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网络母题: 戏剧影视文学的网络小说改编研究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厉震林
一
历史进入近代社会以来,科技一次次以自己的力量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及其精神结构。人类从来没有与科技发生如此的紧密关系,并由此标志着人类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又进展到信息社会,并创造了比以前历史所创造的财富之和增多若干倍的财富。人充分地被“科技”化了,从穿戴、生活用品到随身携带之手机、爱帕特,科技“武装”了现代意义上的人类。应该说,当代的每一个人都已然是程度不同的“科技人”。
因为科技而形成的信息社会,它以新概念重新定义了网络社会,使人类的社交、资讯、互动以及时空意识都产生了创世纪式的巨大变化,也使人类的思维空间与方式发生了代际性的变迁。我曾经描述过如此的文化图景:“‘地沟’是指地域沟壑的隔阂,原来颇为严重,国家和国家之间非常陌生,说明‘地沟’存在。可是,到了新的世纪,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这个‘地沟’几乎没有了。我去外国,当地人对中国都很了解,我问他去过中国吗,他说没有去过。现在虽然‘地沟’没了,但‘代沟’加快了,以前是二十年一代,后来变成一十五年,现在是十年了,差十岁的人聊天,思维完全不一样。我与很多学生已经无法对话,所以说要和学生共成长。”因为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互联网的全球化,“代沟”逐渐代替了“地沟”,成为人类交际的主要障碍之一。
有的学者认为,现代和后现代概念已经无法阐述当前社会,它们已经成为过去词以及传统语汇,而需要具有一种“全球化”或者“全球主义”、“世界主义”的意识,才能初步破译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社会密码。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华勒斯坦称道:“在知识结构中存在两股力量的斗争,我称之为”达沃斯精神“与”阿雷格里精神“两股力量的较量。但是你也可以给它们取你喜欢的名字。一些人想维持经济全球化与反经济全球化这两种文化观念,而另一些人要求调解这两种文化观念,并缩小二者的距离,统一或超越其对立与冲突。有些人想拉大分化的距离,另一些人想朝另一个方向推进。我无法预测这两股力量谁可以占上风,实际上两股力量是彼此关联的。解决其中一个力量的问题就需要解决另一种力量的问题。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只是努力推销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其他人的观点”,“根本就不存在本体论的安全、信任和自信。这个世界现在是,以后也将永远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才能与不确定性状况共处,而不是去想方设法创造确定性。根本就不存在诸如确定性的东西,未来也不可能存在。”上述所论也许涉及了全球化时期的一些核心问题,“解决其中一个力量的问题就需要解决另一种力量的问题”,“这个世界现在是,以后也将永远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才能与不确定性状况共处”。互联网开创的网络社会,需要一种新思想与新姿态,才能“努力推销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其他人的观点”。
这里,需要关注的是,由于网络社会的互联网虚拟世界,作者概念也发生了功能性的变化,它开始脱离了传统纸质媒体和线性传递的需要经过编审、发表才能称之为作者的模式,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便利性的“无准入条件”,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表作品、成为作者。由此,颇有一些人发表了一些文学作品,拥有了一些“粉丝”读者,也获得了一些经济收益。由于网络文学场域的迅猛扩大,它的文学质量以及社会影响力也随之提升了,并悄悄地改变了文学艺术样式的排序结构。去年,还在讨论影视成为话剧的“母题”之一,影视作品改编成为话剧的现象越来越频繁了,“出现话剧大量改编影视的现象,应该说有着它自己的内在逻辑。从学理角度分析,文艺样式之间相互改编作品,乃是一种艺术领域共振共荣的正常现象。话剧本身的原创能量缩水,无力掀起公众社会的关注热情,或者说是制造社会共鸣‘焦点’,从而借力走红的影视作品改编,并唤醒社会的再次‘共鸣’,且由此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如此也不失中国话剧发展的途径设计及其选择之一。”现在,网络文学也快速地成为影视和戏剧作品的改编目标以及“母题”之一,它为影视和戏剧作品提供了故事原型以及思想质素。它的成功与否以及在社会上产生的正负效应,也成为全民性话题以及文化学者无法回避的现实命题。
