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重生之大科学家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后世中国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简介中往往会浓墨重彩地写道“本实验室现有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彰显实力雄厚。
然而代表中国学术界最高水平的两院院士到底如何呢?有人认为,中国院士的总体水平恐怕连美国二、三流大学教授的平均水平都达不到;当然,也有人会说,中国的院士首先要看他对中国科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其次才是国际影响。但总体来看,中国院士放在国际上来比较,水平普遍不高,这恐怕算是实情。
回过头,我们再看看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著名实验室:
比如英国的卡文迪许实验室,从1874年成立至今,一共产生了28位诺贝尔奖得主。
又比如成立于1947年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历史上该实验室的成果曾5次获得诺贝尔奖。
再比如位于加大伯克利分校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自建立以来,共培养了5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和4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至于大名鼎鼎的贝尔实验室,则先后有7次13人问鼎诺贝尔奖。除此而外,贝尔实验室自1925年以来,共获得两万五千多项专利,现在更是平均每个工作日获得三项多专利
……
当然,这些杰出的实验室之所以能做出如此耀眼的成绩,离不开背后巨额的科研投入。就拿贝尔实验室来讲,朗讯科技公司每年要拿出销售额的11~12作为实验室的研发经费,大约40亿美元。这相当于国家“985工程”对于清华大学拨款的15倍至于研究人员规模只有贝尔实验室七分之一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2010年美国对它的科研投入则达到7.7亿美元。科研之烧钱,由此可见一斑。
孙元起一直致力于促进经世大学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中国的科技进步。记得太祖爷曾说过一切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所以此次出国游历,首要目的是拉人。
为此,他在马赛和李复几晤谈,考察德国鲁尔区带着学生,与俞同奎等人商量成立中国科技学会,慷慨捐出还没有捂热的诺贝尔奖奖金,尽管假期安排非常紧张,还是在伦敦盘桓了十多日。现在他又把魔爪伸向了卢瑟福。
如今经世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已经有了王先谦、杨守敬、严复、廖平、孙诒让、陈衍、崔适、皮锡瑞等名师大儒弘文励教,再加上安阳甲骨、敦煌遗书、《永乐大典》等珍贵典籍的刺激,俨然成为北方文化教育研究的中心。
至于在自然科学领域,经世大学更是国内翘楚了。但由于中国科学本来就先天胎里不足,就算是国内的泰山北斗,放在国际上来看,也只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而已。目前,学校已经有了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孙元起),还有两人有望在未来十年间获奖(特斯拉、爱因斯坦),但孙元起觉得还是不够,必须在短内引进更多的世界顶尖人才,才能形成科研力量的集聚效应。选来选去,孙元起就相中了卢瑟福。
孙元起并不是没有考虑过加大伯克利分校的马丁教授,关键是马丁和卢瑟福比起来劣势太明显:
马丁教授已经年近花甲,虽然名望十足,可创造力却在下降;而卢瑟福才三十多岁,正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黄金年龄。
马丁教授在美国人,已经在美洲生活了五十多年,让他突然去中国,恐怕大有不便之处;而卢瑟福则是在新西兰出生,在英国求学,又在加拿大工作,如今再换个环境到中国,适应起来应该很快。
更重要的一点是,卢瑟福不仅是位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在培养人才方面更是无人能及。历史上,在卢瑟福的悉心培养下,他的学生和助手至少有9人获得了诺贝尔奖金:
1921年,卢瑟福的助手索迪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年,卢瑟福的学生阿斯顿获诺贝尔化学奖,学生玻尔获诺贝尔物理奖;
1927年,卢瑟福的助手威尔逊获诺贝尔物理奖;
1935年,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获诺贝尔物理奖;
1948年,卢瑟福的助手布莱克特获诺贝尔物理奖;
1951年,卢瑟福的学生科克拉夫特和瓦耳顿,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78年,卢瑟福的学生卡皮察获诺贝尔物理奖……
既能进实验室搞研究,又能进教室培养学生,这种人不正是眼下经世大学所迫切需要的么?如今听闻卢瑟福有应允的意思,孙元起赶紧趁热打铁,催促他回麦吉尔大学办理离职手续,唯恐日久生变。
卢瑟福见孙元起如此迫切,有些惊愕我这次来美国,除了想和你见面之外,还想大家一块儿去加州,和马丁教授商谈后续的研究工作呢”
“和马丁教授见面倒不急,”孙元起谆谆善诱,“马丁教授之前答应过我,说他有空会去经世大学访学。加大伯克利分校不是有学术休假制度么?这次我见了他,就请他到中国呆上一年。而且马丁教授也快退休了,我们将来还可以聘请他到经世大学任教。总之,以后见面机会多多,不急于现在一时”
就这样,卢瑟福和孙元起见面没多久,就被劝回加拿大收拾行李去了。
俗话说得好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共产祖师爷马大胡子也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话。所以,孙元起此次周游列国的第二个目的就是圈钱。
