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千小说网 www.qqxsw.mx,日月当空照中华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任何新生事物从想法的提出,到最终成为现实,之间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铸造崇祯银元也是这样。
之所以说是铸造而不是轧制,就是因为这个时代的工业水平还达不到机器化轧制的水平,因此在规格、形制、重量等方面都会有一些细微的误差。
那么如今的大明能不能制造出规格相对整齐划一的崇祯银元呢?如今的崇祯皇帝本人对此毫不怀疑。
因为他所来自的后世,就曾发掘出来不少天启和崇祯年间内廷银作局监制的银币。不过那是非常纯粹的银币,不是用来作为流通,而是用来作为皇帝对后宫、宗室、勋贵和部分亲近大臣的赏赐。
所以说,如今的这位崇祯杭皇帝提出铸造崇祯银元的想法,并没有超出这个时代的手工业制造水平。而这也是内阁几位大臣不提反对意见的另一个原因。
正当户部尚书毕自严带着皇帝亲自授予的任务,领着宝源局、宝泉局等相关部门,研究崇祯银元铸造工艺问题的时候,大明两京十三省的举人们,也都已经陆陆续续地赶到了京师。
根据天下各州府报送的名单,有资格参加崇祯元年恩科会试的举人,超过了九千人,再加上国子监有资格参加的考生,总的考生员额历史性地突破了一万,已经超过了京师贡院所能够容纳的数量。
京师贡院原本能够容纳九千多人同时考试,现在考棚不够,只能加紧增建。这也是今年的恩科,到现在还没有开考的一个理由。当然了,这只是公开的理由。而没有公开的理由,则是当今的皇帝不想再如同过去那样,才二月份就把天下的举人们都聚集到京师。至于为什么,会试主考官徐光启、副主考李标也没有问。
而对崇祯皇帝来说,其实理由也很简单,就是单纯地不想折腾这些举人们。毕竟元旦才定下的事情,二月或者三月初就举行考试,很多路途遥远的举人,恐怕连年都过不好,就得启程往京师赶来。而皇帝让各地官府资助贫困举人赴京会试的政策,恐怕也来不及落实下去。这样一来,即便是扩大了录取的名额,一些举人也可能会因为赶不上考试而落选。
为了把自己想要的人才招录为进士,如今这位崇祯皇帝也是绞尽了脑汁。不过还好,从各省上报礼部的应试举人名单里,崇祯皇帝已经看到了几个他想看到的名字,比如后来的科学家宋应星、宋应昇兄弟,比如后来的名臣史可法、吕大器,再比如后来协助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的牛金星、李信,还有后来的抗清英雄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抗清英雄张煌言的父亲张圭章等等。哪怕这一次恩科,只是把这几个人招为进士,也够可以的了。
就在崇祯皇帝坐在乾清宫的书房里,翻看着崇祯元年恩科会试考生名录的时候,今年已经四十一的宋应星,正与他已经四十四岁的大哥宋应昇一起,带着两个仆人,住在通州的驿馆里。
崇祯元年的恩科,最终定在三月的最后九天举行,如今距离考试还有三天的时间,若不是半路上弃船乘马,一路疾行,恐怕这一科又要白来了。
如今已经解冻了的运河上,十分繁忙,往北运粮的官船一艘连着一艘,有时候绵延十几里之长,再加上漕运总督麾下的人马又在到处组织沿河各个州府的青壮民夫,清理运河里的淤泥,好多河段堵得真是水泄不通,有时候一堵就是好几天,宋应星兄弟也是干着急没办法。
事实上,在江西老家刚过完年,正准备继续前往白鹿洞书院求学的宋氏两兄弟,就看到了本省提学发布的文告,然后就赶紧收拾行装,赶往南昌提学衙门登记备案,从江西提学副使蔡懋德蔡大人的手上,亲自领取了提学衙门发给的路费和凭证,然后就立刻乘船出发了。
