实践的发展,体现了人类实践发展中的精神的发展;说明了人类实践发展中的精神因素和物质因素的不可分离,是实践中的两个不同层次。它们的相互作用是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也说明,理论归根结底是实践中的一个环节:明天的理论观念,作为今天的实践观念,构成今天的实践中的一个环节;今天的理论观念作为昨天的实践观念,构成昨天的实践中的一个环节。人类实践是整体范畴,人类社会的各个要素,是人类实践的各个环节。生产力作为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是人们实践能力的结果。生产力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经济发展史也即人类实践发展史。

    凡事予则立  对策、控制与博弈

    任何概念都有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和社会整体发展过程是对称的。

    博弈源于封闭,对策来自沟通。均衡是博弈的结果,对称是对策的成就——智慧经济时代要有同工业经济时代不同的经济学范式与之对称,经济活动的主体性必须用对策代替博弈。用信息控制论来代替现在通行的信息认识论,可以实现信息不对称向对称转化。通过制度设计(机制设计)以实现信息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原理,可以运用于市场的任何一个角落。

    以人类社会为参照系,思维和存在的对称关系是宇宙基本的对称关系。“天人合一”即对称,是思维与存在的对称关系。思维和存在是对称的,说明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世界是可知的。人不但可以认识规律、把握机会,而且可以创造机会。人可以自觉地运用经济活动的对称规律,提出相应的对策,重新建构“自然——社会”统一系统的有序结构,使之符合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取得经济活动的成功。对称经济学就是对策学。

    信息不对称问题,实质是信息认识论问题;而要解决信息不对称向对称转化,就要转信息认识论为信息控制论。换言之,用信息控制论来代替现在通行的信息认识论,可以实现信息不对称向对称转化。

    只要信息停留在认识层面,不管对象是否主动提供信息,主体都只能是被动接受,在这种情况下,都不可能做到信息对称;但如果深入到控制层面,那么对象的信息不管是否被动提供,都只能是对称的;虽然在整体上,也许这种对称只是相对的,但对于特定的实践目的来讲,这个对称是绝对的。因此,在信息经济学(包括信号理论)解决信息不对称是不可能的;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必须用控制经济学代替信息经济学,把信息经济学作为控制经济学的一个环节。信息经济学由于把信息的对称问题停留在信息层面,就信息谈信息,因而不但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还会助长信息不对称,造成劳动就业市场上假学历、假文凭泛滥,在商品市场虚假广告盛行,成为劣币驱逐良币的理论基础。实践证明: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必须走出信息看信息,在控制论领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从信息经济学层面来看,信息不对称不仅源于对象现象和本质的不一致,而且源于主体的种种心理因素:西方经济学家卡尼曼的“参照点”、“偏好逆转”,“前景理论”、“阿莱悖论”(偏离期望效益理论)、“定位效益”、“小数法则”等,就是从不同角度来揭示人的作为主体产生信息不对称的各种心理因素。这进一步证明:不确定性既可以发展在客体身上,也可以发展在主体身上;仅仅从信息层面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不够的,必须从控制论层面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受控的实践是一个主体与客体从不确定到确定,从不对称到对称的双向融合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蕴含了“时间可以证明一切”。在这个过程中,仅仅靠观察、展示、甚至实验来实现对称是不可能的。

    实验经济学是从信息经济学向控制经济学转化、延伸的一个过渡环节。通过实验得出来的经济学结论,如果没有在实践中通过实践主体自觉的控制,不可能产生预期的结果。经济实验的可能性,是经济控制可能性的依据;经济控制的可能性,是经济实验可能性的完成。从经济实验到经济控制,实现了经济信息从不对称到对称的转化。而如果仅仅停留在经济实验阶段,不可能完成这个转化。

    这种通过制度设计(机制设计)以实现信息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原理,可以运用于市场的任何一个角落,包括劳动力市场与经理人市场,以及股票、债券、期货、借贷市场。市场经济的信息对称问题,实际上可以归结于制度设计问题。科学的制度设计,完全可以回避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从而实现经济主体与客体的对称。

    和谐管理的本质是对称管理,对称经济学与对称管理学通过对对策与博弈、对称与均衡等概念的分离与重新定位,使之内涵与时代的发展、新范式的要求相对称。在经济活动中,主体的行为方式是对策还是博弈,构成了新旧经济模式、管理模式的本质区别。对策学还是博弈学,是新旧经济学范式、管理学范式的本质区别。它们体现了两种世界观的本质区别。

    对称和均衡的本质区别,由对策与博弈的本质区别造成。对策的目的是对称,博弈的结果是均衡。对称的途径和手段是对策,均衡的途径和手段是博弈。对称,是通过对策来实现的“均衡”;均衡,是通过博弈来达到的对称。对称和均衡,有着不同的本质,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发展模式。均衡是消极的、自发的,是博弈的结果,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对称”;对称是积极的、自觉的,是对策的结果,是智慧经济时代的“均衡”。均衡,核心是物和物、客体和客体的均衡;对称,核心是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对称。客体和客体的均衡,带来的是资源的优化配置;主体和客体的对称,带来的是资源的优化再生。博弈,不均衡是绝对的,均衡是相对的。博弈经济学就是不对称经济学,不对称经济学就是不和谐经济学。对策,不均衡是相对的,均衡是绝对的。对策经济学就是对称经济学,对称经济学就是和谐经济学。

    传统经济学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只是厂家与消费者的均衡,而非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之间的均衡。博弈的指向是横向的,停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作文章。无论是非合作博弈还是合作博弈、传统博弈还是进化博弈,都只是作为资源配置、交易过程的手段。对策的指向是人对自然、主体对客体,是纵向的,不仅是交易的手段而且首先是生产再生产的手段,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做到和谐合作。在对称经济学中,提高信用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活力,提高生产力。所以,博弈论是舍本求末,对策论是从本到末。在对策论看来,不但宏观经济活动,而且微观经济活动都可以实现“均衡”——关键是通过对策,而不是通过博弈。

    传统经济学把物和物的对称关系看成基本对称关系,甚至把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也纳入客体和客体的对称(“均衡”)的范畴,是把人物化,贯彻的是客体性原则。而主体性原则,则是把物人化,认为主客体关系以人为主导;以人为主导的对称关系,是经济领域基本的对称关系,其他一切对称关系是其展开和具体化。

    对称不仅仅是微观经济过程的“均衡”,而且是经济形态的增长方式、运作模式、经营模式、发展模式、系统功能的对称。用对策来代替博弈作为经营模式,用对称代替均衡作为发展模式,是经济增长方式与发展模式转变、经济领域中确立主体性原则的必然要求。对策论则像一根红线,把微观经济过程和中观、宏观经济过程统一起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统一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种经济学从方法论的角度重新定位,使之功能化、本质化、简单化,从而扬弃了各种经济学流派在方法论上的对立。

    只有以对策论为核心的对称经济学才是真正的科学经济学,只有以对策论为核心的对称管理学才是真正的科学管理学,只有以对策论为核心的对称发展观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观。通过对策来实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