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核武皇帝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宋彪到东北视察的这段时间,东北一直在下雪,风速也较大,他最初计划是到沈阳飞机公司视察的时候要看一看最新型号的J-7涡扇歼击机的原型试验机的试飞,因为气象条件一直不是很好,在陈其采的建议下,最终还是取消了这个计划。
前往通化导弹基地视察的行程是不可能再拖延了,即便是这天依旧在下大雪,宋彪还是在陈其采的陪同下前往沈阳飞机公司视察,而裕华皇储北上前往哈尔滨工业大学视察。
今年的东北比往年确实是要冷很多,2月份的白天和夜间最低温度都已经突破了三十年来的记录,到了3月中旬还在下着很厉害的大雪。
这场大雪从昨天夜里又开始下起,一直到了早上九点多还没有半点要停止的迹象,内廷皇室的车队就缓缓的从沈阳军区总部出发,一路向北驶入沈阳飞机公司所在地的棋盘山西区,从辛家集到蒲河镇的总计4.5万亩地都归属沈阳公司,东北航空工业研究院则在沈阳飞机公司南侧的团山子地区,沈飞和研究院也算是比邻而居。
沈飞是一家在中国联合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制私有企业,而东北航空工业研究院则是一家国立科研机构,在1935年之前,东北航空工业研究院隶属中央科学院,在中央科学院实施社会化改革后,东北航空工业研究院改为隶属中央科学研究委员会,也就是新成立的中科委。
中科委直接隶属于内阁科技工业部,属于副部级机构,而中央科学院此前享有的正部级编制则取缔,包括原有的中央核物理研究院、中央航天研究院、中央计算机研究院、中央机械研究院、中央材料工业研究院、中央地质研究院、中央航空研究院、北京航空工业研究院、东北航空工业研究院、东北电子科学研究院、上海电子科学研究院、北京半导体工业研究院、东北船舶工业研究院、东北汽车工业研究院、东北冶金工业研究院、华北冶金工业研究院、西北工业研究院、东北化工研究院等等全国范围内的122所研究院都脱离地方和中央科学院,直接隶属中科委,其余的一些科研机构直接并入本省国立大学。
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中央科学院彻底脱离原有的政府机构体系,成为一个独立于政府运作的社会机构,由中国科学协会主持运转,而中国科学协会的经费主要来源还是皇室的赞助。
这些国立研究院和私营机构不同,它们主要从事基础理论和基础工业工艺的研究,它们也接受企业的赞助,同企业一起协同研究新科技和新的工艺技术,为企业提供理论技术支持。
在现代工业中,基础理论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拉直法单晶生产工艺的基础就是扬.柴克拉斯基的柴氏晶体理论,在机械工艺理论上,没有结构力学有限元法理论就没有现代数控机床,在冶金领域,没有微晶衍化理论就没有超级钢和微晶合金的诞生。
沈飞和东北航空工业研究院的合作还是深入的,包括激波理论、小展弦理论、三角翼空动力系数都是两家机构一起进行,在涡喷、涡扇、涡轴、涡桨引擎的研制过程中,基本也是沈飞搞工艺研究,东北航空研究院搞理论测算和推论。
公司之间交流技术的可能性很低,除非是购买技术专利,但是在理论研究院内部,虽然东北航空工业研究院和上海航空工业研究院一直是很重要的竞争对手,双方在理论领域的交流则依然是非常频繁的,而上航院同江南福道公司也是极其重要的科研同盟,通过理论的突破和传播,国内公司才有基础一起扩大科技和工艺实力。
总体来说,帝国在世界科研领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推动帝国科研领域进步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分别是国家、企业、社会机构及大学,三个方面相互结合,相互合作,共同推进学术理论、应用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
