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御前总管升职手札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还曾经有人在金銮殿上写文章嘲讽朝廷,最后虽然被革了功名,永不叙用,但是也没有性命之忧。
那是大楚朝第一个通过了会试却没能考中进士的士子。
所以朝廷虽然要靠读书人来当官治理,但实际上,更多时候这些在野的读书人,其实是很让朝廷头疼的。因为你不能控制人家说什么。不少人为了博出名,就会写些文章批评朝廷和时政,哗众取宠。
所以皇帝对平安口中所说的控制,是十分感兴趣的,“怎么控制?据你所说,这江南的报纸,也是民间所办。京城若是官办,恐怕不妥。”
而且在官办的报纸上让这些文士吵来吵去,也实在是不像话。
“这是自然。”平安道,“朝廷也不是不能办报纸,只是内容不能是这些罢了。朝廷如今不也有邸报?不过只是给官员看。所以我的意思是,朝廷可以官办一份报纸,专门通报朝廷政令,各地消息,给百姓们看。至于这些民间报纸,限制他们议论政事便是。”
皇帝微微皱眉,“通报朝廷政令和各地消息,这岂不是朝廷做什么都要让百姓知道?届时物议纷纷,恐怕不妥。”
这时候讲究的是愚民政策。百姓们什么都不需要懂得,只要听话就可以了。几千年的积累,平民百姓的确是也都习惯了这些。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思想了。
所以平安是很不赞同这种做法的。毕竟你不可能给别人换个脑子,所以人家想什么你也不知道。瞒着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吗?瞒着不也一样有人议论?
而且士林文人议论起来,可比老百姓厉害多了!
所以平安放缓了语气道,“其实百姓是很讲道理的,只要能够将政令说清楚讲明白,他们自然就会照做。比让那些亲民官自己去一个个的介绍,效果要好得多。再说,大楚那么大,陛下却住在深宫之中,根本看不到外面的日子究竟过得如何,好不好都是官员们自己说了算。朝廷有什么政令,百姓若是都不知道,岂不是任由官员糊弄?即便有人贪赃枉法,也难以发现。”
从古至今,“吏治”这两个字,是所有朝代都会头疼的问题。之前的历史上,有过高薪养廉的时代,官员俸禄丰厚,但是贪污受贿就杜绝了吗?没有。也有过吏治严苛的时候,官员们的俸禄只够吃饭,结果贪/污更加严重,否则日子就过不下去了。
总之不管朝廷怎么去管,都根本避免不了。甚至有时候,下面的地方官员层层勾结,官官相护,根子都烂了朝廷还是一点消息都不知道。这样的案子出过几次,每一次都闹到最后民变了朝廷才能知道,最后的结果自然也是触目惊心。
几十上百条的人命,就算只是看数字,也让人唏嘘感叹。
皇帝又不昏庸,对这方面的问题自然也发愁过。所以听到平安这么说,倒觉得有些道理,但又道,“自古民告官是重罪。即便百姓们知道了,恐怕也只是敢怒不敢言。”
“但总比不知道要强?”平安说,“知道了,就可能有人站出来。不知道,那么他们就会一直被欺骗愚弄,甚至到死都不明白。”
其实民告官是犯罪这种做法本身就有问题,这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才弄出来的东西。但平安也知道这种事不能着急,他现在的目的,只是要办报纸,初步让百姓们了解一下国家大事而已。这也跟他之前打算的“打基础”不谋而合。
所以现阶段,平安必须低调行事,半点不能牵扯到政治,更不能够引起官员集团的警惕。
在这一点上,皇帝跟平安是站在一条线上的。
天下万民是他的子民,官员贪赃的东西,可不会用来孝敬他。所以皇帝也是希望所有官员全部都干干净净,廉洁守行的。如果百姓也可以帮忙监督,那自然再好不过。
所以皇帝想了想便决定将这件事情拿出来讨论。不过在这之前,他要求平安县写出个章程来。
平安说,“具体的事情还要推敲,不过我是这么想的,先让京城的文士们自己办一家民间报纸,跟江南打擂台。或许将来可以推广到各路甚至各州,这样文士们就有事情做了。而且等他们习惯了报纸,有什么想法时就会在报纸上说,也更方便朝廷监督民意。至于朝廷的报纸,可以缓一缓再办。”
“这是为何?”
