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梦穿康熙换乾坤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福建漳州同安王府的书房之内,同安王郑芝龙客客气气让自己的长子、海澄王郑世森和“次子”、御前侍卫郑世忠落座,这才神情落寞的说:
“森儿,你刚才可是说你的胞弟、审儿?”
“父亲,正是郑审。他无有一日不想回到父亲身边尽孝……”郑世森闻听此言,急忙起身回答。
“可他现在叫做田川七左卫门!”郑芝龙却突然打断了大儿子的话,用日语说道。可怜郑世忠却是一句也听不明白!
“可是父亲,我们的生母死的悲壮,此仇不报,何以为人?!”
郑世森,或者说福松,此时再也不顾什么礼数,把憋了好久的心里话,也用日语脱口而出!
“唉!森儿,你娘死的悲壮,我是知道的。父亲对不住她……”郑芝龙却换回汉语,认真的说。
“只是朝廷已经册封她为一品夫人,不是也把当年的恶人交予你一一手刃了吗?”
“父亲,那几个人罪有应得!但,正主他,现在却还在北京当着他的吏部尚书!”郑世森虽然随着父亲换成汉话,可双目之中的杀气却一点也没有减弱,而且,郑世森口称“北京”,并非“京师”,乃是用了前明的称谓,用意不言自明。
大清海澄王所说的“正主”,正是当今大清朝的吏部满尚书韩岱!
原来,和后世三百多年普遍以为的决然不同,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并非是受辱之后羞愧难当、自缢而亡!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史籍记叙中掺杂风闻传说,严重失实。就连当时的人们,往往不清楚田川氏的身世及其为人,只知道她来自东洋日本。有的人用歧视的眼光看待田川氏,视她为“夷女”、“倭妇”,并从此出发,胡猜和妄论其死因。
最早根据风闻消息记叙田川氏死难的,恰恰是黄宗羲。他在《赐姓始末》书中说:“北兵至安海,大肆淫掠,成功母亦被淫。自缢死。成功大恨。用夷法剖其母腹,出肠涤秽,重纳之以殓。”黄宗羲的田川氏“受辱自杀”说,传播颇广。在国内。钱澄之《所知录》、郑达《野史无文》、凌雪《南天痕》、吴伟业《鹿樵纪闻》和倪在田《续明纪事本末》等书。均持此说。在国外,日本《长崎夜话草》、林春胜《华夷变态》和斋藤正谦《海外异传》,亦都采引“受辱自杀”说法。
其实。黄宗羲记叙田川氏死难,“其言颇涉滑稽”,本之传闻,原不足信[1]。但是,由于黄宗羲失实的说法经广泛、长期流传,以致积非为是,贻误至今,影响人们对郑成功母亲田川氏的正确认识和评价,掩没她气节坚贞的本来面目。
而如今的顺治朝,在郑氏满门心中,自然知道田川氏罹难的真实情况,并且对她的贞烈本色抱有极大的敬佩,对当时的清兵怀有极大地仇视。其实,郑田氏【翁氏、田川氏】并非“受辱自杀”,而是不畏强暴,在与凶残的清固山额真韩岱进行斗争后,壮烈殉节的。
当年韩岱奉贝勒世子博洛之命,统帅满汉骑步突至安平,郑芝豹、芝鹏等畏惧其兵威,不敢迎战,或者说按照约定不行抵抗,而是收敛家众,带着家资和子女登上兵船,弃城而出,停泊到了外海之上。而翁氏却手持匕首,不肯随他们而去。众人再三规劝,这位“倭妇”却毫不妥协、大义凛然。无奈之下,众人只能丢下她各自散去了。
清军大兵一到,自然发现了这名与众不同的日本女人。况且她虽然年纪大了些(当时已有四十五岁了),却徐娘半老、姿色犹存,时任满洲镶白旗固山额真、一等辅国将军的宗室韩岱,对其一见倾心,【这家伙有典型的恋母情结!我去!】想要裹挟而去。原本就等着这些蛮夷来和自己过招的田川氏怀藏利刃,肃然而立,大声说道:
“我是大明安南伯、飞虹将军之妻,怎么能够被你们这些北虏狗豚之人轻薄非礼?贼将你休得胡言乱语、淫话百出!”
