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郑朗没有感到为难,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盯着大和尚道:“大师法号。”
“晓山。”大和尚继续合了一什。
“龙山寺的晓山禅师。”
“是。”
“临济宗弟子?”
“无门无寺。”大和尚聪明地回答一句。
郑朗又笑了一笑,晓山在佛教史上名气不是很大,但他有一个很大名气的师父,方会禅师。方会二十岁方会因为差役提为钱粮小吏,经营钱粮时出了问题,这是很要命的,轻者自己赔偿,重者会判以刑罚。害怕之下,逃到筠州石霜楚圆门下出家,最后得道,迁于袁州杨岐山开堂说法。所以这一支佛门成为史上有名的杨岐派,后来出过无数高僧,最有名的是活佛济公,被称为整个禅宗五十祖。
但那还是一百多年后的事。
和尚没有承认,无量寿经讲的是西方佛祖阿弥陀佛故事,因为它讲的是行善积德,因果报应,做了好事能入西方佛祖的净土佛国,所以为历代统治者喜欢,在中国百姓心目中地位也很大。
不过它的宗旨与禅派有出入,有太多的宝石香气妙音,这为禅宗最不能容忍的。因此晓山说无门无寺。
禅机说得有理,又能避过此节。
郑朗又说道:“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齤民说经讲道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有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修菩萨道。这就是你说的弥勒菩萨弃国捐王来历?”
出自无量寿经第四品,也进入了正文。
阿弥陀佛出家前是国主,听到世间自在王如来说法,不做国主,丢下王位出家为沙门然后向自在王如来发下宏愿我要做什么什么。自在王如来就说了你自己细想修行那一法门才能成就你所愿实现的庄严佛土,要如何建立你所愿的清净佛土。说完为他宣说二百十亿个佛国净土的妙相。法藏比丘对二百十个亿净土通达明了,他所修行摄取的佛国净土远远超过了那二百十个亿的净土。然后许下愿望,我成了佛,佛国净土里没有地狱、饿鬼、禽兽与爬虫。只要往生到我的佛国,全部能证无上正觉,不再堕入恶道之中,不再有苦海轮回(国无恶道不堕恶趣),一共是四十八大愿。于是精修佛法,成就菩萨成就了佛祖。这个净土又叫西方极乐世界。
晓山没有作声。
郑朗继续逼问:“你确定这里所说的弃国指王是供养?”
“是供养。”
郑朗再次一笑:“也能算是供养与布施,佛学说布施,又名曰三体轮空布施,第一种财施外物,象布施金钱财物,又叫外布施。第二种如知识传递、智慧启发等,又叫内布施。第三种叫无畏布施,如救苦救难,普渡世人。阿弥陀佛丢下国王的位子出家为比丘,也能算是一种供养与布施。但他只是丢弃了国王的王位,并不是将整个国家的财富捐给自在王如来,是不是?”
“释迦牟尼佛讲说阿弥陀佛从菩萨因地,成就所发的成佛誓愿时,阿闺王子与五百长者各执一把金华盖奉献给佛陀。佛陀说,王子五百人等,以后都能成佛,他们在前世修行菩萨道,历无量无尽劫,供养过四百亿佛,广积功德,在迦叶佛时他们曾是我的弟子,今天又来供养我,这是一个殊胜因缘。”
“为什么丢下中间一句,心中愿言,令我等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佛即告之?难道你也想要金子?”
前者好象是释迦牟尼看到他们献了五百把金华盖,佛祖喜欢才说的这句话。
后者却是他们发下宏愿,让佛祖得知他们的心声,才说的这句话。
这一丢,两者意思截然不同。
总的来说,在各部佛经中多有暗示与很模糊的言语提及要求百姓供养与布施,所以吴承恩在写西游记时最后拿佛祖与众弟子开涮,硬是敲诈了唐僧的紫金钵盂。这一段往往让许多人忽视,但正是嘲笑佛教这种本质。
“说到无量寿经,我忽然想起后面的话,佛祖戒告百姓不要不顺法度,奢淫骄纵……不豫修善,临时乃悔,悔之于后,将何及手?”
是无量寿经浊世恶苦第三十五品中一段话,从第二段开始说的,身居上位的官吏不能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损害忠良,心口各异,机伪多端。愿望是好的,如果真做到,也别想上位了。不能做不良的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常念淫轶,烦满胸中,邪态外逸,费损家财,事为非法。所当求者,而不肯为,又或交结聚会,兴兵相戈,攻劫杀戳,强夺迫胁。归给妻子,极身作乐。也不能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不孝父母,不敬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欲人畏敬,不自惭惧,难可降化,常怀骄慢,等等。
不但要出世,比维摩诘经更进了一步,要出世,要着相,要忠孝,要和平,要做好事。
已经远离了佛教本义,但统治者肯定喜欢,百姓也喜欢,对佛教发扬光大起了很多好处。唯独的坏处,若是辨论,会对佛教很不利。
郑朗不想推翻佛教,也没有抓住这个巨大的漏洞继续发挥,又问道:“佛祖所说的种种恶行,不知道杭州的僧尼们犯下多少条?”
