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骁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
事出突然,李玄、郭嘉和诸葛亮等人事先没有得到一点风声,等到他们闻讯之后,李利已经当着蔡邕、孔融等当代大儒的面当众宣布了。
皇帝一言九鼎,话已出口就不能更改,断无收回成命之理。
更何况,晋国初立,皇帝的威信不容置疑,哪怕这个决定是错的,也要将错就错坚决执行下去。
有鉴于此,得到消息的陈宫、诸葛亮和李儒三人第一时间赶到进宫,积极应对即将到来的轩然大波,以及消除由此引发的动荡和其它负面影响。
赶来皇宫的途中,他们就已经想到,十二年前西凉初定,钱粮紧缺,局势不稳,可是李利却在处境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不惜一切代价筹建太学院,并借用汉帝之名强行征召各州各郡名士前来长安授学。由此不难看出,李利当时的决定并不是盲目之举,其目的就是为了亲手筹建学院,培养出一大批青年才俊,等到时机成熟之时再将科举制推出来,用科举取士取代原有的推荐出仕,从而彻底改变现有的出仕制度。
一念至此,他们很清楚,这是李利筹谋已久的长远布局。整个布局完全是由李利独自策划的,所有人都被蒙在鼓里,直到彻底揭开面纱的那一刻,他们才后知后觉。
从李利当众宣布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表明了坚定的立场和态度,全面推行科举制的决定已成定局,无论遇到多大阻力都无法动摇李利的决心。
事已至此,李玄等人也无可奈何,唯一能做的就是积极面对,随时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此时他们之所以跟随李利进宫。其实就是为了和李利商议科举制的利弊,如何维护朝中那些既得利益者的自身权益。这个问题不解决,可以预见。西凉境内一定会大乱子,虽不至于一片混乱。但局部动荡则不可避免。
毕竟,那些跟随李利一起征战多年的将领和各州郡的文官们,辛辛苦苦奋斗多年,其目的就是为了封妻荫子,给子女谋个好前程。可是一旦推行科举制,那么他们现有的一切就将付诸东流,自己的子嗣将来想要出仕还得参加考试,不能通过考试就无法出仕。这种结果是他们无法接受的。不能接受就必然引发他们对李利的不满,随之而来的就是局势混乱,政局动荡。倘若任由这种局面发展下去,势必动摇整个西凉的根基,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消除文武百官的抵触情绪,详细解读科举制的有利一面,设法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对他们施以安抚,从而将有可能到来的动荡扼杀在摇篮之中。
趁着喝茶的空隙。李玄将自己和郭嘉等人的忧虑和盘托出,既而恭声道:“科举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可以通过科举出仕,这样以来。朝廷就可以大范围选拔人才,择优取士,自此以后就不会出现无人可用的局面。此外,还可以打破世家门阀和士族独占朝堂的格局,对巩固我朝统治地位大有裨益,实为巩固国本的上上之策。”
说到这里,李玄语气一顿,抬头看向李利,却见李利面带微笑的对他轻轻点头。却并不接话。
显然,李利很了解李玄。知道他惯用欲抑先扬的陈述方式,首先肯定科举制的优越性是为了表明他坚定支持李利的立场。然而在表明立场的同时他又有许多顾虑。如果李利此时接话,主动询问于他,那么他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的担忧。奈何李利根本不接招,静等他把话说完,这就迫使李玄必须慎重组织语言,该说的可以说,不该说或不确定的就不要说了。
眼看李利微笑不语,李玄颇感无奈的摇头一笑,继续道:“正如陛下此前常说的一句话:凡事有利就有弊。科举制固然有着诸多裨益,却也有不足之处。不久前,我朝新立大封群臣,文武百官皆有封赏,这就是陛下曾经说过的‘既得利益者’。按照惯例,等到他们的子嗣长大成人之后就能自然而然地举荐出仕,或从文或从军,都能得到一官半职。
可是推行科举制度之后,这种局面就会随之改变,文士出仕必须参加科举考试,武将出仕也要经过武举选拔,其结果就是众多功勋之臣的子嗣极有可能无法顺利出仕,这等于是断了他们的后路。果真如此的话,形势很严峻,后果无法预料。”点到即止,李玄直接点破利害关系,而后闭口不言。多说无益,他很清楚话说到这个份上,意思已经表达的很清晰了,至于李利如何决断,就不是他李玄所能左右的。
