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杀气冲天 (2/2)
美女中文网 qqxsw.mx,公子风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了,回到家乡,那也算是致仕的官宦,也算锦衣还乡,在地方上人人敬畏。可是没做官的又巴望着做官,纵然你说做官风险再高,可是人人都想要个官身,因此国子监几乎被视为做官的捷径。
当时的国子监很是热闹,无数人钻营进来,最盛时,人数几乎破万。
可是到了建文,不杀官了,没了空缺,便是正儿八经科举入士的人都未必能选上官,大多数人都滞留在各部观政,哪里还有你国子监的份。
大家进国子监的热情渐渐消退,许多人打起退堂鼓,许多人悲剧的发现,自己折腾了这么久,事情又回到原点,原来想做官,还是得考试。
国子监本就龙蛇混杂,许多人无心读书,那些想要上进的也纷纷退出来准备科举,好搏一个功名。在这种背景之下,文昌书院应运而生,这里的读书人,十之八九是国子监的监生,便是授课的先生,也多是国子监里的人物,大家在这里努力温习功课,一心只读圣贤书,几次科举,书院的运气都不错,有不少人都金榜题名,因而更加让人趋之若鹜,从此成为滞京读书人的圣地。
这里既是读书的地方,同时也是清议的发源地,读书人嘛,凑在一起就不免议论一些庙堂上的事,哪家大人风流,哪家大人没有雅量,哪个学士的奏书不合时宜,都是他们谈论的目标,授课的先生们其实也都放任不管,由着他们去。
久而久之,这些人自然而然也就开始引导舆论。
这一次朱昌弹劾郝风楼,反对收养之事,本就得到了文昌书院的一片叫好之声,而锦衣卫拿了驾贴拿人,立即惹得整个文昌院的读书人一个个火冒三丈。
岂有此理,仗义执言,你不听劝倒也罢了,竟还拿人,这有王法吗?诏狱是什么地方,人进了去,非要变了鬼才能出来,朱大人这是必死无疑了。
文昌院就像炸开了锅一样,大家吵闹着,谁也无心向学。
还有人倡议要杀进刑科去,将那软骨头的刑部给事中打死,也有人说,这必定是翰林诸公之中,出了谄媚小人,必定要揪出来。甚至有人直言,问题的根子想必出在文渊阁。
他们各种猜测,倒是引得整个京师紧张起来,大人们都是在乎清名的,尤其是清贵和学士、翰林,还有给事中,谁也不愿意被人泼了脏水,最后成为众矢之的,读书人要的不只是面子,名声极为重要,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物,没了名声,便会被士林之人整日讥讽,用不了多久,就会声名狼藉,甚至有人想要弄直取名,说不准舍得一身剐,弹劾你无数罪状,最后博得天下读书人的喝彩,你纵是脸皮再厚,也没法继续待下去了,非要致仕请辞不可。
因而诸多牵连其中的大臣都在自清,要嘛偷偷请一些门生去引导舆论,要嘛透出些许消息,说是某某大人听闻此事,茶不思饭不想,有意上书请宫中收回成命。
户部尚书李至刚给那朱昌指点迷津,说是要想活,只能进文昌书院,户部毕竟是衙门,衙门岂可抗拒亲军?假若再有旨意,亲军冲进来拿人,只怕无人可以阻挡了。唯有这文昌书院不同,文昌书院有读书人七百余,个个血气方刚,绝不会容许锦衣卫进去拿人,锦衣卫若是动强,他们必定拼死抵抗。
而这书院本就是朝中诸公们关爱的对象,谁都希望落一个呵护后进的美名,因此假若锦衣卫敢动手,立即天下震动,上至文渊阁学士、各部部堂,下至御使言官、京中寻常堂官都要跳将起来,闹到不死不休的地步。
“甚至……甚至是东宫……只怕也不会坐视不理……这里头的干系,想来你也明白,本官的话也只能点到即止了,何去何从,你自个儿思量吧。”
李至刚那老奸巨猾的笑容给了朱昌很深的印象,他很快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二话不说,趁着外头的锦衣卫走了,急急忙忙的躲去了文昌书院。
那曾建哪里晓得其中的关节,心里反而叫好,只以为人不在户部反而少了麻烦,还省得在衙里拿人,便带着人直接去了文昌书院。
谁知道到了书院,才刚刚自报了姓名,紧接着大门一开,无数面目狰狞的读书人举着凳子、长棍、耙子之类的物事,呼啦啦的冲出来。
曾百户又受伤了,面目全非。
…………………………………………………………………………
这几章有点难写,因为要思索情节,唉,烦……总算更完第三章了,老虎歇歇,明天继续努力!