“郑施主,不是所有寺庙的僧尼皆是如此。他们不修佛法,贪嗔享福,自坠地狱道受轮回之苦,善哉善哉。”
晓山这句话两个意思,有好和尚,有坏和尚,不能一棍子全部打死。
寺院乃法外之人,即便要处理,也是佛祖去处理,轮不到郑朗来做。
“善哉善哉,郑施主,莫要以邪魔外道化作佛道,以惑百姓,放下屠刀,一念成仁一念成佛……”,晓山后面一个和尚念道,其他和尚一起跟着称颂。
“那依你们意思,我是邪魔?”
富弼与崔娴等人一起吃笑起来。
郑朗有的做法颇有争议,包括今天晚上的装神弄鬼,但绝对不是邪魔。比起这些和尚们的贪心不足,郑朗不知好了几百倍。
“我是儒生,但今天晚上与你们所争,我皆用佛法。天下寺院的僧尼做了多少恶事,我到太平州,临江寺发生那么丑陋的大案。到了杭州,为使百姓不受秋潦之苦,与富通判以田换田,居然对朝廷也要敲诈勒索。富通判。”
富弼会意,向后面击了一下掌。
衙役带来几个百姓,来到高台前,冲这些和尚大喊道:“你们赔我家人的性命!”
正是燕尾寺的侵田圈田受秋潦之害,淹死的三名百姓家人。
不揭开罢,揭开了这件事燕尾寺做得很不好。
晓山叹了一口气说道:“杭州府已经判决,赔偿了你们钱财。”
“晓山禅师,按你这么说,人命用那区区几百贯钱就能买下来吗?那么好,我花几千贯钱,买你们十几个大和尚的性命,可以不可以?”
这些和尚们不能回答。
郑朗从高台上走下,安慰几句,让衙役将苦主带下,说道:“涛位乡亲,何谓布施,且听金刚经言。”
无论是维摩诘经,还是药师经,或者无量寿经,严格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佛经,许多经书皆是释迦牟尼的后世僧徒冒佛祖言撰写。往前地位高是经,再后来就是律、论。
但金刚经却是万经之王。其地位相当于儒家的论语,直接记录了释迦牟尼的言论。无论那一宗那一派都离不开这本经书。
“晓山禅师,我问你,复决,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是何意思?”
“菩萨对万法应无所执着,怀不执着的心态布施,即不应著于形色布施,亦不应执着于声香、香气、味道、触觉、意识而行布施。菩萨应当这样去布施,因为菩萨不能做到不执着于诸相而去布施,就不能获得不可思议的福德与不可估量。”
“寺院为什么有那么多声音、梵唱、诸香与寺钟、法器以及塑像?”
郑朗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有的禅宗大禅师已经多次提出,甚至将佛像砍来当作柴烧,正是为了这个不着相。但在这个辨佛会上晓山不能回答,于是说道:“此布施非彼布施。”
郑朗曲解了一部分,晓山也曲解了一部分。但理在郑朗这边,郑朗也没有追逼下去,继续道:“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当作何解?”
“若有人将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七种珍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礴练玛瑙、金银琉璃礴缥玛瑙真珠玫瑰、金银琉璃玻璃水晶肆碟赤珠玛瑙、金银琉璃水晶礴缥赤珠玛瑙四种说法)全部拿来布施,获得的福德多不多。”晓山是硬着头皮回答的。
“须菩提是怎么回答的?”
“多,很多。”
“佛祖又是怎么说的?”
“如有一人能够虔诚信受此部经,即便奉持其中四名偈,又能够为他人解脱,那么此人所获得的福德将会比布施充满三千大世界的所有七种珍宝之人福德更多。”
这里有一个前提,必须为他人解脱,所以无曲里有一出戏本叫《月明和尚度柳翠》,柳翠,出家吧,我救的这月里桫椤永长寿,我着你访灵山会首,也不索别幸台的这故友,我则怕你又折入情郎画眉手。
叫度化,也叫度人解脱,正是释迦牟尼所说的大功德。但晓山担心的是下面,郑朗已经在问:“无为分第十一又说到此事,佛祖是怎么说的?”
“若善男子、善女子,于此经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用充满恒河沙数的三千大世界珍宝布施的功德)。”
少了一个解脱。
自已没有解脱,怎能帮别人解脱,先从基础做起吧。不过晓山又说道:“郑施主,佛陀说的意思是多做善事即多增... -->>
郑朗没有感到为难,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盯着大和尚道:“大师法号。”
“晓山。”大和尚继续合了一什。
“龙山寺的晓山禅师。”
“是。”
“临济宗弟子?”
