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网络母题: 戏剧影视文学的网络小说改编研究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2012年9月,适逢新一轮秋季档剧集的回归与开播,搜狐视频即时发力美剧频道,首创性地引进了31部热门美剧的正版播放权,并采用零延时同步更新的模式进行播出,在国内的视频点播行业和美剧粉丝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据艾瑞网提供的数据,十一长假期间,搜狐美剧频道的播放量迎来了点击高峰,其中10月6日单日播放量相比节前增长1.3倍,由搜狐视频独家引进的《生活大爆炸》六季总播放量更是达到惊人的7.55亿次。
版权问题的解决,将原来遮遮掩掩的美剧网络传播问题一下推向了前台。
搜狐视频此次大批量引进正版美剧,并获得巨大成功,这并非一个偶然事件。惊人点击量背后汇聚的是规模巨大的美剧粉丝群体。这些粉丝平日隐匿于各大美剧论坛,搜集、传播各类下载链接,从国外电视上录制、搬运资源,乐此不疲地翻译、发布字幕……甚至是聚集在一起,为一次次躲避审查制度的小胜利沾沾自喜。对于美剧粉丝而言,搜狐视频开辟美剧频道并成规模引进美剧,这不仅是一场狂欢仪式,还具某种有庆典的意味——这是媒介工业对他们长期僭越、抵抗行为的回应和某种程度上的妥协。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把美剧从无版权、松散、隐秘的传播状态推向前台的主力军,正是那么一群看似狂热的美剧“过度的读者”。
约翰·费斯克将大众文化的受众分为三类:精英受众、大众受众、粉丝受众。他认为狂热的粉丝受众正是一些“过度的读者”(excessive reader)。
对我国美剧“粉都”(fandom)的研究,在美剧的网络传播仍处于隐秘状态时,就陆续有所开展。但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缺憾:首先,部分学者在相关研究中,将美剧受众笼统划归为一个整体,缺乏对粉丝这一特殊群体从行为到心理上的细致论析。其次,在具体到美剧“粉都”的研究中,粉丝身份、粉丝社区构成等网络心理学和社会学层面上的议题得到了研究者较多关注,但从美剧文本、参与性文化等“电视研究”学科视角对美剧“粉都”的探讨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最后,由于研究背景的限制,早几年的美剧“粉都”研究有意无意中都淡化了“粉都”与媒介工业关系的探讨。这次搜狐美剧频道的开播为美剧“粉都”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将对以下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伴随着传播媒介平台的转移,美剧文本的文本形态发生了何种改变?这种改变与网络美剧“粉都”的高凝聚力特征之间有何联系?面对正版剧集的引入,网络美剧“粉都”与媒介工业之间又将形成何种微妙的关系?
一、媒介转移与电视文本形态的改变
在电视学科研究中,关于电视文本本体的研究一直是存在较多争议的领域。
20世纪70年代,由雷蒙·威廉斯(Rayms)提出的“流”(flow)的电视文本观,第一次明确地将电视文本与其他文本区分开来,奠定了电视研究的学科基础。他这种从受众观看体验的角度对电视文本进行描述的研究思路影响了霍拉斯·纽卡姆(Horace Newcomb),后者在1983年出版的《电视:作为文化论坛》中进一步发展了威廉斯的观点,提出了“观看条”(viewing strip)的定义。这一概念强调的是观众在观看整个“流”时的能动行为:观众可以对电视“流”进行自主的“裁剪”、“缝制”,从而形成一个人专属的、具体的条形文本。但随着电视与其他新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在电视文本的网络传播普及化的当下,无论是威廉斯还是纽卡姆的文本观都无法再贴切地描述受众的观看体验。在我国,通过网络聚集起来的美剧“粉都”作为更加细分的受众群体,其观看行为与体验相对于一般的电视受众,又具有更多的特殊性。