“毕竟是新式的东西,让人在前面探探路,朝廷诸公想必便能放心了。”平安说。
他能说一上来就要官办报纸,会引起某些人的警惕吗?而且朝廷办事的效率,从来都那么的令人发指。等到他们弄好,可能要到明年后年去了。而且到时候,谁来负责这份报纸,也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势必要争执一番。
在这个过程中,就让民间报纸百花齐放吧。到时候大家都习惯了报纸的存在,即便官办报纸的内容有些敏感,大部分人也会赞同。
皇帝最后同意了平安的说法。
不过他可没有忘记,平安的话还没有说完,“你之前说朝廷控制报纸,要怎么做?”
果然,对皇帝来说,掌控一切才是最重要的。他可不希望到时候报纸上都是些批评朝廷暗讽自己的东西。
平安说,“到时候可以制定法律条文,用以约束。嗯,就叫《皇楚新闻管理条例》好了。”
“新闻?”
“这个报纸上面多是新鲜事,每一两天出一期,自然是新闻。新鲜的见闻。”平安道。
皇帝觉得这个说法很有趣,点头道,“也好,这件事你看着些。”
这是肯定的。平安虽然会将民办报纸的主导权交出去,却不代表他不会监督。江南有徐文美看着,京城肯定就是他自己上了。正好找点事情做。
平安很兴奋。
从他回京之后,身上的事情都交出去了,每天只是去本初殿里站岗值班。也许对于其他想要往上爬的人来说,这种待遇他们求之不得。毕竟能够每天在皇帝面前刷存在感,谁不喜欢?
但是平安却觉得十分无聊。他要刷存在感的话,即便不见面,也能保证自己的名字和消息一直出现在皇帝的眼睛和耳朵里,所以根本不需要每天守在那里,没有任何实事做,总让人觉得浑身都不舒服。
尤其是之前想清楚了,觉得自己目前的步子不宜迈得很大,还是应该先打基础之后,平安更是有些茫然。
因为理论上虽然想通了,但实际上他却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
现在平安知道了,从教育这方面入手就不错。反正朝廷需要人才,对这方面也十分重视。最重要的是,这件事不敏感,也戳不到某些人的忌讳,不容易被人打压。
目前就先把报纸办了吧。
因为有皇帝的配合,所以平安的计划书还没有写出来,江南的《诗文荟萃》就已经传到了京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根据皇城司那边的说法,最近京城的文士们似乎经常聚会,讨论这个报纸,颇有也办一份出来打擂台的意思。
就连不少朝中大臣,也都看到了这份报纸。
因为科举考试还会考诗赋,所以这会儿的官员们,绝大多数也都是文采斐然之辈,经常也聚个会,写个诗作个文,然后被人传唱。所以对于这份报纸,大家都很喜爱。若是京城也有这样的报纸,说不定这些官员们,也会写信投稿呢。
条件已经成熟。
平安便隐瞒身份,暗地里接触了几个文士,支持和推动他们开始办报纸。
因为有平安出主意,所以他们也找了京城这边赫赫有名的一些文人和世家加入,筹集资金。同时还向那些店铺拉广告。因为有江南的模板在,要做这些就容易多了。所以没过多久,《京城文萃》就新鲜出炉。
平安揣上第一期的报纸进了宫。
皇帝看过之后,第一个评价是,“这个报纸似乎与《诗文荟萃》不太一样?”