“无门无寺。”大和尚聪明地回答一句。
郑朗又笑了一笑,晓山在佛教史上名气不是很大,但他有一个很大名气的师父,方会禅师。方会二十岁方会因为差役提为钱粮小吏,经营钱粮时出了问题,这是很要命的,轻者自己赔偿,重者会判以刑罚。害怕之下,逃到筠州石霜楚圆门下出家,最后得道,迁于袁州杨岐山开堂说法。所以这一支佛门成为史上有名的杨岐派,后来出过无数高僧,最有名的是活佛济公,被称为整个禅宗五十祖。
但那还是一百多年后的事。
和尚没有承认,无量寿经讲的是西方佛祖阿弥陀佛故事,因为它讲的是行善积德,因果报应,做了好事能入西方佛祖的净土佛国,所以为历代统治者喜欢,在中国百姓心目中地位也很大。
不过它的宗旨与禅派有出入,有太多的宝石香气妙音,这为禅宗最不能容忍的。因此晓山说无门无寺。
禅机说得有理,又能避过此节。
郑朗又说道:“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齤民说经讲道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有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修菩萨道。这就是你说的弥勒菩萨弃国捐王来历?”
出自无量寿经第四品,也进入了正文。
阿弥陀佛出家前是国主,听到世间自在王如来说法,不做国主,丢下王位出家为沙门然后向自在王如来发下宏愿我要做什么什么。自在王如来就说了你自己细想修行那一法门才能成就你所愿实现的庄严佛土,要如何建立你所愿的清净佛土。说完为他宣说二百十亿个佛国净土的妙相。法藏比丘对二百十个亿净土通达明了,他所修行摄取的佛国净土远远超过了那二百十个亿的净土。然后许下愿望,我成了佛,佛国净土里没有地狱、饿鬼、禽兽与爬虫。只要往生到我的佛国,全部能证无上正觉,不再堕入恶道之中,不再有苦海轮回(国无恶道不堕恶趣),一共是四十八大愿。于是精修佛法,成就菩萨成就了佛祖。这个净土又叫西方极乐世界。
晓山没有作声。
郑朗继续逼问:“你确定这里所说的弃国指王是供养?”
“是供养。”
郑朗再次一笑:“也能算是供养与布施,佛学说布施,又名曰三体轮空布施,第一种财施外物,象布施金钱财物,又叫外布施。第二种如知识传递、智慧启发等,又叫内布施。第三种叫无畏布施,如救苦救难,普渡世人。阿弥陀佛丢下国王的位子出家为比丘,也能算是一种供养与布施。但他只是丢弃了国王的王位,并不是将整个国家的财富捐给自在王如来,是不是?”
“释迦牟尼佛讲说阿弥陀佛从菩萨因地,成就所发的成佛誓愿时,阿闺王子与五百长者各执一把金华盖奉献给佛陀。佛陀说,王子五百人等,以后都能成佛,他们在前世修行菩萨道,历无量无尽劫,供养过四百亿佛,广积功德,在迦叶佛时他们曾是我的弟子,今天又来供养我,这是一个殊胜因缘。”
“为什么丢下中间一句,心中愿言,令我等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佛即告之?难道你也想要金子?”
前者好象是释迦牟尼看到他们献了五百把金华盖,佛祖喜欢才说的这句话。
后者却是他们发下宏愿,让佛祖得知他们的心声,才说的这句话。
这一丢,两者意思截然不同。
总的来说,在各部佛经中多有暗示与很模糊的言语提及要求百姓供养与布施,所以吴承恩在写西游记时最后拿佛祖与众弟子开涮,硬是敲诈了唐僧的紫金钵盂。这一段往往让许多人忽视,但正是嘲笑佛教这种本质。
“说到无量寿经,我忽然想起后面的话,佛祖戒告百姓不要不顺法度,奢淫骄纵……不豫修善,临时乃悔,悔之于后,将何及手?”
是无量寿经浊世恶苦第三十五品中一段话,从第二段开始说的,身居上位的官吏不能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损害忠良,心口各异,机伪多端。愿望是好的,如果真做到,也别想上位了。不能做不良的人,身心不正,常怀邪恶,常念淫轶,烦满胸中,邪态外逸,费损家财,事为非法。所当求者,而不肯为,又或交结聚会,兴兵相戈,攻劫杀戳,强夺迫胁。归给妻子,极身作乐。也不能憎嫉善人,败坏贤明,不孝父母,不敬师长,朋友无信,难得诚实,尊贵自大,谓己有道,横行威势,侵易于人,欲人畏敬,不自惭惧,难可降化,常怀骄慢,等等。
不但要出世,比维摩诘经更进了一步,要出世,要着相,要忠孝,要和平,要做好事。
已经远离了佛教本义,但统治者肯定喜欢,百姓也喜欢,对佛教发扬光大起了很多好处。唯独的坏处,若是辨论,会对佛教很不利。
郑朗不想推翻佛教,也没有抓住这个巨大的漏洞继续发挥,又问道:“佛祖所说的种种恶行,不知道杭州的僧尼们犯下多少条?”