了,回到家乡,那也算是致仕的官宦,也算锦衣还乡,在地方上人人敬畏。可是没做官的又巴望着做官,纵然你说做官风险再高,可是人人都想要个官身,因此国子监几乎被视为做官的捷径。
当时的国子监很是热闹,无数人钻营进来,最盛时,人数几乎破万。
可是到了建文,不杀官了,没了空缺,便是正儿八经科举入士的人都未必能选上官,大多数人都滞留在各部观政,哪里还有你国子监的份。
大家进国子监的热情渐渐消退,许多人打起退堂鼓,许多人悲剧的发现,自己折腾了这么久,事情又回到原点,原来想做官,还是得考试。
国子监本就龙蛇混杂,许多人无心读书,那些想要上进的也纷纷退出来准备科举,好搏一个功名。在这种背景之下,文昌书院应运而生,这里的读书人,十之八九是国子监的监生,便是授课的先生,也多是国子监里的人物,大家在这里努力温习功课,一心只读圣贤书,几次科举,书院的运气都不错,有不少人都金榜题名,因而更加让人趋之若鹜,从此成为滞京读书人的圣地。
这里既是读书的地方,同时也是清议的发源地,读书人嘛,凑在一起就不免议论一些庙堂上的事,哪家大人风流,哪家大人没有雅量,哪个学士的奏书不合时宜,都是他们谈论的目标,授课的先生们其实也都放任不管,由着他们去。
久而久之,这些人自然而然也就开始引导舆论。
这一次朱昌弹劾郝风楼,反对收养之事,本就得到了文昌书院的一片叫好之声,而锦衣卫拿了驾贴拿人,立即惹得整个文昌院的读书人一个个火冒三丈。
岂有此理,仗义执言,你不听劝倒也罢了,竟还拿人,这有王法吗?诏狱是什么地方,人进了去,非要变了鬼才能出来,朱大人这是必死无疑了。
文昌院就像炸开了锅一样,大家吵闹着,谁也无心向学。
还有人倡议要杀进刑科去,将那软骨头的刑部给事中打死,也有人说,这必定是翰林诸公之中,出了谄媚小人,必定要揪出来。甚至有人直言,问题的根子想必出在文渊阁。
他们各种猜测,倒是引得整个京师紧张起来,大人们都是在乎清名的,尤其是清贵和学士、翰林,还有给事中,谁也不愿意被人泼了脏水,最后成为众矢之的,读书人要的不只是面子,名声极为重要,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物,没了名声,便会被士林之人整日讥讽,用不了多久,就会声名狼藉,甚至有人想要弄直取名,说不准舍得一身剐,弹劾你无数罪状,最后博得天下读书人的喝彩,你纵是脸皮再厚,也没法继续待下去了,非要致仕请辞不可。
因而诸多牵连其中的大臣都在自清,要嘛偷偷请一些门生去引导舆论,要嘛透出些许消息,说是某某大人听闻此事,茶不思饭不想,有意上书请宫中收回成命。
户部尚书李至刚给那朱昌指点迷津,说是要想活,只能进文昌书院,户部毕竟是衙门,衙门岂可抗拒亲军?假若再有旨意,亲军冲进来拿人,只怕无人可以阻挡了。唯有这文昌书院不同,文昌书院有读书人七百余,个个血气方刚,绝不会容许锦衣卫进去拿人,锦衣卫若是动强,他们必定拼死抵抗。
而这书院本就是朝中诸公们关爱的对象,谁都希望落一个呵护后进的美名,因此假若锦衣卫敢动手,立即天下震动,上至文渊阁学士、各部部堂,下至御使言官、京中寻常堂官都要跳将起来,闹到不死不休的地步。
“甚至……甚至是东宫……只怕也不会坐视不理……这里头的干系,想来你也明白,本官的话也只能点到即止了,何去何从,你自个儿思量吧。”
李至刚那老奸巨猾的笑容给了朱昌很深的印象,他很快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二话不说,趁着外头的锦衣卫走了,急急忙忙的躲去了文昌书院。
那曾建哪里晓得其中的关节,心里反而叫好,只以为人不在户部反而少了麻烦,还省得在衙里拿人,便带着人直接去了文昌书院。
谁知道到了书院,才刚刚自报了姓名,紧接着大门一开,无数面目狰狞的读书人举着凳子、长棍、耙子之类的物事,呼啦啦的冲出来。
曾百户又受伤了,面目全非。
…………………………………………………………………………
这几章有点难写,因为要思索情节,唉,烦……总算更完第三章了,老虎歇歇,明天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