现在确实是战争时期,但在巨额的军费开支和推动之下,帝国在1940年的全国科研投资又将突破新高,将首次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7的比例。
这个比例是非常非常之高的,这意味着帝国在1940年的全国科研总经费将超过170亿中圆,即便将德国这个疯狂的国家计算在内,中华帝国在这一年的科研投入总规模也相当于英法美苏德日意七国总和。
当然,中华帝国在1940年的国民产值总量也相当于美德苏三国总和——德国是很厉害的,德国在兼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加上军工业的疯狂扩张和积极对苏备战,其经济总量一直处于疯狂的激增过程中,在1937年就已经超过粗放式的苏联跃居世界第三的宝座。
从整个轻重工业的总规模来看,中美德苏绝对是世界上的四大国,英法已经不行了,日本没有朝鲜、台湾、东北并入计算产值,实际规模就更不行了,加上1933年之后陷入同中国的军事竞赛中,穷兵黩武到了极致,对经济损伤极大,到了1938年的时期反而滑落到了意大利的后面,在中美德苏英法意日的排名中位列第八位,并且被意大利甩开了一个较大的差距,又被后面近十年高速发展的巴西追赶着。
中国的国民产值总量在1938年则是美国的1.83倍,德国的4.6倍,苏联的6.3倍,日本的24.5倍。
从这个角度来说,日本能够在第三次中日战争中撑到第二年,甚至能撑到第三年、第四年,本身还是很光荣的一件事。
至于日本断定中国的综合实力只是日本的7倍左右,军事实力只是日本的2倍,相对差距还不如中日甲午战争时期那么大,以至于最终得到“日本击败支那概率更高”的结论,那就只能说是日本的主观意愿决定了它的评估结果,所以才会让大本营睁着眼睛说瞎话。
在如此强大的中国,沈阳就是这个中国皇冠上最为璀璨的明珠。
作为中国现代工业和重工业的发源地,沈阳从一开始就拥有得天独厚的根基,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它也带领中国成为世界工业最为领先的国家,同时也带领东北和辽宁省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
或者说,沈阳和整个东北都太强大了。
即便中央的均衡发展规划实行了近三十年的时间,东北三省和远东两省的工农业总产值加起来仍然占据中国总产值的1/5,一个东北五省加察哈尔省就相当于是整个德国。
辽阳是中国的钢铁之都,海州是东北纺织业中心,震旦是世界上第一大的船舶工业城和港口城,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的金融之城,沈阳则是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工业、半导体工业、机床机械工业中心,同时也是东北第四大的纺织城。
沈阳在1933年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超过1300万的人口,城市太大了,顾维钧上台之后感觉这个问题是越来越严重,就强行出台政策将沈阳的汽车工业和食品工业分拆迁移到了城南,一部分迁移至长春,将化工业迁移到抚顺。
特别是长春,中央从1920年就开始加强长春的基础建设投入,用来分担沈阳的工业需求,同时牵引整个吉林省的发展。
围绕沈阳,整个沈阳府的六区六县,中央政府也做了大量的调整,将银州县、抚顺划入沈阳府,将法库、康平等县划出,为沈阳构建了一个圆形城市,构建了三层环城轻轨,将沈北县、沈南县、沈旦堡县、银州县、新民县、抚顺直隶县、辽中直隶县作为整个沈阳府经济大区的周边卫星城,特别是沈阳、抚顺、银州、辽中四个地区的相互结合,加上辽阳、锦州、海州,构建出一个真正的辽宁省,而震旦府则是这个辽宁大工业区之上的门户。
通过中央在这些年的大调整,沈阳在这几年的发展增速明显更快,特别是在军工业的推动之下。
并不是说一打仗,经济就会被变差,特别是对中国这样劳动力资源和国家整体战略资源都很丰富的国家而言,只要战争没有伤到根本,没有影响到国内市场需求和国外的进出口市场,战争反而会推动国家经济的新增长。