第一,美剧粉丝的文本消费过程,相对于传统电视受众,增加了资源获取的环节。这一行为并非仅与粉丝的文本辨别力相关,资源获取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粉丝的网络媒介素养。与之相关的资源获取方式与最终的资源获取情况又构成了粉丝结构文本形态的先决性条件。由于受到片源版权、审查制度等多方客观因素的限制,美剧传播长期处于半隐秘状态。消费美剧,对国内粉丝而言远远不是按下遥控器开关就万事大吉了的简单行为。要对这种跨地域、跨文化的文本进行消费,首先需要国外能接触到更新美剧的粉丝将节目录制、压缩并上传到网络云端。之后,国内字幕组、粉丝才可以通过P2P等方式自由下载资源。获取视频源的字幕翻译组将对剧集进行第一时间的翻译,通过贴片和外挂两种方式在相关粉丝论坛发布字幕、资源。粉丝可以选择下载独立视频资源和外挂字幕,也可以选择下载合成好的贴片资源进行消费。可以说,美剧粉丝的消费从资源获取开始,就体现了强烈参与感和浓浓的抵抗意味,快感也始自于此。资源获取的难度(而非经济利益)抵制了大多数“冲动消费”,大多数粉丝在选择文本之前会搜集阅读大量剧集新闻、粉丝剧评才会确定是否下载资源。粉丝通过下载所积累的“片库”,也决定了其不同于传统电视受众群体的观看方式。
第二,正式观剧过程中,通过网络聚集的美剧粉丝是在多层的网络空间内进行多层的文本意义体验。如果说在通过电视媒介观剧的受众那里,参与、控制的体验还只能体现在于固定时空内进行的线性或非线性游走,那么对于美剧粉丝而言,这种时空束缚则大大弱化了。粉丝用于观剧的电脑屏幕往往包含着数层动态的文本信息。播放美剧的视频窗口、网页、粉丝交流平台等共同构成了粉丝观剧时所体验的多层文本结构。下载的本地视频资源与个人化的物理观剧环境允许粉丝不受限制地多集观剧,并在观剧过程中自由地快进、重看等。很多粉丝甚至还有在观剧中途,暂停观看,搜索文本所涉背景事件、剧中演员的资料、配乐来源等相关信息的习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即使不考虑电脑屏幕中隐藏的其他文本层,粉丝字幕的存在也决定了美剧粉丝接受文本的非单层性。在粉丝间流通的美剧字幕,无论是外挂字幕还是贴片字幕,其与文本之间的关系都在两种倾向间游走:一是代替文本创作者言说,确切传达人物对话;另一种则是站在受众立场对文本进行评价。关于字幕体现的这种文本改造力将在下一部分进行更细化的分析。这里要说明的是,粉丝字幕并非完全与源视频处于同一传播出发点的,因此从粉丝观剧的体验来说,美剧消费至少是一个包含双层文本的解读过程。
第三,美剧的观看是一种“冷”行为。麦克卢汉在1964年出版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曾提出的“冷媒介”、“热媒介”的概念,但是他关于电视相对于电影是“冷媒介”的论断一直遭人诟病。他认为电视作为“冷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高,要求参与者完成的信息多”,更“具有包容性”。很多学者对他这一论断提出异议,因为对比实际的收视和观影过程,观众看电视时明显没有看电影时投入。以上异议,在具体的媒介语境下无疑是有其合理性的。但具体到美剧的网络收视,这一同时涉及跨媒介与跨文化的接受行为,笔者认为视其为一种“冷”消费行为可能更为合理。其“冷”的属性不仅仅表现在前两点已经提到的资源获取过程和能动的多层文本意义体验中,还同时体现在美剧文本保持其连续性的方式中。
里·奥尔特曼(R.Altman)在关于电视声音的经典研究中,曾提出声音是调和“家庭事务流”与“节目编排流”之间的关系,从而使电视节目形成一个可辨识的连续体的关键因素的观点。他这一论断,适用于当时(20世纪80年代)美国电视的收视状况,甚至用于描述当下我国的电视收视状况都非常贴切。但是对于美剧的网络收视,这一观点则不再适用。由于语言障碍,对于美剧粉丝而言,视觉流的切断则意味着与文本的脱离。通常情况下,美剧粉丝的观剧体验无法由听觉这一维感官来维持,这也从某种程度上保证了美剧消费过程中受众的投入程度。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对于美剧粉丝而言,他们的观剧体验不仅打破了时间上的线性束缚,而且具有某种空间性上的拓展。由于美剧粉丝的观剧行为毕竟带有太多的群体特殊性,从他们的观剧体验出发来推演概述网络传播的电视文本形态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但根据具体的媒介传播条件,对文本形态的变化进行辨识是必要。这种文本形态的变化根源于粉丝跨媒介、跨文化的收视行为。作为将粉丝集结到一起的“信息系统”,文本不仅赋予了美剧粉丝一种区隔于其他受众的群体身份,其开放性的形态也是召唤粉丝参与行为及快感生成的重要前提。因此,文本形态的改变,可以视为网络美剧“粉都”强大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高凝聚力的网络美剧“粉都”
