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 饷帝的窟窿 (1/2)
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百度宅男当崇祯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二百八十七章 饷帝的窟窿
杨改革笑呵呵的解释了军饷发三分之一的用途,众人也恍然大悟,明白皇帝的苦心。
“你们此去陕西,粮草、物资、军械、火药等补充,朕想了想,决定,军械、火药等物资消耗,完全由宫中供应,以保证你们军械、火器的质量,需要多少,你们报上来,朕从宫内调拨,粮草,杂用等,一部分随军携带,一部分就地购买,或者是委托商人军供,让商人于某月某日运某些物资到某地,然后开出票据,让商人到新军总部兑付,如此,也不至于使得你们的物资短缺。”杨改革又布置其后勤的具体细节。
毕自肃,吴三桂等平台里的众人都不解皇帝这是什么意思。
“启禀陛下,粮饷、物资的供应,我朝向来都是地方官府负责筹集,供大军支使,此次,为何由陛下全包了呢?听陛下的意思,好像新军的粮草,物资等等供应,都不依靠地方官府?如此,新军消耗可就大了”毕自肃很不解的问道,要是全部都由皇帝掏腰包,那这开销可就大了,费用高得吓人,如果说军械,火药由宫中供应,为的是保证质量,这个他可以理解,不过那个粮草也由皇帝直接供应,他就不明白了,怎么不走地方官府的路子呢?
“呵呵,朕知道,如此开销费用必定很大,可是,朕也不忍心把这些负担加到陕西百姓身上去啊朕也是节约地方的民力啊这几千人以到地方,如果依靠地方吃饭,补充物资,这地方上必定叫苦不迭,必定支应不起,朕的本意是去赈灾,是去平叛,如果因为供应新军物资而导致地方受更多的苦,出现更多的叛乱,岂是朕所想?岂不是和朕的目的南辕北辙?所以,即便是费用高昂,朕也依然自己负担了,实实在在的减轻地方的负担啊”杨改革说道,其实还有一个没说,那就是明朝客军的待遇和补给,向来就不咋样,客军说的就是离开自己的驻地之外的军队的统称,比如,浙江,四川调到关外支援锦宁防线的,这些兵,统统属于客军,吃的,喝的,用的全靠地方官府支应着,地方官府的能力有限,怎么可能完全满足?所以,客军的待遇补充,就十分的糟糕,从而也导致了客军的战斗力低下,最出名的就是崇祯第一次下令勤王的时候,不少军队走到半路上,因为地方上负担不起客军的消耗,而导致客军大规模自行溃散的事情,实在是窝囊之极。杨改革如今也是不想出现那种走到半路上就散伙的情况发生,即便是拼着消耗高昂,也得咬牙硬挺着。
听了皇帝的一番解释,众人对皇帝的“仁慈”“博爱”“爱护百姓”那是十分的钦佩,那里知道皇帝的内心,也是咬着牙,苦苦的支撑着。
“臣明白了,陛下圣明,陛下的仁爱之心,煌煌如天日……”毕自肃对于皇帝这种不费地方一粮一文的做法,相当的喜欢,他就是陕西巡抚,不用背上五千人供应的包袱,他自然是喜欢。
对于毕自肃的称赞,杨改革笑了笑了事。
“毕爱卿,你此去,朕给你十万银币,作为你上任的开销,那些作战有功,防守得力的官军卫所,做事认真的,肯为百姓着想的,配合移民赈灾的,你该奖励的就奖励,朕这十万银币给你,你手头也才宽裕,不至于捉襟见肘,新军的开销和军饷,均由朕负责,这个无须你操心……”杨改革说的差不多了,开始最后的撒钱。
“臣明白。”毕自肃虽然对皇帝这种军队钱财不经过他的手的做法有些不满,可是,也没说出来,这新军就是皇帝的亲军,亲军的待遇向来是不同的,皇帝要自己发钱,也是可以理解的,好在他手上还有十万银币,算是不小的收获,他对这次出任陕西巡抚才有了底气,陕西那边就是一个字“穷”,如果手边有银子,那就好办事得多,对于掌握地方军政,民政,十分的有效。