“郑施主,不是所有寺庙的僧尼皆是如此。他们不修佛法,贪嗔享福,自坠地狱道受轮回之苦,善哉善哉。”
晓山这句话两个意思,有好和尚,有坏和尚,不能一棍子全部打死。
寺院乃法外之人,即便要处理,也是佛祖去处理,轮不到郑朗来做。
“善哉善哉,郑施主,莫要以邪魔外道化作佛道,以惑百姓,放下屠刀,一念成仁一念成佛……”,晓山后面一个和尚念道,其他和尚一起跟着称颂。
“那依你们意思,我是邪魔?”
富弼与崔娴等人一起吃笑起来。
郑朗有的做法颇有争议,包括今天晚上的装神弄鬼,但绝对不是邪魔。比起这些和尚们的贪心不足,郑朗不知好了几百倍。
“我是儒生,但今天晚上与你们所争,我皆用佛法。天下寺院的僧尼做了多少恶事,我到太平州,临江寺发生那么丑陋的大案。到了杭州,为使百姓不受秋潦之苦,与富通判以田换田,居然对朝廷也要敲诈勒索。富通判。”
富弼会意,向后面击了一下掌。
衙役带来几个百姓,来到高台前,冲这些和尚大喊道:“你们赔我家人的性命!”
正是燕尾寺的侵田圈田受秋潦之害,淹死的三名百姓家人。
不揭开罢,揭开了这件事燕尾寺做得很不好。
晓山叹了一口气说道:“杭州府已经判决,赔偿了你们钱财。”
“晓山禅师,按你这么说,人命用那区区几百贯钱就能买下来吗?那么好,我花几千贯钱,买你们十几个大和尚的性命,可以不可以?”
这些和尚们不能回答。
郑朗从高台上走下,安慰几句,让衙役将苦主带下,说道:“涛位乡亲,何谓布施,且听金刚经言。”
无论是维摩诘经,还是药师经,或者无量寿经,严格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佛经,许多经书皆是释迦牟尼的后世僧徒冒佛祖言撰写。往前地位高是经,再后来就是律、论。
但金刚经却是万经之王。其地位相当于儒家的论语,直接记录了释迦牟尼的言论。无论那一宗那一派都离不开这本经书。
“晓山禅师,我问你,复决,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是何意思?”
“菩萨对万法应无所执着,怀不执着的心态布施,即不应著于形色布施,亦不应执着于声香、香气、味道、触觉、意识而行布施。菩萨应当这样去布施,因为菩萨不能做到不执着于诸相而去布施,就不能获得不可思议的福德与不可估量。”
“寺院为什么有那么多声音、梵唱、诸香与寺钟、法器以及塑像?”
郑朗不是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有的禅宗大禅师已经多次提出,甚至将佛像砍来当作柴烧,正是为了这个不着相。但在这个辨佛会上晓山不能回答,于是说道:“此布施非彼布施。”
郑朗曲解了一部分,晓山也曲解了一部分。但理在郑朗这边,郑朗也没有追逼下去,继续道:“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当作何解?”
“若有人将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七种珍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礴练玛瑙、金银琉璃礴缥玛瑙真珠玫瑰、金银琉璃玻璃水晶肆碟赤珠玛瑙、金银琉璃水晶礴缥赤珠玛瑙四种说法)全部拿来布施,获得的福德多不多。”晓山是硬着头皮回答的。
“须菩提是怎么回答的?”
“多,很多。”
“佛祖又是怎么说的?”
“如有一人能够虔诚信受此部经,即便奉持其中四名偈,又能够为他人解脱,那么此人所获得的福德将会比布施充满三千大世界的所有七种珍宝之人福德更多。”
这里有一个前提,必须为他人解脱,所以无曲里有一出戏本叫《月明和尚度柳翠》,柳翠,出家吧,我救的这月里桫椤永长寿,我着你访灵山会首,也不索别幸台的这故友,我则怕你又折入情郎画眉手。
叫度化,也叫度人解脱,正是释迦牟尼所说的大功德。但晓山担心的是下面,郑朗已经在问:“无为分第十一又说到此事,佛祖是怎么说的?”
“若善男子、善女子,于此经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用充满恒河沙数的三千大世界珍宝布施的功德)。”
少了一个解脱。
自已没有解脱,怎能帮别人解脱,先从基础做起吧。不过晓山又说道:“郑施主,佛陀说的意思是多做善事即多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