说完,就用怀中匕首刺向了韩岱。韩岱情急之下,拔出配刀“直贯其腹”。难能可贵的是,田川氏此时依然站立不倒,忍着剧痛大骂不绝,最后力竭而死。这情景完全可与当年黄道周不肯降清,在金陵刑场上,头已断而身“兀立不仆”的悲壮场面相比。可惜当时的南明遗民,为了突显清军的暴虐凶残与禽兽行经,保留了黄道周的历史真实,并赞誉其为“一代壮烈士”,却故意泯灭了一位“倭女”的“烈妇”本色,代之以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的“奸淫受辱而自缢”的低层次演绎。
由此可见,田川氏前来中国是准备为丈夫和儿子的祖国而死的。郑芝龙降清时,郑成功与母亲田川氏一齐劝阻,“芝龙欲降,成功哭谏之,不听,夫人苦谏亦不听”。芝龙既降,被挟北去,清兵所到处,烧杀淫掠,无辜百姓惨遭兵祸。清兵的暴行激起田川氏义愤,这和她最后持剑抗暴,“不屈而死”,是一致的。
对于这一点,身为田川氏丈夫的郑芝龙,以及儿子的郑成功,是万万不会答应的!因为,历史的真实只有一个,那就是郑田氏并未受辱,而是不变其节,凛然赴死,堪称为一代巾帼贞烈!
而刺杀田川氏的韩岱,其后虽有波折,仕途却也基本顺利,自一等辅国将军累进辅国公、镇国公,历任吏部、刑部满尚书,如今已加太子太保衔,再领吏部满尚书,可谓高官得坐、安然无恙。
郑芝龙闻听大儿子说到了吏部尚书,有些投鼠忌器,慢吞吞说道:
“为父去年离京之前。朝廷不是贬斥了韩岱了吗?”
的确,顺治十一年九月,为了弥补东南郑氏的怨气,福临对儿子玄烨的献策举一反三,的确借着当年敬谨亲王尼堪征伐湖南败绩的名头,对一批臣子进行了处分,其中就有韩岱的份。本来,议政王、大臣会议之后,对韩岱的罪名拟为“削职籍其家,降为庶人”。虽然未曾言及郑田氏只字片语。却无名有实,也算颇给郑芝龙和郑成功面子了。
但随着郑成功的顺利归降,朝廷中有些人似乎以为大势底... -->>
福建漳州同安王府的书房之内,同安王郑芝龙客客气气让自己的长子、海澄王郑世森和“次子”、御前侍卫郑世忠落座,这才神情落寞的说:
“森儿,你刚才可是说你的胞弟、审儿?”
“父亲,正是郑审。他无有一日不想回到父亲身边尽孝……”郑世森闻听此言,急忙起身回答。
“可他现在叫做田川七左卫门!”郑芝龙却突然打断了大儿子的话,用日语说道。可怜郑世忠却是一句也听不明白!
“可是父亲,我们的生母死的悲壮,此仇不报,何以为人?!”
郑世森,或者说福松,此时再也不顾什么礼数,把憋了好久的心里话,也用日语脱口而出!
“唉!森儿,你娘死的悲壮,我是知道的。父亲对不住她……”郑芝龙却换回汉语,认真的说。
“只是朝廷已经册封她为一品夫人,不是也把当年的恶人交予你一一手刃了吗?”
“父亲,那几个人罪有应得!但,正主他,现在却还在北京当着他的吏部尚书!”郑世森虽然随着父亲换成汉话,可双目之中的杀气却一点也没有减弱,而且,郑世森口称“北京”,并非“京师”,乃是用了前明的称谓,用意不言自明。
大清海澄王所说的“正主”,正是当今大清朝的吏部满尚书韩岱!