“吴三桂,你们新军前去陕西,军饷、粮饷、物资发放,补充等,以前在新军里是什么样,到了陕西,依旧是什么样,军饷、粮饷、物资、补充不经过他人之手,明白吗?到了地方,不要惊扰、打搅地方,自己需要什么东西,就自己掏银子买,不要强拿索要,新军的军纪,是朕最看重的,明白吗?坏了军纪,可别说朕不饶人。”毕竟是新军的处*女秀,杨改革不厌其烦的交代这个,交代那个,一再的强调军纪。
“学员明白。”几个毛头小伙子高声答应道
“好我大明的明天,朕的希望,可都寄托在了你们的身上,你们是新军的代表,代表了新军的首战,此战,只许胜,不许败。胜了,才是朕的新军,如果败了,也不要回来见朕,朕可丢不起那个人……”杨改革又激将,又给吴三桂几个人打气。毕竟是一群未成年的小孩子啊杨改革始终不放心,当然,杨改革自己也是刚刚满十八岁。
“只许胜,不许败,学员明白。”几个少年郎欢天喜地的给皇帝保证着,保证自己不会失败。
“好……,该说的,朕都说得差不多了,你们都回去准备准备吧,三日之后,就是出兵的日子,这几日,你们就多商量一下,接触一下,多熟悉一下吧。”
“遵命,陛下”毕自肃,吴三桂等几个人,同声应到。
……
众人走了,杨改革只留下了孙承宗。准备再和孙承宗谈艺谈军事上的事情。
“孙师傅,你对这次朕的布置怎么看。”杨改革问道。
“回陛下,陛下的参谋团,可谓是一绝,此举,可解决我朝必定文人领兵,而领兵之人不懂军政之尴尬啊新军此去,只要中规中矩,就不会出大问题,剿灭一些叛匪,民变,可以说易如反掌。”孙承宗评价道。
“呵呵,孙师傅也觉得这个参谋制度很好吗?”杨改革“谦虚”的问道。
“是的,陛下,我朝文人领军的弊端就是在文人不知兵,如果有能够提供建议的参谋团,文人领兵的弊端,可以解决,此举,倒是我朝之福音啊日后,像萨尔浒这类大败,应可避免。”孙承宗微笑着说道。
“呵呵,孙师傅,参谋团的事,还请孙师傅多费心了,挑选一些优秀的学员充任参谋团。”杨改革小小的得意了一把,“开心”的笑了笑。
“这个陛下放心,自然是没问题的。”孙承宗很痛快的答应道。
“朕有意把参谋部做大,做强,成为辅佐我朝军政的一个常设部门,不过,参谋制度如今还没有战绩,更没有可遵循的经验,所以,朕也不打算立刻推出来,待吴三桂他们在陕西那边运用参谋团取得了经验,有了战绩,再推出来,应该容易得多。到时候,孙师傅这个参谋部的部长,才算是名副其实啊我朝日后作战,即便是文人领军,也不至于一塌糊涂。”杨改革见没人,就和孙承宗说说心里话,说说自己心底的打算,和别人那是万万不能说的,这也是杨改革放松自己的手段,向一个可靠的人倾诉自己心中的想法,有助于缓解压力。
孙承宗想了想,道:“陛下,要想参谋部成为常设之衙门,诚如陛下所言,没有战绩,没有取得经验之前,确实不可大肆宣扬,待日后百官都看到参谋制度的好处,不用说,大家也都会支持的。臣觉得陛下的做法没有问题。”孙承宗给了皇帝一个肯定的答复。
杨改革松了口气,孙承宗没有对自己的做法... -->>
第二百八十七章 饷帝的窟窿
杨改革笑呵呵的解释了军饷发三分之一的用途,众人也恍然大悟,明白皇帝的苦心。
“你们此去陕西,粮草、物资、军械、火药等补充,朕想了想,决定,军械、火药等物资消耗,完全由宫中供应,以保证你们军械、火器的质量,需要多少,你们报上来,朕从宫内调拨,粮草,杂用等,一部分随军携带,一部分就地购买,或者是委托商人军供,让商人于某月某日运某些物资到某地,然后开出票据,让商人到新军总部兑付,如此,也不至于使得你们的物资短缺。”杨改革又布置其后勤的具体细节。
毕自肃,吴三桂等平台里的众人都不解皇帝这是什么意思。
“启禀陛下,粮饷、物资的供应,我朝向来都是地方官府负责筹集,供大军支使,此次,为何由陛下全包了呢?听陛下的意思,好像新军的粮草,物资等等供应,都不依靠地方官府?如此,新军消耗可就大了”毕自肃很不解的问道,要是全部都由皇帝掏腰包,那这开销可就大了,费用高得吓人,如果说军械,火药由宫中供应,为的是保证质量,这个他可以理解,不过那个粮草也由皇帝直接供应,他就不明白了,怎么不走地方官府的路子呢?
