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穿越之村扉记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回到家里,叔叔一家还没有回来。家里大姑姑和小姑姑都还住着,见李小荷一行人这么早就回来了,都有点吃惊。所幸小姑姑的婆家就是村子里的,当晚就和小姑父回去住了,不然这么多人连住宿都困难。
小姑姑的婆家是村子里唯一一家外姓人家,姓钟,叫钟贵。据说是从外地逃荒来到这儿的,早年就在平安镇上一个木匠那儿做学徒,可能是没那个天赋吧,反正最后也没能出师。辛好还攒了点儿钱,在李家凹这边买了两亩地,就扎根在这儿了。
当然,就因为两亩地可能李家凹也不能让他在这儿落户,是他的妻子汪氏,恰好跟村子里李继业的媳妇一个姓,都姓汪,就认了个干亲,李继业也帮着在里正那里说了点儿好话,最后事情也就成了。
虽然钟贵没有学到木匠手艺,不过他的大儿子头脑却是不错的,在平安镇上有一家竹器铺子,就是卖竹制东西的,大件儿的有像竹椅,竹席,小件儿的有什么筲箕,箩筐。
钟贵在平安镇上混过那么些年,人还是结交了那么些的,他的女儿就嫁的很好,所以就算是小儿子不那么成器,他还是成天过得挺乐呵。
而这个不成器的小儿子就是李小荷的小姑父。其实这个小儿子并不是不成器,只是钟贵一向认为庄稼人一年到头在地里刨食,累死累活也只够个温饱,哪有生意人出息呢?所以这个留在李家凹种地的小儿子,自然就是不成器啦!
要李小荷说,其实钟贵的妻子汪氏才是个贤惠人,她将三个孩子都教的很好,三姐弟就算是不在一起感情也是很好,不管是姐姐还是哥哥,都知道这个弟弟家里差了些,逢年过节总是会贴补他一些。
李小荷的小姑姑在婆家那就是垫底的,要是在李家,那就是最好的。她也不用干什么活儿,也就是带着她大伯家的一个孩子,她自己的一个女儿,满山的跑。她最是喜欢李小兰,大概是因为李小兰出生的时候她还没有嫁人,而老婆子对于夏氏生了女儿有些不满,做家务活儿经常摔摔打打,夏氏只好多做些活儿,而孙氏又还未进门,李小兰就是由小姑姑带着的。
这次,小姑姑回去时,也带着李小兰一起到她家去,说是家里这么多人,她带走一个,大家能住松泛点儿。
大过节的,又都知道她们两个一向是亲得很的,自然没有不同意的。
大姑姑嫁到了平安镇外边儿,离得挺远,一年也就是回来个两三回,本想多住几天,只是现在李东林一家回来的早,到底不方便,初六就回了。
夏氏想着早点儿把荷包做起来,就催促着李东林,找个时间去一下平安镇上,到大舅铺子里拿花样子。
李东林笑她太心急:“这才初几?大舅子回没回还两说呢。”
夏氏想着自己真是粗心,走时忘记问二哥什么时候回镇上了。又想大多数铺子都是初五就开门了,应该也差不多了。
于是初八这天,就拉着李东林,带上李小荷跟小阿福趁早去了平安镇。走前特意去小姑姑家问了问李小兰,结果人表示十五要去镇上看灯会,今天就不跟你们去了。
到镇上,大多数店铺都已经开门做生意了,而一些小吃摊上人更是多,夏氏心情好,给李小荷和阿福一人买了一串糖葫芦。
大舅的杂货铺果然已经开门,大舅在跟一个客人说着什么,周氏笑着将他们几个带到店铺后面。
李小荷是第一次来大舅的铺子,这后面是一个小院儿,有三间屋子。院子不大,布置得简单大方,有一个小木桌,边上放着几把小竹椅。周氏又进屋搬了把竹椅出来给几人坐下,又给李东林夫妻沏了茶,拿来一盘子糖豆招呼李小荷跟阿福吃。
过了一会儿,大舅进来了,拿着一叠花样子递给夏氏,又将几只荷包拿给夏氏看,“这种荷包都是用上好的绸缎做的,加上这精致的绣花,能卖十文钱一个。这一种料子差点儿,但是绣的好的,也能卖五文钱。你可以先做这种的,市面上卖的细布做的,花样儿也简单,虽然只能卖三文钱一个,但是多做几个,也是一样的。”
夏氏每个荷包都仔细看过,心里按按思量,绸缎的成本太高了,肯定不做这个。自己平日还要做活儿,不可能一天只干这绣花的活计,花样简单点儿正好,虽说这荷包只能卖三文钱一个,但是绣工并不繁复,的确是多做多赚的。
心里已经决定听二哥的建议。
李小荷伸手想拿过荷包来看看,被夏氏拍掉手。她抿着嘴,瞄着那小小荷包上精致的绣工,栩栩如生的芙蓉花,活灵活现的扑球的小猫,而就算是那最便宜的三文钱的荷包,上面的绣的那什么卷草纹也是颜色过渡的细腻,针脚整齐犹如现代机器工作... -->>