1939年对中国的影响比较大,到了1940年,从第一季度的情况来看,负面的影响因素已经很低,正面的推动效应更大。
宋彪这半个月在沈阳视察一圈之后,他最初的很多担忧都随之烟消云散,他最大的一个担心是中国的半导体工业能否长期保持优势,现在看来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这五年里面再抓紧一点,再多投入一点,将教育和科研基础建的更深厚一点,将人才培养的更多一点,随着整个世界半导体产业和市场需求的快速扩大,中国一旦在先发优势上占据足够的根基,后面的这种霸主地位就将很难被动摇。
比如在微处理器领域,东导公司已经投入资金和最好的研究团队进行16位、32位的预研,目前的进展虽然不能说是很顺利,但也不太糟糕。
这个东西一旦顺利取得突破,并且比欧美早七八年,甚至是十年,后面即便差距扩大,在半导体和计算机领域的霸主地位也是极难被动摇的。
沈阳的半导体工业主要集中在城西南的西南新区,紧邻东北大学和东北理工大学,航空工业则集中在城东北。
因为天气不好,车队缓行了半个小时才抵达棋盘山西区的沈飞公司所在地,这一带如今划归沈北县,也是沈北县的东南侧。
车队一直驶入沈飞公司的总部,宋彪下车之后就在沈飞公司董事长金希武、P7项目总设计师巴玉藻爵士(民国史上,1929年死于日本间谍暗杀)和陈其采等人的陪同下前往沈飞科研中心大厦,在那里接见了四十多位重要的总工、高工级工程师。
沈飞的这些特级、高级工程师一般都不是大科学家出身,但普遍都有博士、硕士学位,对他们这批人而言,最重要的永远是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双结合,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国内航空理论领域的大师级人物。
比如说巴玉藻,他是蒙古族的同胞,1892年出生于镇江,早年选派英国阿姆斯特朗学院就读机械工程,最早是学船舶制造,帝国成立之后,经过中国民族委员会的协调和联系,他很快归国效力,此后又公派美国留学,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期间转入航空工程系,毕业后安排在柯蒂斯公司担任工程师,1930年,在完成了P-40歼击机的设计工作后,他回国担任沈飞的高级设计师,从事涡喷战斗机P-6的秘密研制工作,并且继续担任P-7的总设计师。
因为今天不能去机场亲眼目睹新型号原型机的测试飞行,宋彪就在科研中心参观J-7歼击机的两架原型机,能有两架原型机,这基本说明飞机距离定型投产的时间也不远了,至少宋彪是这么认为的。
J-7是国内,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涡扇战斗机,加上此前在J-6和P系列的二十多个型号试验机的测试,帝国在气动领域已经累积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经验,J-7在设计之初就考虑过两侧进气和机腹、机下腹进气三种不同的进气方式,机翼设计的方式更多,沈飞和东北航空工业研究院经过系统的空洞测试,一共给出了四个可行的方案。
J-7的研制代号是P-7,前面的P-6是空白,P-4\5分别代表两个大系列的试验机型。
在项目启动之前,空军参谋部曾经和宋彪汇报过相关的工作,计划是研制一款以中空中速为核心的歼击机,兼顾高空和低空性能,这就意味着飞机的性能一定要均衡,能够作为帝国在50年代的主体歼击机,而J-6\8则是J-7型号的补充。
现在对J-6的服役测试来看,飞机两侧的边条翼还是可以继续放大,所以J-7在系列论证之后采取了双发近距的两侧进气布局,机翼还是继承了J-6的小展弦固定上单翼设计,但是边条翼更大,增加了锥形扭转机翼设计和前缘襟翼、后缘襟翼,取消了J-6翼刀,整体特点还是强调高亚音速的格斗性能,同时要求具备极高的高空性能。
为了进一步增强近距格斗性能,在双发布局上也选择了双发近距布置,这种设计不利于飞机的静稳定,但有利于静不稳定,为此需要增加横向的程控计算机,利用前缘襟翼对飞机进行静态弥补稳定。