&nbs... -->>
————————————
事出突然,李玄、郭嘉和诸葛亮等人事先没有得到一点风声,等到他们闻讯之后,李利已经当着蔡邕、孔融等当代大儒的面当众宣布了。
皇帝一言九鼎,话已出口就不能更改,断无收回成命之理。
更何况,晋国初立,皇帝的威信不容置疑,哪怕这个决定是错的,也要将错就错坚决执行下去。
有鉴于此,得到消息的陈宫、诸葛亮和李儒三人第一时间赶到进宫,积极应对即将到来的轩然大波,以及消除由此引发的动荡和其它负面影响。
赶来皇宫的途中,他们就已经想到,十二年前西凉初定,钱粮紧缺,局势不稳,可是李利却在处境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不惜一切代价筹建太学院,并借用汉帝之名强行征召各州各郡名士前来长安授学。由此不难看出,李利当时的决定并不是盲目之举,其目的就是为了亲手筹建学院,培养出一大批青年才俊,等到时机成熟之时再将科举制推出来,用科举取士取代原有的推荐出仕,从而彻底改变现有的出仕制度。
一念至此,他们很清楚,这是李利筹谋已久的长远布局。整个布局完全是由李利独自策划的,所有人都被蒙在鼓里,直到彻底揭开面纱的那一刻,他们才后知后觉。
从李利当众宣布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表明了坚定的立场和态度,全面推行科举制的决定已成定局,无论遇到多大阻力都无法动摇李利的决心。
事已至此,李玄等人也无可奈何,唯一能做的就是积极面对,随时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此时他们之所以跟随李利进宫。其实就是为了和李利商议科举制的利弊,如何维护朝中那些既得利益者的自身权益。这个问题不解决,可以预见。西凉境内一定会大乱子,虽不至于一片混乱。但局部动荡则不可避免。
毕竟,那些跟随李利一起征战多年的将领和各州郡的文官们,辛辛苦苦奋斗多年,其目的就是为了封妻荫子,给子女谋个好前程。可是一旦推行科举制,那么他们现有的一切就将付诸东流,自己的子嗣将来想要出仕还得参加考试,不能通过考试就无法出仕。这种结果是他们无法接受的。不能接受就必然引发他们对李利的不满,随之而来的就是局势混乱,政局动荡。倘若任由这种局面发展下去,势必动摇整个西凉的根基,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消除文武百官的抵触情绪,详细解读科举制的有利一面,设法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对他们施以安抚,从而将有可能到来的动荡扼杀在摇篮之中。
趁着喝茶的空隙。李玄将自己和郭嘉等人的忧虑和盘托出,既而恭声道:“科举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可以通过科举出仕,这样以来。朝廷就可以大范围选拔人才,择优取士,自此以后就不会出现无人可用的局面。此外,还可以打破世家门阀和士族独占朝堂的格局,对巩固我朝统治地位大有裨益,实为巩固国本的上上之策。”
说到这里,李玄语气一顿,抬头看向李利,却见李利面带微笑的对他轻轻点头。却并不接话。
显然,李利很了解李玄。知道他惯用欲抑先扬的陈述方式,首先肯定科举制的优越性是为了表明他坚定支持李利的立场。然而在表明立场的同时他又有许多顾虑。如果李利此时接话,主动询问于他,那么他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的担忧。奈何李利根本不接招,静等他把话说完,这就迫使李玄必须慎重组织语言,该说的可以说,不该说或不确定的就不要说了。
眼看李利微笑不语,李玄颇感无奈的摇头一笑,继续道:“正如陛下此前常说的一句话:凡事有利就有弊。科举制固然有着诸多裨益,却也有不足之处。不久前,我朝新立大封群臣,文武百官皆有封赏,这就是陛下曾经说过的‘既得利益者’。按照惯例,等到他们的子嗣长大成人之后就能自然而然地举荐出仕,或从文或从军,都能得到一官半职。
可是推行科举制度之后,这种局面就会随之改变,文士出仕必须参加科举考试,武将出仕也要经过武举选拔,其结果就是众多功勋之臣的子嗣极有可能无法顺利出仕,这等于是断了他们的后路。果真如此的话,形势很严峻,后果无法预料。”点到即止,李玄直接点破利害关系,而后闭口不言。多说无益,他很清楚话说到这个份上,意思已经表达的很清晰了,至于李利如何决断,就不是他李玄所能左右的。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