原来,和后世三百多年普遍以为的决然不同,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并非是受辱之后羞愧难当、自缢而亡!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史籍记叙中掺杂风闻传说,严重失实。就连当时的人们,往往不清楚田川氏的身世及其为人,只知道她来自东洋日本。有的人用歧视的眼光看待田川氏,视她为“夷女”、“倭妇”,并从此出发,胡猜和妄论其死因。
最早根据风闻消息记叙田川氏死难的,恰恰是黄宗羲。他在《赐姓始末》书中说:“北兵至安海,大肆淫掠,成功母亦被淫。自缢死。成功大恨。用夷法剖其母腹,出肠涤秽,重纳之以殓。”黄宗羲的田川氏“受辱自杀”说,传播颇广。在国内。钱澄之《所知录》、郑达《野史无文》、凌雪《南天痕》、吴伟业《鹿樵纪闻》和倪在田《续明纪事本末》等书。均持此说。在国外,日本《长崎夜话草》、林春胜《华夷变态》和斋藤正谦《海外异传》,亦都采引“受辱自杀”说法。
其实。黄宗羲记叙田川氏死难,“其言颇涉滑稽”,本之传闻,原不足信[1]。但是,由于黄宗羲失实的说法经广泛、长期流传,以致积非为是,贻误至今,影响人们对郑成功母亲田川氏的正确认识和评价,掩没她气节坚贞的本来面目。
而如今的顺治朝,在郑氏满门心中,自然知道田川氏罹难的真实情况,并且对她的贞烈本色抱有极大的敬佩,对当时的清兵怀有极大地仇视。其实,郑田氏【翁氏、田川氏】并非“受辱自杀”,而是不畏强暴,在与凶残的清固山额真韩岱进行斗争后,壮烈殉节的。
当年韩岱奉贝勒世子博洛之命,统帅满汉骑步突至安平,郑芝豹、芝鹏等畏惧其兵威,不敢迎战,或者说按照约定不行抵抗,而是收敛家众,带着家资和子女登上兵船,弃城而出,停泊到了外海之上。而翁氏却手持匕首,不肯随他们而去。众人再三规劝,这位“倭妇”却毫不妥协、大义凛然。无奈之下,众人只能丢下她各自散去了。
清军大兵一到,自然发现了这名与众不同的日本女人。况且她虽然年纪大了些(当时已有四十五岁了),却徐娘半老、姿色犹存,时任满洲镶白旗固山额真、一等辅国将军的宗室韩岱,对其一见倾心,【这家伙有典型的恋母情结!我去!】想要裹挟而去。原本就等着这些蛮夷来和自己过招的田川氏怀藏利刃,肃然而立,大声说道:
“我是大明安南伯、飞虹将军之妻,怎么能够被你们这些北虏狗豚之人轻薄非礼?贼将你休得胡言乱语、淫话百出!”
说完,就用怀中匕首刺向了韩岱。韩岱情急之下,拔出配刀“直贯其腹”。难能可贵的是,田川氏此时依然站立不倒,忍着剧痛大骂不绝,最后力竭而死。这情景完全可与当年黄道周不肯降清,在金陵刑场上,头已断而身“兀立不仆”的悲壮场面相比。可惜当时的南明遗民,为了突显清军的暴虐凶残与禽兽行经,保留了黄道周的历史真实,并赞誉其为“一代壮烈士”,却故意泯灭了一位“倭女”的“烈妇”本色,代之以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的“奸淫受辱而自缢”的低层次演绎。
由此可见,田川氏前来中国是准备为丈夫和儿子的祖国而死的。郑芝龙降清时,郑成功与母亲田川氏一齐劝阻,“芝龙欲降,成功哭谏之,不听,夫人苦谏亦不听”。芝龙既降,被挟北去,清兵所到处,烧杀淫掠,无辜百姓惨遭兵祸。清兵的暴行激起田川氏义愤,这和她最后持剑抗暴,“不屈而死”,是一致的。
对于这一点,身为田川氏丈夫的郑芝龙,以及儿子的郑成功,是万万不会答应的!因为,历史的真实只有一个,那就是郑田氏并未受辱,而是不变其节,凛然赴死,堪称为一代巾帼贞烈!
而刺杀田川氏的韩岱,其后虽有波折,仕途却也基本顺利,自一等辅国将军累进辅国公、镇国公,历任吏部、刑部满尚书,如今已加太子太保衔,再领吏部满尚书,可谓高官得坐、安然无恙。
郑芝龙闻听大儿子说到了吏部尚书,有些投鼠忌器,慢吞吞说道:
“为父去年离京之前。朝廷不是贬斥了韩岱了吗?”
的确,顺治十一年九月,为了弥补东南郑氏的怨气,福临对儿子玄烨的献策举一反三,的确借着当年敬谨亲王尼堪征伐湖南败绩的名头,对一批臣子进行了处分,其中就有韩岱的份。本来,议政王、大臣会议之后,对韩岱的罪名拟为“削职籍其家,降为庶人”。虽然未曾言及郑田氏只字片语。却无名有实,也算颇给郑芝龙和郑成功面子了。
但随着郑成功的顺利归降,朝廷中有些人似乎以为大势底...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