在科研中心,宋彪所看到的两架原型机都是这样的布局,唯一的差别是有一架可能稍微大一点,机头较高,机腹又较低,这意味着飞机更厚重,对格斗性能不利,对航程则有利。
&nbs... -->>
宋彪到东北视察的这段时间,东北一直在下雪,风速也较大,他最初计划是到沈阳飞机公司视察的时候要看一看最新型号的J-7涡扇歼击机的原型试验机的试飞,因为气象条件一直不是很好,在陈其采的建议下,最终还是取消了这个计划。
前往通化导弹基地视察的行程是不可能再拖延了,即便是这天依旧在下大雪,宋彪还是在陈其采的陪同下前往沈阳飞机公司视察,而裕华皇储北上前往哈尔滨工业大学视察。
今年的东北比往年确实是要冷很多,2月份的白天和夜间最低温度都已经突破了三十年来的记录,到了3月中旬还在下着很厉害的大雪。
这场大雪从昨天夜里又开始下起,一直到了早上九点多还没有半点要停止的迹象,内廷皇室的车队就缓缓的从沈阳军区总部出发,一路向北驶入沈阳飞机公司所在地的棋盘山西区,从辛家集到蒲河镇的总计4.5万亩地都归属沈阳公司,东北航空工业研究院则在沈阳飞机公司南侧的团山子地区,沈飞和研究院也算是比邻而居。
沈飞是一家在中国联合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制私有企业,而东北航空工业研究院则是一家国立科研机构,在1935年之前,东北航空工业研究院隶属中央科学院,在中央科学院实施社会化改革后,东北航空工业研究院改为隶属中央科学研究委员会,也就是新成立的中科委。
中科委直接隶属于内阁科技工业部,属于副部级机构,而中央科学院此前享有的正部级编制则取缔,包括原有的中央核物理研究院、中央航天研究院、中央计算机研究院、中央机械研究院、中央材料工业研究院、中央地质研究院、中央航空研究院、北京航空工业研究院、东北航空工业研究院、东北电子科学研究院、上海电子科学研究院、北京半导体工业研究院、东北船舶工业研究院、东北汽车工业研究院、东北冶金工业研究院、华北冶金工业研究院、西北工业研究院、东北化工研究院等等全国范围内的122所研究院都脱离地方和中央科学院,直接隶属中科委,其余的一些科研机构直接并入本省国立大学。
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中央科学院彻底脱离原有的政府机构体系,成为一个独立于政府运作的社会机构,由中国科学协会主持运转,而中国科学协会的经费主要来源还是皇室的赞助。
这些国立研究院和私营机构不同,它们主要从事基础理论和基础工业工艺的研究,它们也接受企业的赞助,同企业一起协同研究新科技和新的工艺技术,为企业提供理论技术支持。
在现代工业中,基础理论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拉直法单晶生产工艺的基础就是扬.柴克拉斯基的柴氏晶体理论,在机械工艺理论上,没有结构力学有限元法理论就没有现代数控机床,在冶金领域,没有微晶衍化理论就没有超级钢和微晶合金的诞生。
沈飞和东北航空工业研究院的合作还是深入的,包括激波理论、小展弦理论、三角翼空动力系数都是两家机构一起进行,在涡喷、涡扇、涡轴、涡桨引擎的研制过程中,基本也是沈飞搞工艺研究,东北航空研究院搞理论测算和推论。
公司之间交流技术的可能性很低,除非是购买技术专利,但是在理论研究院内部,虽然东北航空工业研究院和上海航空工业研究院一直是很重要的竞争对手,双方在理论领域的交流则依然是非常频繁的,而上航院同江南福道公司也是极其重要的科研同盟,通过理论的突破和传播,国内公司才有基础一起扩大科技和工艺实力。
总体来说,帝国在世界科研领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推动帝国科研领域进步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分别是国家、企业、社会机构及大学,三个方面相互结合,相互合作,共同推进学术理论、应用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