这是自然。实际上这几乎全是平安的功劳。之前那些人弄出来的东西,简直就是《诗文荟萃》的翻版,没有半点创新。这样倒是节省力气了,但平安可以想见,等江南那边知道之后,会被如何嘲。
所以他说服了中人,在他的主导之下,将报纸的各个版面重新制定了一番,甚至还加上了插图,看上去图文并茂,跟《诗文荟萃》截然不同。
这会儿被皇帝指出来,平安也不由生出几分得意,“是有些不同。既然是打擂台,总不能跟别人雷同。”
这年头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法,但是盗版和抄袭也是可耻的。
平安摸着下巴,琢磨着要不要把这一条加入新闻条例之中去。
。还曾经有人在金銮殿上写文章嘲讽朝廷,最后虽然被革了功名,永不叙用,但是也没有性命之忧。
那是大楚朝第一个通过了会试却没能考中进士的士子。
所以朝廷虽然要靠读书人来当官治理,但实际上,更多时候这些在野的读书人,其实是很让朝廷头疼的。因为你不能控制人家说什么。不少人为了博出名,就会写些文章批评朝廷和时政,哗众取宠。
所以皇帝对平安口中所说的控制,是十分感兴趣的,“怎么控制?据你所说,这江南的报纸,也是民间所办。京城若是官办,恐怕不妥。”
而且在官办的报纸上让这些文士吵来吵去,也实在是不像话。
“这是自然。”平安道,“朝廷也不是不能办报纸,只是内容不能是这些罢了。朝廷如今不也有邸报?不过只是给官员看。所以我的意思是,朝廷可以官办一份报纸,专门通报朝廷政令,各地消息,给百姓们看。至于这些民间报纸,限制他们议论政事便是。”
皇帝微微皱眉,“通报朝廷政令和各地消息,这岂不是朝廷做什么都要让百姓知道?届时物议纷纷,恐怕不妥。”
这时候讲究的是愚民政策。百姓们什么都不需要懂得,只要听话就可以了。几千年的积累,平民百姓的确是也都习惯了这些。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思想了。
所以平安是很不赞同这种做法的。毕竟你不可能给别人换个脑子,所以人家想什么你也不知道。瞒着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吗?瞒着不也一样有人议论?
而且士林文人议论起来,可比老百姓厉害多了!
所以平安放缓了语气道,“其实百姓是很讲道理的,只要能够将政令说清楚讲明白,他们自然就会照做。比让那些亲民官自己去一个个的介绍,效果要好得多。再说,大楚那么大,陛下却住在深宫之中,根本看不到外面的日子究竟过得如何,好不好都是官员们自己说了算。朝廷有什么政令,百姓若是都不知道,岂不是任由官员糊弄?即便有人贪赃枉法,也难以发现。”
从古至今,“吏治”这两个字,是所有朝代都会头疼的问题。之前的历史上,有过高薪养廉的时代,官员俸禄丰厚,但是贪污受贿就杜绝了吗?没有。也有过吏治严苛的时候,官员们的俸禄只够吃饭,结果贪/污更加严重,否则日子就过不下去了。
总之不管朝廷怎么去管,都根本避免不了。甚至有时候,下面的地方官员层层勾结,官官相护,根子都烂了朝廷还是一点消息都不知道。这样的案子出过几次,每一次都闹到最后民变了朝廷才能知道,最后的结果自然也是触目惊心。
几十上百条的人命,就算只是看数字,也让人唏嘘感叹。
皇帝又不昏庸,对这方面的问题自然也发愁过。所以听到平安这么说,倒觉得有些道理,但又道,“自古民告官是重罪。即便百姓们知道了,恐怕也只是敢怒不敢言。”
“但总比不知道要强?”平安说,“知道了,就可能有人站出来。不知道,那么他们就会一直被欺骗愚弄,甚至到死都不明白。”
其实民告官是犯罪这种做法本身就有问题,这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才弄出来的东西。但平安也知道这种事不能着急,他现在的目的,只是要办报纸,初步让百姓们了解一下国家大事而已。这也跟他之前打算的“打基础”不谋而合。
所以现阶段,平安必须低调行事,半点不能牵扯到政治,更不能够引起官员集团的警惕。
在这一点上,皇帝跟平安是站在一条线上的。
天下万民是他的子民,官员贪赃的东西,可不会用来孝敬他。所以皇帝也是希望所有官员全部都干干净净,廉洁守行的。如果百姓也可以帮忙监督,那自然再好不过。
所以皇帝想了想便决定将这件事情拿出来讨论。不过在这之前,他要求平安县写出个章程来。
平安说,“具体的事情还要推敲,不过我是这么想的,先让京城的文士们自己办一家民间报纸,跟江南打擂台。或许将来可以推广到各路甚至各州,这样文士们就有事情做了。而且等他们习惯了报纸,有什么想法时就会在报纸上说,也更方便朝廷监督民意。至于朝廷的报纸,可以缓一缓再办。”
“这是为何?”
