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听到齐国也向魏国求援后,韩国君臣不由面面相觑。莫非齐国还不知道河东目前紧张的气氛?信陵君前些日子刚刚领五万大军增援河东,防备秦赵两国大举入侵。虽然白起只是领两万精兵屯兵在河水对岸,丝毫没有渡河攻击的架势,但魏国却不敢有丝毫小觑。毕竟白起的名声摆在那里。说不定白起是想欲擒故纵,待魏军松懈,再强渡河水呢!没人敢打这个保票!
这也就导致了随着河东局势的紧张,魏国能够直接调动的兵力相应不足。征召大军自然可以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但齐国现在缺的就是时间。齐国自然希望魏国可以派晋鄙领军解临淄之围,毕竟魏国的近十万大军就拜在边境上。但与此同时,魏国不可能不考量援救临淄所要付出的代价。
毕竟谁都清楚,赵国的十五万大军不可能全部都去临淄。赵奢多半留下了不少的兵力在聊城,一方面是要保住聊城不失,另一方面何尝不是牵制齐魏两国的大军!只要晋鄙、田单的主力敢全部东进,聊城的赵军势必蠢蠢欲动,魏国刚刚从赵国手里攻克的,还没捂热乎的平邑、马陵、观城三县之地就有丢失的危险!这恐怕是魏国君臣不愿意见到的。
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魏国认为,领兵的田单声望既高,又坐拥十万大军,加上陆陆续续征召的青壮入军,又是本土作战,没理由不能击退赵奢的大军。能够看到齐赵两国拼个两败俱伤,肯定是魏国乐于见到的。赵国衰弱意味着魏国大可游刃有余地经略赵国南部,开疆扩土。齐国衰弱则意味着魏国少了一个直接的竞争对手。毕竟赵国南部就那么大,齐国退出,魏国可独吞赵国南部十一城邑!即使魏国可以出于长远考虑。答应齐国援救临淄,也肯定不会让晋鄙出动主力,有三万已是极限!
不少韩国大臣纷纷意识到这一点,内心也是唏嘘。魏国想要将侧重点放在守卫河东和保住侵占的赵土,这无可厚非。韩国也想趁着这个混乱的机会一举攻克巴蜀,在战略上包围秦国。为灭楚创造先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与这个相比,解临淄之围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韩王然则在心里反复权衡利弊,既然是利弊就要先假设结果。田单领兵回师临淄,只有两个结果,要么逼退赵奢,要么败于赵奢之手。至于双方战局焦灼,则不在考虑。毕竟对深入齐国境内的赵国大军来说,越早结束战斗越好。否则单单是粮草的消耗就足够赵奢头疼了。双方如果斗个旗鼓相当。赵奢铁定主动退兵。
从历史上看,田单一生除了火牛破燕之外,鲜有胜绩。在复国行动中,更是受阻于聊城一年之久,全赖鲁仲连游说才兵不血刃地收复聊城。其后世地位之高,多半是古人敬其品行。毕竟田单携复国之功,声望一时无两,本可取齐国王室而代之。却甘愿交出大权,古之周公也不过如此。
齐襄王掌权后。对田单多加刁难,田单也是以国家大局为重,对齐王的权威多有维护。后来,赵国以三座城邑加上五十多个乡镇换取了田单,齐王对此求之不得,加上忌惮赵国。顺水推舟地将田单送了出去。田单象征性的领十数万赵国大军攻克了燕国三座小城,就开始磨洋工。赵国视其为积累,只好将其扣留在赵国。第二年,齐襄王身死,主少国疑。君王后辅政,当政者忌惮田单巨大的声威,更不敢接其归国。田单受封都平君,终老于赵国。
所谓时势造英雄,按照史书推测,田单高义,善于守城。若无五国伐齐一事,田单可能终老于一小吏。但火牛破阵成就他的赫赫声名,一举位列当世名将。然成也火牛,败也火牛。他越是高洁惜名,越是不容于齐王。终其一生,未能辅佐齐国复兴。相反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只留下周公之名!
赵奢的情况和田单有些类似。赵奢为赵国王室偏远一支,沙丘之乱后不容于赵国,亡命入燕。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赵奢在燕国凭借自己的才能硬生生做到了一郡郡守的高位。在赵国时局稳定后,投归故国。先为一收税小吏,不畏强权,说服平原君缴纳赋税,继而进入赵王视线,掌管全国赋税。
秦军占据阏与,居高临下进攻韩国。韩国向赵国求救,赵王问询众臣意见,廉颇等人皆言不可救,唯有赵奢知道赵王心意,以狭路相逢勇者胜安抚了赵王焦躁的心。当然智如赵奢者绝不会简单地就是强攻阏与,于是,一场被后世忽略的经典战... -->>
在听到齐国也向魏国求援后,韩国君臣不由面面相觑。莫非齐国还不知道河东目前紧张的气氛?信陵君前些日子刚刚领五万大军增援河东,防备秦赵两国大举入侵。虽然白起只是领两万精兵屯兵在河水对岸,丝毫没有渡河攻击的架势,但魏国却不敢有丝毫小觑。毕竟白起的名声摆在那里。说不定白起是想欲擒故纵,待魏军松懈,再强渡河水呢!没人敢打这个保票!