(一)网络美剧“粉都”的区隔
关于“粉都”区隔,在费斯克早期的粉丝文化研究中就明确提出过。“粉丝会做出严格的分辨:哪些属于粉都,哪些不属于粉都。这种文化领域的分辨还会和社会领域里的区隔联系起来。”这是一般“粉都”都具有的特征,而非网络美剧“粉都”专属。但由于网络美剧“粉都”的独特聚合方式与其所消费文本的特性让其“粉都”区隔天然具有以下两大特点:
首先,由于美剧的网络传播长期处于半隐秘状态,仅从资源获取方面,想成为美剧粉丝就必须跨越必要的“数字鸿沟”。早在20世纪90年代,弗兰斯·巴尔和杰拉尔·艾梅就在《新媒体》一书中提出了“数字鸿沟”的概念。这两位学者当时的忧虑在于“担心新媒体会进一步加深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鸿沟,即那些可以拥有精选的或者高质量的信息的人同那些不得不满足于大众媒体之间的沟”。然而,新媒体发展到今日,尤其在高性能设备、高带宽网络大范围普及的当下,这种“数字鸿沟”似乎更多地体现在媒介技术素养的区别,而非经济能力的差异上。网络美剧“粉都”经过长期的粉丝活动建立了完整的资源搬运、加工、发布分享的链条。很多国内主流的美剧粉丝论坛,如风软美剧论坛、伊甸园美剧论坛以及破烂熊美剧乐园,在早期并不开放论坛注册功能。想要加入论坛,下载资源、参与粉丝活动,必须获得论坛成员的邀请码,或是在论坛每年有限的几个限额开放注册日,抢额注册。
即使在加... -->>
2012年9月,适逢新一轮秋季档剧集的回归与开播,搜狐视频即时发力美剧频道,首创性地引进了31部热门美剧的正版播放权,并采用零延时同步更新的模式进行播出,在国内的视频点播行业和美剧粉丝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据艾瑞网提供的数据,十一长假期间,搜狐美剧频道的播放量迎来了点击高峰,其中10月6日单日播放量相比节前增长1.3倍,由搜狐视频独家引进的《生活大爆炸》六季总播放量更是达到惊人的7.55亿次。
版权问题的解决,将原来遮遮掩掩的美剧网络传播问题一下推向了前台。
搜狐视频此次大批量引进正版美剧,并获得巨大成功,这并非一个偶然事件。惊人点击量背后汇聚的是规模巨大的美剧粉丝群体。这些粉丝平日隐匿于各大美剧论坛,搜集、传播各类下载链接,从国外电视上录制、搬运资源,乐此不疲地翻译、发布字幕……甚至是聚集在一起,为一次次躲避审查制度的小胜利沾沾自喜。对于美剧粉丝而言,搜狐视频开辟美剧频道并成规模引进美剧,这不仅是一场狂欢仪式,还具某种有庆典的意味——这是媒介工业对他们长期僭越、抵抗行为的回应和某种程度上的妥协。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把美剧从无版权、松散、隐秘的传播状态推向前台的主力军,正是那么一群看似狂热的美剧“过度的读者”。
约翰·费斯克将大众文化的受众分为三类:精英受众、大众受众、粉丝受众。他认为狂热的粉丝受众正是一些“过度的读者”(excessive reader)。
对我国美剧“粉都”(fandom)的研究,在美剧的网络传播仍处于隐秘状态时,就陆续有所开展。但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缺憾:首先,部分学者在相关研究中,将美剧受众笼统划归为一个整体,缺乏对粉丝这一特殊群体从行为到心理上的细致论析。其次,在具体到美剧“粉都”的研究中,粉丝身份、粉丝社区构成等网络心理学和社会学层面上的议题得到了研究者较多关注,但从美剧文本、参与性文化等“电视研究”学科视角对美剧“粉都”的探讨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最后,由于研究背景的限制,早几年的美剧“粉都”研究有意无意中都淡化了“粉都”与媒介工业关系的探讨。这次搜狐美剧频道的开播为美剧“粉都”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将对以下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伴随着传播媒介平台的转移,美剧文本的文本形态发生了何种改变?这种改变与网络美剧“粉都”的高凝聚力特征之间有何联系?面对正版剧集的引入,网络美剧“粉都”与媒介工业之间又将形成何种微妙的关系?
