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骁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不承想,时隔多年之后的今天,冀州袁绍竟然效仿陶谦,将中原第一大州冀州拱手送给曹操,企图藉此换取子孙后辈和袁氏族人的一世安宁。
但在李利看来,袁绍却是英明一世糊涂一时,临终前做了一生之中最昏聩的决定。
袁绍想让两个儿子从乱世争斗中脱身出来,想让他们带着子女和家眷远离是非之地,平平安安地生活下去。于是他将地盘、兵马和袁氏江山拱手让给曹操,误以为失去兵马和地盘之后,他的两个儿子就彻底失去了参与纷争的资本,从而老老实实的过日子,如此袁家后世子孙和族人便能安享太平。
可是袁绍却忘了,他的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绝非陶谦之子陶商和陶应可比,这对袁氏兄弟都不是省油的灯。他们虽然无力反抗袁绍的决定,却仅限于其父袁绍还活着,身为人子岂能忤逆自己的父亲?
然而当袁绍病逝之后,一切便脱离了袁绍生前精心谋划的美好蓝图,毕竟他无法掌控身后之事。不管他对两个儿子如何嘱咐,他们又是如何满口答应的,但是从他永久闭上眼睛的那一刻起,一切都变了。
从袁府老仆袁义的讲述中得知,袁绍生前曾嘱咐袁谭、袁尚兄弟:在其归天之后的第二天深夜打开城门,将城外的曹操迎进邺城,随后便将邺城全权交给曹操;自此以后,袁谭、袁尚兄弟二人不得插手任何军政事务,安分守己的坐享荣华富贵即可。切记不可再染纷争。
百般嘱咐,万般叮咛,袁绍为子孙后辈谋划好了一切。两个儿子也在他的病榻前满口答应。可是前一刻袁绍撒手而去,后一刻他的儿子袁谭和袁尚便改变主意,所作所为与袁绍生前嘱咐截然相反。
按照袁绍的嘱咐,他死后切忌声张,一切从简,悄然下葬即可。然则,素来不和的袁谭和袁尚兄弟二人却突然达成一致。遂将袁绍的灵柩置于正殿大堂之上,并召集袁氏族人和冀州辖下僚属前来祭拜吊唁。而后,他们兄弟二人公然在灵堂上反对袁绍生前的安排。口口声声宣称誓与邺城共存亡,绝不能坐视冀州僚属多年的辛劳和袁家祖祖辈辈攒下来的基业拱手送给旁人。
此言一出,当即掀起轩然大波,令一众冀州文臣武将震惊不已。惶惶不安。而此前。他们已经当着袁绍的面郑重表态,服从袁绍的命令,归附兖州曹操帐下。然而,经过经袁谭兄弟当众挑明意图,冀州文武的立场也随之动摇,人心浮动,杂念丛生,以致当即便有冀州重臣支持袁氏兄弟的决定。并慷慨陈词,鼓动众人坚守邺城。抵制曹操率军入城,更不能容忍曹操提领冀州。
当夜,在袁绍的灵柩前,冀州文武激烈争执,若不是吕旷吕翔兄弟率军守护灵堂秩序,争执不下的众人险些当众撕破脸,大打出手。
于是第二天城门紧闭,从清晨到午夜,自始至终都没有打开。第三天,以许攸为首的一股势力占据上风,清晨派遣吕旷、吕翔出城迎战,其实是给曹操送情报,约定深夜打开城门迎曹操入城。
结果,消息刚送出去,以沮授为首支持袁谭、袁尚兄弟二人的另一股反对势力,公然对许攸、陈琳、辛评、辛毗等人动手,率军围堵其府邸,试图擒拿其子女家眷,借此要挟其就范。
关键时刻,袁绍生前的禁卫统领吕旷、吕翔与驻守邺城的守将张郃、蒋奇、淳于琼等将领达成一致,出兵解围,与袁谭、袁尚兄弟率领的内府亲兵展开厮杀,激战一夜。直到天明时分,张郃强行打开南门,迎接曹操入城。至此袁谭、袁尚兄弟眼见大势已去,当即带领州牧府的亲兵和袁家扈从,仓皇逃离出城。
袁谭兄弟二人领兵离开后,袁府仆从和杂役们惟恐曹操入城后见到正殿上的袁绍灵柩而怪罪他们,于是匆匆将灵柩抬进后院,将正殿大堂腾出来准备迎接新主公曹操。
出乎预料的是,曹操入城后并未立刻前来州牧府,而是下令打开东门、西门和北门,将事先潜伏在城外的大军进驻邺城,继而调集兵马于南城设伏,伏杀紧随其后进城的李利大军。
正是这些始料不及的突发变故,促使李利率部冲出重围之后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州牧府,夺下这座邺城之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宫殿。
而西凉军之所以不费吹灰之力便撞开宫门,是因为袁府内外五千兵马和精壮扈从都被袁谭和袁尚兄弟俩带走了。只留下一群年老体弱的家仆、杂役和侍婢,以及几百名守护袁绍灵柩的亲兵,除此之外再无其它兵马拱卫皇宫。
一边听着老仆袁义的讲述,李利一边让他引路,带着公孙瓒、桓飞和陈到等将领前往后院的袁绍灵堂。
待公孙瓒命人打开棺椁验明正身之后,李利伸手制止了正欲拔剑戮尸的公孙瓒,示意兵士重新盖上棺椁,既而在袁绍的灵柩前躬身一揖,权当送别已经逝去的故人。
不管袁绍生前与公孙瓒、还有他李利有何深仇大恨,但此刻人死仇灭,一切都已... -->>
不承想,时隔多年之后的今天,冀州袁绍竟然效仿陶谦,将中原第一大州冀州拱手送给曹操,企图藉此换取子孙后辈和袁氏族人的一世安宁。
但在李利看来,袁绍却是英明一世糊涂一时,临终前做了一生之中最昏聩的决定。
袁绍想让两个儿子从乱世争斗中脱身出来,想让他们带着子女和家眷远离是非之地,平平安安地生活下去。于是他将地盘、兵马和袁氏江山拱手让给曹操,误以为失去兵马和地盘之后,他的两个儿子就彻底失去了参与纷争的资本,从而老老实实的过日子,如此袁家后世子孙和族人便能安享太平。
可是袁绍却忘了,他的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绝非陶谦之子陶商和陶应可比,这对袁氏兄弟都不是省油的灯。他们虽然无力反抗袁绍的决定,却仅限于其父袁绍还活着,身为人子岂能忤逆自己的父亲?