这也就导致了随着河东局势的紧张,魏国能够直接调动的兵力相应不足。征召大军自然可以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但齐国现在缺的就是时间。齐国自然希望魏国可以派晋鄙领军解临淄之围,毕竟魏国的近十万大军就拜在边境上。但与此同时,魏国不可能不考量援救临淄所要付出的代价。
毕竟谁都清楚,赵国的十五万大军不可能全部都去临淄。赵奢多半留下了不少的兵力在聊城,一方面是要保住聊城不失,另一方面何尝不是牵制齐魏两国的大军!只要晋鄙、田单的主力敢全部东进,聊城的赵军势必蠢蠢欲动,魏国刚刚从赵国手里攻克的,还没捂热乎的平邑、马陵、观城三县之地就有丢失的危险!这恐怕是魏国君臣不愿意见到的。
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魏国认为,领兵的田单声望既高,又坐拥十万大军,加上陆陆续续征召的青壮入军,又是本土作战,没理由不能击退赵奢的大军。能够看到齐赵两国拼个两败俱伤,肯定是魏国乐于见到的。赵国衰弱意味着魏国大可游刃有余地经略赵国南部,开疆扩土。齐国衰弱则意味着魏国少了一个直接的竞争对手。毕竟赵国南部就那么大,齐国退出,魏国可独吞赵国南部十一城邑!即使魏国可以出于长远考虑。答应齐国援救临淄,也肯定不会让晋鄙出动主力,有三万已是极限!
不少韩国大臣纷纷意识到这一点,内心也是唏嘘。魏国想要将侧重点放在守卫河东和保住侵占的赵土,这无可厚非。韩国也想趁着这个混乱的机会一举攻克巴蜀,在战略上包围秦国。为灭楚创造先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与这个相比,解临淄之围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韩王然则在心里反复权衡利弊,既然是利弊就要先假设结果。田单领兵回师临淄,只有两个结果,要么逼退赵奢,要么败于赵奢之手。至于双方战局焦灼,则不在考虑。毕竟对深入齐国境内的赵国大军来说,越早结束战斗越好。否则单单是粮草的消耗就足够赵奢头疼了。双方如果斗个旗鼓相当。赵奢铁定主动退兵。
从历史上看,田单一生除了火牛破燕之外,鲜有胜绩。在复国行动中,更是受阻于聊城一年之久,全赖鲁仲连游说才兵不血刃地收复聊城。其后世地位之高,多半是古人敬其品行。毕竟田单携复国之功,声望一时无两,本可取齐国王室而代之。却甘愿交出大权,古之周公也不过如此。
齐襄王掌权后。对田单多加刁难,田单也是以国家大局为重,对齐王的权威多有维护。后来,赵国以三座城邑加上五十多个乡镇换取了田单,齐王对此求之不得,加上忌惮赵国。顺水推舟地将田单送了出去。田单象征性的领十数万赵国大军攻克了燕国三座小城,就开始磨洋工。赵国视其为积累,只好将其扣留在赵国。第二年,齐襄王身死,主少国疑。君王后辅政,当政者忌惮田单巨大的声威,更不敢接其归国。田单受封都平君,终老于赵国。
所谓时势造英雄,按照史书推测,田单高义,善于守城。若无五国伐齐一事,田单可能终老于一小吏。但火牛破阵成就他的赫赫声名,一举位列当世名将。然成也火牛,败也火牛。他越是高洁惜名,越是不容于齐王。终其一生,未能辅佐齐国复兴。相反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只留下周公之名!
赵奢的情况和田单有些类似。赵奢为赵国王室偏远一支,沙丘之乱后不容于赵国,亡命入燕。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赵奢在燕国凭借自己的才能硬生生做到了一郡郡守的高位。在赵国时局稳定后,投归故国。先为一收税小吏,不畏强权,说服平原君缴纳赋税,继而进入赵王视线,掌管全国赋税。
秦军占据阏与,居高临下进攻韩国。韩国向赵国求救,赵王问询众臣意见,廉颇等人皆言不可救,唯有赵奢知道赵王心意,以狭路相逢勇者胜安抚了赵王焦躁的心。当然智如赵奢者绝不会简单地就是强攻阏与,于是,一场被后世忽略的经典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