“毕竟是新式的东西,让人在前面探探路,朝廷诸公想必便能放心了。”平安说。
他能说一上来就要官办报纸,会引起某些人的警惕吗?而且朝廷办事的效率,从来都那么的令人发指。等到他们弄好,可能要到明年后年去了。而且到时候,谁来负责这份报纸,也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势必要争执一番。
在这个过程中,就让民间报纸百花齐放吧。到时候大家都习惯了报纸的存在,即便官办报纸的内容有些敏感,大部分人也会赞同。
皇帝最后同意了平安的说法。
不过他可没有忘记,平安的话还没有说完,“你之前说朝廷控制报纸,要怎么做?”
果然,对皇帝来说,掌控一切才是最重要的。他可不希望到时候报纸上都是些批评朝廷暗讽自己的东西。
平安说,“到时候可以制定法律条文,用以约束。嗯,就叫《皇楚新闻管理条例》好了。”
“新闻?”
“这个报纸上面多是新鲜事,每一两天出一期,自然是新闻。新鲜的见闻。”平安道。
皇帝觉得这个说法很有趣,点头道,“也好,这件事你看着些。”
这是肯定的。平安虽然会将民办报纸的主导权交出去,却不代表他不会监督。江南有徐文美看着,京城肯定就是他自己上了。正好找点事情做。
平安很兴奋。
从他回京之后,身上的事情都交出去了,每天只是去本初殿里站岗值班。也许对于其他想要往上爬的人来说,这种待遇他们求之不得。毕竟能够每天在皇帝面前刷存在感,谁不喜欢?
但是平安却觉得十分无聊。他要刷存在感的话,即便不见面,也能保证自己的名字和消息一直出现在皇帝的眼睛和耳朵里,所以根本不需要每天守在那里,没有任何实事做,总让人觉得浑身都不舒服。
尤其是之前想清楚了,觉得自己目前的步子不宜迈得很大,还是应该先打基础之后,平安更是有些茫然。
因为理论上虽然想通了,但实际上他却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
现在平安知道了,从教育这方面入手就不错。反正朝廷需要人才,对这方面也十分重视。最重要的是,这件事不敏感,也戳不到某些人的忌讳,不容易被人打压。
目前就先把报纸办了吧。
因为有皇帝的配合,所以平安的计划书还没有写出来,江南的《诗文荟萃》就已经传到了京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根据皇城司那边的说法,最近京城的文士们似乎经常聚会,讨论这个报纸,颇有也办一份出来打擂台的意思。
就连不少朝中大臣,也都看到了这份报纸。
因为科举考试还会考诗赋,所以这会儿的官员们,绝大多数也都是文采斐然之辈,经常也聚个会,写个诗作个文,然后被人传唱。所以对于这份报纸,大家都很喜爱。若是京城也有这样的报纸,说不定这些官员们,也会写信投稿呢。
条件已经成熟。
平安便隐瞒身份,暗地里接触了几个文士,支持和推动他们开始办报纸。
因为有平安出主意,所以他们也找了京城这边赫赫有名的一些文人和世家加入,筹集资金。同时还向那些店铺拉广告。因为有江南的模板在,要做这些就容易多了。所以没过多久,《京城文萃》就新鲜出炉。
平安揣上第一期的报纸进了宫。
皇帝看过之后,第一个评价是,“这个报纸似乎与《诗文荟萃》不太一样?”
这是自然。实际上这几乎全是平安的功劳。之前那些人弄出来的东西,简直就是《诗文荟萃》的翻版,没有半点创新。这样倒是节省力气了,但平安可以想见,等江南那边知道之后,会被如何嘲。
所以他说服了中人,在他的主导之下,将报纸的各个版面重新制定了一番,甚至还加上了插图,看上去图文并茂,跟《诗文荟萃》截然不同。
这会儿被皇帝指出来,平安也不由生出几分得意,“是有些不同。既然是打擂台,总不能跟别人雷同。”
这年头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法,但是盗版和抄袭也是可耻的。
平安摸着下巴,琢磨着要不要把这一条加入新闻条例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