现在确实是战争时期,但在巨额的军费开支和推动之下,帝国在1940年的全国科研投资又将突破新高,将首次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7的比例。
这个比例是非常非常之高的,这意味着帝国在1940年的全国科研总经费将超过170亿中圆,即便将德国这个疯狂的国家计算在内,中华帝国在这一年的科研投入总规模也相当于英法美苏德日意七国总和。
当然,中华帝国在1940年的国民产值总量也相当于美德苏三国总和——德国是很厉害的,德国在兼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加上军工业的疯狂扩张和积极对苏备战,其经济总量一直处于疯狂的激增过程中,在1937年就已经超过粗放式的苏联跃居世界第三的宝座。
从整个轻重工业的总规模来看,中美德苏绝对是世界上的四大国,英法已经不行了,日本没有朝鲜、台湾、东北并入计算产值,实际规模就更不行了,加上1933年之后陷入同中国的军事竞赛中,穷兵黩武到了极致,对经济损伤极大,到了1938年的时期反而滑落到了意大利的后面,在中美德苏英法意日的排名中位列第八位,并且被意大利甩开了一个较大的差距,又被后面近十年高速发展的巴西追赶着。
中国的国民产值总量在1938年则是美国的1.83倍,德国的4.6倍,苏联的6.3倍,日本的24.5倍。
从这个角度来说,日本能够在第三次中日战争中撑到第二年,甚至能撑到第三年、第四年,本身还是很光荣的一件事。
至于日本断定中国的综合实力只是日本的7倍左右,军事实力只是日本的2倍,相对差距还不如中日甲午战争时期那么大,以至于最终得到“日本击败支那概率更高”的结论,那就只能说是日本的主观意愿决定了它的评估结果,所以才会让大本营睁着眼睛说瞎话。
在如此强大的中国,沈阳就是这个中国皇冠上最为璀璨的明珠。
作为中国现代工业和重工业的发源地,沈阳从一开始就拥有得天独厚的根基,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它也带领中国成为世界工业最为领先的国家,同时也带领东北和辽宁省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
或者说,沈阳和整个东北都太强大了。
即便中央的均衡发展规划实行了近三十年的时间,东北三省和远东两省的工农业总产值加起来仍然占据中国总产值的1/5,一个东北五省加察哈尔省就相当于是整个德国。
辽阳是中国的钢铁之都,海州是东北纺织业中心,震旦是世界上第一大的船舶工业城和港口城,同时也是世界第三大的金融之城,沈阳则是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工业、半导体工业、机床机械工业中心,同时也是东北第四大的纺织城。
沈阳在1933年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超过1300万的人口,城市太大了,顾维钧上台之后感觉这个问题是越来越严重,就强行出台政策将沈阳的汽车工业和食品工业分拆迁移到了城南,一部分迁移至长春,将化工业迁移到抚顺。
特别是长春,中央从1920年就开始加强长春的基础建设投入,用来分担沈阳的工业需求,同时牵引整个吉林省的发展。
围绕沈阳,整个沈阳府的六区六县,中央政府也做了大量的调整,将银州县、抚顺划入沈阳府,将法库、康平等县划出,为沈阳构建了一个圆形城市,构建了三层环城轻轨,将沈北县、沈南县、沈旦堡县、银州县、新民县、抚顺直隶县、辽中直隶县作为整个沈阳府经济大区的周边卫星城,特别是沈阳、抚顺、银州、辽中四个地区的相互结合,加上辽阳、锦州、海州,构建出一个真正的辽宁省,而震旦府则是这个辽宁大工业区之上的门户。
通过中央在这些年的大调整,沈阳在这几年的发展增速明显更快,特别是在军工业的推动之下。
并不是说一打仗,经济就会被变差,特别是对中国这样劳动力资源和国家整体战略资源都很丰富的国家而言,只要战争没有伤到根本,没有影响到国内市场需求和国外的进出口市场,战争反而会推动国家经济的新增长。
1939年对中国的影响比较大,到了1940年,从第一季度的情况来看,负面的影响因素已经很低,正面的推动效应更大。