兄弟俩先是沿赣江北上,经鄱阳湖,转进长江,到扬州之后,再转进大... -->>
任何新生事物从想法的提出,到最终成为现实,之间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铸造崇祯银元也是这样。
之所以说是铸造而不是轧制,就是因为这个时代的工业水平还达不到机器化轧制的水平,因此在规格、形制、重量等方面都会有一些细微的误差。
那么如今的大明能不能制造出规格相对整齐划一的崇祯银元呢?如今的崇祯皇帝本人对此毫不怀疑。
因为他所来自的后世,就曾发掘出来不少天启和崇祯年间内廷银作局监制的银币。不过那是非常纯粹的银币,不是用来作为流通,而是用来作为皇帝对后宫、宗室、勋贵和部分亲近大臣的赏赐。
所以说,如今的这位崇祯杭皇帝提出铸造崇祯银元的想法,并没有超出这个时代的手工业制造水平。而这也是内阁几位大臣不提反对意见的另一个原因。
正当户部尚书毕自严带着皇帝亲自授予的任务,领着宝源局、宝泉局等相关部门,研究崇祯银元铸造工艺问题的时候,大明两京十三省的举人们,也都已经陆陆续续地赶到了京师。
根据天下各州府报送的名单,有资格参加崇祯元年恩科会试的举人,超过了九千人,再加上国子监有资格参加的考生,总的考生员额历史性地突破了一万,已经超过了京师贡院所能够容纳的数量。
京师贡院原本能够容纳九千多人同时考试,现在考棚不够,只能加紧增建。这也是今年的恩科,到现在还没有开考的一个理由。当然了,这只是公开的理由。而没有公开的理由,则是当今的皇帝不想再如同过去那样,才二月份就把天下的举人们都聚集到京师。至于为什么,会试主考官徐光启、副主考李标也没有问。
而对崇祯皇帝来说,其实理由也很简单,就是单纯地不想折腾这些举人们。毕竟元旦才定下的事情,二月或者三月初就举行考试,很多路途遥远的举人,恐怕连年都过不好,就得启程往京师赶来。而皇帝让各地官府资助贫困举人赴京会试的政策,恐怕也来不及落实下去。这样一来,即便是扩大了录取的名额,一些举人也可能会因为赶不上考试而落选。
为了把自己想要的人才招录为进士,如今这位崇祯皇帝也是绞尽了脑汁。不过还好,从各省上报礼部的应试举人名单里,崇祯皇帝已经看到了几个他想看到的名字,比如后来的科学家宋应星、宋应昇兄弟,比如后来的名臣史可法、吕大器,再比如后来协助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的牛金星、李信,还有后来的抗清英雄夏完淳的父亲夏允彝,抗清英雄张煌言的父亲张圭章等等。哪怕这一次恩科,只是把这几个人招为进士,也够可以的了。
就在崇祯皇帝坐在乾清宫的书房里,翻看着崇祯元年恩科会试考生名录的时候,今年已经四十一的宋应星,正与他已经四十四岁的大哥宋应昇一起,带着两个仆人,住在通州的驿馆里。
崇祯元年的恩科,最终定在三月的最后九天举行,如今距离考试还有三天的时间,若不是半路上弃船乘马,一路疾行,恐怕这一科又要白来了。
如今已经解冻了的运河上,十分繁忙,往北运粮的官船一艘连着一艘,有时候绵延十几里之长,再加上漕运总督麾下的人马又在到处组织沿河各个州府的青壮民夫,清理运河里的淤泥,好多河段堵得真是水泄不通,有时候一堵就是好几天,宋应星兄弟也是干着急没办法。
事实上,在江西老家刚过完年,正准备继续前往白鹿洞书院求学的宋氏两兄弟,就看到了本省提学发布的文告,然后就赶紧收拾行装,赶往南昌提学衙门登记备案,从江西提学副使蔡懋德蔡大人的手上,亲自领取了提学衙门发给的路费和凭证,然后就立刻乘船出发了。
兄弟俩先是沿赣江北上,经鄱阳湖,转进长江,到扬州之后,再转进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