正是基于上述的背景及其文化思考,第五届长江三角洲戏剧影视文学研究生学术论坛的主题确定为戏剧影视文学的网络文学改编问题研究,以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主体之一的戏剧影视文学研究生,现身说法地研究戏剧影视文学的网络文学改编的现象剖析、审美元素以及文化批判,希望能够以一种特殊的文化力量,去渗透和影响戏剧影视文学的网络文学改编行为及走向。
二
本书的论文,涉及的第一个学术话题是网络文学走红戏剧影视文学改编的成因分析。自2000年中国诞生第一部网络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第一次亲密接触》以来。网络小说改编成为戏剧影视作品已有十余年的历史,而近年更是层出不穷,而且有着较好的票房经济效果。例如2010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山楂树之恋》票房达到1.6亿,同年徐静蕾执导的《杜拉拉升职记》以1500万元的投资获得了1.2亿的高票房,成为小成本电影的票房奇迹之一;2011年的“世纪光棍节”,电影《失恋33天》也成为了年度票房黑马。这一年,也被称为“网络改编年”,《步步惊心》、《倾世皇妃》、《后宫·甄嬛传》三部网络小说被改编成为电视剧,甚至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此,一些论文阐述了网络小说影视戏剧改编的优势,即市场支撑、观众支持及其故事化、类影视剧的生活化特点。
还有论文从各个阐述角度,例如“互文”理论、改编历史的阶段分析、受众需求、媒介补偿与融合、网络化的影像消费、传播策略、梦与镜的关系等,使网络文学走红戏剧影视文学改编的成因阐释呈现一种多维度、学理化和前瞻性的研究特点。同时,也对当前戏剧影视文学的网络文学改编之文化和美学缺陷以及劣势进行了客观而入理的剖析。一些论文在此问题的论述上也已经达到较高的学术层次,例如有的论文提出了一个旧问题“影视艺术‘文学性’的重置与自律问题”和三种新趋势“剧本的文学性被大众性取代”、“剧本来源的彻底产业化”、“混生型媒介的产生”,在对网络文学改编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好的学术归纳和提升。
有的论文认为,2012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由盛大文学主持的“文学改编影视作品的第二次浪潮高峰对话”,盛大文学CEO侯小强、导演李少红、编剧王宛平、导演阿年、网络作家文雨等共同回忆了20世纪90年代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的热潮,并将当下网络文学频繁被改编的现象称为“第二次浪潮”。网络小说改编行情如此地被看好,那么,抢购精品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盛大文学2011年一共售出版权作品651部,其... -->>
厉震林
一
历史进入近代社会以来,科技一次次以自己的力量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及其精神结构。人类从来没有与科技发生如此的紧密关系,并由此标志着人类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又进展到信息社会,并创造了比以前历史所创造的财富之和增多若干倍的财富。人充分地被“科技”化了,从穿戴、生活用品到随身携带之手机、爱帕特,科技“武装”了现代意义上的人类。应该说,当代的每一个人都已然是程度不同的“科技人”。
因为科技而形成的信息社会,它以新概念重新定义了网络社会,使人类的社交、资讯、互动以及时空意识都产生了创世纪式的巨大变化,也使人类的思维空间与方式发生了代际性的变迁。我曾经描述过如此的文化图景:“‘地沟’是指地域沟壑的隔阂,原来颇为严重,国家和国家之间非常陌生,说明‘地沟’存在。可是,到了新的世纪,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这个‘地沟’几乎没有了。我去外国,当地人对中国都很了解,我问他去过中国吗,他说没有去过。现在虽然‘地沟’没了,但‘代沟’加快了,以前是二十年一代,后来变成一十五年,现在是十年了,差十岁的人聊天,思维完全不一样。我与很多学生已经无法对话,所以说要和学生共成长。”因为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互联网的全球化,“代沟”逐渐代替了“地沟”,成为人类交际的主要障碍之一。
有的学者认为,现代和后现代概念已经无法阐述当前社会,它们已经成为过去词以及传统语汇,而需要具有一种“全球化”或者“全球主义”、“世界主义”的意识,才能初步破译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社会密码。美国社会学家伊曼纽·华勒斯坦称道:“在知识结构中存在两股力量的斗争,我称之为”达沃斯精神“与”阿雷格里精神“两股力量的较量。但是你也可以给它们取你喜欢的名字。一些人想维持经济全球化与反经济全球化这两种文化观念,而另一些人要求调解这两种文化观念,并缩小二者的距离,统一或超越其对立与冲突。有些人想拉大分化的距离,另一些人想朝另一个方向推进。我无法预测这两股力量谁可以占上风,实际上两股力量是彼此关联的。解决其中一个力量的问题就需要解决另一种力量的问题。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只是努力推销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其他人的观点”,“根本就不存在本体论的安全、信任和自信。