“呵呵,朕知道,如此开销费用必定很大,可是,朕也不忍心把这些负担加到陕西百姓身上去啊朕也是节约地方的民力啊这几千人以到地方,如果依靠地方吃饭,补充物资,这地方上必定叫苦不迭,必定支应不起,朕的本意是去赈灾,是去平叛,如果因为供应新军物资而导致地方受更多的苦,出现更多的叛乱,岂是朕所想?岂不是和朕的目的南辕北辙?所以,即便是费用高昂,朕也依然自己负担了,实实在在的减轻地方的负担啊”杨改革说道,其实还有一个没说,那就是明朝客军的待遇和补给,向来就不咋样,客军说的就是离开自己的驻地之外的军队的统称,比如,浙江,四川调到关外支援锦宁防线的,这些兵,统统属于客军,吃的,喝的,用的全靠地方官府支应着,地方官府的能力有限,怎么可能完全满足?所以,客军的待遇补充,就十分的糟糕,从而也导致了客军的战斗力低下,最出名的就是崇祯第一次下令勤王的时候,不少军队走到半路上,因为地方上负担不起客军的消耗,而导致客军大规模自行溃散的事情,实在是窝囊之极。杨改革如今也是不想出现那种走到半路上就散伙的情况发生,即便是拼着消耗高昂,也得咬牙硬挺着。
听了皇帝的一番解释,众人对皇帝的“仁慈”“博爱”“爱护百姓”那是十分的钦佩,那里知道皇帝的内心,也是咬着牙,苦苦的支撑着。
“臣明白了,陛下圣明,陛下的仁爱之心,煌煌如天日……”毕自肃对于皇帝这种不费地方一粮一文的做法,相当的喜欢,他就是陕西巡抚,不用背上五千人供应的包袱,他自然是喜欢。
对于毕自肃的称赞,杨改革笑了笑了事。
“毕爱卿,你此去,朕给你十万银币,作为你上任的开销,那些作战有功,防守得力的官军卫所,做事认真的,肯为百姓着想的,配合移民赈灾的,你该奖励的就奖励,朕这十万银币给你,你手头也才宽裕,不至于捉襟见肘,新军的开销和军饷,均由朕负责,这个无须你操心……”杨改革说的差不多了,开始最后的撒钱。
“臣明白。”毕自肃虽然对皇帝这种军队钱财不经过他的手的做法有些不满,可是,也没说出来,这新军就是皇帝的亲军,亲军的待遇向来是不同的,皇帝要自己发钱,也是可以理解的,好在他手上还有十万银币,算是不小的收获,他对这次出任陕西巡抚才有了底气,陕西那边就是一个字“穷”,如果手边有银子,那就好办事得多,对于掌握地方军政,民政,十分的有效。
“吴三桂,你们新军前去陕西,军饷、粮饷、物资发放,补充等,以前在新军里是什么样,到了陕西,依旧是什么样,军饷、粮饷、物资、补充不经过他人之手,明白吗?到了地方,不要惊扰、打搅地方,自己需要什么东西,就自己掏银子买,不要强拿索要,新军的军纪,是朕最看重的,明白吗?坏了军纪,可别说朕不饶人。”毕竟是新军的处*女秀,杨改革不厌其烦的交代这个,交代那个,一再的强调军纪。
“学员明白。”几个毛头小伙子高声答应道
“好我大明的明天,朕的希望,可都寄托在了你们的身上,你们是新军的代表,代表了新军的首战,此战,只许胜,不许败。胜了,才是朕的新军,如果败了,也不要回来见朕,朕可丢不起那个人……”杨改革又激将,又给吴三桂几个人打气。毕竟是一群未成年的小孩子啊杨改革始终不放心,当然,杨改革自己也是刚刚满十八岁。
“只许胜,不许败,学员明白。”几个少年郎欢天喜地的给皇帝保证着,保证自己不会失败。
“好……,该说的,朕都说得差不多了,你们都回去准备准备吧,三日之后,就是出兵的日子,这几日,你们就多商量一下,接触一下,多熟悉一下吧。”
“遵命,陛下”毕自肃,吴三桂等几个人,同声应到。
……
众人走了,杨改革只留下了孙承宗。准备再和孙承宗谈艺谈军事上的事情。
“孙师傅,你对这次朕的布置怎么看。”杨改革问道。
“回陛下,陛下的参谋团,可谓是一绝,此举,可解决我朝必定文人领兵,而领兵之人不懂军政之尴尬啊新军此去,只要中规中矩,就不会出大问题,剿灭一些叛匪,民变,可以说易如反掌。”孙承宗评价道。
“呵呵,孙师傅也觉得这个参谋制度很好吗?”杨改革“谦虚”的问道。
“是的,陛下,我朝文人领军的弊端就是在文人不知兵,如果有能够提供建议的参谋团,文人领兵的弊端,可以解决,此举,倒是我朝之福音啊日后,像萨尔浒这类大败,应可避免。”孙承宗微笑着说道。
“呵呵,孙师傅,参谋团的事,还请孙师傅多费心了,挑选一些优秀的学员充任参谋团。”杨改革小小的得意了一把,“开心”的笑了笑。
“这个陛下放心,自然是没问题的。”孙承宗很痛快的答应道。
“朕有意把参谋部做大,做强,成为辅佐我朝军政的一个常设部门,不过,参谋制度如今还没有战绩,更没有可遵循的经验,所以,朕也不打算立刻推出来,待吴三桂他们在陕西那边运用参谋团取得了经验,有了战绩,再推出来,应该容易得多。到时候,孙师傅这个参谋部的部长,才算是名副其实啊我朝日后作战,即便是文人领军,也不至于一塌糊涂。”杨改革见没人,就和孙承宗说说心里话,说说自己心底的打算,和别人那是万万不能说的,这也是杨改革放松自己的手段,向一个可靠的人倾诉自己心中的想法,有助于缓解压力。
孙承宗想了想,道:“陛下,要想参谋部成为常设之衙门,诚如陛下所言,没有战绩,没有取得经验之前,确实不可大肆宣扬,待日后百官都看到参谋制度的好处,不用说,大家也都会支持的。臣觉得陛下的做法没有问题。”孙承宗给了皇帝一个肯定的答复。
杨改革松了口气,孙承宗没有对自己的做法...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