宋彪这半个月在沈阳视察一圈之后,他最初的很多担忧都随之烟消云散,他最大的一个担心是中国的半导体工业能否长期保持优势,现在看来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这五年里面再抓紧一点,再多投入一点,将教育和科研基础建的更深厚一点,将人才培养的更多一点,随着整个世界半导体产业和市场需求的快速扩大,中国一旦在先发优势上占据足够的根基,后面的这种霸主地位就将很难被动摇。
比如在微处理器领域,东导公司已经投入资金和最好的研究团队进行16位、32位的预研,目前的进展虽然不能说是很顺利,但也不太糟糕。
这个东西一旦顺利取得突破,并且比欧美早七八年,甚至是十年,后面即便差距扩大,在半导体和计算机领域的霸主地位也是极难被动摇的。
沈阳的半导体工业主要集中在城西南的西南新区,紧邻东北大学和东北理工大学,航空工业则集中在城东北。
因为天气不好,车队缓行了半个小时才抵达棋盘山西区的沈飞公司所在地,这一带如今划归沈北县,也是沈北县的东南侧。
车队一直驶入沈飞公司的总部,宋彪下车之后就在沈飞公司董事长金希武、P7项目总设计师巴玉藻爵士(民国史上,1929年死于日本间谍暗杀)和陈其采等人的陪同下前往沈飞科研中心大厦,在那里接见了四十多位重要的总工、高工级工程师。
沈飞的这些特级、高级工程师一般都不是大科学家出身,但普遍都有博士、硕士学位,对他们这批人而言,最重要的永远是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双结合,当然也有一部分是国内航空理论领域的大师级人物。
比如说巴玉藻,他是蒙古族的同胞,1892年出生于镇江,早年选派英国阿姆斯特朗学院就读机械工程,最早是学船舶制造,帝国成立之后,经过中国民族委员会的协调和联系,他很快归国效力,此后又公派美国留学,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期间转入航空工程系,毕业后安排在柯蒂斯公司担任工程师,1930年,在完成了P-40歼击机的设计工作后,他回国担任沈飞的高级设计师,从事涡喷战斗机P-6的秘密研制工作,并且继续担任P-7的总设计师。
因为今天不能去机场亲眼目睹新型号原型机的测试飞行,宋彪就在科研中心参观J-7歼击机的两架原型机,能有两架原型机,这基本说明飞机距离定型投产的时间也不远了,至少宋彪是这么认为的。
J-7是国内,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涡扇战斗机,加上此前在J-6和P系列的二十多个型号试验机的测试,帝国在气动领域已经累积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经验,J-7在设计之初就考虑过两侧进气和机腹、机下腹进气三种不同的进气方式,机翼设计的方式更多,沈飞和东北航空工业研究院经过系统的空洞测试,一共给出了四个可行的方案。
J-7的研制代号是P-7,前面的P-6是空白,P-4\5分别代表两个大系列的试验机型。
在项目启动之前,空军参谋部曾经和宋彪汇报过相关的工作,计划是研制一款以中空中速为核心的歼击机,兼顾高空和低空性能,这就意味着飞机的性能一定要均衡,能够作为帝国在50年代的主体歼击机,而J-6\8则是J-7型号的补充。
现在对J-6的服役测试来看,飞机两侧的边条翼还是可以继续放大,所以J-7在系列论证之后采取了双发近距的两侧进气布局,机翼还是继承了J-6的小展弦固定上单翼设计,但是边条翼更大,增加了锥形扭转机翼设计和前缘襟翼、后缘襟翼,取消了J-6翼刀,整体特点还是强调高亚音速的格斗性能,同时要求具备极高的高空性能。
为了进一步增强近距格斗性能,在双发布局上也选择了双发近距布置,这种设计不利于飞机的静稳定,但有利于静不稳定,为此需要增加横向的程控计算机,利用前缘襟翼对飞机进行静态弥补稳定。
在科研中心,宋彪所看到的两架原型机都是这样的布局,唯一的差别是有一架可能稍微大一点,机头较高,机腹又较低,这意味着飞机更厚重,对格斗性能不利,对航程则有利。
&nbs...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