一、媒介转移与电视文本形态的改变
在电视学科研究中,关于电视文本本体的研究一直是存在较多争议的领域。
20世纪70年代,由雷蒙·威廉斯(Rayms)提出的“流”(flow)的电视文本观,第一次明确地将电视文本与其他文本区分开来,奠定了电视研究的学科基础。他这种从受众观看体验的角度对电视文本进行描述的研究思路影响了霍拉斯·纽卡姆(Horace Newcomb),后者在1983年出版的《电视:作为文化论坛》中进一步发展了威廉斯的观点,提出了“观看条”(viewing strip)的定义。这一概念强调的是观众在观看整个“流”时的能动行为:观众可以对电视“流”进行自主的“裁剪”、“缝制”,从而形成一个人专属的、具体的条形文本。但随着电视与其他新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在电视文本的网络传播普及化的当下,无论是威廉斯还是纽卡姆的文本观都无法再贴切地描述受众的观看体验。在我国,通过网络聚集起来的美剧“粉都”作为更加细分的受众群体,其观看行为与体验相对于一般的电视受众,又具有更多的特殊性。
第一,美剧粉丝的文本消费过程,相对于传统电视受众,增加了资源获取的环节。这一行为并非仅与粉丝的文本辨别力相关,资源获取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粉丝的网络媒介素养。与之相关的资源获取方式与最终的资源获取情况又构成了粉丝结构文本形态的先决性条件。由于受到片源版权、审查制度等多方客观因素的限制,美剧传播长期处于半隐秘状态。消费美剧,对国内粉丝而言远远不是按下遥控器开关就万事大吉了的简单行为。要对这种跨地域、跨文化的文本进行消费,首先需要国外能接触到更新美剧的粉丝将节目录制、压缩并上传到网络云端。之后,国内字幕组、粉丝才可以通过P2P等方式自由下载资源。获取视频源的字幕翻译组将对剧集进行第一时间的翻译,通过贴片和外挂两种方式在相关粉丝论坛发布字幕、资源。粉丝可以选择下载独立视频资源和外挂字幕,也可以选择下载合成好的贴片资源进行消费。可以说,美剧粉丝的消费从资源获取开始,就体现了强烈参与感和浓浓的抵抗意味,快感也始自于此。资源获取的难度(而非经济利益)抵制了大多数“冲动消费”,大多数粉丝在选择文本之前会搜集阅读大量剧集新闻、粉丝剧评才会确定是否下载资源。粉丝通过下载所积累的“片库”,也决定了其不同于传统电视受众群体的观看方式。
第二,正式观剧过程中,通过网络聚集的美剧粉丝是在多层的网络空间内进行多层的文本意义体验。如果说在通过电视媒介观剧的受众那里,参与、控制的体验还只能体现在于固定时空内进行的线性或非线性游走,那么对于美剧粉丝而言,这种时空束缚则大大弱化了。粉丝用于观剧的电脑屏幕往往包含着数层动态的文本信息。播放美剧的视频窗口、网页、粉丝交流平台等共同构成了粉丝观剧时所体验的多层文本结构。下载的本地视频资源与个人化的物理观剧环境允许粉丝不受限制地多集观剧,并在观剧过程中自由地快进、重看等。很多粉丝甚至还有在观剧中途,暂停观看,搜索文本所涉背景事件、剧中演员的资料、配乐来源等相关信息的习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即使不考虑电脑屏幕中隐藏的其他文本层,粉丝字幕的存在也决定了美剧粉丝接受文本的非单层性。在粉丝间流通的美剧字幕,无论是外挂字幕还是贴片字幕,其与文本之间的关系都在两种倾向间游走:一是代替文本创作者言说,确切传达人物对话;另一种则是站在受众立场对文本进行评价。关于字幕体现的这种文本改造力将在下一部分进行更细化的分析。这里要说明的是,粉丝字幕并非完全与源视频处于同一传播出发点的,因此从粉丝观剧的体验来说,美剧消费至少是一个包含双层文本的解读过程。