这个世界现在是,以后也将永远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才能与不确定性状况共处,而不是去想方设法创造确定性。根本就不存在诸如确定性的东西,未来也不可能存在。”上述所论也许涉及了全球化时期的一些核心问题,“解决其中一个力量的问题就需要解决另一种力量的问题”,“这个世界现在是,以后也将永远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才能与不确定性状况共处”。互联网开创的网络社会,需要一种新思想与新姿态,才能“努力推销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其他人的观点”。
这里,需要关注的是,由于网络社会的互联网虚拟世界,作者概念也发生了功能性的变化,它开始脱离了传统纸质媒体和线性传递的需要经过编审、发表才能称之为作者的模式,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便利性的“无准入条件”,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表作品、成为作者。由此,颇有一些人发表了一些文学作品,拥有了一些“粉丝”读者,也获得了一些经济收益。由于网络文学场域的迅猛扩大,它的文学质量以及社会影响力也随之提升了,并悄悄地改变了文学艺术样式的排序结构。去年,还在讨论影视成为话剧的“母题”之一,影视作品改编成为话剧的现象越来越频繁了,“出现话剧大量改编影视的现象,应该说有着它自己的内在逻辑。从学理角度分析,文艺样式之间相互改编作品,乃是一种艺术领域共振共荣的正常现象。话剧本身的原创能量缩水,无力掀起公众社会的关注热情,或者说是制造社会共鸣‘焦点’,从而借力走红的影视作品改编,并唤醒社会的再次‘共鸣’,且由此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如此也不失中国话剧发展的途径设计及其选择之一。”现在,网络文学也快速地成为影视和戏剧作品的改编目标以及“母题”之一,它为影视和戏剧作品提供了故事原型以及思想质素。它的成功与否以及在社会上产生的正负效应,也成为全民性话题以及文化学者无法回避的现实命题。
正是基于上述的背景及其文化思考,第五届长江三角洲戏剧影视文学研究生学术论坛的主题确定为戏剧影视文学的网络文学改编问题研究,以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主体之一的戏剧影视文学研究生,现身说法地研究戏剧影视文学的网络文学改编的现象剖析、审美元素以及文化批判,希望能够以一种特殊的文化力量,去渗透和影响戏剧影视文学的网络文学改编行为及走向。
二
本书的论文,涉及的第一个学术话题是网络文学走红戏剧影视文学改编的成因分析。自2000年中国诞生第一部网络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第一次亲密接触》以来。网络小说改编成为戏剧影视作品已有十余年的历史,而近年更是层出不穷,而且有着较好的票房经济效果。例如2010年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山楂树之恋》票房达到1.6亿,同年徐静蕾执导的《杜拉拉升职记》以1500万元的投资获得了1.2亿的高票房,成为小成本电影的票房奇迹之一;2011年的“世纪光棍节”,电影《失恋33天》也成为了年度票房黑马。这一年,也被称为“网络改编年”,《步步惊心》、《倾世皇妃》、《后宫·甄嬛传》三部网络小说被改编成为电视剧,甚至形成了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此,一些论文阐述了网络小说影视戏剧改编的优势,即市场支撑、观众支持及其故事化、类影视剧的生活化特点。
还有论文从各个阐述角度,例如“互文”理论、改编历史的阶段分析、受众需求、媒介补偿与融合、网络化的影像消费、传播策略、梦与镜的关系等,使网络文学走红戏剧影视文学改编的成因阐释呈现一种多维度、学理化和前瞻性的研究特点。同时,也对当前戏剧影视文学的网络文学改编之文化和美学缺陷以及劣势进行了客观而入理的剖析。一些论文在此问题的论述上也已经达到较高的学术层次,例如有的论文提出了一个旧问题“影视艺术‘文学性’的重置与自律问题”和三种新趋势“剧本的文学性被大众性取代”、“剧本来源的彻底产业化”、“混生型媒介的产生”,在对网络文学改编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好的学术归纳和提升。
有的论文认为,2012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由盛大文学主持的“文学改编影视作品的第二次浪潮高峰对话”,盛大文学CEO侯小强、导演李少红、编剧王宛平、导演阿年、网络作家文雨等共同回忆了20世纪90年代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剧的热潮,并将当下网络文学频繁被改编的现象称为“第二次浪潮”。网络小说改编行情如此地被看好,那么,抢购精品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盛大文学2011年一共售出版权作品651部,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