然而当袁绍病逝之后,一切便脱离了袁绍生前精心谋划的美好蓝图,毕竟他无法掌控身后之事。不管他对两个儿子如何嘱咐,他们又是如何满口答应的,但是从他永久闭上眼睛的那一刻起,一切都变了。
从袁府老仆袁义的讲述中得知,袁绍生前曾嘱咐袁谭、袁尚兄弟:在其归天之后的第二天深夜打开城门,将城外的曹操迎进邺城,随后便将邺城全权交给曹操;自此以后,袁谭、袁尚兄弟二人不得插手任何军政事务,安分守己的坐享荣华富贵即可。切记不可再染纷争。
百般嘱咐,万般叮咛,袁绍为子孙后辈谋划好了一切。两个儿子也在他的病榻前满口答应。可是前一刻袁绍撒手而去,后一刻他的儿子袁谭和袁尚便改变主意,所作所为与袁绍生前嘱咐截然相反。
按照袁绍的嘱咐,他死后切忌声张,一切从简,悄然下葬即可。然则,素来不和的袁谭和袁尚兄弟二人却突然达成一致。遂将袁绍的灵柩置于正殿大堂之上,并召集袁氏族人和冀州辖下僚属前来祭拜吊唁。而后,他们兄弟二人公然在灵堂上反对袁绍生前的安排。口口声声宣称誓与邺城共存亡,绝不能坐视冀州僚属多年的辛劳和袁家祖祖辈辈攒下来的基业拱手送给旁人。
此言一出,当即掀起轩然大波,令一众冀州文臣武将震惊不已。惶惶不安。而此前。他们已经当着袁绍的面郑重表态,服从袁绍的命令,归附兖州曹操帐下。然而,经过经袁谭兄弟当众挑明意图,冀州文武的立场也随之动摇,人心浮动,杂念丛生,以致当即便有冀州重臣支持袁氏兄弟的决定。并慷慨陈词,鼓动众人坚守邺城。抵制曹操率军入城,更不能容忍曹操提领冀州。
当夜,在袁绍的灵柩前,冀州文武激烈争执,若不是吕旷吕翔兄弟率军守护灵堂秩序,争执不下的众人险些当众撕破脸,大打出手。
于是第二天城门紧闭,从清晨到午夜,自始至终都没有打开。第三天,以许攸为首的一股势力占据上风,清晨派遣吕旷、吕翔出城迎战,其实是给曹操送情报,约定深夜打开城门迎曹操入城。
结果,消息刚送出去,以沮授为首支持袁谭、袁尚兄弟二人的另一股反对势力,公然对许攸、陈琳、辛评、辛毗等人动手,率军围堵其府邸,试图擒拿其子女家眷,借此要挟其就范。
关键时刻,袁绍生前的禁卫统领吕旷、吕翔与驻守邺城的守将张郃、蒋奇、淳于琼等将领达成一致,出兵解围,与袁谭、袁尚兄弟率领的内府亲兵展开厮杀,激战一夜。直到天明时分,张郃强行打开南门,迎接曹操入城。至此袁谭、袁尚兄弟眼见大势已去,当即带领州牧府的亲兵和袁家扈从,仓皇逃离出城。
袁谭兄弟二人领兵离开后,袁府仆从和杂役们惟恐曹操入城后见到正殿上的袁绍灵柩而怪罪他们,于是匆匆将灵柩抬进后院,将正殿大堂腾出来准备迎接新主公曹操。
出乎预料的是,曹操入城后并未立刻前来州牧府,而是下令打开东门、西门和北门,将事先潜伏在城外的大军进驻邺城,继而调集兵马于南城设伏,伏杀紧随其后进城的李利大军。
正是这些始料不及的突发变故,促使李利率部冲出重围之后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州牧府,夺下这座邺城之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宫殿。
而西凉军之所以不费吹灰之力便撞开宫门,是因为袁府内外五千兵马和精壮扈从都被袁谭和袁尚兄弟俩带走了。只留下一群年老体弱的家仆、杂役和侍婢,以及几百名守护袁绍灵柩的亲兵,除此之外再无其它兵马拱卫皇宫。
一边听着老仆袁义的讲述,李利一边让他引路,带着公孙瓒、桓飞和陈到等将领前往后院的袁绍灵堂。
待公孙瓒命人打开棺椁验明正身之后,李利伸手制止了正欲拔剑戮尸的公孙瓒,示意兵士重新盖上棺椁,既而在袁绍的灵柩前躬身一揖,权当送别已经逝去的故人。
不管袁绍生前与公孙瓒、还有他李利有何深仇大恨,但此刻人死仇灭,一切都已...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