第三,美剧的观看是一种“冷”行为。麦克卢汉在1964年出版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曾提出的“冷媒介”、“热媒介”的概念,但是他关于电视相对于电影是“冷媒介”的论断一直遭人诟病。他认为电视作为“冷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高,要求参与者完成的信息多”,更“具有包容性”。很多学者对他这一论断提出异议,因为对比实际的收视和观影过程,观众看电视时明显没有看电影时投入。以上异议,在具体的媒介语境下无疑是有其合理性的。但具体到美剧的网络收视,这一同时涉及跨媒介与跨文化的接受行为,笔者认为视其为一种“冷”消费行为可能更为合理。其“冷”的属性不仅仅表现在前两点已经提到的资源获取过程和能动的多层文本意义体验中,还同时体现在美剧文本保持其连续性的方式中。
里·奥尔特曼(R.Altman)在关于电视声音的经典研究中,曾提出声音是调和“家庭事务流”与“节目编排流”之间的关系,从而使电视节目形成一个可辨识的连续体的关键因素的观点。他这一论断,适用于当时(20世纪80年代)美国电视的收视状况,甚至用于描述当下我国的电视收视状况都非常贴切。但是对于美剧的网络收视,这一观点则不再适用。由于语言障碍,对于美剧粉丝而言,视觉流的切断则意味着与文本的脱离。通常情况下,美剧粉丝的观剧体验无法由听觉这一维感官来维持,这也从某种程度上保证了美剧消费过程中受众的投入程度。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对于美剧粉丝而言,他们的观剧体验不仅打破了时间上的线性束缚,而且具有某种空间性上的拓展。由于美剧粉丝的观剧行为毕竟带有太多的群体特殊性,从他们的观剧体验出发来推演概述网络传播的电视文本形态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但根据具体的媒介传播条件,对文本形态的变化进行辨识是必要。这种文本形态的变化根源于粉丝跨媒介、跨文化的收视行为。作为将粉丝集结到一起的“信息系统”,文本不仅赋予了美剧粉丝一种区隔于其他受众的群体身份,其开放性的形态也是召唤粉丝参与行为及快感生成的重要前提。因此,文本形态的改变,可以视为网络美剧“粉都”强大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高凝聚力的网络美剧“粉都”
(一)网络美剧“粉都”的区隔
关于“粉都”区隔,在费斯克早期的粉丝文化研究中就明确提出过。“粉丝会做出严格的分辨:哪些属于粉都,哪些不属于粉都。这种文化领域的分辨还会和社会领域里的区隔联系起来。”这是一般“粉都”都具有的特征,而非网络美剧“粉都”专属。但由于网络美剧“粉都”的独特聚合方式与其所消费文本的特性让其“粉都”区隔天然具有以下两大特点:
首先,由于美剧的网络传播长期处于半隐秘状态,仅从资源获取方面,想成为美剧粉丝就必须跨越必要的“数字鸿沟”。早在20世纪90年代,弗兰斯·巴尔和杰拉尔·艾梅就在《新媒体》一书中提出了“数字鸿沟”的概念。这两位学者当时的忧虑在于“担心新媒体会进一步加深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鸿沟,即那些可以拥有精选的或者高质量的信息的人同那些不得不满足于大众媒体之间的沟”。然而,新媒体发展到今日,尤其在高性能设备、高带宽网络大范围普及的当下,这种“数字鸿沟”似乎更多地体现在媒介技术素养的区别,而非经济能力的差异上。网络美剧“粉都”经过长期的粉丝活动建立了完整的资源搬运、加工、发布分享的链条。很多国内主流的美剧粉丝论坛,如风软美剧论坛、伊甸园美剧论坛以及破烂熊美剧乐园,在早期并不开放论坛注册功能。想要加入论坛,下载资源、参与粉丝活动,必须获得论坛成员的邀请码,或是在论坛每年有限的几个限额开放注册日,抢额注册。
即使在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