回到家里,叔叔一家还没有回来。家里大姑姑和小姑姑都还住着,见李小荷一行人这么早就回来了,都有点吃惊。所幸小姑姑的婆家就是村子里的,当晚就和小姑父回去住了,不然这么多人连住宿都困难。
小姑姑的婆家是村子里唯一一家外姓人家,姓钟,叫钟贵。据说是从外地逃荒来到这儿的,早年就在平安镇上一个木匠那儿做学徒,可能是没那个天赋吧,反正最后也没能出师。辛好还攒了点儿钱,在李家凹这边买了两亩地,就扎根在这儿了。
当然,就因为两亩地可能李家凹也不能让他在这儿落户,是他的妻子汪氏,恰好跟村子里李继业的媳妇一个姓,都姓汪,就认了个干亲,李继业也帮着在里正那里说了点儿好话,最后事情也就成了。
虽然钟贵没有学到木匠手艺,不过他的大儿子头脑却是不错的,在平安镇上有一家竹器铺子,就是卖竹制东西的,大件儿的有像竹椅,竹席,小件儿的有什么筲箕,箩筐。
钟贵在平安镇上混过那么些年,人还是结交了那么些的,他的女儿就嫁的很好,所以就算是小儿子不那么成器,他还是成天过得挺乐呵。
而这个不成器的小儿子就是李小荷的小姑父。其实这个小儿子并不是不成器,只是钟贵一向认为庄稼人一年到头在地里刨食,累死累活也只够个温饱,哪有生意人出息呢?所以这个留在李家凹种地的小儿子,自然就是不成器啦!
要李小荷说,其实钟贵的妻子汪氏才是个贤惠人,她将三个孩子都教的很好,三姐弟就算是不在一起感情也是很好,不管是姐姐还是哥哥,都知道这个弟弟家里差了些,逢年过节总是会贴补他一些。
李小荷的小姑姑在婆家那就是垫底的,要是在李家,那就是最好的。她也不用干什么活儿,也就是带着她大伯家的一个孩子,她自己的一个女儿,满山的跑。她最是喜欢李小兰,大概是因为李小兰出生的时候她还没有嫁人,而老婆子对于夏氏生了女儿有些不满,做家务活儿经常摔摔打打,夏氏只好多做些活儿,而孙氏又还未进门,李小兰就是由小姑姑带着的。
这次,小姑姑回去时,也带着李小兰一起到她家去,说是家里这么多人,她带走一个,大家能住松泛点儿。
大过节的,又都知道她们两个一向是亲得很的,自然没有不同意的。
大姑姑嫁到了平安镇外边儿,离得挺远,一年也就是回来个两三回,本想多住几天,只是现在李东林一家回来的早,到底不方便,初六就回了。
夏氏想着早点儿把荷包做起来,就催促着李东林,找个时间去一下平安镇上,到大舅铺子里拿花样子。
李东林笑她太心急:“这才初几?大舅子回没回还两说呢。”
夏氏想着自己真是粗心,走时忘记问二哥什么时候回镇上了。又想大多数铺子都是初五就开门了,应该也差不多了。
于是初八这天,就拉着李东林,带上李小荷跟小阿福趁早去了平安镇。走前特意去小姑姑家问了问李小兰,结果人表示十五要去镇上看灯会,今天就不跟你们去了。
到镇上,大多数店铺都已经开门做生意了,而一些小吃摊上人更是多,夏氏心情好,给李小荷和阿福一人买了一串糖葫芦。
大舅的杂货铺果然已经开门,大舅在跟一个客人说着什么,周氏笑着将他们几个带到店铺后面。
李小荷是第一次来大舅的铺子,这后面是一个小院儿,有三间屋子。院子不大,布置得简单大方,有一个小木桌,边上放着几把小竹椅。周氏又进屋搬了把竹椅出来给几人坐下,又给李东林夫妻沏了茶,拿来一盘子糖豆招呼李小荷跟阿福吃。
过了一会儿,大舅进来了,拿着一叠花样子递给夏氏,又将几只荷包拿给夏氏看,“这种荷包都是用上好的绸缎做的,加上这精致的绣花,能卖十文钱一个。这一种料子差点儿,但是绣的好的,也能卖五文钱。你可以先做这种的,市面上卖的细布做的,花样儿也简单,虽然只能卖三文钱一个,但是多做几个,也是一样的。”
夏氏每个荷包都仔细看过,心里按按思量,绸缎的成本太高了,肯定不做这个。自己平日还要做活儿,不可能一天只干这绣花的活计,花样简单点儿正好,虽说这荷包只能卖三文钱一个,但是绣工并不繁复,的确是多做多赚的。
心里已经决定听二哥的建议。
李小荷伸手想拿过荷包来看看,被夏氏拍掉手。她抿着嘴,瞄着那小小荷包上精致的绣工,栩栩如生的芙蓉花,活灵活现的扑球的小猫,而就算是那最便宜的三文钱的荷包,上面的绣的那什么卷草纹也是颜色过渡的细腻,针脚整齐犹如现代机器工作...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