送走卢瑟福之后,孙元起便按照考斯特太太给的地址,前往杰米新住处。马车在城里走了没多久,便在一个貌似海滨公园的地方停了下来。马车夫回过头说,我们到了。”
“到了?”孙元起疑惑地付钱下了车。
透过铁栅栏远远望去... -->>
后世中国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简介中往往会浓墨重彩地写道“本实验室现有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彰显实力雄厚。
然而代表中国学术界最高水平的两院院士到底如何呢?有人认为,中国院士的总体水平恐怕连美国二、三流大学教授的平均水平都达不到;当然,也有人会说,中国的院士首先要看他对中国科学发展做出的贡献,其次才是国际影响。但总体来看,中国院士放在国际上来比较,水平普遍不高,这恐怕算是实情。
回过头,我们再看看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著名实验室:
比如英国的卡文迪许实验室,从1874年成立至今,一共产生了28位诺贝尔奖得主。
又比如成立于1947年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历史上该实验室的成果曾5次获得诺贝尔奖。
再比如位于加大伯克利分校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自建立以来,共培养了5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和4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至于大名鼎鼎的贝尔实验室,则先后有7次13人问鼎诺贝尔奖。除此而外,贝尔实验室自1925年以来,共获得两万五千多项专利,现在更是平均每个工作日获得三项多专利
……
当然,这些杰出的实验室之所以能做出如此耀眼的成绩,离不开背后巨额的科研投入。就拿贝尔实验室来讲,朗讯科技公司每年要拿出销售额的11~12作为实验室的研发经费,大约40亿美元。这相当于国家“985工程”对于清华大学拨款的15倍至于研究人员规模只有贝尔实验室七分之一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2010年美国对它的科研投入则达到7.7亿美元。科研之烧钱,由此可见一斑。
孙元起一直致力于促进经世大学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中国的科技进步。记得太祖爷曾说过一切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所以此次出国游历,首要目的是拉人。
为此,他在马赛和李复几晤谈,考察德国鲁尔区带着学生,与俞同奎等人商量成立中国科技学会,慷慨捐出还没有捂热的诺贝尔奖奖金,尽管假期安排非常紧张,还是在伦敦盘桓了十多日。现在他又把魔爪伸向了卢瑟福。
如今经世大学在人文社科领域已经有了王先谦、杨守敬、严复、廖平、孙诒让、陈衍、崔适、皮锡瑞等名师大儒弘文励教,再加上安阳甲骨、敦煌遗书、《永乐大典》等珍贵典籍的刺激,俨然成为北方文化教育研究的中心。
至于在自然科学领域,经世大学更是国内翘楚了。但由于中国科学本来就先天胎里不足,就算是国内的泰山北斗,放在国际上来看,也只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而已。目前,学校已经有了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孙元起),还有两人有望在未来十年间获奖(特斯拉、爱因斯坦),但孙元起觉得还是不够,必须在短内引进更多的世界顶尖人才,才能形成科研力量的集聚效应。选来选去,孙元起就相中了卢瑟福。
孙元起并不是没有考虑过加大伯克利分校的马丁教授,关键是马丁和卢瑟福比起来劣势太明显:
马丁教授已经年近花甲,虽然名望十足,可创造力却在下降;而卢瑟福才三十多岁,正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黄金年龄。
马丁教授在美国人,已经在美洲生活了五十多年,让他突然去中国,恐怕大有不便之处;而卢瑟福则是在新西兰出生,在英国求学,又在加拿大工作,如今再换个环境到中国,适应起来应该很快。
更重要的一点是,卢瑟福不仅是位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在培养人才方面更是无人能及。历史上,在卢瑟福的悉心培养下,他的学生和助手至少有9人获得了诺贝尔奖金:
1921年,卢瑟福的助手索迪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年,卢瑟福的学生阿斯顿获诺贝尔化学奖,学生玻尔获诺贝尔物理奖;
1927年,卢瑟福的助手威尔逊获诺贝尔物理奖;
1935年,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获诺贝尔物理奖;
1948年,卢瑟福的助手布莱克特获诺贝尔物理奖;
1951年,卢瑟福的学生科克拉夫特和瓦耳顿,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78年,卢瑟福的学生卡皮察获诺贝尔物理奖……
既能进实验室搞研究,又能进教室培养学生,这种人不正是眼下经世大学所迫切需要的么?如今听闻卢瑟福有应允的意思,孙元起赶紧趁热打铁,催促他回麦吉尔大学办理离职手续,唯恐日久生变。
卢瑟福见孙元起如此迫切,有些惊愕我这次来美国,除了想和你见面之外,还想大家一块儿去加州,和马丁教授商谈后续的研究工作呢”
“和马丁教授见面倒不急,”孙元起谆谆善诱,“马丁教授之前答应过我,说他有空会去经世大学访学。加大伯克利分校不是有学术休假制度么?这次我见了他,就请他到中国呆上一年。而且马丁教授也快退休了,我们将来还可以聘请他到经世大学任教。总之,以后见面机会多多,不急于现在一时”
就这样,卢瑟福和孙元起见面没多久,就被劝回加拿大收拾行李去了。
俗话说得好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共产祖师爷马大胡子也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话。所以,孙元起此次周游列国的第二个目的就是圈钱。
送走卢瑟福之后,孙元起便按照考斯特太太给的地址,前往杰米新住处。马车在城里走了没多久,便在一个貌似海滨公园的地方停了下来。马车夫回过头说,我们到了。”
“到了?”孙元起疑惑地付钱下了车。
透过铁栅栏远远望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