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旧书大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林逸一向很喜欢读中国当代作家的书,印象最深的就是余华的书,其中林逸最喜爱他两部小说,一部是《许三观卖血记》,还有一部就是《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卖的是血,读着却让人咳血。
《活着》说的是好死不如赖活着,读着却让人觉得生不如死。
《活着》故事内容很简单,基本上就是主人翁“福贵”坎坷的一生: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最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重点来了,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1994年还被大导演张艺谋拍摄成了电影,主演是葛优,葛优更是凭借这部戏成了戛纳影帝,只是可惜,由于电影内容太过“敏感”,此片一直未能在内地上映,很多爱好者只能狂撸碟片。
不过在2006年的时候,内地导演朱正又把这部小说改编成了33集的电视剧,不过相对于小说风雨坎坷中蕴含的“严肃”和“残酷”,电视剧就显得“温情”许多,剧集结尾更是给福贵留下小外孙苦根,福贵还在联产承包的申请信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给观众带来了许多的希望。至于编剧对此解释是,既然是电视剧,要考虑到大众的接受能力,不能太凄苦了,显得人哪能承受得了这种重力。
但是林逸却觉得,这部小说的精髓其实就是这些凄苦到要把人撕碎的“重力”,从而揭示一个主题---中国几千年的老百姓,就都是这么坎坷地“活着”的。
由于喜欢这部小说,以前作为穷吊丝的林逸曾经试图收集全这部小说的虽有版本,可是很快他就知难而退了,因为……太贵了。
《活着》是余华1992年创作的,创作完成后拿给各大出版社,却没人愿意出版,为啥,题材内容都太那个啥了,又是内战,又是大-跃进,再加上文化-大-革命,可以说把中国近代最敏感的政治元素都加了进去,除非哪家出版社脑子进水,才会主动帮余华出版。
于是,那时候也算小有名气的余华,就骑着自行车在北京大街小巷到处溜达,大夏天的,更是抱了西瓜去编辑部跑,一见面,不敢提出书的事儿,而是来一句:“天热,您老来块西瓜吧!”
北京这边的大出版社不愿意出书,怕承担风险,余华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找那些稍微小一码的出版社,这时候,长江文艺出版社联系上了他。
长江文艺出版社总部在武汉,在全国来说名气并不算太大,不过这家出版社颇具“冒险精神”,眼睛贼亮,容易盯上那些有些另类的作家,比如刘震云,苏童,以及王小波等。所以这次出版社就联系上余华,只说一句话,“这部书,我们出。”
于是在1993年,长江文艺率先出版了余华的这部小说《活着》,但是,只出版了3000册!原因为啥,那就不用说了。
只是可惜,3000册的力量实在太薄弱了,使得余华的这部名著并没有立马火起来,直到1994年台湾麦田出版社与余华签约,正式出版这本书,此书才算真正的大火,并且是墙外开花墙里香---
继而,跟风,许多出版社开始迫不及待地找余华,笑脸盈盈,商谈出版事宜……幸福的余华,再也不用抱着西瓜跑编辑部了。
如今《活着》各版本价格大不一样:
长江文艺,1993年一版一印,仅印3000册,九品以上售价:180元。
台湾麦田,1994年一版一印,繁体中文版,九品以上售价:160元。
南海出版社(签名本),1998年5月第一版,印量上万册,九品以上售价:120元。
&nb... -->>
林逸一向很喜欢读中国当代作家的书,印象最深的就是余华的书,其中林逸最喜爱他两部小说,一部是《许三观卖血记》,还有一部就是《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卖的是血,读着却让人咳血。
《活着》说的是好死不如赖活着,读着却让人觉得生不如死。
《活着》故事内容很简单,基本上就是主人翁“福贵”坎坷的一生: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最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重点来了,余华因这部小说于2004年3月荣获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1994年还被大导演张艺谋拍摄成了电影,主演是葛优,葛优更是凭借这部戏成了戛纳影帝,只是可惜,由于电影内容太过“敏感”,此片一直未能在内地上映,很多爱好者只能狂撸碟片。
不过在2006年的时候,内地导演朱正又把这部小说改编成了33集的电视剧,不过相对于小说风雨坎坷中蕴含的“严肃”和“残酷”,电视剧就显得“温情”许多,剧集结尾更是给福贵留下小外孙苦根,福贵还在联产承包的申请信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给观众带来了许多的希望。至于编剧对此解释是,既然是电视剧,要考虑到大众的接受能力,不能太凄苦了,显得人哪能承受得了这种重力。
但是林逸却觉得,这部小说的精髓其实就是这些凄苦到要把人撕碎的“重力”,从而揭示一个主题---中国几千年的老百姓,就都是这么坎坷地“活着”的。
由于喜欢这部小说,以前作为穷吊丝的林逸曾经试图收集全这部小说的虽有版本,可是很快他就知难而退了,因为……太贵了。
《活着》是余华1992年创作的,创作完成后拿给各大出版社,却没人愿意出版,为啥,题材内容都太那个啥了,又是内战,又是大-跃进,再加上文化-大-革命,可以说把中国近代最敏感的政治元素都加了进去,除非哪家出版社脑子进水,才会主动帮余华出版。
于是,那时候也算小有名气的余华,就骑着自行车在北京大街小巷到处溜达,大夏天的,更是抱了西瓜去编辑部跑,一见面,不敢提出书的事儿,而是来一句:“天热,您老来块西瓜吧!”
北京这边的大出版社不愿意出书,怕承担风险,余华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找那些稍微小一码的出版社,这时候,长江文艺出版社联系上了他。
长江文艺出版社总部在武汉,在全国来说名气并不算太大,不过这家出版社颇具“冒险精神”,眼睛贼亮,容易盯上那些有些另类的作家,比如刘震云,苏童,以及王小波等。所以这次出版社就联系上余华,只说一句话,“这部书,我们出。”
于是在1993年,长江文艺率先出版了余华的这部小说《活着》,但是,只出版了3000册!原因为啥,那就不用说了。
只是可惜,3000册的力量实在太薄弱了,使得余华的这部名著并没有立马火起来,直到1994年台湾麦田出版社与余华签约,正式出版这本书,此书才算真正的大火,并且是墙外开花墙里香---
继而,跟风,许多出版社开始迫不及待地找余华,笑脸盈盈,商谈出版事宜……幸福的余华,再也不用抱着西瓜跑编辑部了。
如今《活着》各版本价格大不一样:
长江文艺,1993年一版一印,仅印3000册,九品以上售价:180元。
台湾麦田,1994年一版一印,繁体中文版,九品以上售价:160元。
南海出版社(签名本),1998年5月第一版,印量上万册,九品以上售价:120元。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